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明白自身需要,教师才有一种定力

2019-10-16由洪晓

人民教育 2019年6期
关键词:盲从定力权威

由洪晓

在这个崇尚学习的时代,教师有不同的途径和更多的机会与大师交流、与权威对话,教育教学权威的一些关于教育教学的思想和见解,常令我们茅塞顿开、眼前一亮。久而久之,基层教师对专家、权威、名师就形成了一种仰之弥高的崇拜之情。

前段时间我还听到,有位中学校长在讲完自己对课堂的教学要求后,对教师说过一句很霸气的话:“如果你对课堂教学有更好的建议,就用你的方法;如果没有,就要按我讲的执行,落实不到位视为教学事故,要承担责任。”其实这样的话很多教师都不陌生,表达方式可能不同,但意思都差不多,就是给教师一条路,让教师只管顺着它往下走就好。比如,很多时候某个教学研究项目都是由学校的教学领导、教学骨干牵头,通过专家把关,最终会把一种既定的、成熟的教学模式交给基层教师,由基层教师照方抓药去实现。这样的校长不在少数,久而久之造成了很多基层教师也都习惯了“人家讲的就是好的、就是对的,我们只要照着做就是了”的观念。

但一次经历让我意识到,我们常常忽视了一个基本的常识,不能迷信权威,也不能不顾自己的实际跟风跑,对于我们听到的东西,我们的内心需要有些定力。

一次,学校邀请一位全国著名的中学生物学科教学专家到校,给师生讲高中生物学科教学。因为是学科权威的讲座,学校极为重视,组织全体生物教师和学习成绩优异的高二、高三学生,近距离感受专家不一样的学科教育思想。专家讲得很投入,教师听得很认真。讲座临近结束是专家与师生交流的时间,教师们在教学方法、教学进度等技术性问题上虚心向专家请教,气氛融洽。但这时,有个高三学生却提出了一个科学性问题,对专家在讲座中举的一个关于胰岛素对血糖调节方式的例子提出质疑,认为专家对知识的理解和把握并不准确。专家认真听取了学生的分析后,表示的确是自己的理解有误,同意学生的意见。在座的各位生物教师也一下子反应了过来,这的确是有问题的,只要稍加思考就能意识到。

这个科学问题没有多高深,属于生物学的常识,但为什么所有教师却都没有怀疑?!

事后,我看到《清醒思考的艺术》的作者德国作家罗尔夫·多贝里提出的关于权威的一个问题:这个星球上有大约100万受过培训的经济学家,却没有一位精确预言过金融危机发生的时间,没有哪个专家群体失灵得比这次更惊人的了……许多事例都证明,权威也会出错。人不是神,是人就可能犯错,但要命的是,面对权威时,我们的思考能力就会调低一级,面对专家的意见,往往会比面对其他意见要盲从许多倍——这就是答案。

不要盲从权威。

我们可以把这个问题再延伸一下。近年来涌现出的各种名目的教学改革、实验非常多,去图书馆或网上查一下,这方面的书籍和文章铺天盖地,很多专家、名师都有自己鲜明的观点,作为一位不甘平凡、有所追求的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常常会感到迷惑,该选择哪一个方向作为自己的突破口?

我们必须知道,教育学是一门变数很多的基于实践的学问,一种方法在这个学生身上有效,用在另一个学生身上很可能就起反作用;一种教学模式在这所学校成效显著,在另一所学校却收效甚微;某个教学手段这位教师用起来得心应手,换了一位教师再努力效仿也只能是邯郸学步……很多一线教师都会有这样的经验:我们都曾有过自己的教学偶像,但很多在他们那里看似十分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技巧,甚至某段精彩的话,拿到自己的课堂上就行不通或沒效果。正是因为教育教学有这个特点,很多在一师、一校、一地的成功经验,甚至看似能够普遍推广的方法、理念,很可能背后都有它的局限性,同样需要我们去思考、发现和认识。

要做一名称职的好教师,必须要有所改变,有所发展,有所进步,不能故步自封。但为什么要改变,你自己一定要清楚,不是因为某位权威专家在你们学校做了一次精彩的演讲,你就要改变;也不是你喜欢的某位名师的某堂课让你折服得五体投地,你就要改变。你的内心必须有一种定力,不能盲从,改变的需要不是来自外部,一个人的发展与进步,一定要以自身的条件和自己身边状况为基础,要找到自己的长处和不足,扬长补短去改变,这才是个人成长的本质,也就是说,你的需要是什么,你一定要清楚。而专家、名师、学者、权威只是你的智库,成千上万的书籍、视频摆在那里,你要能从他们的书籍、文章和实践中找到自己需要的营养。

我们处在一个知识、观念大爆发的时代,书籍和文章都是看不完的,优秀的成功经验也是成千上万的。首先,我们一定不要盲从,要有一双批判的眼睛;其次,一名称职的教师一定要知道自己的需要在哪里,这就是你内心定力的源泉,也是你成长、进步的初心。

(作者单位系山东省海阳市教学研究室)

责任编辑 程路

猜你喜欢

盲从定力权威
盲从
言论
最硬核“创新之城”在疫情应对中彰显定力与温度
盲从
新新人类
定力在心安如山
哲理思辨
冬·发心
化妆品市场信息权威发布
化妆品市场信息权威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