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立德树人的内涵与方法

2019-10-16陆士桢

人民教育 2019年1期
关键词:树人立德育人

陆士桢

在2018年9月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就我国教育的地位、方向、目标、任务等根本问题发表了重要讲话,其中多次、反复强调了教育必须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无论在重视程度上还是落实要求上,都比以往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讲话进一步明确了立德树人在教育中的核心地位,强调“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并且具体指出“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要围绕这个目标来设计,教师要围绕这个目标来教,学生要围绕这个目标来学”。同时,提出了整改的原则和要求:“凡是不利于实现这个目标的做法都要坚决改过来。”特别是作为党中央的最高领导,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要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要求“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在我国教育发展的基本方向问题上就明确提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更是严肃指出,立德树人是高校“立身之本”。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多次提到,家庭教育是品德教育,是如何做人的教育。基础教育更是如此,中央批准的少先队改革方案中清晰明确地规定,少先队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这些重要精神在当代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可以说,立德树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体系的重要基础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立德树人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的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教育的传统价值和实践成果。如何落实立德树人的指导思想和原则,不仅关系到党中央精神和指导思想的落实,而且关乎治愈当代中国教育的痼疾,真正实现我国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的根本方向。

扭转价值引领中的功利倾向,增强政治引领的有效性

坚持立德树人,必须强力扭转教育价值和行为上普遍存在的功利倾向,坚定不移地坚持教育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本的方向。立德树人的本质在于“人”,是否真正以人为本,涉及育人的所有行为、所有环节,习近平总书记严肃指出的“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就是突出的表现。教育的根本社会功能是育人,核心追求是人的发展。坚持立德树人必须在一切教育行为中坚持人的发展目标,即“人的发展是人的完整实现”,是“人作为个体丰富的个性的完整实现”;坚持把握学习的本质,即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个体基于一定的生理和心理素质、在一定的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比较稳定的行为倾向和生活态度,个体发展过程中生理、心理和社会实践三种活动及其作用是共时、交融的;坚持把握教育的基本定位和价值,即通过教育的改造和社会的合作,使青少年儿童在认知、情感、伦理、审美、身体诸方面全面发展,包括适合个人和社会需要的情感、精神、交际、亲和、合作、审美、体能、想象、创造、独立判断、批评精神等全面而充分的发展。

坚持立德树人,必须把握根本,实施有效的政治引领和价值引领。政治引领关系到培养的方向和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鲜明地指出,“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決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立德树人的灵魂是理想信念的树立,这是青少年政治社会化的核心内容。所谓政治社会化,是指社会成员学习、接受现存政治制度所肯定的政治信念、政治知识、政治情感和价值观,形成稳定的政治态度和政治行为的过程。事实上,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把政治方向的引领作为育人的核心内容。

在政治引领内容上,首先我们必须坚持政治认同的方向和目标,引导青少年儿童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从小树立坚定不移跟党走的观念和行为取向。所谓政治认同,是指人民群众对于政权的赞同态度、支持行为及由此产生的对政权代表的国家的心理归属感,这必然是一个长期培育的过程。例如,对国家的认同既包括个体对历史文化意义上的民族认同,也包括对政治学意义上的现代国家的认同,即对国家的发展方向、国家制度、政策等的理解与赞成。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哈维格斯特曾提出了著名的发展任务理论,他明确将“形成对社会集团和制度的看法”与“学习普通游戏中所需的身体技能”“学做适当的男性或女性的社会角色”等并列为6至12岁儿童的9项发展任务中的重要一项,可见政党和制度认同从来都是儿童教育的重要任务。

其次是理想信念的树立,这是立德树人的灵魂,也是政治引领的根本。引领青少年儿童把自己的发展与祖国、民族联结在一起,立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是核心内容,习近平总书记曾用“志向的底盘,人生的脊梁”来形容这种志向对于育人的关键意义。政治认同与理想树立其实是一致的,在教育实践中也是相通的,这不仅需要教育者的教育技巧,更需要教育者基本的政治信念与政治素养。

立德树人的核心是道德价值的引领,即牢牢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习近平总书记曾用“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来说明价值观对于中国发展的极端重要性,并明确指出“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不断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基础”。

核心价值观教育事关育人的方向和基础。从内涵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个体成长与社会和谐、国家发展三者统一起来,明确了个体自我修养与国家发展目标、社会建设理想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是我国国民教育育人目标的本质性规定,其核心立足于人本,突出了全面、自由、充分发展的整体教育格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中心的道德引领,对于扭转当前渗透在教育各个环节中的功利性、工具性与短期性,特别是德育与学校、家庭教育实际行为严重脱节的现象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需要将价值观的引领渗透到总体育人目标中,渗透到一切教育行为和实践过程中,紧紧把握全国教育大会明确的育人方向。

