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机遇与挑战

2019-10-14孙少春

知与行 2019年5期
关键词:新媒体大学生

孙少春

[摘要]加强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任务。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青年大学生作为社会发展创新的后备军,其对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可与否,“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在信息化、全球化、科技化浪潮中涌现的新媒体一经诞生便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尤其是青年大学生成长于新媒体时代,其思想立场的统一、意识形态传播与教育及其社会行为无不打上深刻的新媒体烙印。新媒体时代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面临着全新的机遇与挑战,既有内容丰富多样、传播载体增多、方式灵活新颖等有利条件,也存在着多元社会思潮冲击主流意识形态、传播身份的隐匿性增加国家对意识形态监管难度以及新科技环境下传统意识形态教育方式落后等问题。通过建构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内容、加强意识形态教育的领导和监管以及创新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方式,不断加强对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提升当代主流意识形态的实践力,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关键词]新媒体;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284(2019)05-0095-07

作为我国社会当前占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对党的领导和社会建设工作具有思想领导和价值引领的作用。近年来,由于技术的进步、文化的交流以及思潮的碰撞,新媒体呈现出传播速度快、传播方式新颖、内容多样并伴有极大交互性等特点,为中国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提升带来新的机遇,但同时其信息传播去中心化、隐匿性等特点也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习近平总书记曾高屋建瓴地指出: “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1]为此,在新媒体环境下如何主动把握其发展趋势,适应社会新形势和人民的新要求,加强对青年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提升我国意识形态的影响力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新媒体时代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全新机遇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和科学技术不断创新,信息传播也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青年大学生作为新媒体时代的重要参与者,对其进行主流意识形态教育至关重要。与此同时,新媒体时代也为大学生在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内容、载体和方式方面提供全新机遇。

(一)内容丰富多样,提升感染力

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是一个国家在多元意识形态并存环境下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也是人民群众强化政治信仰、树立理想信念的理论源泉。新媒体时代,由于信息传播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呈现开放性的特点,海量信息得以在网络空间传播。同时,信息的类型也变得多种多样,传播内容和话语主题更加多元,因此,关于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方面的内容也随着时代和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公众视野。众所周知,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主要集中在高校,各高校有不同的教育内容与特点,但受制于信息交流技术的欠缺,高校之间存在信息壁垒,无法实现信息互通共享。新媒体时代由于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信息壁垒不复存在,各高校之间、高校与社会之间的信息开放和共享丰富了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内容,极大方便了大学生与外部的学习与交流,拓宽了知识视野和学习领域,对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内容有更全面、客观的了解,有助于大学生在接受主流意识形态教育过程中选择适合的学习方式与内容,更能调动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吸引力。

新媒体环境下意识形态教育内容变得丰富多样,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尤其更加贴近青年大学生的精神需求,从而更能增强大学生接受意识形态教育的意愿,强化社会主义政治信仰,并在教育过程中更加引起人民群众共鸣,提升主流意识形态在新媒体环境下的感染力。如爱国题材电影《战狼》和纪录片《厉害了我的国》等受到人民群众广泛赞扬,促进了人民群众对祖国的全面了解,提升了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从而增强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其教育效果是不言而喻的。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传播内容的“微”化迎合碎片化阅读时间,便利人们及时接受各类信息,密切关注社会动态。传统意识形态传播较为注重理论内容的完整性,通常是篇幅较长的文章、书籍等,使人们能够对主流意识形态有较为准确、深刻的认知。新媒体时代,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各类工作增多,部分人甚至没有较为完整的时间段仔细阅读、了解信息,因此传播内容相应变得更加简洁,方便人们阅读,呈现一种“微化”的状态,如微博限定140个字,或者微信公众号推送内容也较为精炼,篇幅较短,其“微”化的内容用极为精简的文字传递较大的信息量,方便人们高效接收社会讯息,使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渗透到人们工作、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

