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中国大型实景演出的发展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的活化利用

2019-10-09黄环

艺术评鉴 2019年16期
关键词:传承价值发展

黄环

摘要:中国大型实景演出是现代中国创新型的文化旅游产品,它的诞生与发展,不仅仅促进了中国旅游业的发展,更是给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提供了舞台,给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带来了市场和经济价值,给人类创造了精神财富。

关键词:中国大型实景演出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活化利用  传承  发展  价值

中图分类号:J0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9)16-0176-03

一、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利用的内涵

首先,根据2005年,中国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通知》中,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定义为“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民族活动、礼仪与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等以及与上述传统文化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质上是一种代际承传发展的活态精神财富。其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则是指采取措施,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力,包括它的确认、立档、研究、保存、保护、宣传、弘扬、承传和振兴[1]。那么,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利用则是由政府、民众和企业等组织为了抢救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留存其传承的状态,在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命力的前提下,进行非静态的、非封闭的、非博物馆陈列式的活态开发实践,找到与现代生活的契合点,唤醒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市场价值,经济效益,将其打造成为文化产业品牌,创造其影响力,促进中国的精神文明建设。

而做为中国创新型的文化旅游产品——中国大型实景演出的诞生与发展,正好是这个契合点,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旅游开发,为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利用提供了舞台,并让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不同的形式“开口说话”,走入现实,贴近民众生活,展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真性与文化性,承传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创造了市场价值,带来了经济效益,并將其打造成为中国人独创的一大文化产业品牌,给人类带来了精神财富。

二、中国大型实景演出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

早期,因我国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缺乏体制和资金,传承人消失、社会关注度低等问题,使非物质文化遗产濒临灭绝,给非物质文化的遗产传承带来了巨大挑战。而大型实景演出的诞生,借助“实景”这一舞台,能够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传承人重新回到观众面前,提高当地居民及传承人的自我认同感,解决了他们的经济问题。同时,观众的接纳与喜爱又能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扩大其影响力[2]。

大型实景演出的前身是西方的景观歌剧,世界上第一部大型景观歌剧出现于1986年,在埃及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前,以威尔第为母本创作的大型歌剧《阿依达》,而我国最早出现的景观歌剧,是1998年9月5日在北京太庙,由张艺谋执导,演出内容则是改编自意大利普契尼作品《图兰朵》[2]。虽然张艺谋充分利用了中国式宫廷背景,将太庙的传统殿堂式建筑与园林式风光柔和在一起,但这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中国大型实景演出。

真正意义上的中国大型实景演出,是2004年3月20日,由梅帅元制作,张艺谋、王潮歌、樊跃三人联手在中国桂林,阳朔漓江上打造的《印象·刘三姐》,演出利用了阳朔美丽的自然景观,配以美轮美奂的灯光进行表演,可以说是美妙无比。但整场演出的核心,则是以非物质文化遗产“广西壮族民间歌仙刘三姐,及她的经典山歌”为主要表现内容。场上,导演用演员让“刘三姐”活化,让演员用现场演唱的方式将“刘三姐”的“山歌”活化,整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立体的呈现在了观众面前,更直观的让观众看到了“刘三姐”,听到她的“山歌”,有效的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活化利用。同时,游客在白天欣赏完桂林山水后,通过买票观看演出,能够看到传说中的“刘三姐”,听到她的经典山歌,欣赏到当地的风土人情,这才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完美的传播方式,也是游客旅游的真正意义,在此基础上,演出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创造了经济效益。根据有关数据显示,《印象·刘三姐》自2004年公演至2013年,始终保持年均400场,场均2000人的稳定势头,缴纳各项税费近2亿元,接待游客1170.8万人,提高了当地的旅游收入,增加了就业岗位,促进了当地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促进了县域经济的发展[2]。

大型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的成功,运用了当地最具特色的文化民俗,广西壮族民间歌仙“刘三姐”及她的经典歌谣,“刘三姐歌谣,现已被纳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民间文学项目类别”[3]。由此可见,大型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将非物质文化作为核心内容展示,见证了真正意义上的中国大型实景演出离不开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利用。

继大型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后,2006年10月,由梅帅元制作,以谭盾、易中天、释永信、黄豆豆为创作班底,在河南郑州登封代仙沟景区,打造了大型山水实景剧《禅宗少林·音乐大典》,演出利用峡谷内溪水、树林、石桥等实景讲述了“禅宗”与“少林”两大主题,“少林”这一主题,导演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少林功夫”的传承人100名少林武僧,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少林功夫”在舞台上活化,将“少林功夫”展现的淋漓尽致,是此剧最大的看点和核心,也让《禅宗少林·音乐大典》大型实景剧在武术表演方面独树一帜,展现出了少林功夫的浩大气势。而“少林功夫”已在2006年被录入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3]。

