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脊柱孤立性浆细胞瘤的CT和MRI表现

2019-10-18王荣靖厦门大学附属福州第二医院福州市第二医院福建福州350000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2019年18期
关键词:浆细胞椎管肿块

王荣靖 厦门大学附属福州第二医院(福州市第二医院) (福建 福州 350000)

内容提要: 目的:对脊柱孤立性浆细胞瘤的CT及MRI表现予以探讨。方法:选取本院2015年3月~2018年3月收治的8例脊柱孤立性浆细胞瘤患者,所有患者均经过病理证实确诊,都开展CT、MRI检查。结果:所有患者CT检查见不同程度的溶骨性骨质破坏、膨胀性生长,骨皮质变薄、3例见中断破坏,并有软组织肿块,其中2例骨质破坏区周围存在硬化边,另3例见不同程度病理性压缩骨折,部分合并有椎管狭窄;MRI扫描没有明显的病灶周围骨髓水肿信号,增强扫描病灶明显均匀强化。结论:脊柱孤立性浆细胞瘤CT与MRI表现均有一定特征,两者相结合能够提高诊断准确率,有利于疾病的治疗。

浆细胞瘤是一种浆细胞异常增生分化的恶性肿瘤,其中脊柱孤立性浆细胞瘤是一种局限在骨的肿瘤,虽然其临床发病率较低,但是脊柱是其受累部位,对于患者身心健康具有较大影响[1]。再加上该病临床症状缺乏特征,治疗以放、化疗为主,故探讨其CT及MRI影像特征,提升临床诊断准确率非常必要,鉴于此,本文就脊柱孤立性浆细胞瘤CT及MRI表现予以简单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选取本院2015年3月~2018年3月收治的8例脊柱孤立性浆细胞瘤患者,男女患者分别为6例、2例,年龄41~73岁,平均(58.9±2.3)岁。所有患者经过穿刺活检或手术后行病理检查,确诊为孤立性浆细胞瘤,并且病变部位仅限于脊柱单发,临床及影像检查未发现其他部位病变,实验室检查显示尿常规、血常规正常,本周式蛋白阴性。患者临床表现为腰背部疼痛,双下肢麻木或跛行,存在进行性加重的情况。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开展CT及MRI检查,CT机为GE16排BeightSpeed或飞利浦64排Brilliance螺旋CT仪,层厚:5mm,层距:5mm,电压:120~140kV,电流200~310mA。实施软组织窗及骨窗观察,2例通过注射非离子型对比剂进行增强扫描。

MRI检查采用GE超导1.5T或3.0T磁共振成像系统,常规SE系列,参数为:压脂和不压脂T2WI:TR/TE:1800~3700/55~90ms;SE T1WI:TR/TE:500~800/16~25ms,层距:1~2mm;层厚:3~5mm,头颈线圈及脊柱线圈,开展矢状面、冠状面、横断面扫描。3例增强扫描通过肘静脉注射20mL钆喷酸葡胺来实现。

1.3 观察指标

分析所有患者的CT及MRI影像诊断结果,分析病变累及范围及部位、骨质破坏方式,是否存在骨质硬化及残留骨嵴,骨皮质破坏情况,增强扫描病灶强化程度,密度及信号特点等,对于存在软组织肿块的患者,观察肿块情况,并注意观察是否存在椎间盘或者是其他相邻椎体的受累,椎间隙是否狭窄。

2.结果

本文所选8例患者均经过病理证实为脊柱孤立性浆细胞瘤,其中病灶处于颈椎1例,胸椎4例,腰椎2例,骶骨1例。所有8例患者均没有见到椎间隙狭窄及椎间盘受累,其中累及相邻椎体同侧附件的有1例(骶骨),累及同一椎体两侧附件的有3例,累及一侧附件的有2例。

所有患者都表现为溶骨样骨质破坏,部分呈虫蚀样,破坏区域存在清楚的边界,其中有2例表现为破坏区边缘硬化边、散在条状残存骨嵴,骨嵴上下径比较长,骨破坏区域CT影像结果显示软组织密度,CT值比周围肌肉略低,对于穿破皮质的患者能够在椎旁看到软组织肿块(如图1所示)。CT多平面重建能够对骨质破坏程度及残存骨嵴的分布情况予以更清晰显示。

