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区制改革:如何打开区域教育资源整合之门

2019-10-16林子敬

人民教育 2019年1期
关键词:学区教育资源优质

林子敬

学区制改革是推进区域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进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重要举措。上地学区管理中心(简称上地学区)作为北京市海淀区所属的17个学区之_,自2016年初成立以来,积极探索学区制改革,建立完善区域教育治理体系,推动教育资源的整合与共享,更好地服务于区域教育高位优质均衡发展的目标。

为什么整合资源——立足高位发展

1.基于区域背景

上地学区地处上地信息产业基地和中关村软件园的交汇处,区域内拥有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体育大学等知名院校,同时云集了百度、联想等上千家高新企业,学区的资源特点与海淀区的文化、科技创新区的城市功能定位完全契合。

辖区内共有5所小学和4所中学,分别是清华附小、北大附小、上地实验小学、清华附中实验学校小学部、清华附中上地小学、上地实验学校、清华附中、北达资源中学、清华大学附属实验学校中学部。区域内品牌名校较多,师资质量较高,办学基础设施较好,社会教育资源丰富,同时仍存在着优质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品牌名校辐射作用发挥不明显、办学层次和设施存在校际差距以及社会教育资源缺乏深度整合等问题。

2.基于学区职能

上地学区是隶属于海淀区教育行政部门的独立法人机构,下设发展规划部、教育教学部、资源统筹部3个职能部门。其中,资源统筹部的主要职能是统筹学区内各类教育资源,推进学区内设施、课程、师资资源共享。

学区是海淀教育两委一室的助手、学校的帮手、区域教育发展的推手,这决定了各个部门之间必须相互联动,密切配合,形成合力。随着学区职能不断延展,上地学区确定了“党政工团队是旗帜,发展规划是统领,教育教学是核心,资源统筹是服务”的部门职能定位,资源统筹部全方位支持服务于各部门。

3.基于共同目标

学区制的政策价值在于通过学区内优质资源的共建共享,实现区域内成员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为此,学区在征求学区内各校校长及委员会各方人士意见的基础上,通过对区域内未来教育发展的整体性、长期性、基本性问题的深入思考,制定了《海淀区上地学区“十三五”时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

规划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初步建成高水平均衡化的教育学区,形成均衡、优质、创新、开放的上地区域教育总格局,为上地地区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人文、科技创新示范区提供基础教育服务支持。作为海淀区优质教育高地的上地學区,理应担当高位优质均衡发展的重任,调动教育系统内外优质资源支持区域教育的整体发展。

整合什么资源——构建资源体系

1.对教育资源的界定

教育资源是指教育过程中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财力资源的总和。要实现上地学区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就需要学区从资源供给方角度合理规划区域教育资源,通过协调、重组现有教育资源实现配置优化;扩大优质资源覆盖面,妥善解决区域内校际差距,实现优势互补;不断补充、挖掘社会教育资源,解决优质资源的供需矛盾。

基于此,上地学区将教育资源整合内容锁定在与本区域各校办学相关的人力资源、课程资源、空间资源三类教育资源上。其中,以课程资源整合为核心,带动人力资源和空间资源的共享,以实现区域各中小学由资源分散的独自发展到资源整合的整体发展。

2.上地教育资源框架

通过不断摸索,上地学区积极发挥优质学校辐射带动作用,深入挖掘社会资源,逐步构建起上地学区资源框架。

学区建立开放式学校特色课程、参与式学区主题课程、体验式社会实践课程、互动式国际交流课程、网络式融媒体课程五位一体课程平台,达到学校内外课程资源的互补。

学区构建涵盖区域教师、学区智库、教育志愿者的人力资源库。上地学区所在区域拥有大量国内乃至国际的顶尖人才,这是本学区所拥有的无可比拟的资源优势。

学区创建“固定和移动”空间资源站,固定空间包含区域中的图书馆、体育场馆、实验室、企业展馆等可供师生实践活动的场所;“移动空间”即根据学校师生需求(内容、时间、地点、频次)定制的“行走”的学区大课堂。

