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巴山之恋(续)

2019-10-08熊开达

椰城 2019年9期
关键词:包谷钟山志远

熊开达

22年前,我们采访了张志远,写了《巴山之恋》,发表在《椰城》文学杂志2018年第3期。

22年后,我们再访张志远。

张志远的身上还有许多我们不能解释的“未解之谜”。

2019年6月14日,在曾经同村的知青罗玲、罗元权的陪同下,我们终于再次见到了张志远。

65岁的张志远仍然住在山里。

南江县距坪河乡27公里,钟山村占据了坪河乡后面的大山,由上而下依次为四三二一社。县城来的公路就从钟山最上面的垭口翻山下来。

公路翻山进入钟山后分成两路,一路逶迤而下去坪河,一路向左拐弯进钟山。

张志远住在钟山四社,他的家就在村公路下边。

张志远和胡廷秀怎样养活六个孩子

张志远仍然快人快语,粗喉咙大嗓门,豪爽、仗义、刚直,唯有花白头发、抬头纹、鱼尾纹和眼袋透露了他的衰老。

问及当时的困难,他没说苦,却说走路都能睡觉。

张志远住的四社是钟山的最高处,只有地没有田。山上的地叫“望天田”。地里只能种包谷、红苕、洋芋、荞子、胡豆、豌豆。

山里种庄稼最难的是抢种抢收:春天抢雨下种,秋天抢太阳收割。

春雨贵如油,春天精贵的雨只有几天,下雨前几天都要抢着耕地,张志远家八口人,20多亩100多块斜坡地,“耕冬地”时,十头牛一天都耕不完。耕地就成了张志远年年难过的坎。

请人耕冬地了,张志远就要提前与对门山的邻居商量来帮一天忙(邻居耕地时,张志远再回去帮忙)。山里人家隔沟相望,“喊得一声走拢半天”。张志远却不能喊,要上门去请,这是礼数。人家答应了,还得回来,赶紧背一背兜包谷壳送去人家牛圈(山上没种水稻没稻草喂牛就喂包谷壳),请九个人帮忙就得上门请九回,再回家背九回包谷壳。

请的牛有了食物,请的人更要招待好。

包谷壳送完,天就快亮了,张志远便打著火把去坪河街上买酒买肉。

那些年居民吃肉凭票供,一月一斤,这一斤肉全靠农民上交:农民养的猪自己吃半边另外半边卖给国家,农民不能到街上买肉。

张志远是农民但又是知青,知青这块牌子偶尔还能受到关照。

要耕冬地了,张志远就提前去坪河乡找了供销社主任。春天农民送来的猪少,乡干部、教师,机关单位享受肉票的人得保证猪肉供应。好说歹说,张志远总算得到了几斤不用肉票的猪头猪蹄。

守到肉铺开门,张志远将猪头蹄肉买回家,一口气喝完胡廷秀端来的茶水,顾不上吃饭就牵上自家的黄牛上坡耕地。

从第一天天亮到第二天天黑,张志远像陀螺一样滴溜溜转,坐到饭桌上居然就睡着了。

请人耕了一天的冬地,大块地基本上耕完,但巴掌大的小块地却还有几十块,除开还活路去帮人耕冬地外,张志远就一人一牛天天泡在地里。

这时的胡廷秀比张志远还累,要将包谷种尽快下到地里,要煮饭洗衣收拾屋,要照顾六个孩子吃饭,要喂鸡喂猪喂羊喂牛……

种完包谷,还要种洋芋、小麦,屋前屋后还要种够一家人吃的菜。春种抢种完,前面下的种籽就冒出来长绿了,就得浇水、施肥、灭虫、除草、松地……

那时的钟山村虽然在大山里,但山坡都被开垦成了土地,只有山顶和石坡的树被稀稀拉拉地留了下来。土地都在30度以上的斜坡上,下雨就涝,天干就旱。大雨后赶紧去培土保苗,大风后赶紧去扶株稳苗,天干了却又找不到水来浇灌。庄稼广种薄收,靠天吃饭。