(二)传播载体增多,受众范围广

新媒体时代,信息的传播打破了以往将传播载体依附于报纸、广播、电视等较为固定的媒介,也不再局限于时间、地点,只需通过网络就能迅速传播,特别是智能手机的出现,提高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效率,尤其是2012年以来微博微信用户量激增,微博、微信以及其他APP等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网发布的第4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12月,中国网民数量为8.29 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人群的占比达98.6%[2]。这表明通过网络传播,我国公民有很大一部分能够借助新媒体工具接触主流意识形态的主要内容。另外,数据显示,我国农村地区网民占比为 26.3%,城镇网民占比 73.7%,不仅城市地区的公民能够通过网络便捷地接触到主流意識形态内容,农村地区的人群也能利用新媒体学习到主流意识相关内容。一般来讲,网民中青年人占多数,但随着新媒体的兴起和互联网的普及,以及人们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其他年龄阶段网民的比例也在逐步提高,2018年以来,30—49岁中年网民群体占比达39.9%,较上一年增长3.2个百分点,互联网在中年人群中的比例在提升。因此,随着新媒体传播载体的增多,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受众范围不断扩大,从城市扩展到农村,各年龄段的人数也在不断增加,有利于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在人民大众中进行广泛传播,从而使人们对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更加稳定,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

面对如火如荼的新媒体环境,接收信息的终端变得多样化与普及化,传播主流意识形态的媒体也纷纷加入信息化的浪潮,创新其传播载体。如《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主流媒体开始重视在网络空间建立自己的传播阵地,设立《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官方网址,方便广大人民群众通过网络获取相关新闻讯息,对主流意識形态教育内容进行在线学习;同时,还创立官方微博账号和官方微信公众号,融入人民群众的网络社交圈,有利于将意识形态教育内容更加具体、生动地呈现给广大人民群众,拉近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主客体之间的距离,增强主流意识形态内容的亲和力,使主流意识形态更容易被广大青年接受和认可,并在实践中能积极主动进行主流意识形态的自我学习,从而做到稳定传统线下受众,吸引潜在受众,扩大线上受众的范围,努力实现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全覆盖和深理解,在人民群众中形成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广泛认同。

(三)方式灵活新颖,增强吸引力

随着信息传播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创新,新媒体时代的信息传播方式更加灵活新颖,即不再仅仅局限于文字传递,而是涌现了大量新的传播载体,包括图片、视频以及动画等,通过将意识形态内容依附于人们日常所见并乐于接受的载体,使主流意识形态内容更具有吸引力和趣味性,易于被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如近年来青年人热衷使用“表情包”聊天,通过发送表情包生动地传达个人内心的情感,从而使信息接收方对信息传递者的内容有更具体的、直观的了解,比单纯文字载体更具有感染力。因此,很多人便借此表达形式,将主流意识形态内容与表情包结合起来,使大学生在愉快的聊天中潜移默化接触到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内容,从而内化为自身的理论认知。其次,通过创新意识形态传播形式,更能吸引人民群众的注意力和兴趣点,如习近平总书记卡通形象一经出现,便在微博和微信上大范围传播,深受广大网民的喜欢。这就改变了中国以往相对生硬的宣传方式,尝试以一种与国际接轨、公众更能接受的新方式来阐释中国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与以往严肃的国家领导人印象形成巨大反差,拉近了与人民群众的距离,使人民群众更容易从心理上接受主流意识形态的思想内容,增强对国家的亲切感和责任感。此外,短视频因其内容较为轻松,配乐极具感染性,时长较短,且制作简单,很多青年大学生更喜欢通过观看短视频的方式,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到主流意识形态内容。如在“抖音”上被大量转发关于港珠澳大桥的短视频,并伴有上千万条正面评论,青年人更加自觉地增强民族自豪感。将主流意识形态内容通过人们群众喜闻乐见、轻松愉快的方式表达出来,不仅能够吸引注意力,同时更能引起人们的共鸣,从而提升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效果。

与时俱进的传播方式不仅能够通过形式创新增强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传播效果,同时其极强的互动性也吸引广大青年大学生参与关于意识形态的讨论中来。新媒体时代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信息输出者,特别是青年大学生求知欲和表达欲很强,依托新媒体平台进行发言,表达自己独特的观点,亦或针对某个问题、某种社会现象进行讨论,大到国家事务,小到个人事件,都有可能引起人们的热议。通过在线留言、评论,意识形态教育主体就可以及时收到公民的反馈,从而对其内容有针对性地进行调整,促进意识形态的教育内容更加贴近群众学习习惯、贴近群众心理诉求,提升意识形态传播的有效性,推动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由静态走向动态,由单向传播转为双向互动,增强党在意识形态领域的话语权。

二、新媒体时代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面临的挑战

机遇与挑战并存,在世界多极化背景下存在多种意识形态,各国保持自己意识形态独立性是巩固和完善其上层建筑的重要根基,由此使新媒体时代各类意识形态互相激荡,也为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提出挑战。

