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敦煌莫高窟彩塑佛像艺术研究

2019-10-12傅士凡王承

艺术大观 2019年30期
关键词:彩塑佛像

傅士凡 王承

摘要:敦煌莫高窟中的彩塑佛像是石窟的艺术主体,本文着重以第159窟彩塑佛像为例,从朝代、风格、服饰、造型体态等方面对莫高窟彩塑佛像艺术进行分析和研究,通过对不同佛像的分析和比较,更深入的理解莫高窟艺术的光辉历史。

关键词:敦煌莫高窟;佛像;彩塑;第159窟

位于敦煌市莫高窟内的泥质彩塑雕像始建于公元前约366年,据史书记载,当时有位僧人路过此处,见此山有金光闪烁,有如万佛出现,于是在此岩壁上建了第一个洞窟,称为“莫高窟”。根据专家和学者的研究表明,彩塑是莫高窟的艺术主体,其造像的依据大都来源于佛教题材,彩塑佛像更是在整体的石窟艺术氛围中占据着中心地位。莫高窟第159窟中的彩塑佛像除主佛像现已不在外,其他的几身佛像是中唐时期的原作,没有经过后世的修改,保存的极其完好。这种情况在同时期的洞窟中不多见,对于研究莫高窟彩塑佛像艺术特征的演变,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

一、佛像体态艺术

唐朝的佛像彩塑艺术中最具特征的就是菩萨像,在人物表现上来分析,雕像突出表现菩萨富有质感和弹性的肌肤,还有面部些许娇弱妩媚的神情。此外,其圆润丰满的女性化身姿和“S”形造型,展现出唐朝含蓄、乐观、积极向上的审美心理,是当时盛世的艺术样式。而敦煌第159窟是中唐吐蕃统治时期建造的石窟,其风格与盛唐时期的佛像略有不同。第159窟中佛像渐失“S”形的造型,转而呈现出一种清新淡雅的艺术之风,从中唐时期的壁畫作品也可以看出,清新明快的风格取代了前期浓墨重彩的表现方式,这一点正是吐蕃统治时期唐朝石窟艺术的时代风格。细看第159窟中的菩萨像(图1),除了曲目秀眼、含蓄端庄等这些唐朝时期的普遍审美特性之外,这两尊佛像展示出一种少见、独特地气质和形象,其面部不再如盛唐时期那么丰满圆润,而是略显方长,眼神也略显不屑,传达着人物的内心思想境界。

除了两身菩萨像外,第159窟内的弟子像彩塑也反映了该窟对传统造像的摒弃。在历代敦煌洞窟彩塑的组合中,作为胁侍的小弟子和大弟子都是严格按照佛教里典籍的规范,一老一少分侍在左右,一个年轻洒脱、童心外溢,一个老成持重、睿智达练,形成鲜明的性格对比。第159窟作为特例现象,其两身弟子像单从外观造像上很难区分出两人的年龄和身份的差别,但我们可以依据敦煌彩塑的造像基本组合关系,从造像的神情和服饰方面的略微差别上做出判断。

二、佛像服饰艺术

敦煌莫高窟所保存的石窟彩塑佛像中所呈现的服饰艺术是中华民间艺术与佛教文化相结合的集中体现,是中华服饰文化的宝库,有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纵观敦煌莫高窟历代洞窟里的彩塑佛像组合,几乎都是对称布局。而且在服饰装饰和造像特征等方面几乎完全一致,尤其是在服饰装饰方面,都是身着璎珞,半裸上身,戴有臂饰、胸饰和项饰,并披有长长的肩帔或帔帛,下身穿长裙。这些样式是历代菩萨像一贯不变的服饰特征。但第159窟内的彩塑佛像组合却完全不符合这个规律,其两身胁侍菩萨佛像呈现出完全不一样的样式风格和表现手法。简单来说,北侧的菩萨像上身完全赤裸,而南侧的菩萨像上身则穿有衣物,非半裸,并不是传统上规定的菩萨佛像上半身全裸的做法。具体地说,南侧的菩萨头上梳有发髻,发披两肩。 上穿戴有小花的内衣,脖戴项饰,肩上搭着带有卷草纹的帔字,下身穿团花罗裙。其中的右袒衫,斜搭在左肩,束胸包裹半身,最后在外层披了一件较大的帔,这是一种不常见的佛像披肩样式。北侧的菩萨佛像同样头戴宝冠,梳高髻,斜披巾,裸上身,下身穿团花锦裙,其上半身全裸,仅有一长丝带斜搭在左肩上。这种服饰的表现手法,是完全背离了敦煌莫高窟石窟彩塑传统佛像的基本样式和表现手法。

三、结语

敦煌莫高窟佛教艺术源于世俗生活和民族文化,是西域艺术、佛教故事和民间生态相互融合的产物。经过对敦煌莫高窟第159窟佛像彩塑的艺术分析,如此个性的表现手法反映出建造第159窟的艺术家们在吐蕃统治的中唐那个特殊的时期对彩塑佛像艺术的审美新要求,反映出新文化思想和新内容与敦煌艺术之间的碰撞,也是敦煌彩塑佛像艺术发展史中独特的文化遗产。

参考文献:

[1]高荣盛著.元代海外贸易研究[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2]段文杰著.唐代后期的莫高窟艺术[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7.

[3]常书鸿著.敦煌彩塑[M].甘肃:甘肃民族出版社,2004.

[4]沙武田著.敦煌画稿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傅士凡,安徽财经大学;王承,安徽财经大学。

猜你喜欢

彩塑佛像
佛像和大钟
关于设立晋中传统彩塑艺术馆的可行性研究
佛像面前的 菩萨
山西晋祠圣母殿彩塑色彩研究
佛像面前的菩萨
日小偷偷佛像供奉
中国新疆早期佛教彩塑的形成与发展
遥远的永恒——赵杰的彩塑艺术
关于佛像艺术
浅谈云南筇竹寺彩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