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学校文化重构

2019-10-16张云鹰

人民教育 2019年6期
关键词:读书课程学校

张云鹰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它彰显新时代的灵魂,也是学校“强起来”的精神源泉、精神武器和精神脊梁。“新时代学校文化重构”顺应了新时代对教育“强起来”的要求。

用温情与敬意看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基础教育阶段的底色工程、固本工程和铸魂工程。中国人的文化核心观是一个群体的生命观。它最核心的概念是“阴阳”变化,强调“变幻莫测谓之神”。中国人认为宇宙万物一直在变化之中,充满无限的生机与活力。《周易》告诉我们:凡事凡人都是因时而变、因地制宜、因人而动。在传统文化的具体实施过程中,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第一,“据于德”而以正治校。我们的校训“蒙以养正、文明以健”来源于《周易》的两个爻辞:一个是取第四卦“蒙”卦,它阐述了教育思想与理念,揭示了教育规律与方法。“蒙以养正,圣功也”源于《周易·蒙·彖辞》,意指从童年开始,就要施以正确的教育,培养儿童端正的心性及行为;启蒙教育即为人生打底色,就要培养儿童走正道,采用正确的方法使人成为正人君子。

另一个是取《周易》的第十三卦“同人卦”。“文明以健”源于《周易·同人·彖辞》,“离者,明也;乾者,健也。既明且健,同和于人,谓之同人”,意指君子禀性明朗而又强健,是对君子生命力的赞美。“文明”是符合天道自然内在运行規律的社会形态,是符合道德伦理的言行和品格。“健”蕴含身体健康、体魄健壮、心灵强大之意。这正是我们需要的德行文明和身心健康的城市人、现代人、国际人的素养。

根据“以正治校”的总思想,我们确定了具体的“四有”(学校有灵魂、教师有思想、学生有主见、家长有信心)办学目标和“四有”(有德行、有智慧、有情趣、有气质)培养目标;继而确定了办学思路(科学领航、人文奠基、思想解放、行为规范)和学校精神(崇尚科学、坚定执行、团结奉献、永争第一)。深圳其实就是一个“勇争第一”的城市,它开创了全国N多个第一。当然这里的“第一”,并不是说我们一定是比赛第一、考试第一,我们更多强调人的创造与创新,别人没有尝试过的教学方法,你尝试了,你就是第一;别人没有开发的课程,你开发实践了,你就是第一。

第二,“志于道”的课程构建。我们的“启蒙课程”朱砂启智、拜谒孔子是为了点染底色;“吟诵课程”目的是默而知之;“名著课程”是为了陶冶性情;我们学校已毕业的学生陈淑仪,两年前湖南卫视到校挑演员,她有幸在小戏骨版《红楼梦》里扮演贾元春,最近又在拍《儒林外传))。记者采访时问她,为什么会把元春演得那么好?她说“得益于老师让我们品读名著《红楼梦》”。她还告诉记者,一二年级时参加了健美操课程,三四年级时参加了合唱课程,五六年级时参加了英语话剧课程。学校把名著融入课程,才有了我们今天的发展。

我们的“经典课程”是为了浸润气质。学校还开设了中医课程、茶艺课程、女工课程等。不少前来参观交流的教育同人都情不自禁地说:“校长,你说你们的学校处在城乡接合部,但是你的学生很有气质,很懂礼貌。”前些年,深圳的教育发展和文化发展在某种程度上与经济发展是不相匹配的。我们的生源结构没法与北京、上海、杭州等中心城市相提并论。但是因为我们倡导的课程理念,让走进坪洲的人依依不舍、赞赏有加。

第三,“游于艺”的多彩活动。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中,学校要求学生每年看一场经典电影,种一株新鲜草药,游一处文化古迹。我常说我们2600多名学生,如果因为我们的中医课程,哪怕只有三五个孩子以后爱上中医、研究中医,那就是我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益传承。

第四,“依于仁”的教材再造。我们自主开发了中医、剪纸、二十四节气等校本课程,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发扬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对于怎样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的基本观点是:一是用温情与敬意看待自己的传统文化,不主张过分、过量读经背经,而根本在于继承其精神、弘扬其德行;二是要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比如我们的四季(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内涵、汉字魅力、九九口诀等,处理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关系,处理好知与行的关系;三是教师应成为持续积累的学习者、用心体悟的实践者、积极主动的传播者。