(一)多元社会思潮冲击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内容

随着改革开放程度不断加深和全球化趋势增强,我国处于社会转型重要阶段,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巨大改变,思想观念也随之开放化、多元化,因此涌现出不同的社会思潮,多样的社会思潮中也包含了对社会主义的错误认识甚至敌视。例如有的宣扬西方价值观念,有的歪曲历史、抹黑中国,还有的以“反思改革中的问题”为名否定中国改革开放。首先,西方发达国家凭借技术上的优势,通过网络进行文化输出和意识形态渗透,如大肆传播“历史虚无主义”“新自由主义”等,与社会主义所倡导的价值观念大相径庭,一定程度上干扰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同时,通过好莱坞大片、各种报刊书籍和西方节日等进行隐性文化渗透,输出资本主义价值观,腐蚀青少年价值观,导致部分青少年产生崇拜心理,从而以过洋节、吃西餐、看美国大片为时尚,引起该群体产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怀疑和抵触,使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认同面临一定危机。其次,还有一些西方媒体在网络上故意抹黑中国,将西方经济乏力、社会混乱等现象归因于“中国威胁论”,造成其他国家对中国产生偏见,影响我国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提升。再次,西方国家在改革开放进程中引诱中国走向西化,[3]竭力主张以私有化、多党制为核心的新自由主义的改革方向。这些企图改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的错误言论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造成一定冲击,影响人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客观判断。

网络信息超载化、娱乐化等现象的出现也在稀释主流意识形态内容。超量无关信息存在降低人们搜索有效信息的效率,同时也导致人们缺乏对信息的“深阅读”,且其中存在数量不少的垃圾信息和广告污染网络生态环境。尤其是当网络上出现了一些负面信息,很多人便借题大肆渲染社会中存在的消极方面,导致大学生在获取信息的时候不能客观地看待某些事件、挖掘其社会根源,而被他人强行加上主观色彩,对某些事件过度解读甚至误读,造成大学生产生对社会、对国家的怀疑,一定意义上不利于巩固意识形态教育。另一方面,由于新媒体具有极强的娱乐性和互动性,贴近青年大学生的精神诉求,但娱乐的背后往往隐藏着极大诱惑。如电子游戏“王者荣耀”,不仅风靡于青年大学生群体,甚至吸引很多中小学生也沉迷于电子游戏,导致与现实生活的距离逐渐拉大,漠视主流意识形态教育。

(二)新媒体传播隐匿性增加意识形态教育监管难度

新媒体时代,各类网络信息发布速度快,内容高度自由,人人都能成为网络信息发言者,但人们的身份会在虚拟世界中隐匿起来。因此很多人如网络达人、关注度较高的大V为了博取信息流量,会在第一时间发布或真或假等不负责任的言论。大学生往往不会对该类信息进行深入剖析,仅停留在表面思考的层面,便会出现“听一半,理解四分之一,零思考,双倍反应”[4]的消极状况。其次,隐匿的身份也掩盖了信息诈骗团伙的真实目的。不法分子借助虚拟身份在网络上散布各种谣言,对广大网民进行误导,骗取钱财,甚至有人会借此机会向青少年传播黄赌毒等不良信息、鼓吹西方优越论等,从精神世界对青少年加以腐蚀。很多青少年学生由于社会经验缺乏,对待新鲜事物有极强的好奇心,容易被错误的言论误导,影响其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与建构。信息传播速度之快增加了国家在信息监管上难度,不能及时发现、拦截和处理低质量、错误的信息或者谣言等,容易引起社会恐慌,如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上快速传播某地发生地震、某食品致癌、日本核泄漏污染中国海域导致供盐不足等不实言论,影响日常生活与社会稳定。各种“反马”“非马”等言论在新媒体自由环境下层出不穷,对各类社会热点及社会负面事件进行夸大化渲染,该类群体往往借助网络媒体传播隐匿性、速度快等特点,被其背后的反华势力操纵并在网络上传播负面情绪,对青少年的思想及价值观念进行误导,从而导致国家意识形态教育主导权的削弱。

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主体身份的隐匿性和传播环境的虚拟性也会造成网络道德的失范,不利于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主体及时管理并监督。由于新媒体时代的社会交往属于新兴起步阶段,相关法律法规存在不健全、不完善等问题,新媒体环境中存在法律无法触及的盲区,因此需要用人们社会交往的道德规范去约束网络行为。但在新媒体环境中,现实道德规范的约束力和影响力相对弱化,从而使大量的网上行为的实施处于既无内心道德规范的管制,又无外部相应法律法规制约的一种真空状态,[5]导致部分自控力不强的网民在新媒体这个虚拟環境中“戴着面具为所欲为”,如随意传播未经核实的言论、人肉他人隐私信息、对他人进行言语侮辱甚至造成网络暴力,不仅影响个人现实生活,同时造成网络监管难度增大,更不利于新媒体环境下的主流意识形态教育。

