APP下载

平凡孕育辉煌:射击运动心理服务的使命与价值

2019-10-18李四化李京诚刘淑慧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2019年5期
关键词:使命历程价值

李四化 李京诚 刘淑慧

【编者按】今年正值新中国成立70周年,新中国已迈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社会主义体育事业经历了一个曲折发展的历史过程。新中国成立之初,在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具有中国特色的体育管理体制建立了。群众体育活动得到广泛开展;竞技体育水平大幅度提高。1966-1976年“文革”10年浩劫,中国的社会主义体育事业遭受了严重的破坏与挫折。从1978年到20世纪末,我国体育事业在党的改革开放路线指引下,获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标志着中国足球职业化、市场化和社会化开端的“红山口会议”的召开;1979年中国在国际奥委会合法席位的恢复;从1984年到2016年中国参加了9届夏季奥运会;从1980年到2018年中国参加了10届冬季奥运会;2001年中国成功申办夏季奥运会;2008年中国成功举办夏季奥运会;2015年中国成功申办北京2022年冬奥会;等等。体育学理论体系伴随着中国体育事业和社会发展而不断完善。在体育学研究领域,由个别学者开展的研究带动了越来越多的学者进入到该研究领域。其中就包括本刊此次约稿访谈的刘淑慧教授和卢元镇教授。以刘淑慧教授和卢元镇教授为代表的一辈学者对体育学的学科建设和理论体系完善发挥了重要作用。值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本刊以刘淑慧教授、卢元镇教授、吴彬教练为访谈对象,由本校教师李四化、孟涛、马思远等采用专家口述史方式收集资料,整理成文,以此为庆祝新中国70华诞送祝福,祝愿祖国繁荣昌盛。

摘    要:以刘淑慧教授为核心的首都体育学院心理团队为中国国家射击队开展了30余年的心理服务工作,为该项运动取得辉煌成就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1)从1983年至今,射击心理服务经历了“学习—探索”“发展—完善”和“过渡—传承”3个阶段。2)射击心理服务工作者需要正确处理与运动项目、运动队、教练员和运动员等多方的关系,这些关系的建立旨在促成运动员接受心理服务。射击心理服务的根本使命是提高运动员的竞赛成绩,核心价值在于改善运动员的运动表现和个体行为。3)为做好射击心理服务工作,建议相关工作者应摆正位置、深入实践、认真学习及持之以恒。

关键词:射击项目;心理服务;历程;使命;价值

中图分类号:G 804.8          学科代码:040302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The psychological team headed by professor LIU Shuhui has carried out psychological service work for China national shooting team for more than 30 years, which has played a positive role in promoting the brilliant achievements of this sport. 1) From 1983 to the present, shooting psychological services have experienced three stages of “learning-exploration”, “development-perfection” and “transition-inheritance”. 2) Carrying out shooting psychological services ought to correctly handle multi-party relations, such as sports event, sports team, coaches, athletes, etc. These relationships are established to promote athletes acceptance of psychological services. The fundamental mission of shooting psychological services is to help shooters to get good results. The core value is improving athletic performance and individual behavior. 3) In order to continue to do shooting psychological services well, it is necessary for shooting psychological service workers to keep a low profile, practice deeply, learn sincerely and persevere.

Keywords:shooting event; psychological service; course; mission; value

受访者简介:刘淑慧,女,生于1937年,首都体育学院教授;曾任中国体育科学学会理事,运动心理学会副主任委员、主任委员,中国心理学会体育运动心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30多年来,在促进射击运动员比赛发挥方面有系统研究,在国家射击队获得的22枚奥运会冠军奖牌中,在200多个世界冠军和300多个亚洲冠军的竞赛成绩中,渗透着刘淑慧教授的心血和汗水;发表论文50余篇,编写教材、著作10余部(其中包括《刘淑慧文集:射击比赛心理研究与应用》3部),2次获“北京高校系统优秀教师”荣誉称号,4次获“奥运科研攻关与科技服务一等奖”,获“体育科技进步一等奖”1次、二等獎2次和三等奖2次;1992年开始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97年获“国家教委曾宪梓教育基金三等奖”,1999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2000年被评为“北京市先进工作者”,2001年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和“北京市有突出贡献的专家”,2008年获“北京奥运会特别贡献个人”荣誉称号,2009年被中国心理学会认定为“心理学家”。(本文基于对刘淑慧教授访谈资料整理基础上成文。)

