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针刺加口服巴氯芬治疗脑卒中后顽固性呃逆的临床效果研究

2019-10-11耿蕾樊亚崑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19年9期
关键词:中枢性顽固性气机

耿蕾 樊亚崑

(江西省中医药研究院 南昌 330046)

呃逆,又称膈肌痉挛,是由多种原因所引起的膈肌阵发性痉挛,伴有吸气期声门突然关闭,发出急而短促的声音。持续呃逆48 h 以上者临床诊断为顽固性呃逆。呃逆按诱发原因可分为反射性、代谢障碍性、精神性和中枢性呃逆。脑卒中后呃逆属于中枢性呃逆,病因复杂,但它的出现常常提示病情较重,预后较差,故需及时终止[1]。西医临床曾将治疗呕吐的药物广泛应用于脑卒中后顽固性呃逆的治疗,如噻嗪类、抗组胺类、抗胆碱能类等。但由于发病机制各不相同,个体差异较大,药物的通用性较差。巴氯芬由于作用机制与普通止呕药物不同,现已广泛应用于呃逆的治疗。中医治疗呃逆有独到之处,且方法较多,如刮痧、拔罐、穴位按压、中药口服等,但这些方法都不如针刺简便易行。本研究观察针刺联合巴氯芬片口服治疗脑卒中后顽固性呃逆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江西省中医院2017 年5 月~2019 年3 月收治的脑卒中后呃逆超过48 h 患者60 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0 例。对照组男18 例,女12 例;年龄43~76 岁,平均(60.38±8.75)岁;呃逆时间2~7 d,平均(3.45±1.41)d。治疗组男19 例,女11 例;年龄41~79 岁,平均(59.76±7.02)岁;呃逆时间2~7 d,平均(3.37±1.26)d。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脑卒中诊断标准,并经颅脑CT 或MRI 检查证实;脑卒中后呃逆时间48 h~1 周,除外其他原因造成的呃逆;患者及其主要家属知晓研究内容,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因其他疾病引起的呃逆;对本研究使用药物严重过敏;伴有其他严重疾病不宜参加本临床研究。

1.3 治疗方法

1.3.1 对照组 采用常规脑卒中治疗:包括营养神经、康复训练,调节血压、血脂、血糖,针刺等(此处针刺穴位治疗功效与治疗呃逆无重合),以及巴氯芬(国药准字J20140136)口服治疗,剂量5 mg,3 次/d,连续治疗3 d。

1.3.2 治疗组 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采用针刺治疗。取穴均为双侧翳风、内关、足三里、膈俞。常规消毒皮肤,快速进针,得气后轻度捻转,留针30 min,1次/d,连续治疗3 d。

1.4 观察指标(1)比较两组呃逆症状的缓解情况,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内科病症诊断疗效标准》评定疗效。治愈:治疗后呃逆完全消失,停止治疗后3 d 未复发;显效:治疗后呃逆消失或缓解,间隔数小时症状又出现;无效:治疗后症状较治疗前无明显改善。总有效=治愈+显效。(2)对比两组起效时间。(3)比较两组停止治疗后复发情况。

1.5 统计学分析 数据处理采用SPSS20.0 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疗效对比 治疗3 d,停药3 d 后观察疗效。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疗效对比[例(%)]

2.2 两组起效时间对比 治疗组起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起效时间对比(h,±s)

表2 两组起效时间对比(h,±s)

2.3 两组复发情况对比 两组停止治疗3 d 后,治疗组仅1 例复发,对照组5 例复发。治疗组复发率为3.33%,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6.67%(P<0.05)。

3 讨论

顽固性呃逆的病因较多,本研究主要探讨脑卒中引起的顽固性呃逆。脑卒中后顽固性呃逆属于中枢性呃逆,可导致患者生活质量严重下降,并造成心理疾病,它的出现常常提示病情较重,预后较差。中医学认为,呃逆无论寒热虚实,均是胃气上逆所致,中风后继发呃逆则是肝阳亢盛,极而生火,横逆犯中,胃气上逆所致,严重者可致“土败胃绝”,故及时治疗为逆转病情之关键[2~4]。西医临床曾将治疗呕吐的药物广泛应用于脑卒中后顽固性呃逆的治疗,如噻嗪类、抗组胺类、抗胆碱能类等,但由于病情机制各不相同,个体差异较大,药物的通用性较差,故寻找一种通用、有效的治疗方法显得尤为重要。巴氯芬是γ-氨络酸的衍生物,它能抑制兴奋性氨基酸神经递质的释放,降低脊髓单突触和多突触反射的兴奋性,减少P 物质的释放和钙内流,从而缓解平滑肌痉挛,近年来已应用在中枢性顽固性呃逆的治疗上,并取得了较好疗效[5~6]。针刺治疗操作简便,效果显著,耐受性好,且作为中医传统特色项目容易为大众所接受。针刺相应穴位,如翳风属手少阳三焦经,可疏肝理气、和胃降逆,还可疏通全身脏腑气机,气机通畅则呃逆自止;内关属手厥阴心包经,有和胃降逆止呕之功效;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的主要穴位之一,又称胃经合穴,可理脾胃、调气血、补中气,使胃和津生,气机通达,呃逆可止[7]。《类经》指出:“十二俞皆通于脏气。”取穴膈俞既能疏通肺胃之气,条达气机,使上逆之气下行,又可增大局部温热面积,并可较大力量地牵拉胸腹肌,使胸腔空间增大,膈肌放松,减轻对膈神经的刺激,可缓解平滑肌痉挛,强化了调畅局部气机治疗作用。中西医结合治疗顽固性呃逆是呃逆治疗未来的研究方向[8]。单纯口服巴氯芬或单纯针刺治疗脑卒中后顽固性呃逆,预后有好有差,病程有长有短,故将二者结合,操作简便,效果显著。

本研究结果表明,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起效时长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停止治疗3 d 后,治疗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针刺联合巴氯芬口服治疗脑卒中后顽固性呃逆起效快,疗效好,复发率低。

猜你喜欢

中枢性顽固性气机
针药并用对卒中后中枢性疼痛患者痛觉和感觉阈值的影响
多巴胺联合硝酸甘油治疗顽固性心力衰竭的效果
便携电子打气机
冰毯联合冰帽治疗中枢性高热的护理体会
浅析LNG加气机工作原理及现场检定方法
脑卒中后中枢性疼痛相关血浆氨基酸筛选
托伐普坦治疗顽固性心力衰竭合并低钠血症的效果观察
介入断流术在顽固性鼻衄治疗中的临床应用
论中医气机升降出入
合并颅内钙化的渴感减退性中枢性尿崩症的诊断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