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开放音乐课堂?激发音乐教育活力

2019-10-12陈千

艺术大观 2019年30期

摘要:音乐本身具备多种活力,能够给予人心灵层面的力量。本文围绕中职院校构建开放音乐课堂与激发音乐教育活力的辩证关系展开分析,提出关注学生内心世界;引导学生对作品内容展开探讨;重视对音乐作品核心精神的赏析,体会“震撼”之感等激发中职院校音乐教育活力的有效方式,以供参考。

关键词:开放音乐课堂;音乐教育活力;核心精神;心灵层面

一、引言

音乐是一种以声音为主要演绎形式的艺术,古今中外优秀的音乐作品,能够带给人们精神力量,从而战胜生活中的艰难险阻,一路向前。当前,中职院校的音乐教学,希望构建开放的音乐课堂,目的在于全面激发音乐教育活力,使广大学生具备鉴赏能力的同时,真正感受到音乐的“震撼力”,从而丰富精神世界。

二、构建开放音乐课堂与激发中职音乐教育活力的辩证关系

传统的中职音乐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方式单一。无论是賞析优美的音乐作品,还是熟识特定乐器,均遵照“既定”模式。此外,音乐课被定性为辅助类学科,虽然主旨在于帮助学生舒缓压力,以更好的心态完成主科学业,但由于艺术审美能力、情感体会等无法通过量化考核,故当前中职院校音乐教学处于较为尴尬的状态。在音乐赏析过程中,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至关重要,如果自身对于音乐作品的感悟,内心的真实想法无法清晰表达,则课堂活力必然下降。在音乐专业院校中,教师将乐器演奏技法、乐曲创作思路等内容教授给学生的同时,还会鼓励学生大胆阐述对于特定音乐形式的理解,只有如此,才能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由此可见,中职院校构建开放式音乐课堂,是基于对音乐教学根本的深入理解之下,做出的正确决定。

三、构建开放音乐课堂,激发中职音乐教育活力的有效方式

(一)通过开放式音乐教学,关注学生内心世界

部分女学生正值青春年少,思维“感性”程度较深,围绕生活中的事物展开思考时,可能钻进消极的“牛角尖”。基于此教师可以借助开放音乐课堂,给予此类学生正确引导。比如电视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的主题曲,由现代音乐人张靖怡仿照宋代著名女词人李清照的《如梦令·其二》的风格,对歌词进行了“填补”。胡夏、郁可唯两位歌手在演唱时,融入了一丝悲凉的情感,将李清照(作《如梦令》时正处于青春年少)对海棠花一夜之间是否凋谢的少女伤感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中职音乐教师组织学生欣赏此首作品时,除了对少女心情、优美词句与现代音乐的精妙结合之外,还应给予学生正确引导。如李清照作词时的心境,与现代女学生的“伤感”心绪极为相似。但一代才女的格局显然不止于此,《夏日绝句》中传承千年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凸显了李清照对西楚霸王英雄形象的不吝赞美。故教师可以及时转变思绪,将学生的视线引导至《垓下歌》《霸王别姬》甚至是项羽一生之敌——刘邦著《大风歌》之上,通过音乐,将英雄人物的豪迈气概展现在学生眼前,帮助其调整心境。当中职学生的内心世界中出现了积极因素,则开放式音乐课堂的构筑可被视为“成功”,音乐教育活力也会被真正激发[1]。

(二)在开放式音乐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对作品内容展开探讨

音乐究竟是什么,不同的人基于自身阅历、感悟,必然给出不同的答案。对于特定音乐作品的理解,由于切入角度不同,自主演绎风格,经过赏析得出的结论甚至大相径庭。但此种围绕音乐创作风格、内容形式展开的讨论,正是开放式音乐课堂希望呈现出的形式。现代音乐领域,以“中国古典诗词+现代流行乐曲”构成的音乐作品,是古今文化的绚丽“对撞”。时至今日,古代诗词究竟蕴含何种含义,也许作者本人都无法给出准确答案,而中职学生基于自身心境,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使精神世界产生“愉悦感”,则课堂活力必然能够激发。比如阿鲁阿卓、山风组合演绎诗仙李白的《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时,大胆尝试了新的风格。在传统的解读中,“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被视为“苦闷”“惆怅”,唱到该句时,歌手注入的情感往往蕴含悲凉情绪。但阿鲁阿卓将深植于少数民族同胞血脉之中的“乐观”“豁达”加注其中,使作品中充满了欢快气氛。学生如果能够感受到此种与常规解读完全不同的“韵味”,则音乐课堂的活跃程度将会得到前所未有的提升,进而真正达到“品味”音乐的程度。

(三)重视对音乐作品核心精神的赏析,体会“震撼”之感

音乐作品中的核心精神,是音乐的精髓之所在。中职院校构建开放式音乐课堂时,除了表面上的演奏技法、乐谱识别等内容之外,还需引导学生,体会作品的“震撼”之感。理解了作品精髓,则“一通百通”。比如在我国音乐史上拥有至高无上地位的《黄河大合唱》,围绕黄河,展现了中华儿女面对侵略者英勇不屈,斗争到底的信念。在开放式音乐课堂中,教师应该组织学生,对特定乐章中的旋律进行解读,感受其中蕴含的情感。如第七乐章,即整首作品的高潮之处——“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学生需要进行思考,“黄河为什么咆哮?”“为什么黄河咆哮时,音乐会如此激昂澎湃?”“为什么每当听到此段作品时,内心深处都会产生悸动,身体不由自主地产生‘颤栗之感?”当学生围绕上述问题展开讨论,进而深入了解抗战的艰苦以及无数仁人志士“抱定牺牲之决心”的伟大之处时,对于《黄河大合唱》的理解,乃至对音乐作品蕴含精神力量的理解层次均会提升,进而使中职音乐教学活力的真正价值得到体现[2]。

四、结语

在非音乐专业的院校中,音乐教学往往局限于特定的形式,如乐谱识别、熟悉歌曲、合唱演练等,造成学生对于音乐作品的理解深度严重不足。通过构建开放式课堂的方式,使音乐教学模式更加多样化,以感受音乐作品精神力量为核心内容,确认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音乐教育活力,有助于提升音乐教学质量。

作者简介:陈千(1989.08.30),女,汉族,籍贯湖南,硕士,目前职称为讲师,珠海市第一中等职业学校,研究方向为中职信息化音乐课堂的研究、中学乐团的组建与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