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上,射击运动员许海峰实现了中国奥运会参赛历史上金牌“零”的突破,至2016年里约奥运会上,18名射击运动员共为中国获得了22枚奥运会金牌。此外,我国射击运动员在世锦赛、世界杯、亚运会等重大国际赛事中获得了数以千次的冠军。运动员获得奖牌离不开国家的培养、教练的教导和自身的努力,与此同时,科技服务工作在运动员摘金夺银的道路上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射击运动是个体静力性项目,强调运动员的自我调控能力和心理稳定性[1]21-38,运动员常常受困于心理问题而出现半途而废、失之毫厘、功亏一篑等现象;因此,提升射击运动员的心理能力和调控其心理状态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作。中国国家射击队一直以来特别重视心理学知识和技能培训,以刘淑慧教授为核心的首都体育学院心理团队为国家射击队开展了30余年的心理服务工作,得到了运动队极大的支持和肯定,使得射击运动和心理服务的结合不断地深入,形成了较为丰硕的理论成果并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1   射击运动心理服务的历程

1.1  射击运动心理服务的“学习—探索”阶段(1983—1998年)

1983年10月15日,刘淑慧教授第1次走进中国国家射击队的大门为部分教练员授课,她怀着学习与服务的决心,不带任何功名和利益的诉求,跟队观察训练和比赛,在兼顾校内教学和校外服务的情况下,克服时间紧和专项业务生疏等种种困难,寒来暑往、虚心求教、热忱服务,赢得了运动队和教练员的坦诚合作,并与运动员建立了较为紧密的联系。1987年,赵国瑞任中国国家射击队总教练,他正式聘请刘淑慧教授为中国国家射击队的“心理科学顾问”。1998年12月,刘淑慧教授的《优秀运動队心理科技服务——10年的理论与实践》一文刊发。1983—1998年的这段时间可归纳为射击运动心理服务的“学习—探索”阶段,经历了“熟悉运动项目”“摸索与应用”“探索与思考”3个过程[2]:1)了解射击项目,与教练员、运动员沟通交流,虚心学习和观摩;2)开展结合射击项目的系统心理训练和咨询,使用客观指标增强说服力,消除教练员和运动员的疑惑;3)深入开展心理服务,梳理经验增加科研含量,总结射击专项心理知识和技能。现将具体经验总结如下。

1.1.1  心理定向

为使射击运动员形成正确的注意指向和心理活动准备状态,根据赵国瑞等教练员和运动员的表述,从对象、时间和事件3个方面确立了射击比赛正确的心理定向,即“自己、现在和动作”;它是射击比赛心理学中最核心和最具特色的部分,是心理教育的支撑点、心理训练的落脚点和心理咨询的立足点[3]。

依据心理控制点理论和项目语言,对射击运动正确心理定向进行可控与否的划分和明确的阐释[2](见表1),体现出理论与经验的结合,使得实践具有了理论支撑,理论具有可操作性。基于心理控制点理论指导下的射击比赛心理定向对运动员在大赛上的发挥起到了重要作用。例如射击运动员张山据此提出:“我的目标就是打好当前的靶”“我始终站在零位线上”,并在比赛中坚决执行,以上认知使她获得了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双向飞碟项目的冠军。

1.1.2  目标取向

为了促使运动员坚定心理定向,需要找到其深层动力,这涉及动机的认知成分[1]232-240。根据社会认知理论,个体面对成就情境时有2种目标取向[4]:学习和成绩目标取向,前者评分较高的运动员才能坚持正确的心理定向。为了做到客观化测评,刘淑慧教授及其3位硕士研究生编制了《射击运动员目标取向量表》,最终量表包括学习目标取向(亦称任务取向)26道题目和成绩目标取向(亦称自我取向)24道题目,均包含态度、行为控制、情绪、注意焦点和自信5个分量表,采用李克特6级评分[5]。

