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意义与途径

2019-10-16刘良华

人民教育 2019年9期
关键词:德智体美智育美育

刘良华

综合素质与时代精神

综合素质是中国教育界近年来强调的一个概念,也是教育的基本要素。广义的综合素质与总体教育目标或人才培养目标大体一致。在人才培养目标上,中国古代教育重视“六艺”,其中渗透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方面的目标。中国近代教育强调“五育并进”,中国现代教育关注德智体“三好”或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这三个传统既有差异,也有内在的延续性。也就是说,在学生综合素质或人才培养目标上,中国教育存在一条绵延不断、一以贯之的发展线索。问题在于,如何通过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让学生综合素质成为人才培养的基本标准和学校教育的日常形态。

1949年以来,随着时代精神的变迁,中国教育界在人才培养目标(培养什么人)上的表述和内涵方面出现多次较大的变化。而在历次变化之中,一些重要的元素被保留和延续下来。

1957年前后,毛泽东同志在系列讲话中提出了人才培养目标以及与之相应的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应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此时,特点之_是明确提出“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特点之二是强调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强调“社会主义觉悟”;特点之三是以培养“劳动者”为目标,也因此,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延续了类似“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的说法,提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1999年召开的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了有关人才培养和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增加了有关“美育”表述,强调造就“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与之相关的说法是: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此时,特点之一是增加了“美育”:“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全面发展”;特点之二是以“国民素质”的概念预示了后面的“素质教育”;特点之三是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解释了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007年,党的十七大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有关“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表述得到延续。

2012年,党的十八大延续了“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说法,但增加了“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立德树人”等相关要求。此时,特点之一是此前的“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全面发展”变成了“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特点之二是“立德树人被确立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特点之三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教育改革的基本方向。

2018年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提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要在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培养综合能力,培养创新思维。“劳动”被纳入教育体系,与德智体美并列,中国近代教育提倡的“五育并进”在新时代被赋予新的形式和新的内涵。更重要的是,“综合素质”以及“培养综合能力,培养创新思维”被正式提出来。

综合素质与德智体美劳的关联

表面上,综合素质侧重考查学生的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其实,综合素质是德智体美劳五育以及与之相关素质的综合。

第一,综合素质与德育。在历来的教育改革或人才培养目标的表述中,德育被置于首要位置。德育是教育之首,当然也为综合素质之首,常常渗透并引领其他各育。人的德行往往在知识学习、劳动或体育竞赛过程中被培育或显示出来。按照中国教育传统,德育在类似“射礼”中被培育和显示出来。射箭的主要目的既考查参与者的“武功”,同时也考核参与者的举止修养。

第二,综合素质与智育。一般而言,智育的基本内容是知识的记忆、理解和应用。从考试与评价的角度来看,智育也许可以通过考查学生在各个学科知识上的得分获得其智力上的发展水平。相比之下,智育之外的德、体、美、劳等方面的素养不那么容易通过考试获得测量。也因此,一般意义上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主要指向德、体、美、劳等智育之外的其他方面的发展。但是,智育同样是综合素质的重要内容,而且从综合素质的视角来看,智育的关键不是知识的记忆而是思考问题的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这并不是说知识的背诵或记忆不重要,而是说综合素质更看重在背诵或记忆的基础上运用知识去解决问题的能力,强调采用类似项目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创造性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第三,综合素质与体育。新时代的综合素质观念重提“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强调“开齐开足体育课”。体育课承担三大功能:享受休闲运动的乐趣、增强身心健康、发展保家卫国的技能。1953年前后中国教育界提倡的“健康第一,學习第二”“身体好、学习好、工作好”等概念再次成为关注的焦点。原始初民社会的教育原本以身体为本位。无论教以狩猎,或者采集野果,皆以改进身体技能为教育之基本目标。身体强健而孔武有力或心灵手巧者,被举为英雄或楷模。原初之教育,不仅以身体强健或灵巧为教育之根本目标,而且以身体演示、亲身示范为教育之基本方法。后世教育对原初教育的超越,始于文字或书面语之发明与流行。但是,文字或书面语以及印刷术的发明在推进教育进步的同时,也带来了教育的问题。这个问题曾经引起教育哲人的注意,并将这个问题视为教育变革的关键。

第四,综合素质与美育。新时代的综合素质观念强调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中国近代教育尤其是蔡元培等人提倡的“美感教育”及其“美育主义”获得了新的生机。美育之所以重要,不仅因为美育是蔡元培所说的从现象世界到实体世界的桥梁,而且美育是兴起和引发学生学习知识、建立道德隋感、坚定意志的基本动力。在知情意三者之中,人们一般意识到了情感与知识和意志之间的关系,却较少关注情感本身的动力机制问题。在未来教育或未来学校中,情感问题及其与知识和意志的关联可能成为关注的焦点,而美育恰恰是兴起和引发情感的关键因素。就此而言,情感问题有多重要,美育就有多重要。

第五,综合素质与劳动教育。中国传统文化向来有自食其力、不劳动者不得食和忧患意识的传统。而在忧患意识中,劳动占有重要的位置。中国传统文化对劳动教育的重视在新时代有了新的发展方向: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要让学生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现代人超越了谋生状态之后,劳动逐渐减少,不少人甚至彻底远离劳动。按照“用进废退”的原理,离开劳动之后,人的身体以及大脑不可避免地趋向萎缩。而且,减少或远离劳动的直接后果并不止于身体与大脑的萎缩,更严重的后果是,人的责任感以及社会意识等道德品质的退化。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劳动教育需要全面突围。没有劳动,就没有教育。