终于盼到秋收,张志远和胡廷秀更累,天一亮就下地掰包谷,掰一背兜背一背兜,一背兜一背兜地掰下来,一背兜一背兜地背回家,直到天黑看不见走路了才赶回家。忙忙地生火煮饭,忙忙地招呼孩子吃饭睡觉,两口子才坐到院坝撕包谷壳。当天掰回家的包谷当天撕完,撕完已经是后半夜,睡一小会觉天就亮了,又忙忙地煮早饭,忙忙地催孩子们起床吃饭上学,忙忙地下地掰包谷背包谷撕包谷……

秋收时间长,张志远胡廷秀就天昏地暗地忙一个月,每天昏昏沉沉,疲于奔命,掰包谷背包谷撕包谷都会瞌睡,常常困在地里,困在场院,困在包谷壳堆……

张志远和胡廷秀从春忙到夏,从夏忙到秋,一亩地包谷小麦也就二三百斤,洋芋红苕也就四五百斤,交完200多斤公粮,300多斤统购,剩下2000多斤包谷,3000多斤洋芋就是全家八口人全年的口粮。

张志远和胡廷秀的六个孩子

山里人说:“男人是个扒子,女人是个匣子”。

大巴山农民持家一靠勤扒苦干,二靠精打细算。

张志远的目标很明确,就是保证六个孩子八口人都有吃有喝活下去。

人民公社集体劳动时,分口粮是按人计算,人人有份,挣的工分抵粮食,多了分钱,不够欠账。那时孩子们都小,全靠张志远和胡廷秀苦吃苦做。虽然年年欠账,但孩子们总还能分到粮食有口饭吃。

但土地分到户之后,就全靠人多肯干会盘计。

南江县分田到户是1980年,那一年六个孩子分别是16岁、14岁、10岁、8岁、5岁、3岁,张志远就应该让前两三个孩子来参与田间劳作。

在那个“人人劳动发家致富”,“家家争当万元户”的风云激荡的年代,不说发家致富,就是让一家人有饭吃,张志远也应该让大一点的孩子们来参与分担。

但是,张志远却让他们续继读书,“读到哪供到哪,直到不能再读为止。”

佘家前两个孩子读书都晚,读书便都有些吃力。

大儿子佘登富,1964年出生,1982年初中毕业,18岁的他也懂事了,不愿再读书回家帮助种地。

二儿子佘登贵,1966年出生,1984年初中毕业时满了18岁,他也和哥哥一样不再读书,回家种地。

自1974年与胡廷秀结婚后,张志远与胡廷秀拼死拼活地在地里扒拉了10年。现在有两个大孩子帮忙,终于可以松一口气,苦日子也算熬到了头。

只是种下了包谷要“背娃娃”,长大的孩子要恋爱结婚,造屋成家。

四年后的1986年,张志远、胡廷秀帮佘登富相亲结婚,结婚后大儿子两夫妻外出打工。1992年佘登富两夫妻打工挣的钱回家修了房,修了养猪场。

佘登富夫妻养育了二儿一女,为挣钱养家还只能外出打工。

已经完成了养育儿女的责任的张志远、胡庭秀,现在却又不得不为外出打工的儿子们承担起扶持孙子的重任,开始人生一轮新的环循:幼时管孙子吃喝拉撒,无病无灾;稍大上学读书,循规蹈矩;年长不违法犯罪,要恋爱结婚……直到扶持第二代至此,张志远和胡廷秀才算完成任务。