1.1.3  心理建设

为了提高射击运动员的自我指导能力,形成积极的自我意识至关重要,因此建立了运动员参赛的心理建设综合模式[2](如图1所示)。该模式强调习惯性的心技结合动作程序、合理的思维方式(包含态度),并融于自我意象,形成意识结构理论中无意识、意识和自我意象的均衡状态。

在具体操作层面,刘淑慧教授制定了放松训练、表象训练等心理技能训练大纲,包括训练目标、程序和评价等内容。为了提升心理技能训练的实践效果,她倡导心理学工作者和教练员要在运动实践中共同探讨,形成促进比赛发挥的合力。结合专项训练,将心理技能从平时训练、实际操作训练、加大心理负荷到比赛逐步递进,整合一体,形成系统心理训练,分别提出每一个步骤的训练目标;且不断深入分析专项技术训练程序、手段所具有的心理意义,例如射击动作程序和要求中有“视力回收”这一专项动作,这其实是训练注意的集中和分配技能,实际做法需要做到“靶虚具实”;在此基础上,握实扳机,均匀正直用力,有意识扣动扳机,下意识响(亦称自然响),才能提高命中率,同时配合运用预感预报训练,可提升运动员的自我觉察能力。

1.1.4  认知改善

为了解决运动员主诉的困扰“心理训练的效应在比赛中无法应用”“技术训练的效果在比赛中无法发挥”等,刘淑慧教授及其团队分析引起运动员困扰的主要原因之一为不良认知,着力于改善运动员的认知。主要手段包括:让运动员明确比赛成功的标准,即突破自己、做到应该做的事情;使运动员对参赛持有积极的态度,例如人人通过正常操作都能够获得成功;向运动员讲授“成就动机与比赛发挥”的关系,分析“想赢怕输”的弊端,认为“想赢怕输”是一种对立的意向、消极悬念、破坏剂、错误的心理定向等,结果就是自我挫败[1]155-165;使其形成“想赢不怕输”的成就动机;帮助运动员掌握分辨、辩论、自我谈话、策略形成等思维控制技术,使其能够进行自我说服和自我教育。

1.1.5  应激控制

为了做好比赛环境的应激控制,使用了2则心理学理论。1)情绪ABC理论帮助运动员了解情绪反应C(Consequence)不是由客观事物A(Activating Event)直接引起的,而是由主体对A的信念B(Belief)引起的;帮助运动员找到不合理的信念,通过辩论树立合理信念,进而提高运动员比赛的情绪调控能力[1]21-38。2)心理能量控制理论帮助运动员降低比赛期望值[6],使运动员的比赛期望与比赛能力知觉相匹配,达到最佳能量区,避免进入焦虑式或厌倦式应激区[7]340-361。

1.2  射击运动心理服务的“发展—完善”阶段(1999—2008年)

1999—2008年射击心理服務的“发展—完善”阶段可分为3个子阶段:1)1999—2000年是第27届悉尼奥运会的服务期,主要工作在于了解运动员的参赛心理问题,开展系统心理训练,进行个案心理咨询,讲授心理教育课,应用目标取向量表等。2)2001—2004年,此阶段未承担奥运科研攻关和科技服务课题,主要为个别运动员继续提供心理指导[8]。3)2005—2008年,主要工作为建立心理咨询档案,跟队观摩训练、比赛,结合比赛进行心理咨询,检查、修订运动员比赛方案,使用“生理相干与自主平衡系统”对运动员进行心理技能训练,编制《运动员音乐调节手册》,出版《刘淑慧文集:射击比赛理论与应用》,编写《国家射击队北京奥运会心理调节手册》等[9]。此阶段中,在坚持上一阶段心理训练、心理教育、心理咨询的基础上,使心理服务工作更符合射击项目特点,并探索了一些新的方式与方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中国国家射击队获得5枚金牌,这是历届奥运会所取得的最好成绩。2008年北京奥运会后,中国心理学会运动心理学分会召开了“第29届奥运会心理攻关与服务工作报告会”,会上刘淑慧教授及其团队做了《下队工作的感受》的报告,分享了进行射击运动心理服务工作的快乐,她强调了参与、学习、应用、探索、服务、收获6个方面的快乐,“因参与而感到幸运,因学习而得到成长,因应用而感到充实,因探索而体会惊喜,因服务而体现价值,因收获而体验幸福”[7]330-339。本阶段的经验总结如下。