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途径

如果说,综合素质基本要素是德智体美劳,那么传统教育的问题既可能显示为仅仅重视智育而忽视其他教育,也可能以不合理的方式展开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或劳动教育。也就是说,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不仅需要在课程上全面推行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而且需要在课程实施或教学方式上改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的形式或途径。

第一,德育的新途径。德育可以说教,亦可灌输,不能认为说教或灌输完全无效。但是,从综合素质的视角来看,有效的德育是知识德育与生活德育的互动。仅仅依靠说教或灌输的德育,或者仅仅依靠孩子尝试错误或其他形式的亲身体验而缺乏必要的知识与观念的引导,都很难获得真实的德育效果。比较可取的途径是,让学生自己征集生活中发生的两难问题或冲突,从中选择值得讨论的问题,使之成为班会的主题。在正式召开主题班会之前,发动学生围绕主题搜索和整理相关资料,以便形成不同的意见。班会就是围绕某个主题对正反两方不同的意见展开讨论。如有必要,可以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让正反两方的意见都得到充分表达,让学生在正反两方之间作出选择,或者在正反两方之间开发出可供选择的第三条道路。

除了班会活动,在学校范围内可设计一系列少先队活动或社团活动。在设计少先队活动或社团活动时,最好凸显德育所追求的“核心素养”,让德育的“核心素养”成为少先队活动或社团活动设计的灵魂和一以贯之的线索。如果说德育的核心素养是让学生养成“独立而合作”的精神,那么可以围绕“独立而合作”的精神设计学校各个季度、各个季节、各个节假日的少先队活动或社团活动。

总之,德育既需要让学生在知识观念上有完整的理解(知识德育),同时也需要尽可能让学生通过生活实践、角色扮演、道德两难问题的思想实验等“生活化”的方式获得真切的体验(生活德育),由知识德育与生活德育的互动实现知识向信念、信仰的转化。

第二,智育的新途径。传统的智育主要通过考试成绩显示出来,智育的新途径指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可能需要有一些转向:在知情关系之间,在重视知识接受(知)的基础上更加注重激发学生的求知热情(情);在学思关系之间,在重视知识学习(学)的基础上激发学生创造性的质疑与思考(思)。比如,可以采用类似“项目学习”的方式实现跨学科学习;在知行关系之间,更加注重知行合一。

第三,体育的新途径。尽可能开发体育的完整功能:作为休闲娱乐的体育;作为锻炼身体、锤炼意志的体育;作为准军事教育、保家卫国的体育。与之相应,体育的新途径至少包括:(1)让每一个学生都拥有一两项体育特长,以此作为学生的业余爱好。(2)让每一个学生都保持每天锻炼一小时以上的习惯,通过动静结合的方式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和人格品质,在竞技类运动中既学会竞争与合作,也学会体面地接受失败。(3)掌握必要的防身技巧,不让自己受他人的欺辱。

为了发展防身与保家卫国的技术和意志品质,需要将某些有一定冒险性的项目重新纳入体育课程之中,通过学校与家长签约的方式,不让体育教师和学校法人因担心意外的事故而畏手畏脚、担晾受怕。

第四,美育的新途径。就欣赏和创作而言,需要发挥美育对生活品质的改善、对人际交往的激发以及对自然之道的亲近。美术教育固然需要让学生掌握必要的绘画、书法或雕塑的创作技巧,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学会欣赏日常生活中的颜色与线条,这些颜色与线条存在于衣服、家具、建筑的材质、结构与颜色之中。

同样,音乐教育的重点并不在于让学生掌握几种乐器的演奏技巧或学会唱几首流行歌曲,而在于让学生无论说话还是走路,有自然而美好的节奏。除了学会欣赏和创作,美术还有交流的功能。从人际交往的目的出发,可以要求每个学生至少会唱三首歌,至少会用一种乐器,至少会写一手好字,至少掌握一种绘画或摄影技巧,至少会玩一种游戏(电子游戏除外)。

第五,劳动教育的新途径。劳动之所以成为一种素养和品质,是因为每个人都必须自食其力,这既是劳动的目标,也是劳动的方法和途径。作为方法和途径的自食其力,意味着让孩子从小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凡是孩子能做的事,家长尽可能不要包办代替;凡是学生能自学的知识,教师尽可能不要费心讲解。

鉴于不少学生从小没有养成承担家务劳动和分擔家庭责任的习惯,中小学班主任在布置家庭作业时,最好将家务劳动作为家庭作业的一部分,让家务劳动成为学生的第一项劳动。

除了家务劳动和学校打扫卫生等日常劳动外,最好引导学生参与职业生涯规划,让职业生涯规划成为学生的第二项劳动。可以通过见习和实习的方式让学生获得职场体验,以此激发学生对未来专业和职业的选择。由于现代科技一直在淘汰某些传统职业而创造新型职业,未来的职业生涯规划必须考虑科技的因素,让科技劳动与手工劳动相结合成为学生的第三项劳动。

(作者单位系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

责任编辑 钱丽欣

猜你喜欢

德智体美智育美育
浅谈美育对特殊儿童的影响
广西高专学前教育专业美育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本期话题:如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
谈职高音乐与素质教育之间的联系
做人教育是道德教育教学的基本任务
大学体育与德育智育的关系研究
美育教师
试析高中政治思想品德的形成
育才先律己——关于小学班主任形象的塑造
当前学校美育实践中值得注意的若干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