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角膜塑形镜和框架眼镜对青少年调节反应的影响

2019-10-18吴小飞王蓉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2019年18期
关键词:塑形角膜矫正

吴小飞 王蓉

1 中江县人民医院 (四川 德阳 618100)

2 成都市第七人民医院眼科 (四川 成都 610000)

内容提要: 目的:评价角膜塑形镜与框架眼镜对青少年调节反应的影响。方法:选取青少年近视者100例进行研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每组50例,分别应用框架眼镜与角膜塑形镜,对比两组初次戴镜及戴镜6个月后的调节反应情况,结果:实验组戴镜后裸眼视力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初次戴镜与戴镜6个月后的有效调节、调节反应、调节滞后差异显著(P<0.05),戴镜6个月后实验组平均等效球镜度数与有效调节刺激、调节反应、调节滞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青少年配戴角膜塑形镜改善患者的视力水平,相较于配戴框架眼镜其调节反应更为明显。

据不完全数据统计,我国近视人数已超过4.5亿,其中青少年阶段为近视的高发阶段。青少年处于学习繁忙阶段,长时间持续近距离用眼、单天近距离用眼时间太长、看书写字习惯不良、缺乏户外运动等,都会导致近视发生,严重者会发生感光细胞受损、黄斑变性,诱发视网膜脱落、白内障等[1]。预防、矫正近视是当前人们关注的主要内容。当前主要采用手术与非手术方法矫正,虽然手术效果显著,但有年龄要求,而且要求近视度数稳定,不适合用于青少年,因此青少年近视多采用非手术方法矫正。角膜塑形镜与框架眼镜为临床主要的矫正方法,为研究有效的矫正方法,本次研究中,分别对青少年近视配戴角膜塑形镜、框架眼镜的调节反应进行对比评价,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12月~2019年4月到本院就诊的100例青少年近视患者,所有患者均经检验,进行角膜地形图、角膜曲率检查,遵照角膜接触镜的佩戴流程佩戴。纳入标准:屈光度-1.00~-5.00D,散光1.50D以下;检查双眼无器质性眼部病变;双眼矫正视力达到1.0;研究对象知情同意,签署同意书。排除标准:年龄不超过10岁,配合度差;存在角膜塑形镜应用禁忌症;合并鼻窦炎、糖尿病、风湿性关节炎、精神异常等全身性疾病;研究资料不完整者。

10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50例,男30例,女20例,年龄为10~15岁,平均(12.65±1.28)岁;实验组50例,男32例,女18例,年龄为11~16岁,平均(12.59±1.30)岁。两组对比资料方面无差异(P>0.05),可分析。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进行常规眼部检查、裸眼视力以及环喷托脂眼液散瞳验光检验,对照组根据检查结果佩戴镜片,实验组根据综合验光仪结果确定的度数为患者配镜。镜片佩戴舒适度评价:最佳矫正视力≥1.0,镜片移动范围1~2mm、定位准确、处于角膜中央,荧光染色检查结果显示良好。摘除镜片后对患者的视力进行综合评估,根据检查结果进行镜片定制,并指导患者正确的镜片佩戴以及保养方法。

1.3 观察指标

①比较两组患者的裸眼视力水平;②比较配戴前、配戴6个月后的平均等效球镜度;③初次测定以及配戴6个月两组的有效调节刺激、调节反应以及调节滞后变化。有效调节刺激=1/s(1~2dF),眼主点调节反应=1/L(1~2dF)调节滞后=有效调节刺激-眼主点调节反应,s为角膜顶点到视标距离(m),d为眼镜平面到角膜顶点距离(0.012m),F为镜片等效球镜度,L为实际测得眼镜平面调节距离与眼镜平面到角膜顶点距离(m)之和。

1.4 统计学分析

上述研究中收集数据输入SPSS20.0软件分析。组间变量资料差异t检验,对比分类资料以χ2检验差异,存在显著差异(P<0.05)。

2.结果

2.1 两组裸眼视力水平对比

实验组裸眼视力水平明显提高,对照组裸眼视力下降,组间差异对比差异显著(P<0.05),见表1。

表1. 对比两组裸眼视力水平(±s)

表1. 对比两组裸眼视力水平(±s)

组别 1d 7d 1个月 6个月对照组 0.11±0.03 0.10±0.05 0.11±0.05 0.10±0.04实验组 0.54±0.07 0.85±0.06 0.94±0.18 0.98±0.07 t 39.924 67.902 31.416 77.181 P 0.000 0.000 0.000 0.000