1.2.1  《射击运动员目标取向量表》的应用

刘淑慧教授及其团队对即将出征2000年悉尼奥运会的21位运动员进行测评,发现射击运动员陶璐娜的任务取向与自我取向的比值是2.98,位列全队第一;后来陶璐娜取得了一金一银的成绩,说明该量表对预测运动成绩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在心理服务前后分别对全队运动员采用《射击运动员目标取向量表》施测,并比较得分,全队运动员任务取向平均分提高了4.91分,说明心理服务工作对运动员的赛前心理准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1]232-240。

1.2.2  质性研究方法的探究

为使通过观察法、访谈法获得的资料及运动员的训练计划、比赛方案等文字材料更加客观化,刘淑慧教授尝试了质的研究方法。参考陈向明的研究思路[10-11]:阅读原始资料—寻找本土概念—资料分析的系统化,通过训练录像和开放式访谈探讨了质的研究方法在射击运动科研中的适用性,认为该方法得出的结果更真实,更能反映实际情况,能将心理服务与心理联系起来。她还分析了参加多哈亚运会射击运动员的比赛方案,进一步从比赛态度、要求、决心,比赛程序中的要点和注意事项,比赛中偶发事件及个人易出现的问题及对策几个方面撰写了规范的比赛方案。

1.2.3  心理咨询模式的探索

基于前一阶段,刘淑慧教授利用情绪ABC理论为运动员咨询百余次,效果较为良好,得到了教练员和运动员的普遍认可。为了促使运动员重视自我体验和自我探索,刘淑慧教授尝试使用了罗杰斯观念系统理论[12]。该理论认为,需要促进被咨询者进行自我探索、自省,认识自己问题的重要性,确信能够处理好自己的问题,形成积极的、系统的和稳定的自我概念[7]340-361。以此理论为依据,对射击运动员陶璐娜、杨凌等进行心理咨询,帮助其确定正确的心理定向,例如陶璐娜的暗示语为“这就是我一个人的赛场,一个人的表演赛”。

为了提升运动员的自我价值,促使运动员做出更佳的选择,刘淑慧教授尝试使用了萨提亚咨询模式[13]。该模式的出发点是人人平等、人人皆有价值;关注点是把咨询过程变为成长取向的学习历程;落脚点是达到身心整合、内外一致,发挥自己丰富的潜能以应对挑战[7]340-361。借助该理论模式,对射击运动员庞伟、邱健等进行心理咨询,帮助其坚定正确的心理定向,例如邱健的感悟为“打出自己,不留遗憾”。

1.2.4  仪器的研制和使用

基于上一阶段Autogen 1700型肌电反馈仪的使用情况,它对于提升运动员训练兴趣和心理训练的客观性具有积极作用。2004年,刘淑慧、李京诚教授与中国科学院自动化所联合研制了PR-Ⅱ型心理技能训练反馈仪,可采集基线、训练和恢复3阶段的肌电、皮温、皮电、血容量和呼吸等指标数据,用于心理技能训练和机能状态测评[1]241-248。随着技术的革新,2005—2008年主要使用了基于心率变异性原理的“生理相干与自主平衡系统”,该系统更加直接和直观,得到了运动员的认可,例如对射击运动员邱健的测试结果进行的诊断分析,使其欣然接受了有针对性的赛前心理咨询[14],并奠定了奥运会临场心理支持的基础。

1.3  射击运动心理服务的“过渡—传承”阶段(2009年至今)