(三)传统意识形态教育方式说服力亟待增强

传统意识形态教育方式大多是理论灌输的显性教育方式,体现社会对受教育群体思想政治方面的要求,其灌输内容目的性、政治性较强,有较为权威的指导地位。理论灌输是提高受教育者对主流意识形态认知的最根本、最直接的方式。但在新媒体时代,信息的传播呈多向化,青年大学生进行理论学习的方式有所变化。传统意识形态教育往往采取课堂讲授、开展学习讲座、进行学术报告等较为呆板、枯燥的文本形式,遵循“你听我讲”的单一模式,与青年大学生追求独特性、新鲜感的特性形成鲜明差距,容易让受教育者产生一定的距离感,从而降低受教育者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堂上的活跃度,与教师对话的有效性减弱,单纯理论灌输效果明显下降。而新媒体时代赋予意识形态教育更具创新性的方式和载体,使教育过程呈现出娱乐化、生活化、互动化等特点更能吸引青年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比传统意识形态教育方式更具有吸引力和说服力。

其次,传统意识形态教育方式缺乏教育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互动性。传统意识形态教育过程中教育者由于具有理论储备方面的优势,处于绝对权威的地位,受教育者往往在教育过程中被动接受理论教育。新媒体时代信息的多样化和生动性给予受教育者很大的自主权,能够通过多种网络平台学习相关知识,关注前沿动态,甚至在某些领域掌握较为全面的信息。但部分高校思政课教师由于缺乏对新媒体时代信息的关注或者关注领域有差异,导致师生之间对某一理论或事物的认知有一定偏差。因此,新媒体时代信息传递的开放模式打破了传统意识形态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二者自上而下的定向关系,促使广大意识形态教育者意识到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地位,教学不再拘泥于单向的理论输出,更倾向通过双向交流的方式获取对某一理论的认知。而且随着层出不穷的新型传播形式出现,各种论坛、短视频等媒介取代传统的“输出—接受”模式,摆脱了枯燥的理论说教,使人们在碎片化的时间里接收到更多相关信息,并通过留言、评论等双向交流,加深了人们的理解与认同。因此,主流意识形态传播、教育方式亟待创新转型,才能更加巩固青年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也有利于国际上对中国有更全面的了解,提升我国意识形态话语权。

三、新媒体时代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应对之策

面对新媒体时代主流意识形态教育遭受的各项严峻考验,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我国的领导地位,国家、社会和高校等要适应新形势,从各方面入手防止各类错误思潮的渗透,为强化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提供坚定保障。

(一)建构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内容

“做好新形势下统战工作,必须正确处理一致性和多样性关系。”[6]首先,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影响和渗透,坚定不移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在主流意识形态的领导地位。把握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并分别从宏观和微观对社会思潮进行指导,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师生的思想,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培养青年大学生坚定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帮助青年大学生在各种思潮泛滥的理论海洋中提高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重要性的认识并增强自我鉴别的意识,坚决抵制各类“反马”“非马”等错误思潮。其次,人民群众文化建设是保持文化领导权的重要基础。[7]主流意识形态理论教育要贴近青年大学生生活实际,让大学生充分参与理论文化的学习与传播,深深打上学生实践的烙印,才能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更加吸引青年群体,引起学生的共鸣。只有获取大众的认同和支持才能取得良好的意识形态教育效果,同时也可以建立起共同的价值观认同,从而起到稳定社会、巩固意识形态的作用。因此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应密切关注大学生现实需求,使大学生对意识形态教育内容更加认可,也有利于在多元意识形态环境下通过“价值澄清方式”引导青年大学生有效抵制各种错误思潮的影响,加快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与主流意识形态在高校的传播,坚定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认同。最后,建立校园新媒体意识形态舆论阵地。校园网络具有影响力大和使用频率高等特点,是净化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内容的重要工具。以校园媒体为载体宣传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意识形态方面的内容,把枯燥的理论用创新、活泼的形式表达出来,提升青年大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潜移默化地传递社会主义正能量。如天津大学入党积极分子培训采取网络课程的学习方式,将党的理论知识学习与校园网络相结合,不仅形式更加新颖,也使理论内容更加充实。

