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媒介批评实践“起源”的再思考

2019-10-12胡丹

艺术大观 2019年30期
关键词:起源起点媒介

摘要:媒介批评的实践起源于何时?自媒介批评概念引入我国开始,学界一直存在争议。本文从媒介批评实践的逻辑起点与历史起点出发,指出探媒介批评实践的发生、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进程,再根据批评对象的不同形态,梳理媒介批评的发生、发展。

关键词:媒介批评实践;起源

自20世纪90年代,“媒介批评”概念引入我国开始,针对我国媒介批评实践的“起源”问题,学者们一直有争论,分歧主要在于,学者们对于我国媒介批评实践起源的时期、地域以及代表性事件观点不一。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学界没有统一媒介批评实践起源的标准和范围。因此,我们首先需要明确实践的逻辑和历史起点。

“逻辑起点”是一个理论范畴,往往通过起始概念的界定来呈现。[1]它可以揭示出事物本质的、最初的东西。“历史起点”,即事物或现象在历史中出现的起点。历史起点与逻辑起点相统一,可以揭示出媒介批评实践的起源。

一、我国媒介批评实践的“逻辑起点”

媒介批评,是宾语前置结构,媒介是被批评的对象。代表性的概念有两类:第一,媒介批评是对新闻媒介的批评。刘建明教授认为媒介批评“以解读新闻作为范畴支点”。王君超认为“媒介批评的本质其实是对批评对象进行价值评判,在这过程中,需要对新闻媒介系统的各个方面和各种要素进行批评”。尽管有学者认为媒介批评对象所指宽泛,但也认同,媒介批评的主要对象,“还是以新闻及其媒介为主”。[2]

这样说来,媒介批评就和新闻媒介、新闻作品等新闻传播活动密不可分,这意味着——新闻传播活动的诞生,直接催生了媒介批评实践,新闻传播活动的萌芽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媒介批评的实践;近代报刊的兴起,标志我国现代新闻传播活动的崛起,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媒介批评实践,也由此开始发端。

另一类观点则认为,将“媒介批评”界定成对“新闻媒介”的批评,是从一种静态思维去理解,作为载体的、不断更新物质表现形式的大众传播媒介、作为中介的媒介活动,都应当是批评的对象。从这个视角理解,媒介批评与“媒介”同时诞生,这里的“媒介”,可追溯至远古时代的手势、口语、狼烟等传播媒介,并不特指新闻传播媒介。

二、我国媒介批评实践的“历史起点”

与人类社会媒介发展相同,媒介批评的历史发展也同样经历了“口头批评”到“文字批评”。由于实践的不断发展成熟,媒介批评实践还会经历“自发”到“自觉”,再到“系统化、理论化”的发展阶段。[3]

根据上述第一类观点,有学者认为,南宋高宗时期,《海陵集》中《论禁小报》一文,是最早有据可考的媒介批评文本;[4]但有学者提出,唐代孙樵在《经纬集》中对于《开元杂报》真实性的肯定和对其“不立首末”的形式所做的说明,是我国乃至世界上最早的媒介批评文本。[5]

这是令人质疑的,因为邸报早于《开元杂报》出现,但邸报是否是最早的新闻传播媒介呢?对此,学术界依然持质疑态度。

根据第二类观点,去推断媒介批评实践的历史起点,能作为现实依据的,便是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文献。例如,有学者指出,《淮南子·道应训》记载:“今夫举大木者,前呼邪许,后亦应之,此舉重劝力之歌也。”《吕氏春秋·淫辞》表述:“今夫举大木者,前呼‘舆言虐乎,后亦应之,此其于举大木者善矣。”[6]这是最原始的媒介批评实践。[2]

可见,我国媒介批评话语实践的起源,难以从具体的文本、时间和标志性事件去判定。同媒介发展一样,媒介批评实践也经历了孕育、萌芽和职业自觉的历史阶段,应当说,媒介批评实践的历史起点,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

三、我国媒介批评实践的发生与发展

了解媒介批评实践的历史起源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历程,我们就可以按照媒介形态,比如口头批评(包括口语、电视、广播和网络上的口头形式)和文本批评(报纸、杂志、日记、丛书及网络中的文字形式等),有针对性地去分门别类,具体探索我国媒介批评实践的发生与发展。

(一)文本批评

媒介批评实践文本的发端,出现于早期的古代书籍和官府公文中。有学者认为,孔子时代,媒介批评思维已相当完备,孔子对《周易》书籍的批评,就是一种文学性的媒介批评。到先秦时代,媒介批评思维已系统化。[2]