2009年72岁的刘淑慧教授肩负了“传、帮、带”的重任,鼓励全国中青年心理工作者投入到射击运动心理服务中,为做好射击运动心理服务的“过渡—传承”尽心尽力。射击运动心理服务的“过渡—传承”阶段仍可分为3个子阶段。1)2009—2010年,围绕中国国家队运动员的心理建设开展服务工作,访谈奥运会冠军及教练员,分析全运会比赛优胜者获胜的心理要素[15],探索飞碟运动员的流畅状态和制胜心理因素等;2)2011—2012年,此阶段未承担奥运科研攻关和科技服务课题,主要帮助个别教练员和运动员进行心理咨询;3)2013—2018年,以刘淑慧教授为核心的首都体育学院心理团队承担国家飞碟射击队心理服务工作,主要内容包括神经疲劳测评、心理训练和心理咨询、心理教育讲座、赠送心理调节材料、建设微信公众平台、赛前心理支持、编写专项书籍、撰写理论文章、研发软硬件等[16]113-122。本阶段的经验总结如下。

1.3.1  新比赛规则的探讨

近年来,国际射击运动联合会频繁修改比赛规则,例如每发子弹成绩带小数点、资格赛成绩清零、决赛报成绩且逐步淘汰、允许观众互动、设置混团项目等,这些举措的目的是提高比赛观赏性,同时也增加了结果的不确定性。这就要求运动员重新审视资格赛与决赛之间的关系,做到心态清零、合理分配精力等。以往一些行之有效的手段,例如“信息回避”的效用已大打折扣,当前鼓励运动员做到“信息认可”;因此,需要掌握和用好比赛规则,提出适合比赛的心理策略并促使运动员接纳。

1.3.2  正念训练的使用

正念训练要求“有意识觉察、活在当下和不做判断”,刘淑慧教授认为它更加贴合射击运动员比赛的心理現实[17],在射击运动领域应用广泛,主要体现在以下4个方面[16]35-46:1)心技结合,例如正念与预感预报、呼吸节奏与技术环节、比赛进程的结合等;2)比赛方案,例如用“盯平正、自然响”既体现程序性事件,又反映了有意识觉察;3)感受紧张,不必一味地回避、压抑、转移紧张,可以有意识地感受动作及动作带来的变化;4)信息认可,建立一种积极而非评判性的观点接受各种信息。该阶段刘淑慧教授及其团队发表了3篇论文《正念训练对射击运动心理训练的启示》《射击运动正念训练层级递进结构研究》[18]《射手对枪的正念》[19],为后续研究和心理服务提供了参考。从《中国射击射箭》杂志2019年第1期中的报道得知,2018年后的中国国家队射击运动心理服务内容就有正念训练。

1.3.3  射击心理的文化解读

基于前期研究成果[20]对射击运动员成功比赛的心理建设综合模式进行了文化解读,结合中国传统文化提炼了“心底会意字”(例如用“念”字提示有意识扣、“忘”字提示下意识响)用于心技结合[21],以期串联技术环节,匹配心理需求,丰富心技结合的训练形式。收集和整理了有关“射艺”的中国古代文献,梳理了“正己、专一、善息、诚意”4项思维控制内容[22],并对四者关系进行了探讨。利用“蚕智慧”(认清自身的“卵、蚕、蛹、蝶”4个阶段)“羊文化”(达到“美”“善”等)和“牛十图”(逐步实现从“寻牛”到“入尘垂手”的提升)分别对射击运动员自我意象的自我认识、自我设计和自我实现进行解析[23]。

1.3.4  服务手段的更新

1.3.4.1    微信公众号建设

为了方便运动员阅读心理学知识,搭建了微信公众平台,包括心理理论(心理定向、心理建设、信息认可、方案总结和其他理论)、心理调节(哲理故事、放松音乐、相关图书和客观评价)和奥运榜样(新闻热点、经典案例和奥运冠军)。1 000余位射击运动员或爱好者订阅相关信息,部分国家队教练员也转发了相关内容。

1.3.4.2    软硬件研发

为了帮助运动员进行心理恢复,刘淑慧教授及其团队共同研发了体感音乐放松床垫,获批了2项实用新型专利;为了协助运动员进行心理技能训练,开发了注意力集中、呼吸节奏放松、飞碟视动配合等软件。