结合青少年儿童时代特征,创新以人为本教育方法论

坚持立德树人必须改革方法,认真研究社会变迁和当代儿童思想及行为特点,不断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是教育发展的重要手段,一定意义上也是教育发展的基本保障。特别是在社会激烈变迁的时代,方法创新更具意义。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方面这一代青少年儿童是在繁荣社会长大的一代人,处于较高生活水平状态,对于国家发展模式和道路,对于党和社会主义的认知是正向的,情感上是积极认同的,政治引领具有比较深厚的基础,也正因为如此,这一代青少年儿童具有明显的爱国、向上、责任、担当等优势,这也为立志教育提供了更宽广的土壤。另—方面,这一代青少年儿童在开放的环境中长大,有较好的全球视野,他们希望与世界和睦相处,也有了更多的比较与思考,他们会更清醒,也会更理性。在他们那里,简单的强制性“灌输”常常会遭到从内到外的抵抗。他们在基本价值判断、认知方式和思维模式、情感表达和社会行为等方面表现出突出的时代特点,他们思考的深度、对于某些问题的见解和独特性,常常给成人社会以惊喜,但更多的是震惊;他们掌握信息的海量、思考问题的复杂、情感世界的丰富,也常常给成人社会以强烈冲击。

面对这样一代人,创新立德树人工作首先要将教育内容具体化,紧密结合青少年儿童的时代特征。如在政治引领方面以语言习惯、文化传统、思想观念、情感认同等方面为介入点,以提升对于中华民族和现代中国政治体制、执政理念的普遍认同,培养肩负担当民族振兴时代重任的志向,落实到引领青少年儿童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增强“四个自信”上;在价值引领上,坚持以家国情怀教育、社会关爱教育和人格修养教育为重点,完善道德品质,培养理想人格,达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自觉行动”的目标。

其次,创新立德树人工作必须实现具体教育方法的创新,把握基本途径。

正面灌输。我们常常将灌输理解为是一种具体的方法,其实它是一个宏观的概念,包含功能、结果、目标等多种含义。在政治引领中,正面灌输是最常见的方法,即通过形象化的教育让孩子记住理想信念和道德的精神内涵,记住对自己的要求。

实践体驗。无论是政治认知和政治能力,还是道德精神追求和道德自觉行动,孩子的获得都是个体自我经验积累的过程。儿童实践体验就是要通过参与及互动,在体验中将政治观念和价值观念深入孩子心中,并能够落实到行为中,参观访问、实地考察、社会服务等都是很好的形式。

文化熏陶。一定意义上,教育即文化,教育是文化最重要的传承方式,同时任何时代的教育都必然受到文化的制约。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作用,把孩子带入社会这个大课堂,发挥文化育人的功能,既是立德树人的客观要求,也是传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必须。

分析对比。现代社会意识形态多元,特别是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不仅对青少年儿童价值观的形成带来巨大影响,也使得媒介素养成为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内容。通过引导孩子观察现实社会,通过讨论、辩论等途径帮助他们分清是非,加深对政治和道德价值的理解,已成为立德树人工作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在具体方法上,我们也可以从四个维度搭建一个框架:一是个体教育方法,如国民身份认同、个别谈话、情感辅导、评价激励、行为养成等;二是群体教育方法,如群体互动、角色扮演、冲突管理、信息传递、舆论管理等;三是组织教育方法,如宗旨传递、礼仪标识、阵地建设、骨干培养等;四是社会教育方法,如家庭、学校、社会系统分析,传媒运用,资源开发,社会事件分析等。

立德树人是一个大的教育主题,但又是渗透到教育行为细节末枝中的点滴。在整个过程中,体现儿童为本,从儿童作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出发,充分尊重儿童年龄、心理、社会发展等方面的特点,是能否将立德树人真正落到实处的关键。例如坚守形象化,以儿童思维特点为基础,强调具体、形象、生动、贴近孩子的生活实际。再如坚守情感化,从“爱”出发,教育全过程渗透“爱”的情感等。因为“爱”不仅仅是人类共同的情感和共有的价值,而且“爱”是公德的基础,也是一个人的精神品质的情感依据。

(作者系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 冀晓萍

读者热线:010-82296707

投稿信箱:jixiaoping@foxmail.com

猜你喜欢

树人立德育人
Stories about labor education家校劳动,立德树人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利用PBL教学模式完成初中数学教学立德树人的德育使命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谈初中化学教育的立德树人
巧化课堂意外 践行立德树人
例谈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的立德教育
基于立德树人的办学思想凝练——以“启思明德,悟理达行”为例
普通高中文化育人的思考与实践
悦人亦育人 冬季里的音乐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