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在现代建筑的本土化探索中保护与传承土家族吊脚楼

2019-10-14伍贤章

西部论丛 2019年20期
关键词:扩展诠释复兴

摘 要:中国新民族形式的建筑发展过程的同时,东西方国家都在积极的在进行当代建筑如何吸收地域性建筑、文脉传统的精神上的探索。如:西方国家的“地域主义”建筑、“批判性地域主义”建筑,亚洲国家的地方主义建筑发展的四个基本途径:“复兴传统建筑”、“发展传统建筑”、“扩展传统建筑”、“对传统建筑的重新诠释”。希望能在对中国的现代建筑朝本土化方向探索的过程中更好的保护与传承土家吊脚楼。

关键词:吊脚楼 复兴 扩展 诠释

一、国内现状

在最近的十多年来,开始在各个城市冒出一些用现代材料、现代结构仿古的建筑群来,并且规模越来越大,都是成片的仿古建筑群,但是,这些仿古建筑在设计的时候,就没有多少传统文化底蕴,因此也就是用一个古代建筑的壳套着旅游建筑物而已,人们似乎认为:仿古的庸俗总比全盘西化要好一点点吧。

用现代建筑结构,加上传统的符号,走民族复古建筑道路,在中国是曾经多次被尝试的。早在1928年开始,当时政府就推动公共建筑民族化风格,却因为民族形式和现代功能之间的矛盾,一直没有能够找到很好的解决途径。

二、土家吊脚楼介绍

吊脚楼的营造技术,可以追溯到东汉以前。古人充分利用当地的石材、木料,进行全木建造,用木条制成的铆来代替铁钉,不易生锈腐蚀还牢固耐用。工艺复杂,精美绝伦。

土家族吊脚楼是土家族人长期生活在西南山区特定的生存环境中,依据地理条件、气候因素及其人们的生活需求、智慧思维在生活中积淀下来的建筑文化事项,吊脚楼不仅仅是建筑样式的存在,更为重要的是一种文化事项,在建筑样式的背后映射出土家族人对自然、生命、情感的独特感悟、精神追求和心理诉求,是土家族工匠匠心独运的体现,工匠成为技艺、文化、情感、心里特质融为一体的载体,这一现象使土家族吊脚楼营造技艺的传承与发展,成具有强烈仪式特征的文化事项,吊脚楼所展示的生态空间更是一种文化的场域,它是土家族为了适应自然环境与自身民族文化与作为人本身的功能需求所形成的一种人与自然与社会的生态链。

三、土家族吊脚楼当前面临的问题

因上世纪80年代以后,工业化冲击人们建起了砖房而,使得吊脚楼逐渐被取代走向消亡。近年由于吊脚楼纳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政府对其关注度有所提高,才又开始有一些被大众关注。

四、如何在现代建筑的语境下保护和传承土家吊脚楼

(一)、土家吊脚楼的复兴。面对当前的窘境,势必需要对传统的土家楼营造技艺和文化的复兴。只有对得到了传统的传承才有会有传统的延续。这种复兴不是简单的再现,它是把传统、地方建筑的基本构筑和形式保持下来,加以强化处理,突出文化特色,删除琐碎的细节,基本是把传统和地方建筑加以简单化处理,突出形式特征。比较突出的代表性建筑包括有泰国“布纳格建筑设计事务所”1996年设计的印度尼西亚巴厘的“诺维特·另诺阿旅馆,印度建筑家柯里亚1975~1990年期间在印度德里设计的“印度国家手工艺博物馆”等。这几个建筑基本都是采用了比较纯粹的民俗建筑特征,强化了形式特点,突出了地方特色,而省略了传统、地方建筑的部分细节,效果很突出。

(二)、土家吊脚楼的再发展。吊脚楼不是简单的营造技艺和形式的保存,这是一种不可持续的发展状态。如果不能与时俱进则必然会被时代所淘汰。因此复兴之后的再发展又是一种必然。

这种方式具有比较明显的运用传统、地方建筑的典型符号来强调民族传统、地方传统和民俗风格。与第一种类型相比较,这种手法更加讲究符号性和象征性,在结构上则不一定遵循传统的方式。比较典型的例子有泰国布纳格设计事务所1996年在缅甸仰光设计的“坎道基皇宫大旅館”,日本建筑家贺都浩石井l993年设计的日本圣胡安海洋博物馆,柯里亚1986~1992年在印度斋普尔设计的“斋普尔艺术中心”等,都属于这一类型。以上几种类型没有明确的区分,都具有比较多的依靠传统、地方建筑形式的地方,而建筑的对象也是博物馆、度假旅馆这类比较容易发挥传统、地方特色的建筑。