(二)加强意识形态教育的领导和监管

高校做好意识形态教育工作必须坚持党性原则。在意识形态领域,资本主义思想体系与社会主义思想体系存在激烈的交锋,因此必须加强党和国家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首先,要培养青年大学生网络意见领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对于网络媒体以及实际生活中存在的各种否定党史、否定改革性质和成果等非主流意识形态要有“亮剑”精神,敢于斗争,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中心地位,尤其要坚守网络意识形态阵地。网络意见领袖通过其话语的权威性和感染力,影响到周围大学生的认知和思想,引导其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可,为青年大学生网络行为提供正确的组织方向。针对西方意识形态和文化在青年学生中的传播,要保持高度的警惕状态,加大力度对网络舆论进行监管,用马克思主义科学原理武装头脑。网络意见领袖能够在纷繁复杂的信息中凭借其高水平的专业判断,准确把握事态的发展结果,给予青年大学生积极明确的信息指导,减少各类非主流意识形态思潮的影响,在新媒体环境中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扩大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力和号召力。此外,面对新媒体时代带来文化传播发展的新变化,高校必须高度重视。信息化与舆论安全是辩证统一的,两者如鸟之两翼,车之双轮。因此要加强对高校新媒体的监管力度,建立网络安全防控与应急平台,严格监管各类非主流意识形态思想在青年大学生群体的传播,巩固主流意识形态的教育效果。不仅要对校园网络舆论进行监管,同时也要增强校园网络的预见性,通过预先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教育以及进行心理疏导等方式,做到对非主流文化防患于未然,增强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战斗力。

(三)创新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方式

第一,要创新课堂教育方式。“理論灌输是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的向受教育者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引导受教育者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8]课堂教育是大学生接受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主要方式。传统课堂教育单向灌输不足以达到吸引学生、强化意识形态教育的效果。因此,高校应积极创新课堂教育,如设置“翻转课堂”,让学生先学再教进而再次学习,充分参与意识形态教育的教与学,提升对意识形态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从而更好地激发大学生对思政课的学习热情,摆脱传统思政课枯燥无味、学生在课堂上睡觉等现象。同时,在教学过程中也要充分利用教室多媒体、平板电脑等新媒体工具,发挥其感染力强、方便快捷等优势,增强思政课堂意识形态教育效果,与时俱进,促进意识形态教育与时代和科技接轨,在潜移默化中强化青年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可。第二,应打造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具有权威性的校园主流媒体,如校园官方微博、微信、BBS等,增强与青年大学生的互动,通过解释、交流,进一步使大学生增强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并且通过转发主流媒体宣传的内容,扩大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领域,让更多的人积极主动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校园成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阵地。实践教育作为理论教育的补充是意识形态教育必不可少的环节。实践教育的魅力在于通过实践活动,大学生能够对课堂所学理论有更深刻的认识,从而将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内容内化为自身的世界观、价值观。因此,高校应加强对大学生进行主流意识形态实践教育,如在当地博物馆、纪念馆等挂牌实践基地,为大学生实践活动提供相应场所,使其在实践基地耳濡目染地自觉接受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或在学校举办相关主题实践活动等,在实践中增强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具体理解,从而激励大学生更好地投入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中来。

四、结束语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并多次强调坚守主流意识形态在网络空间的阵地,提升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为指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新媒体是科技化、信息化的产物,也是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趋势和动力。事物的发展都有两面性,新媒体也不例外。新媒体在为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巩固和传播带来新兴机遇的同时,也使主流意识形态的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青年大学生作为民族的希望、国家的未来,也作为接受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主要人群,肩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通过分析新媒体时代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有的放矢地针对具体问题提出有效解决路径,不仅能有效提升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可,并能通过实践加强新媒体时代党对执政规律的把握,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光明日报,2016-12-09(01).

[2]CNNIC发布第4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网,2019-02.

[3]易鹏,王永友.错误社会思潮网络传播对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危害与治理[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8,(2): 78-81.

[4]刘鹏飞.媒体舆情研判的基本原则[J].青年记者,2014,(2):19-20.

[5]杨方旭.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思路[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54.

[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561-562.

[7]陈旻.媒体格局变化条件下思想舆论引导研究[D].北京:中国矿业大学,2016:155-156.

[8]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22.

〔责任编辑:常延廷〕

猜你喜欢

新媒体大学生
第29届世界大学生 冬季运动会精彩掠影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全媒体时代地市党报媒体融合的四个着力点
新招数化解新难题:新媒体环境下防止报道差错路径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