让阅读成为我们的生活方式

2013年10月21日,深圳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全球全民阅读典范城市”称号。“让城市因为读书而受人尊重”已成为深圳十大观念之-。身为深圳的教师、深圳的孩子、深圳的教育人,应该把阅读当成我们的生活方式。我内心希望“书如好友”“书如美食”“书如我家”,让孩子走进学校就像走进一座图书馆。我们具体的策略是:

第一,阅读活动,催生好少年。学校开辟一处阅览专地,鼓励孩子捐出自己最喜爱的一本书,开展一系列读书活动,包括主题阅读、新媒体阅读、故事会、辩论赛,每周进行一小时亲子阅读,每月参与一次购书活动,每学期评选一批读书明星和书香家庭。

做校长以来我—直有个习惯,每年9月新生入学第一周我会做一个调研,了解每个孩子家里藏书量的情况,分三方面进行统计:一个是爸爸的藏书量;一个是妈妈的藏书量;再就是孩子的藏书量。2018年秋季入学时,我们8个班的新生总藏书量达到92680册,比2017年多了近2万册。

当然,还有一个数据让我很焦虑、更担忧:一年级入学前的近视率已达到52.8%。开学第一周体检,近视率最高的一个班竞达86%,最低的一个班也有34.6%,这是我们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个新挑战。这与读书多少有没有关系,会有的。为什么?因为调研中近视率86%那个班的藏书量也是8个班中最高的。因此,我一直主张仔细“阅读一本书”,而不是浮面“阅读海量的书”,小孩如此,成人亦如此。一个读书“泛而不精”的人,与其说值得赞美,不如说值得同情。当然,现在不少家长是不大懂教育的。为了哄孩子,在婴幼期就给孩子iPad、手机玩,这直接影响了孩子视力发育。

我们每学期让孩子提供一份阅读成果报告,每年举行一次儿童阅读推进大会,也借此推进新家庭教育、新家长教育,让家长学习更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

第二,读书圆梦,滋养好教师。培养爱读书的孩子,首先需要一大批爱读书的教师。学校成立了“读书沙龙协会”,每周一下午4点半进行读书分享,从不问断;每月坚持给过生日的教师赠书;每年评选年度教师阅读奖;每年举行一次“读书的女人最美”专场晚会;每年承担一次全区教师阅读推广大会。我校连续3年承办宝安区教师阅读大会,启动宝安区十万教师阅读行动。

第三,参与评比,树立好品牌。学校曾获不少广东省的奖项,但说实在话,我最重视、最乐意参加的是“广东省书香校园”评审。坪洲小学开办两年就以高分获评深圳市书香校园,不久获评“广东省书香校园”。

我经常与校长朋友分享我的观点:一个校长,哪怕你什么都不做,或者说没什么大的作为,但只要把每个教师、每个学生都培养成爱读书的人,他就是成功的校长。我校还荣获深圳市首届“领读者”大奖、深圳市“十大社区阅读”先进单位。我也非常有幸在2010年入选“全国推动阅读十大人物”。在候选的时候,我还推荐了三本书:一本是《论语》,不读《论语》不知道为什么我们是中国人;一本是《周易》,不读《周易》不知道我们的哲学源头在哪里;一本是《红楼梦》,那不仅是女人必读的一本书,也是男人必研习的文化读本。

我自己的教育人生也一直在追求“读书、教书、写书”,后来加了一条“买书”。我曾给一个60人的广东省校长培训班讲课,调研中得知,一年能读一本书的只有五六个校长,一个季度能读一本书的只有两个校长。不少校长跟我反映,现在的教师不要说让他买书读,就是发给他书都不去读。教师不读书的严重性也许已超出了我们的想象。而我认为,校长要“写”好两本书:一本是无字之书,就是办好一所学校;一本是有字之书,要把自己多年来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育实践进行梳理升华,传播传承,发扬光大。

庄子日:“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面对浩茫无际的书籍,一要挑选自己的“看家书”。什么是自己的看家书,比如我刚毕业的时候,我的看家书是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1块7毛5分一本,至今我还珍藏着。其实,读看家书就是深研两三本经典,构筑自己的“精神家园”;二要结合自己的阅读特点,自主选择导读法、迁移法、反馈法、交流法等,提升精读、略读、速读、跳读、朗读、背诵等读书技能;三要倡导学生多听少儿广播、少看电视动画,多读有字之书、少看卡通漫画,多读百科全书、少看武侠小说;坚持不动字典不读书,不动笔墨不读书,不动脑筋不读书。对于现在流行的绘本阅读,我强烈主张三年级以上学生不要再读绘本了。现在我们六年级学生还在读图画书,不愿意读文字書,这样的学生永远都长不大,永远都停留在基础的、低水平的阅读水平线上,甚至会影响到成年后对阅读的理解力。

