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述民族文物与民俗文物的区别

2019-10-12任强

艺术大观 2019年30期
关键词:区别

任强

摘要:民族文物与民俗文物已经成为近年文物研究中的高热名词,虽然两者只有一字之差,但是在界定、分类、征集、保护和利用等理论与实践工作方面都有所区别,本文就将从这几个方面入手,通过梳理民族文物与民俗文物的相关研究成果,分析归纳出两者的异同之处。但由于研究时间有限,实践经验不足,论述中会有很多疏漏和欠缺,敬请谅解指正。

关键词:民族文物;民俗文物;交集;区别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历史悠久,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各民族的生活习俗千姿百态,民族文物与民俗文物丰富多样。随着国家和行业对民族、民俗文物越来越重视,民族文物与民俗文物成了高热名词,但是针对这两者的关系所做的探讨并不充分。笔者希望通过对民族文物与民俗文物相关研究成果的梳理和总结归纳,尝试着找出两者之间的关系,从而明晰两者的区别。

一、研究成果

由于我国在民族文物与民俗文物方面的资料十分丰富,围绕民族文物与民俗文物展开的研究可谓是百花齐放,下面主要从界定与特征、分类、征集、保护和利用几个方面选取民族文物与民俗文物的相关专著和文章进行简要的综述。

(一)民族文物

关于民族文物的界定、分类和定级,很多学者都做了研究和探讨,相关的专著和论文比较丰富。有关民族文物研究的专著有秦晋庭的《民族文博研究》,书中涉及民族文物的界定、民族文物的统称、民族文物的分类。有石建中编著的《民族博物馆学教程》,书中涉及民族文物与民族文物的鉴定。

2007年,民族文化宫博物馆编写的《中国民族文博》(第二辑)中,针对“民族文物”的基本概念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理论研究和阐述。明确了“民族文物”的时间界限和内涵与外延。围绕民族文物与民俗文物、民族文物与历史文物、民族文物与近现代革命文物、少数民族文物与汉族文物、少数民族文物与少数民族文物之间的关系问题进行了全面的论述。此外,对民族文物的分类定级工作也进行了探讨,对民族文物的鉴定及定级工作做了全面系统的论述。主要文章有李铁柱的《馆藏民族文物界定、分类、定级》、农学坚的《关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馆藏民族文物的界定、分类和定级办法的讨论》、雍继荣的《民族文物界定三议》、王国梁的《少数民族文物界定的几个问题》、安丽的《馆藏民族文物分类研究》、李晋的《少数民族文物的分类》、冯昆思的《民族文物鉴定定级中需注意的几对关系》、覃诗翠的《民族文物藏品鉴定定级标准探讨》、秦晋庭的《试论民族文物的鉴定》以及刘军的《关于民族文物藏品定级标准和鉴定方法的构想》。

关于民族文物的征集、保护和利用有谢沫华、起国庆的《论新时期中国民族文物的保护》、索黛的《民族高校博物馆与民族文物的传承与保护》、宋才发的《民族文物内涵的界定及其征集探讨》、谢军的《浅谈民族博物馆文物的征集、入藏及保护》、王维其的《试论民族文化与民族文物保护》等。

1.民族文物的界定和特征

我國对民族文物的研究中,最先将民族学标本称为“文物”并发表专文论述民族文物的是吴泽霖先生[1]。在《关于少数民族文物的一点认识》中,吴泽霖先生为民族文物界定了更为广义的范围。

《中国大百科全书·文物博物馆卷》中对民族文物是这样描述的:“民族文物是反映一个民族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遗迹和遗物,具有本民族的特色。它们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一个民族近现代的社会发展、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是研究民族历史,特别是研究少数民族历史的实物资料。有些少数民族由于历史的原因,没有本民族的文字或关于本民族历史的文字记载。在这种情况下,该民族的历史文化遗迹和遗物,就成为研究该民族历史的唯一可依据的材料, 具有特别重要的价值。民族文物还具有重要的教育作用,能够帮助各族人民认识自己的历史和创造力量,提高和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激发各族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有利于各民族的团结和祖国的统一,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发展。”[2]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民族可以广义地指一个民族整体,也可以从狭义的角度指少数民族。

宋才发的《民族文物内涵的界定及其征集探讨》[3]一文中对民族文物的内涵也进行了广义和狭义的界定,认为各民族文物都有中华民族文化的整体共性,不能简单地将少数民族文物和汉族文物割裂开。们发延的《民族文物的内含及其基本特征刍议》[4]文中较全面地概括了民族文物的基本特征,包括:民族性与地域性,物质性与精神性,时代性与时间性,不可再生性与不可替代性,价值的客观性和作用的永续性。

2.民族文物的分类

关于民族文物的分类,很多学者都结合各自的实际工作进行了研究和探讨。

如谢沫华、起国庆在《论新时期中国民族文物的保护》一文中,将民族文物按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大类划分,其下又细分为衣、食、住、行和节庆、宗教、文化等类别。