100名少林武僧,一方面是大型实景剧《禅宗少林·音乐大典》的表演者,另一方面更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少林功夫”的传承人,导演利用两者,在舞台上有效结合,使其活化,可谓名副其实,恰到好处。除了能让观众看到真正的“少林功夫”外,更是领略到了真正的禅武精神。可见,中国大型实景演出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利用运用到了极致,有效的促进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传播。

2011年10月,在重庆市武隆县桃园大峡谷内,由张艺谋、王潮歌、樊跃铁三角共同打造了大型实景演出《印象·武隆》,演出以非物质文化遗产,“川江号子”为主线,导演利用演员通过深情并茂的朗诵配音演绎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川江号子”活化,同时还特地邀请非物质文化遗产“川江号子”第九代传承人杨兴勇加入演出,用最真实地手法将“川江号子”还原、再现,勾起观众对川江文化的回忆。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机动铁船取代了人工拉纤,“川江号子”已濒临消失。正是大型实景演出《印象·武隆》的诞生,使全国乃至全世界的观众有机会以观看演出的形式穿越川江拉纤时代,将父辈们坚韧不拔、乐观豁达、吃苦耐劳、积极向上的号子精神传承下去。2006年5月,“川江号子”被录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3]。

同时,大型实景演出《印象·武隆》在演出的高潮,导演又利用演员、音乐等元素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哭嫁歌”活化,来展现地域的民风民俗。2011年6月,“哭嫁歌”被录入国家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3]。

大型实景演出《印象·武隆》,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川江号子”“哭嫁歌”的活化利用,让观众在70分钟的精彩演出中亲身体验和感受巴渝地区的风土人情与文化瑰宝,从而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自演出以来所取得的骄人成绩和传承效果,以及进一步培育打造《印象·武隆》这一文化品牌,推进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整理、品牌培育、传承发展。同时对于丰富、发展中国水系音乐文化乃至世界水系文化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通过以上三个案例,见证了中国大型实景演出离不开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同时中国大型实景演出的发展也为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承传、发展、创新提供了舞台,展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昔日輝煌。

三、中国大型实景演出的发展促进了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利用率,同时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承传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从2002年,由中国大型实景演出创始人梅帅元,邀约张艺谋合作,一起在中国桂林打造中国第一部大型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开始,近年来,随着中国旅游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大型实景演出频频出现在观众面前,现已发展成为“两条主线,多个散点”的格局[4]。一条主线是以张艺谋、王潮歌、樊跃为铁三角打造的“印象”实景系列,另一条是以梅帅元为主创团队打造的“山水”盛典实景系列,散点则是由冯小刚导演的《梦幻北部湾》,陈凯歌导演的《西夷大理·望夫云》等导演创作的相关大型实景作品。而这些大型实景演出作品中,95%每年的上座率都在节节攀升,创造经济效益相当可观。由此可见,中国大型实景演出市场呈现出繁荣发展的景象。但随着中国大型实景演出业的日渐成熟,大型实景演出的作品创作与上演也走入稳定发展的阶段。

2007年,魏小安提出了中国大型实景演出的定义,“以真山、真水为演出舞台,以当地文化、民俗为主要内容,融合演艺界、商业界为创作团队的文化模式,是中国人的独创,是中国旅游业向人文旅游、文化旅游转型下的特殊产物”[4]。所以,中国大型实景演出都是以当地的文化、民俗为主要表现内容,而当地的文化、民俗往往则是当地最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因此,中国大型实景演出离不开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中国的大型实景演出市场发展越好,创作和上演的中国大型实景演出作品越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利用率也就越高,相对的上座率也会越高,带来的市场价值和经济效益也会越高,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承传也就越广。

大型实景演出充分利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丰富资源,为展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真性、文化性提供了真实舞台,充分发挥了遗产展示,遗产活化,全民参与功能,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承传提供了双赢方式,进一步促进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打造了文化产业品牌,带来了市场价值和经济效益,加快了中国的精神文明建设,成为地方经济、文化、旅游发展的杠杆,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承传找到了重要方式。

总之,中国大型实景演出的发展促进了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利用,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承传起到了决定性作用,给人类创造了经济效益和精神财富。

参考文献:

[1]文庭学.试论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利用的几点思考[J].文化研究,2016,(03).

[2]邹统钎.中国大型实景演出发展理论与实践[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16.

[3]百度百科“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相关文件《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

[4]邹统钎.中国大型实景演出发展理论与实践[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16.

猜你喜欢

传承价值发展
区域发展篇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图说共享发展
图说创新发展
教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