2   射击运动心理服务需要面对的关系

射击运动心理服务工作要与运动队、教练员、运动员等建立联系,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心理学工作者要通过自己的定位和努力获得运动队的肯定、教练员的配合和运动员的信任。

2.1  与运动项目的关系:坚持钻研的精神

开展竞技体育领域的心理服务必须了解运动项目,如射击运动包括环靶和碟靶射击,环靶和碟靶射击的核心技术有何异同。又如环靶项目有哪些小项,其技术程序、比赛规则、计分办法等包括哪些内容。根据项目特征和规则变化,钻研项目对个体心理的要求,并为这些心理要求找到理论依据,最后用项目语言指导运动员训练和比赛,深入浅出地解决普遍性问题,形成良性循环,如刘淑慧教授向赵国瑞、刘继昇、朱嘉新等教练请教射击动作要领,并亲身体会了“靶虚具实”和“靶实具虚”的差异。

此外,由于新规则提倡观赏性,对运动员的个性要求发生了变化,在运动员选材时需要加以注意。就射击项目而言,不变的是技术动作,与时俱进的是比赛规则。心理学工作者与运动项目的关系不仅是心理学在射击运动中的应用,更要构建射击运动心理学理论体系。

2.2  与运动队的关系:保持学者的本真

要获得运动队的肯定,最主要的是保持学者的本真。除教练员和运动员外,心理学工作者还可能需要处理与行政管理人员、科研部门人员、其他服务团队等的关系,心理学工作者应扎扎实实地做好自己能做的事情,终会赢得对方的尊重。例如1985年,时任国家体委副主任的袁伟民曾对刘淑慧教授为女子多向飞碟射击运动员提供的心理服务给予称赞;2000年,时任国家跳水队领队的周继红也曾专程邀请刘淑慧教授为中国国家跳水队授课,这才有了射击运动员王义夫和跳水运动员熊倪一人一句背诵“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的情景。

2.3  与教练员的关系:当好助手

心理学工作者要获得教练员的配合,最主要的是当好助手,这既是工作要求,也是角色分工。1984年,中国国家射击队胡智教练邀请刘淑慧教授为女子步枪班进行心理励志教育,根据他的需求,刘淑慧教授本着当好助手的心态开展了2次讲座,讲座获得教练员和运动员的好评后,他推荐刘淑慧教授为出征第23届奥运会的运动队做了一次动员报告,这是刘淑慧教授接受国家射击队的第1项任务。1985年,他引荐刘淑慧教授为女子多向飞碟马进才教练班组提供心理服务,在了解运动员的情况,达成心理咨询重点的共识后,刘淑慧教授协助教练员理顺了运动员的心理。有了成功案例之后,认可刘淑慧教授的教练员也越来越多;但她始终以“教练员助手”的身份工作,教练员也愿意真心配合刘淑慧教授开展心理服务工作,甚至愿意在重大比赛中放手让刘淑慧教授对运动员进行指导。

2.4  与运动员的关系:做好朋友

要获得运动员的信任,最主要的是做好朋友。最早接受刘淑慧教授进行心理咨询的是女子多向飞碟运动员李莉,刘淑慧教授以朋友相待,先了解她的特点,再循循善诱,助其建立了信心、端正了对脱靶的看法、设立了暗示语等;该运动员获得了那次比赛的个人冠军,她认为是刘淑慧教授用心理学帮助她走向成功。之后,李莉所在班组内的高娥主动寻求刘淑慧教授的帮助,并获得1986年该项比赛的世界冠军;奥运冠军夫妇庞伟和杜丽同样认为他们的3枚奥运金牌都是刘淑慧教授陪着打出来的。就这样口口相传,刘淑慧教授为运动员进行了30余年的心理服务,运动员感受到了刘淑慧教授的真诚和关爱,使得运动员的態度从开始的拒绝、怀疑、将信将疑,到后来的主动求助。

