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发掘课堂教学潜力提高学生信息素养

2019-10-08杨拴平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9年17期
关键词:信息素养高中兴趣

杨拴平

【摘 要】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有着其自身特征。教师要灵活运用多种手段,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改革上机实践课,使学生真正的提高信息技术素养。

【关键词】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兴趣;信息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17-0154-02

当今社会,知识飞速发展、人与人之间沟通越来越便捷,QQ、微信、支付宝等新的技术手段不断的冲击着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改变着人们的生活环境。信息化、地球村已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主流,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信息素养必将成为所有人在未来社会中的立身之本。而信息技术教育正肩负着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重任。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有着其自身特征。一方面,学生对此学科兴趣极浓,想着要掌握大量的信息技能;另一方面,在实际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却无所适从,学生不知所学,落后的教科书、陈旧的教学设备往往阻碍着学生学习的热情,使得很多情况下我们的信息技术教学效果差强人意。如何搞好信息技术教学,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作为一名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教师,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谈以下几点不成熟的看法。

一、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灵活运用多种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动机系统的重要形式,对人的行为具有巨大的拉动和推动作用。兴趣使人积极主动地从事各种喜爱的创造性的活动,大大提高工作效率,获得满意的效果。

为了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的求知欲,让学生更好地掌握信息技术知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灵活采取多种教学手段,活跃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之中去。

高中阶段信息技术教学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而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新的技术手段不断出现,学生的信息素养必须为社会所接纳,才能引起他们的足够兴趣。个人觉得目前教科书内容停留在XP、OFFICE2003等阶段已然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为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对教材的内容进行适当的取舍,教师也应该不断的钻研新的知识、接纳新的事物,对学生进行新知识的教育。例如,在程序设计环节,教师在原有教材的VB在讲授的同时,可以针对移动终端目前不断增加的现状,适当增加的APP类编程操作或者当下热门的微信小程序编程学习,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更加浓厚,信息素养也会相应的得到提升。

二、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

信息技术课由于其自身的特点,很多内容极具抽象性,传统的单一模式教学已经很难适应。而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改变了传统教学的单一模式,可以将数据、文字、图像、声音有机的融为一体,让学生从直观上感受知识,并进一步上升为理性知识。制成课件后,还可以按教学的需要随时变换组合,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激发学生的兴趣,强化、培养各方面的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作为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师,应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1.选择并利用好已有多媒体教室软件进行辅助教学。

好的多媒体教室软件对于课堂教学的作用相当强大,录屏、转播、点播、作业提交等功能都有助于教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搜集素材,自己整理并制作课件进行辅助教学。

课堂教学要达到应有的效果,我们在课前必须付出大量的努力,这就要求教师多进行素材搜集和积累。然后利用Powerpoint、Authorware等软件,根据自己的需要来合成多媒体课件。一堂声情并茂的信息技术课,教师要在课前花费相当的心血才可以实现。

三、改革上机实践课,使学生真正的提高信息技术能力

笔者从事信息技术课教学十余年,见证了学生对于信息技术上机实践课的心路历程。最初学生对于计算机比较陌生的时候,学生对于上机的兴趣主要停留在QQ、上网等方面,而近些年,智能手机的普及已经使得学生对于上机实践课的兴趣大为减弱,常常会出现上机课到不齐的现象。如何在有效的上机时间让学生永葆兴趣、学到知识、掌握技能、形成信息素养是摆在我们每个信息技术教师面前的一个首要问题。

通过上机操作学生可以手脑并用,从理论到实践,在直观形象的实践操作中不断加深对事物规律性的认识,易于形成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但是上机操作如果組织不好,也不会达到预期的效果。像通常一位教师上课,要辅导30—60位学生,由于学生上机目的不明确,准备的也不很充分,只是充满新鲜好玩的心理,或随心所欲乱做一气,或“人云亦云”—看到别人干什么,自己也干什么,结果一节课下来,表面上课堂气氛很轻松、活跃,其实效果很差,学生上完机后觉得自己一节课后好像什么也没学会。针对以上情况,我们在机房上机操作前,首先利用双向教学系统或在机房通过屏幕广播把主要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强调一遍,并在上机操作以前及上机完毕后让学生完成《上机实验报告》,包括:A 上机目的(学生通过这次上机操作想要学会哪些东西及达到什么要求);B 上机内容(根据所讲内容及学生自己的实际情况填写);C 上机步骤(这次上机操作的简要步骤及提纲);D疑难问题及遗留问题(学生这次上机操作中不能解决的问题);E 自我评价(对本次上机操作效果的简要评价)。其中A、B、C在上机操作以前必须填好,D、E在上机后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填写。经过以上改革,学生上机目的明确,任务具体,出错率较少,教师在巡视时发现共性的问题可集体讲解,充分发挥了上机操作的优势,也有利于学生掌握操作技巧。

四、注重与其他学科的整合

由于信息技术课程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不仅要掌握社会生活所所必备的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信息的获取能力、信息分析能力、信息加工能力、信息的创新能力、信息的利用能力、协作意识和信息的交流能力),我们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与其他学科进行整合,有利于拓宽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培养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如在讲授INTERNET时,可以和其他学科教师联系,教师先留出问题,然后让学生访问教师自己的网页或课件(局域网)或相应的教育网站,自己解决这些教师提出的问题,最后教师再针对实际情况进行统一总结。这样学生兴趣很高,并且锻炼了学生的综合能力,达到与其他学科双赢的教学效果。

总之,信息技术课教学要根据自身特点、结合信息时代发展特征,多想办法、精心准备教学内容,充分利用好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和上机操作这一优势,并注重和其他学科的整合,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使学生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猜你喜欢

信息素养高中兴趣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如何培养学生信息素养
关于导学案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
“通信系统仿真”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借助MOOC打造一门有趣有视野的信息素养通识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