开放文化追求学生心灵的自由解放

新时代是更为开放的时代。世界潮流,期待新时代的中国奇迹;同样,中国也期待新时代的教育奇迹。开放应成为实现这一奇迹的重要法宝。因此,新时代的教育必须推行开放的文化。

15年来,我对开放式教育思想的研究与实践,使开放铸成了自己独特的教育精神与文化特质,开放文化也是我们追求的最高境界。

因为“开放”,我们看到了学校师生绽放的激情、厚重的责任和无限的可能。“开放”已经成为我们追寻教育价值的外在形态和创新内容,“开放”也成为坪洲教育人心中最明亮的灯塔。

第一,开放式文化的形态表征。开放文化的形态表现为学校没有“围墙”、课程没有“边界”、教学不是“灌输”、儿童就是“儿童”。它也是开放式教育的宣言。

深圳是改革开放的先锋城市,频繁、便利的国际交往,使深圳经济社会多个领域的发展与国际上的一些大型城市产生共振,教育也不例外。但与此同时,由于城市的历史太短,城市的建设又日新月异,使教育“有学上”的民生短板和“上好学”的品质需求矛盾交织在一起,教育中“开放文化”的价值还难以凸显。

第二,开放文化的基本内容。一是面向未来的开放观念。开放是对教育本源的追寻与回归,更是对开放时代的回应与体现;教师思维的开放是关键,要相信学生能自己开放自己;要树立开放的大教育观、质量观、育人观,让学生走出狭小的“火柴盒”。二是空间延伸的开放管理。学校创新学科教师“三三制”管理培养模式;探索班主任双重职业生涯管理方法;拓展多样化的行政例会,建立学校、家庭、社区多渠道管理共同体。三是活动育人的开放德育。日行“七善”,全程开放学做人;亲子城堡,全员开放感化人;校园“八节”,全能开放发展人。四是个性多元的开放课程。我们将静态的国家课程进行动态的校本化实施;对学科的“活动课程”进行调整补充,改造现有的课内教材;根据学生“适性需求”创设的“配方课程”与育人目标相匹配。五是渠道丰富的开放手段。我们借助信息技术打造智慧校园,从“创客”到“创课”,将信息技术融入各学科教学。六是彰显价值的开放评价。我们践行参与性评价,从规范到张扬;主张发展性评价,从封闭到开放;夯实形成性评价,从分数到素养。

第三,把握开放文化的“度”与“序”。开放文化的核心追求是学生心灵的自由解放。当然,开放不是天马行空,更不是无序放羊,我们要把握开放的度与序。我们的教学遵循开放的理念,教学目标、内容、形式和空间都尝试开放,我们也在一直践行各学科教学的开放与融合。我是语文学科背景出身的校长,但经常走进数学课、英语课、音乐课、美术课、科学课甚至体育课,与教师们一起观课、评课,探索学科开放程度以及学科之间的融合。

开放,也许是任何一个追求进取时代的最重要的命题。一个时代的教育既是一种特定的文化现象,也是一种具体的教育活动。怎样推行开放文化?我们应着眼于学校组织价值观的转变,重构学校文化,重塑教育使命。许多走进我们学校的人都问我:“校长,你推行开放的文化,教师、中层干部怎么去理解并执行?”我毫无保留地说,首先是阅读《开放式教育》,了解开放式教育的内涵、开放式教育的体系、开放式教育的实施过程。一个校长管理那么多教师,怎么让他们认同校长的价值观?最重要的是让他们喜欢我,他们就能接受我的思想、观念,并按照开放式文化价值观去教书育人。我们“把学校打开”,让流动美术馆、流动科技馆、流动安全、体验国防教育走进校园。我们还要争取做到“让学生走进去”,给孩子更多发展空间,真正让教育走向开放,让教育与自然相连、与生活相连。

开放的文化引燃创新的火炬,新时代的教育应彰显中国的时代气质。致敬一个时代的最好方式,就是创设一个更为壮美的未来。我们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改革开放再出发”的教导,积极参与教育改革开放的下一个40年。

(作者系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坪洲小学校长)

责任编辑 任国平

猜你喜欢

读书课程学校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我爱读书
正是读书好时节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学校推介
我们一起读书吧
读书为了什么
自行车的发明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