2.5  其他关系

除上述4种需要面对的关系外,射击运动心理服务工作者还常要处理以下3种关系。1)与同行的关系。刘淑慧教授坚持亦师亦生的风格与同行交流合作,资源开放、知识共享,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正因为如此,刘淑慧教授也赢得了学者们的认可,认为她结合了理论和实践,开展了切实的工作,她多次受邀作全国心理学、全国体育科学学术大会的专题报告。2)与学生的关系。刘淑慧教授已指导硕士研究生6人完成了射击运动心理服务的学位论文,20余名硕士研究生跟随刘淑慧教授参与过射击运动心理服务工作。3)与科研产出的关系。科研产出是心理服务的一种“结果”,然而心理学工作者首先应该享受服务的“过程”。科研产出可分为理论成果和实践收益,刘淑慧教授认为无法单一用理论文章来衡量一个人心理服务工作的贡献价值,也并不提倡为了发表论文而接触和服务国家队运动员,而运动员的接受程度和实践结果相比论文评价更具有说服力。

综上所述,这些关系的建立和正确对待旨在促成运动员接受心理服务。射击运动心理服务的使命和价值体现在运动员身上,根本使命就是提高运动员的竞赛成绩,帮助其成功;运动员将心理学知识和技能的“学、思、做”结合为一体,解决射击运动实践问题,提升运动员心理建设水平,改善射击运动员运动表现和个体行为,促进运动员成长,就体现出射击运动心理服务的核心价值。

3   对射击运动心理服务工作者的建议

3.1  摆正位置

刘淑慧教授经常强调:“心理学是帮助弱者的学科”。为运动队提供心理服务,心理学工作者需要角色定位准确,否则容易引起教练员和运动员的反感,应以“互帮者”的角色出现,明确自己的任务,把自己的位置放低,才能拉近双方的心理距离。这种较低的姿态显示出心理学工作者的胸怀,是赢得教练员与运动员信任的基础。

3.2  深入实践

要了解和掌握运动项目特征和运动员的特点,实现技术和心理的结合,凸显理论联系实践,心理学工作者不能浮于表面、流于形式,而应该沉下心来去运动队,与教练员和运动员深入沟通,潜心分析他们提出的困惑和自己发现的问题。没有实践的心理服务工作,就是无源之水;没有深入实践的心理服务工作,就如蜻蜓点水。

刘淑慧教授通过进运动队观摩、拜教练员和运动员为师、学思结合等方式,帮助运动员的同时,不断提升自身的业务水平和服务能力,获得了内心上的满足。就心理服务而言,她建议心理服务工作者以实践为导向,将其作为工作的起止点[24]。在实践中了解和发现运动员的心理需求,构建理论支撑,丰富相关理论(若有可能建立运动项目特色心理理论体系),再应用到实践以检验理论的正确性和可行性。循环往复之后,不断完善理论,梳理实践应用经验且尝试将其科学化,进而转化为学术研究成果,为开展其他运动项目的心理服务提供参考。以“心理定向”为例,刘淑慧教授在与教练员和运动员的交流中得知运动员关注结果时更容易导致比赛失利,且他们渴望纠正错误的指向。刘淑慧教授归纳出3个主要指向内容后,依据心理控制点理论,建立了射击运动员比赛正确的心理定向,帮助运动员迈向了成功。在后来的实践应用过程中,部分运动员主诉要做到“少想结果”有一定难度,于是刘淑慧教授提出“不想或少想结果”,帮助运动员坚定了方向。

3.3  认真学习

通过认真学习,刘淑慧教授了解了射击运动,也爱上了射击运动,并将自己的精力专注于射击运动,虚心求教、留心观察、悉心思考,不断地将射击项目和心理学理论融合起来。一发子弹射击过程中包含了专项知觉、思维、情绪、注意等心理要素,以及表象、放松、应激控制等心理技能,可谓“一发一世界”,如何将心理学理论变得使运动员通俗易懂是心理服务工作的难点。2000年,刘淑慧教授在北京平谷教工休养院发现了一块刻有“静、净、境”的石头,她从中获得启发,与这块石头合影并将照片赠送给出征第27届奥运会的射击队全体队员,提醒运动员做到“情绪平静、思维干净和注意入境”。