(三)、土家吊脚楼的扩展。对土家吊脚楼的扩展,是使用传统形式,扩展成为现代的用途,比如教育机构、大型旅馆、度假中心,这些类型的结构是传统、地方建筑以往没有的,这就形成所谓的“扩展”,扩展是指功能的扩展,而形式上则是传统的。比如上述的斯里兰卡建筑家巴瓦1981年设计的斯里兰卡皮里亚达拉的综合教育中心建筑群,采用依靠山坡起伏的形状设计带顶走道,联系所有建筑单体的方式,这种作法在传统斯里兰卡建筑中虽然存在,但是从来没有如此大规模使用,这样就扩展了传统和地方建筑的构造和形式,是这个类型的典型。同样的,中国建筑家吴良镛1987年开始设计的北京的菊儿胡同住宅群使用了北京传统四台院的构造,但是加以重叠、反复、延伸处理,也是扩展了传统、地方建筑特征,使之具有现代的功能和内容。相反的在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也相应的建造了一批与传统吊脚楼相结合的公共建筑,例如恩施火车站,却往往流于了形式不得其内核。功能与形式没有很好的相结合,传统建筑的扩展不是将原有的建筑形式换一个使用功能的生搬硬套。

(四)、对土家吊脚楼的重新诠释。在新的社会语境下需要建筑能够与之相匹配,即对土家吊脚楼的重新诠释,这种方式颇接近后现代主义的某些手法。与西方建筑家的手法不同的仅仅在于西方建筑家使用的是西方古典主义的建筑符号,或者西方通俗文化的符号和色彩,而这个流派则主张使用亚洲和其他非西方国家的传统建筑符号来强调建筑的文脉感,作为后现代主义的一个流派来讲,是应该得到提倡的一个途径和方式。比较突出的代表作品包括日本建筑家岸和郎1995年设计的日本京都的一个餐馆“Murasa kinoWakudn”建筑,这个建筑采用了非常朴素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的支撑使用混凝土柱和钢梁,而且全部暴露无遗,具有某些“构成主义”的形态,但是立面采用了成片垂直的木墙面,木墙面占了整个立面一半以上的面积,使木头体现了传统建筑的符号性,而不是依靠形态或者装饰,室内也非常整洁朴素,方方正正,体现了日本传统室内的工整特征。

五、总结

在这里需要清醒的认识到尽管由于政府政策和社会又在逐渐关注的原因,但是并没有很好的改变建造吊脚楼的手工艺人的生存状态,也没有很好的让吊脚楼适应现代的社会语境,因此对于土家吊脚楼及其建造技艺的保护和传承是完成的状态。从复兴到对其重新诠释,还只是处在第一和第二交替进行的阶段。

如果只是流于形式的单纯去保存建造技艺,终究只能回逐渐消亡,成为数据库的一堆资料和一段历史。只有吊脚楼在现代社会有了新的定位并能迎合人们的需求才能可持续的发展下去。这样与之相随的营造技艺和文化也够能良性的发展下去。从而也能不断的改善建造艺人们的生存状态和社会地位。

对于吊脚楼的保护和传承能否在对比东西方在现代建筑的地方性特征上的探索一番,是不是可以从批判性地域主义的理论中找到一点可以参考借鉴的地方,启发我们的设计,让中国城市不要走向一个样子的刻板阶段,走出一条自己的建筑道路来呢?让以吊脚楼为代表一批传统建筑能够重新焕发活力。

参考文献

[1] 王受之, WangShouzhi. 现代建筑如何朝本土化方向探索?[J]. 南方建筑, 2010(3):24-27.

[2] 陈瑶. 文化空间视阙下的土家族吊脚楼营造技艺的保护与传承——以咸丰县水井坎吊脚楼群为例[J]. 美与时代·城市, 2017(4).

作者简介:伍贤章(1993-),男,汉族,湖北恩施,在读硕士研究生,湖北美术学院环境艺术设计系,研究方向:建筑与景观。

猜你喜欢

扩展诠释复兴
当代纤维艺术材料语言发展研究
论舞蹈演员在舞蹈表演中的形象塑造
“六经皆史料”:“六经皆史”论的近代诠释及其意蕴
浅谈数据挖掘和自适应算法的应用
多维传播语境下的播音主持功能与拓展研究
从《百鸟朝凤》看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
钟摆回摆,自行车在中国“复兴”
浅谈小学英语教学中的情境教学法
文化复兴,“复兴”何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