吴一方在《对贵州可移动民族文物界定、分类与定级的一点看法》[5]文中将民族文物按藏品的质地、族属、来源地、原始使用功能、工艺分类,无法归类的分为综合类。他认为:“鉴于民族文物的复杂性和库藏的实际情况,目前不得不暂时采取多种分类法并行的分类体系。”

3.民族文物的征集、保护和利用

谢沫华、起国庆在《论新时期中国民族文物的保护》中从观念、征集、立法、宣传、博物馆建设、重视无形民族文物几个方面探讨了民族文物的保护。索黛在《民族高校博物馆与民族文物的传承与保护》[6]中突出体现民族高校博物馆在传承和保护民族文物方面的优势。宋才发在《民族文物内涵的界定及其征集探讨》中通过对1950年以来民族文物征集和保护工作的回顾总结,探讨了民族博物馆在民族文物的征集和保护方面工作的任务和方向。

(二)民俗文物

中国历史悠久,文化多元多样,从事关于民俗研究的学者很多,成果丰硕。专著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有钟敬文主编的《民俗学概论》和乌丙安编写的《乌丙安民俗研究文集》,这两位先生的书对民俗既有整体的把握,也有具体的阐述,对民俗的诸多内容涵盖的十分全面。而以民俗文物为主体的专著首推徐艺乙的《中国民俗文物概论》。徐先生的立意和视角一向独特,观点既有代表性又有新意,给读者特别是从事相关研究的人员很多启发。此书在民俗文物的定义、范围、基本特征、发展源流及分类等该学科基本内容上皆有科学详尽的阐释,在民俗文物学科的应用理论和作业技术规范的研究上也笔墨浓厚。条例清晰、内容丰富地论述了民俗文物工作的历史经验、民俗文物的调查与政绩、民俗文物的认定与鉴定、民俗文物的保管与展示等对实践工作具有参考意义的内容。

关于民俗文物的征集、保护和利用的文章有陈朝晖的《浅谈民俗文物的征集保护与利用》、杨德聪的《浅议博物馆与民俗文物的保护和利用》、杜庆余的《试论新形势下城镇化进程中民俗文物的保护》、张景辉的《民族民俗文物征集与博物馆发展趋势探讨》等。

1.民俗文物的界定与特征

“民俗”一词在我国早已有之 ,如《礼记·缁衣》中的“故君民者,章好以示民俗。”、《荀子·强国》中的“入境,观其民俗。”

“民俗文物”一词最早出现之处笔者尚未找到,就现有的被学界广泛认可的民俗文物的概念,是《中国大百科全书·文物博物馆卷》中的说明,民俗文物被归为近现代文物。

徐艺乙先生在《关于民俗文物》中将“民俗”和“文物”两词分别解释,再整合到一起给出了一个相对科学清晰的定义。他同时还强调了民俗文物的物质性和“基于不同的认识角度和不同的思维层次, 民俗文物的概念在表述时也有着程度的差别。”在文中,他还将民俗文物与一些相关名词进行了内涵的对比,使民俗文物的界定更加清晰。

关于民俗文物的特征,学界达成了共识。值得一提的是徐艺乙在《中国民俗文物概论》 一书中独辟蹊径,对特征的解释上提出了独特见解,比如在集体性中要重视个体作用等。

2.民俗文物的分类

对于民俗或民俗文物的分类方式,由于对其认识角度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如萧郎与和杨燕编著的《中国民俗十讲》将民俗分为饮食习俗、服饰习俗、民居习俗、节日习俗、人生礼俗、民间信仰、游艺习俗、手工艺习俗、民间戏曲和民间文学10大类。

王麦巧在《中国民俗的多维探究》中对民俗的10个分类与前者近似,略有不同。没有手工艺、民间戏曲和民间文学的分类,而是有交通出行、社会组织和生产商贸部分的内容。这与上者结合起来就涵盖了现在比较普遍的分类方式。

徐艺乙在《中国民俗文物概论》中专门针对物质性的民俗文物提出了四层次分类法,即“第一层级:功能形态特征分类 (6大类);第二层级:功能形态特征次分类;第三层级:品名(用途、材料、技术);第四层级:地域(民族)。”该分类系统相对完善,具有指导意义。

3.民俗文物的保护、征集和利用

关于民俗文物的保护、征集和利用,许多学者都结合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探讨。陈朝晖在《浅谈民俗文物的征集保护与利用》中针对民俗文物遇到的危机提出了一些可行性较高的建议,比如“征集工作要讲科学性,根据自身需要来确定征集的对象与范围;要广泛宣传和动员,采用多种形式开展民俗文物征集工作;要培养民俗文物研究征集的专业队伍;要通过征集民俗文物,打造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陈列品牌。”等。