维新变法前后,近代报刊出现,这是我国现代意义上大众传播媒介的发端。在这段时期,报刊的重要性还不能被大众普遍接受和关注,于是,一大批想要救亡图存、变法图强、主张开启民智的知识分子,开始积极宣扬办报的“好处”,如,王韬于 1878 年 2 月 19 日在《申报》上发表论说《论各省会城应设新报馆》。[6]

除了正面肯定办报,近代知识分子们还指出,办报应该宣传正义,破除民众心中对报人“低下猥琐、话不可信”的刻板印象。此外,他们还对报人提出寄望、对有违伦理道德的办报行为提出批评,并指出要坚决抵制报道谣言。这些批评意见,为我国媒介批评实践的进一步发展,做了思想上的准备,形成了现代媒介批评的舆论环境,是我国现代媒介批评实践的发端。

辛亥革命前后,民众也加入报纸读者的队伍中,但清政府和袁世凯集团,为了控制舆论,先后对出版界进行收买、贿赂、打压,此外,还颁布《暂行报律》《报纸条例》和《出版法》等规定,对出版物进行检查,企图通过控制来钳制言论自由、新闻自由。

为了维护言论、新闻自由,批评者对于这种违背新闻自由的行为进行了激烈的抗议。1909年8月至10月,《大公报》在其“闲评”和“言论”专栏中发表了《哀哉今日之报界》《聋哑报馆》等多篇文章,批评清政府钳制言论自由;《申报》也发表了《报律论述》等多篇文章,批评南京临时政府《暂行报律》控制言论自由,批评媒介体制,呼吁“新闻自由的主张”;此外,为了抵制清政府和袁世凯政府的暴行,报人们还主张报纸监督国事的政治功能。

少数批评者开始思考报刊与社会的关系,例如《论日报与社会之关系》[7]文章,论述清晰,逻辑严密,具有一定的思辨性。这类文字开始摒弃早期文学批评式的批评言说,从专业视角去批评媒介,这说明,我国系统、学理性的媒介批评实践开始出现。

伴随互联网的兴起和发展,网络媒介批评的实践也相应展开。例如,搜狐博客开设了传媒频道,并在其社区增设“媒体论坛”版块,中华传媒网开设“传媒观点”频道;也出现了“网络批评”专栏或专网,例如,2007年3月30日,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联合人民网共建的“媒介批评网”,这是国内第一个综合性媒介批评专业站点;网民们也开始积极、自发参与到网络媒介批评活动中来。这些批评之声,开启了我国网络媒介批评的实践。

(二)口头批评

“口头批评”的发端,有据可考的,是关于电视、广播为主的口头批评形式。

20世纪50年代末期到70年代末,是我国电视批评实践的发端,这段时间的电视批评还未实现完整的理论体系,稍显稚嫩,主要表现形式,包括观众来信、电视台播前播后会、电视评论员等。如,1958年,“北京电视台”开播,我国电视事业正式起步。一开始,北京电视台就会进行播前、播后会议,以电视媒介作为批评对象,对电视节目进行分析、探讨和批评,从一开始,就形成了良好的传统。这一时期,口头批评不仅有业务上的实践和内部反思,也有学术界专家学者们的理论思考。

20世纪90年代,我国广播事业出现了一系列媒介伦理问题,比如欺诈性、虚假医疗广告、主持人职业素质和社会责任感缺失、节目不规范运行、广播节目娱乐低俗化等等,对于这些问题,广播节目中会开展自我批评,这是我国广播媒介批评实践的发端。

参考文献:

[1]吴鸿雅.朱载堉新法密率的科学抽象和逻辑证明研究[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4(10):102-105.

[2]郝雨.中国媒介批评学[M].上海大学出版社,2015.

[3]胡丹.清末民初知识分子与媒介批评研究[D].暨南大学,2012.

[4]曾娅妮.媒介批评:理论与例证[M].四川大学出版社,2010(9):47.

[5]王君超.媒介批评:起源标准方法[M].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6):63.

[6]王韬.论各省会城应设新报馆[N].申报,1878-2-19.

[7]无名.论日报与社会之关系[J].东方杂志,1904(12):1-11.

猜你喜欢

起源起点媒介
虚拟社会化与批判缺失:代际媒介观演进与媒介素养研究
六月·起点
辨析与判断:跨媒介阅读的关键
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内容的确定
万物起源
万物起源
万物起源
论媒介批评的层面
疯狂迷宫大作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