图1. CT扫描,腰椎孤立性浆细胞瘤,椎旁软组织肿块明显

MRI影像结果显示患者病灶信号不一,相对于邻近的肌肉及脊髓,T2WI为高信号及混杂高信号,T1WI为低信号及等低信号,大部分序列信号均匀,骨质破坏边缘清晰,周围都没有明显骨髓水肿信号,增强扫描能够看到病灶及软组织肿块存在明显的均匀强化,无出血灶。CT上表现为高密度的残存骨嵴影在MRI影像中表现为低信号,1例病灶见残存条带状骨嵴与病灶软组织影混合信号类似“微脑征”。椎旁软组织肿块延伸到椎管中,3例表现为“袖套”征,肿块包饶椎管生长,并且脊髓受压迫、不同程度椎管狭窄。1例骶椎病灶(如图2)示S1-2同侧附件破坏、椎间隙清晰,平扫T1WI序列呈均匀略低信号,增强T1WI明显强化、并见散在斑点状坏死液化。

图2. 骶骨孤立性浆细胞瘤,MR平扫T1序列低信号,增强扫描明显强化

3.讨论

骨孤立性浆细胞瘤是一种发生于骨组织的造血系统恶性肿瘤,其中脊柱孤立性浆细胞瘤占比最高,好发于中老年人,由于其发病部位的局限性,患者通常不存在骨髓的异常改变,但早期诊断早期治疗至关重要。有学者研究65%~84%患者在10年内、65%~100%患者在15年内会进展为多发骨髓瘤,而后者较孤立性浆细胞瘤生存期短[2]。临床上在为患者实施诊断时,除了病理诊断,最为常用的诊断方式就是结合影像学检查结果实施诊断[3]。

脊柱孤立性浆细胞瘤生长速度缓慢,其CT常表现为椎体及附件内穿凿、溶骨性、膨胀性骨质破坏,边缘可呈虫蚀状,但是整体大体轮廓存在,骨破坏区域表现为软组织密度影充填,并且边缘上能够见到环形壳状残存骨小梁结构,对于瘤体穿破骨皮质的患者,能够在其椎旁及椎管周围看到边界清晰的软组织肿块[4]。本组所选8例影像学显示,所有CT检查都能够看到不同程度的骨质破坏、溶骨样及膨胀性生长;3例存在不同程度病理性压缩骨折。MRI平扫及增强扫描检查可以对其骨组织破坏情况、周围有无骨髓水肿、软组织肿块、椎管狭窄程度、病灶强化方式予以清晰的显示,其中4例合并有椎管狭窄(包括病理性骨折2例)。所有患者都没有出现明显的骨髓水肿信号,并有病灶存在“袖套征”“微脑征”。这也与贺中云[5]等人在《脊柱孤立性浆细胞瘤的CT和MRI表现》一文中的研究结果类似。病灶均未见瘤周骨髓水肿,可能是因为肿瘤生长缓慢,其低侵袭性有关,但是随着病情的进展,若是不能及时得到有效的治疗,软组织肿块可能会累及椎管,导致患者脊髓受压,临床上及时为患者做出准确诊断,并实施有效的治疗是非常关键的。

鉴别诊断上,脊柱孤立性浆细胞瘤应注意与骨淋巴瘤、脊索瘤、骨肉瘤、尤文肉瘤、脊柱结核、骨巨细胞瘤等鉴别,其中:骨淋巴瘤软组织肿块明显,骨质破坏相对不明显且不规则;脊索瘤CT上密度不均匀多钙化,MR信号不均;骨肉瘤及尤文肉瘤脊柱少见,软组织肿块多明显,见瘤骨及恶性骨膜反应;脊柱结核多侵犯椎间隙及上下椎体,常形成椎旁脓肿,增强扫描能够看到脓肿边缘强化中间不强化现象;骨巨细胞瘤好发于20~40岁患者,存在明显偏心性、膨胀性骨质破坏,很少有硬化边。这些都能够为鉴别诊断提供一定的参考。治疗上,病理明确诊断后,患者以全身化疗及局部放疗为主,对于病理性压缩骨折或继发椎管狭窄导致脊髓压迫症状明显的加行手术治疗。

综上所述,脊柱孤立性浆细胞瘤患者由于临床表现不典型,将其与其他类型的肿瘤进行鉴别存在一定的难度,但分析其CT及MRI平扫及增强影像学表现,可以作为患者临床诊断的重要依据,并对病灶形态特征及邻近组织关系有详细的了解,有利于疾病的诊断与治疗,但确诊仍需病理免疫组化检查。

猜你喜欢

浆细胞椎管肿块
骨髓涂片联合活组织检查浆细胞数量对浆细胞骨髓瘤的诊断价值
甲状腺髓外浆细胞瘤超声表现1例
以喉炎为首发临床表现的原发性浆细胞白血病1例并文献复习
颈部肿块256例临床诊治分析
椎管内阻滞分娩镇痛发展现状
多发性骨髓瘤合并颅内浆细胞瘤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分析
乳腺假血管瘤样间质增生1例并文献复习
椎管内阻滞用于分娩镇痛的研究进展
椎管内外节细胞神经瘤CT与MRI诊断
椎管内大范围囊虫病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