如何整合资源一因“需”配置供给

上地学区以“学习者、服务者、探索者”的身份推进区域教育高位优质均衡发展,推动教育资源的整合和优化,初步形成了高效运转的区域教育治理体系。

1.问题驱动,聚焦区域供需矛盾

上地学区开展下沉式走访调研,认真分析区域教育发展现状,找准供需矛盾,相继撰写了《上地学区资源调查报告》《上地学区教师专业发展现状调研报告》《上地学区教育教学干部调研问卷报告》《上地学区学位情况调研报告》等,掌握了区域教育资源、实际问题等多方面的真实数据。

通过SWOT分析法,学区明确了区域教育发展的优势与不足。其中,区域学位紧缺、部分学校办学空间不足、区属公办学校优质师资匮乏及区域教育系统内外资源缺乏深度整合等问题最为明显,这些问题是上地学区资源整合的出发点和着力点。

2.筛选整合,扩大优质资源存量

学区委员会的建立是海淀区在学区治理体制机制上的创新。学区委员会成员由社区街道办事处、中小学校长、驻区相关单位代表、中小学家长代表等组成,其职能之一是统筹协调各级资源单位,推动资源共享。上地学区充分发挥委员会委员的作用,由27位委员牵线搭桥,多渠道探访区域内资源单位,从中锁定112家重点教育资源单位,并相继走进3所高等院校、40余家知名企业、10多家科研院所、20余家驻区单位,建立了沟通渠道,为教育资源整合打下了坚实基础。

学区帮助学校与教育系统外的社会资源进行对接,相继与清华大学i.Center、北京大学中文系、北京体育大学、清华科技园、北京人艺等多家资源单位签署合作协议,分别建立了上地学区基础教育创新实践基地、教师学科素养培训基地、基础教育体育基地、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实践基地、戏剧教育基地等,初步建立起区域空间共享资源。目前,结合学校实际需求,在学区基地累计开展活动40多次,参与师生3000多人次。

学区构建了“互联网+教育”课程资源平台,通过筛选整合,初步统筹了区域内外包含110门文化、科技、体育类社会课程资源,以菜单方式向区域学校推送。3年问,学区为各学校推送了42门线上线下课程资源,均受到校方的好评,有效补充了学校的社会实践课程资源。

目前,学区已初步搭建了人力资源体系,聘请专家学者、大学教授、企业人才为学区发展出谋划策,为师生成长提供帮助。目前,学区人力资源库已在册203人,为学区及各学校累计提供政策、科研、课程、教学、活动类服务约228人次。

3.因需供给,推进优质均衡发展

学区制定“务需”制度,一是应两委一室之“需”,不折不扣地完成行政部门的各项决策部署。二是建立需求台账,每学年初以不同形式向学区内校长、干部征求意见,并将各校的需求纳入学区年度工作计划中,调动资源支持学校的发展。

以学区内某校为例,该校生均占地面积小,没有体育训练基地,无法满足学生身体健康发展的需求,他们希望学区帮助协调运动场地。学区随即协调区域资源单位,多次与北京体育大学沟通接洽,最终不仅成功满足了学校这一需求,更促成了学区足球基地和学区足球联队的建立。

教育优质的关键是教师优质,依据海淀区教委赋予学区教育教学部的职能和海淀区教委《关于进一步推进教研工作的指导意见》,上地学区成立了教师发展共同体。

基于海淀区“三级联动,深度教研”的教研要求,学区充分发挥优质校辐射作用,分别建立了语文、数学、英语3个学科教研基地,每学期制定研修专题,以项目形式开设研修课程,通过多种研训方式分阶段分专题开展研究。这种整合基地学校优质学科资源且精准有效的教研方式,弥补了区级和校级教研的不足,不仅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多元化的给养,也打造了学区学科品牌和优质教学团队。

学区积极整合区域外部资源,多次与市区教研员、专家沟通,促成上地学区与北京市基教研中心的三年专题研修方案,即主题为“学科素养与教学改进”三年持续跟进的市级全学科视导活动。目前,学区内近400名教师得到专家面对面的指导,覆盖中小学24个学科,专家对190节课形成了书面诊断评估,指导学校不断改进教学方式。以视导活动为抓手,将区域外部的高端人力资源融入学区的举措得到了区域内校长、干部、教师的高度评价。