杨德聪的《浅议博物馆与民俗文物的保护和利用》中对于民俗文物征集的观点在于希望征集人员在工作中对地区、年代、物件功能和属性的范围放宽,同时在获得实物的基础上对实物的背景故事和使用方法要做好记录工作。谈到民俗文物的展览时,杨德聪认为要让参观者参与到民俗文物的“再生产”中。民俗文物的利用可以通过进行民俗商品开发的方式。

杜庆余在《试论新形势下城镇化进程中民俗文物的保护》中侧重谈城镇化进程中民俗文物保护遇到地问,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张景辉在《民族民俗文物征集与博物馆发展趋势探讨》中分别从博物馆的角度和科研工作者个人的角度来谈征集民俗文物需要满足的条件,并且特别提出博物馆有收藏和研究的价值的民俗文物所需要满足的标准。

二、民族文物与民俗文物的区别

(一)民族文物与民俗文物的界定和特征

在比较中,为了突出差异,笔者将《中国大百科全书·文物博物馆卷》对民族文物的界定,即“民族文物是反映一个民族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遗迹和遗物,具有本民族的特色。”理解为狭义的少数民族文物,并选取们发延提出的民族文物特征概念,即“民族性与地域性,物质性与精神性,时代性与时间性,不可再生性与不可替代性,价值的客观性和作用的永续性。”

通过界定含义和特征的对比,我们可以看出民族文物和民俗文物其实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是相互渗透的。就像徐艺乙提到的《近现代文物征集参考范围》中关于民族文物的“反映中国近现代各民族的生产活动、生活习俗、文化艺术和宗教信仰等方面的文物”一条,“内容范围在很大程度上与民俗文物的主要工作对象是重合的。”

所以,民族文物中有民俗文物,民俗文物中也有民族文物,两者在主体、客体、存在方式、社会功能和反映的内容方面有很大的交集。但是在内涵和外延上还是有所差异,从界定含义的关键字和各自的特征不难看出,最大的不同在于民族文物的民族性与民俗文物的普适性、民族文物的阶层全覆盖性与民俗文物的民间性。

(二)民族文物与民俗文物的分类

民族文物與民俗文物的分类在综述中有较具体的阐述,在此就不赘述了。相比来看,两者因为分类对象的相似和交集,基本都可以按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划分,也可以按照地区、功能、质地等类别划分,两者的分类方式在某种程度上可以通用,主要目的都是为了条理清晰地认识和妥善地保护利用文物。但在具体操作中要根据实际情况考虑各自的特性,不能简单地一概而论。比如民俗文物的娱教性不是每件民族文物都具有的,民族文物中也有民俗文物中没有的王公贵族皇室用物,那么在选择分类方式的时候就要注意分类目的,做到层次有条理,逻辑要清楚,类别覆盖全面。

(三)民族文物与民俗文物的征集、保护和利用

在文物的征集、保护和利用方面,民族文物与民俗文物都面临着相似的问题。比如早期的不够重视使得大量民族、民俗文物消逝或文物留存但背景和使用方法失传;资金投入不足;鉴定团队人才缺乏;定级条例针对性不强;专门性博物馆数量少、规模小;学科建设和相关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有待完善等等。这些问题正随着对民族文物与民俗文物的重视程度提高而逐步改善,可以说民族文物与民俗文物工作的任务和方向是基本一致的。物质终会消亡,进行民族文物与民俗文物的征集、保护和利用工作都是为了文化可以永续。但在具体工作中,由于两者之间界定和特征的差异,操作时有所不同。特别是当民族文物作为狭义的少数民族文物界定时,民族性尤为突出,和民俗文物的征集方式可能大同小异,但是征集范围和征集的侧重点上就有很大不同。在文物的利用上,民族文物与民俗文物都可以成为良好的文化载体和教育素材,并开发有特色的相关文创产品,不同之处在于部分民俗文物比民族文物更加贴近百姓生活,受众面更广泛,并且带有一定娱乐性,在宣传推广方面更容易引起共鸣,相对有优势,民族文物则依靠民族特色增强吸引力。

参考文献:

[1]丁雨迪.民族文物:历史、实践与话语分析[D].中央民族大学,2012.

[2].中国大百科全书·文物博物馆卷》,[M].中国大百科出版社,2005.

[3]宋才发.民族文物内涵的界定及其征集探讨[J].贵州民族研究,2010,31(3):38-46.

[4]中国民族博物馆主编.民族博物馆学研究[M].民族出版社,2001.

[5]吴一方.贵州省博物馆民族文物界定、分类、定级办法及探讨[C]..中国民族文博(第二辑).:中国博物馆协会民族博物馆专业委员会,2007:207-214.

[6]索黛.民族高校博物馆与民族文物的传承与保护[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5):56-57.

猜你喜欢

区别
70后、80后、90后及00后的行为区别
高中老师和大学老师的区别
20+岁与30+岁的区别
18岁和28岁谈恋爱有什么区别
位置的区别
区别
要注意集合{x∈R|ax2+2x+1=0,a∈R}与集合{x∈R|ax2+2x+1=0}(a∈R)的区别
雾和霾的十大区别
看与观察的区别
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