3.4  持之以恒

从1983年至今,刘淑慧教授30多年如一日,经过从恐惧、焦虑、期盼、愉悦到欣慰的情绪起伏。射击心理服务是一项不平凡的事业,因为它帮助中国国家射击队收获了辉煌成就;射击运动心理服务也是一份普通的工作,因为除刘淑慧教授外,还有很多学者能够胜任,不同的是刘淑慧教授做到了持之以恒。刘淑慧教授用8个字总结自己的射击运动心理服务工作:“学习、探索、创新、服务”。她认为促使其坚守的理由就是:在心理服务的过程中体验到快乐。

4   结束语 

对中国国家射击队30余年的射击运动心理服务工作历程可分为“学习—探索”“发展—完善”和“过渡—传承”3个阶段。开展射击运动心理服务需要正确处理与运动项目、运动队、教练员和运动员等多方的关系;射击心理服务的根本使命是提高竞赛成绩;核心价值在于改善射击运动员运动表现和个体行为。继续做好射击运动心理服务工作,心理学工作者需要摆正位置、深入实践、认真学习和持之以恒。

参考文献:

[1]  刘淑慧.刘淑慧文集:射击比赛理论与应用[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

[2]  刘淑慧.优秀运动队心理科技服务—10年的理论与实践[J].北京体育师范学院学报,1998,10(4):13.

[3]  李京诚,刘淑慧,李四化.中国奥运射击冠军比赛心理定向的质性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7,32(4):320.

[4]  ANDERMAN E M, MAEHR M L. Motivation and schooling in the middle grades[J].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1994(64): 287.

[5]  郝芳,刘淑慧.射击运动员的成就动机特点分析[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3,15(2):88.

[6]  王惠民,任未多,李京诚,等.心理技能训练指南:教练员运动员实用手册[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2:190.

[7]  刘淑慧.刘淑慧文集Ⅱ:射击比赛理论与应用[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3.

[8]  刘淑慧.射击选手再夺奥运冠军的心理分析[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6,18(5):1.

[9]  李京诚,刘淑慧,李四化,等.提高射击运动员比赛心理调控能力的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9,21(3):262.

[10]  陈向明.教师如何作质的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160.

[11]  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332-336.

[12]  ROGERS C R. Reaction to gunnisons article on the similarities between eriskson and rogers[J]. Journal of Counseling and Development, 1985, 63(9): 565.

[13]  維吉尼亚·萨提亚.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M].聂晶,译.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07:135.

[14]  刘淑慧,李京诚,李四化,等.一个奥运冠军的诞生:记射击运动员邱健的奋斗历程[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0,22(4):80.

[15]  刘淑慧,李京诚,李四化.第11届全运会射击比赛优胜者获胜心理要素分析[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1,26(2):101.

[16]  李四化.射击心理探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7.

[17]  刘淑慧,徐守森.正念训练对射击运动员心理训练的启示[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3,25(5):455.

[18]  徐守森,刘淑慧.射击运动正念训练层级递进结构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4(5):76.

[19]  李四化,李京诚,刘淑慧.射手对枪的正念[J].体育文化导刊,2015(8):82.

[20]  李四化,张力为.中国文学的运动心理学价值探讨:以射击项目为例[J].体育文化导刊,2011(12):65.

[21]  李四化,李京诚,刘淑慧.心底会意字在单发射击环节中的应用[J].中国体育教练员,2019,27(1):44.

[22]  宋晓君,刘淑慧,李四化.射手积极思维的文化解读[J].体育文化导刊,2015(1):89.

[23]  王晓,李四化.飞碟射击训练思考[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6:288-289.

[24]  刘淑慧.运动心理学“应用”之路的思考[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17(4):6.

猜你喜欢

使命历程价值
中国的历程
邮票上的70年光辉历程(集邮)
一粒米的价值
新形势下做好基层党校工作的对策和建议
论川端康成作品中的民俗美
“给”的价值
农民工子女融合教育:教师的角色与使命
中国南极科考30年历程
小黑羊的价值
运动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