学区开设“上地大讲堂”,先后邀请知名教授为教师进行教育综合改革和学业规划等多方面的讲授;邀请科技专家带领科技教师开展创客工作坊体验;邀请北京人艺、北京电影学院专家为教师进行艺术素养培训……学区开展“共享开放”专题研修,开放区内优质校本教研,引进区外专业资源,围绕不同主题相继开展“建立評价反馈与教学改进的桥梁”“高考语文命题与评阅”等20多个专题研究,促进校际问、学科问、学段间、团队间的多维交流,不断提高学科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和综合素养。

4.项目推进,协同学生终身发展

学区结合区域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和主要任务,以项目活动推进资源的挖掘、配置与使用,协同各方资源助力学生的终身发展。实施科技创新项目,开展创想大赛、科技节活动,吸引全社会共同关注创新人才培养;实施阅读工程项目,开展“阅享上地”活动,营造全民阅读、文化滋养的良好氛围;实施组织育人项目,召开学区少代会,让理想信念在新时代少先队员心中生根发芽;实施体育健康项目,组织学区足球联赛,成立学区足球联队,普及足球运动,推广校园足球文化……

上地学区资源体系的构建,不仅盘活了区域资源存量,丰富了教育资源供给,更重要的是共享资源不会因某一学校负责人的变动而削弱,也不会因学校自身发展受限而消弭,从而保障了资源运转的系统性和连贯性。

整合效果如何——初现治理模式

3年来,在改革实践与探索中,上地学区资源整合取得了良好成效。

在学区治理模式下,学区打破资源壁垒,因需精准投放资源,优化区域资源配置,实现了学校与社会、学校与学校问的资源融合;学区以落实立德树人为目标,纵横搭桥,吸引更多社会力量对教育的理解、关注和支持,实现教育系统内外资源融通;学区在凝聚、共享、开放各级各类教育教学资源的过程中,逐步打造资源框架体系,建立资源整合机制,有效保证资源的系统性、协同性和持续性。

学区构建的多元机制成为区域教育资源整合利用的有力保障。一是学区与社会的融通机制。推进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需要动员家庭、社区、企业及各种社会组织的力量。上地学区与区域内的高校、科研机构、企业及驻区部队等资源单位建立了融洽的互通机制,把社会资源转化为教育资源,实现教育资源充分、均衡、科学、有效的开发利用。

二是学区与学校的沟通机制。在进行校际教育资源整合时,会受到意愿、沟通等因素的影响,成员问的沟通有助于协同开展各项工作。在沟通机制下,上地学区与各校干部教师建立起平等、尊重和互信的良好工作关系,摸清了区域各校校长、干部教师的真实需求,实现了资源精准投放。

三是学区与教师的共同体机制。在教师发展共同体机制下,学区通过线上线下跨校、跨学段、跨学科教研和学科基地建设等形式多样的研修方式,打造具有“上地印记”的教师发展团队,促进区域教育的整体提升。

四是学区与学生的项目管理机制。上地学区实施一系列聚焦学生学业和终身发展的重大项目,在项目化的活动中,积极协同项目相关各方主体,拓展、筛选、整合相关资源,因需、精准、高效使用各级各类资源,满足学生实际需求,协同学生特色发展。

上地学区教育资源整合的实践探索,初步形成了教育系统内外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协商共治、民主对话、多回合互动的现代化管理形态。

构建资源整合和校际关系新模式,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是海淀区学区制改革的目标。在这一目标指引下,经过3年时间的探索前行,上地学区突破原有管理体制,构建现代教育治理体系,实现多主体协商共治;破解择校难题,优化配置,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突破学段禁锢,关注教育的系统、整体、协同发展;打破资源壁垒,帮助区域内每一所学校实现教育资源共享。

进入新时代,为了办好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上地学区将以优质而有差别的多元资源供给为教育远景,推进区域教育高位、优质、均衡发展,努力办好百姓家门口的每一所学校。

本文系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7年度重点课题“学区治理模式下教育资源整合策略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编号:CAGAl7097)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系北京市海淀区上地学区管理中心主任)

责任编辑 任国平

猜你喜欢

学区教育资源优质
13城整顿学区房炒作
妊高症护理中优质护理的应用
学区房还能买吗
学区房就是一面照妖镜
学区房就是一面照妖镜
吸收社会教育资源,创新法制教育方式
“多校划片”:治标还需治本
区域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与应用研究的认识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