2.2 治疗前后的平均等效球镜度

对照组配戴前、配戴6个月后平均等效球镜度分别为(-2.68±1.36)D、(-3.38±1.30)D,实验组配戴前、配戴6个月后平均等效球镜度分别为(-2.66±1.38)D、(-2.75±1.38)D,对照组配戴前后差异显著(P<0.05);实验组配戴前后无明显差异(P>0.05)。配戴6个月后两组等效球镜度差异显著(P<0.05)。

2.3 两组调节反应以及调节滞后情况

表2. 配戴前后两组调节反应以及调节滞后对比(±s)

表2. 配戴前后两组调节反应以及调节滞后对比(±s)

注:#表示与对照组同期相比,P<0.05;*表示与距离20cm调节滞后相比,P<0.05。

视标距离 反应指标 对照组 实验组初次测定 配戴6个月 初次测定 配戴6个月有效调节刺激 4.60±0.18 4.55±0.16 4.62±0.18 4.65±0.20调节反应 3.95±0.20 3.70±0.19 3.97±0.23 3.95±0.20#调节滞后 0.67±0.10 0.84±0.11 0.65±0.11 0.67±0.09#距离20cm有效调节刺激 2.30±0.10 2.27±0.10 2.31±0.08 2.30±0.10调节反应 1.80±0.17 1.80±0.14 1.82±0.14 1.82±0.15#调节滞后 0.50±0.11 0.67±0.11* 0.47±0.12 0.47±0.10#*距离40cm

初次测定两组患者的调节反应以及调节滞后对比无差异(P>0.05);配戴6个月后实验组调节滞后无差异(P>0.05),对照组调节滞后与初次测定有明显增加(P<0.05);配戴6个月后实验组的调节反应、调节滞后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两组测定视标距离20cm调节滞后高于视标距离40cm调节滞后水平(P<0.05),见表2。

3.讨论

近视为当前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尤其是青少年近视发生率逐年升高、发展快而且发病早,及早采取预防控制措施,是引发社会广泛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2]。预防控制近视的关键在于明确发生机制,关于其发生机制,临床有多种理论提出,其中最受关注的是调节理论。人眼具有自行调节的功能,而参数调节变化期间,能否有效预防近视病情发展,成为当前临床研究的主要内容。

大量研究证实,持续性视网膜离焦为近视发生的重要原因。眼球可经调节反应,而调整屈光系统屈光力,改善视网膜离焦。眼球利用其调节反应调整屈光系统屈光力,将近物成像于视网膜上,调节刺激为促眼球发挥调节作用的视标与物体,眼球对调节刺激产生调节量称之为调节反应,少于调节刺激量屈光度数值则为调节滞后,调节滞后数值越大,则眼球调节准确度越差。若长期调节滞后,便会导致近视加重。

随着医学技术进步发展,关于青少年视力矫正方法多样化,越来越多家长以及青少年希望应用角膜塑形镜矫正近视。角膜塑形镜以反向几何学理论为理论基础进行设计,为一种特殊类型角膜接触镜,因其具有非手术性,不受年龄限制,被广泛运用于青少年近视矫正中[3]。相较于传统框架眼镜,该方法用于矫正青少年屈光不正,临床效果显著,而且可避免影响外观,但在角膜塑形镜矫治近视时,近视患者的调节反应受到临床重视。

本次研究表明,实验组治疗后裸眼视力改善优于对照组,配戴6个月后调节滞后量少于对照组,有效调节刺激、调节反应大于对照组,而且配戴6个月后两组等效球镜度差异显著,这表明角膜塑形镜调节反应改善效果以及视力矫正效果优于框架。框架眼镜配戴时,视网膜黄斑处于正视位置,周边视网膜为远视状况,因此会产生后离焦,而且周边形态越陡,镜片边缘厚,对应区域周边远视度数增加。而配戴角膜塑形镜则可解决框架眼镜周边视网膜后离焦问题,提高调节准确性,降低调节滞后,最大限度减少框架眼镜导致视网膜像放大,提高视网膜成像的质量,提高调节稳定性[4]。

综上所述,角膜塑形镜佩带用于矫正青少年近视,调节反应更为敏感,而且改善青少年近视裸眼视力水平效果显著,为一种有效的近视矫正方法。但临床应用时,应明确角膜塑形镜适应症,才能保证其应用效果。

猜你喜欢

塑形角膜矫正
配戴软性角膜接触镜引起的近视漂移1例
绷带型角膜接触镜在翼状胬肉逆行撕除联合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的应用
变形的角膜
宽带发射机IQ不平衡的矫正方法
既“塑形”又“铸神”——陕西持续深化监察体制改革
攻心治本开展社区矫正
美女塑形计
矫正牙齿,现在开始也不迟
超薄角膜瓣与普通角膜瓣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的对比研究
“三严”铸魂 “三实”塑形 凝聚扭亏增效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