两个孙子成家,由大儿子佘登富负责,他把不养猪的房屋也改造成了住房;孙女则嫁到坪河街道。

“成圆儿子打发女”之后,余登富带着两个儿子两个儿媳妇外出打工,佘登富的老婆就留在家里带4个孙子孙女上学。

张志远住的地方是钟山下的一道梁,它是钟山四社的第二级台阶。

佘登富的房子就修在这道梁的最下面,然后孩子们陆续结婚成家,就都在这道梁上由向下往上修房造屋,这一道梁就成为了张志远家族的基地。

二儿子佘登贵,1966年出生,跟哥哥一样初中毕业后回家种地,以后认识了本县桥坝镇的一位姑娘,恋爱结婚,岳父家只有一个女儿,佘登贵就住到桥坝岳父家。

佘登贵育有两个儿子,交给岳父岳母照看,两夫妇仍然外出打工。

三儿子佘登华,1970年出生,上学到小学初小不再读书回家帮助种地。20岁外出打工,2009年时因工逝世。

四儿子佘登林,1972年出生,初中毕业后打工,打工时结识女朋友结婚,2002年在大哥佘登富屋后修了房子。

余登林养育有二个儿子。一个儿子随父母外出打工,一个儿子在南江县城读高中。

现在佘登林全家外出,空房子交给母亲代管。

五儿子张强,1975年出生,高中毕业后外出打工,1998年結婚,2009年在四哥佘登林的屋后修了砖房。

张强现在山东一家企业做管理,儿媳妇带着孙子与张强住在一起。

张强修的房子现在由张志远居住管理。

六女儿张小英,1977年出生,初中毕业,1996年外出打工,1999年结婚,后在南江县城买了住房。

女婿现在跟张强在一起,女儿带孩子在南江县城读书。

胡廷秀的爱心接力

张志远、胡廷秀六个孩子五个都是初中以上文化,只有老三佘登华是另类。

佘登华多动,爱跑,静不下来读书,只读了小学四年便回家劳农。

书读得少的老三具有英雄情结,爱帮忙爱出头敢打架,尤其崇拜本村在河南灵宝县挖金矿挣下家业的“瓦尔特”(周安志)。所以当他稍大以后,就随村人去了河南金矿打工。

但是他对个人问题却不上心,30多岁了还没有娶媳妇,胡廷秀就着急了,年年春节佘登华回家都催他耍朋友。

2006年,胡廷秀在南江县城赶场时,有人交给她一个奶娃,说上厕所,让她抱一抱。胡廷秀就老老实实地接过来,守在厕所边,守了一天也无人认领,胡廷秀不知道该怎么办。后来想一想老三无后,干脆带回去给他续香火。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2009年,在南江县底板河煤矿下井挖煤的佘登华因矿洞顶板垮塌而身亡。

那一年佘登华39岁,捡来的孙女4岁,胡廷秀已经是55岁头白脸黄的老妪了。儿女外出打工留下的十多个孙子,天天围着她转,吃喝拉撒,洗衣浆衫,清洁卫生,累得她腰酸背痛。

有人给她出主意,趁孩子小,找个人家送出去算了。

哪知道胡廷秀也跟张志远一样倔:这是老三的后人,再苦再累我也要把她养大!

多搭一把米,多舀一瓢水就养下了。不但供她吃供她喝还供她上学读书。

日出日落,春去冬来,长大的孙子们陆续打工成家生儿育女。

松了一口气的胡廷秀索性用佘登华的赔偿为孙女修了一套砖房,陪着她住,守着她长,伴着她读书。

为什么不想办法回到大城市

张志远的父母、哥姐都是工人。为了将张志远调回重庆,家人想尽了方法,用尽了心机。

张志远说,1976年,哥哥和姐姐来了,还开来一辆小车。那一年冬天特别冷,哥哥、姐姐来了住在县城,带信让他去县城。张志远也不知道什么事,就摸黑赶到县城找到哥哥姐姐住的旅馆。哥哥姐姐和司机带他到街上大酒大肉吃了一顿,就被“绑架”了。

这时张志远才明白,哥哥、姐姐是来接他回重庆。

张志远说,胡廷秀怀了孩子(最小的女儿),我这一走,胡庭秀想不开,会出大事,那是两条人命呵!

哥哥说,这是最后一次机会,走也得走,不走也得走。

姐姐说,你跟我们回家,这里的事我们帮你处理。

张志远却只有一句话:我不能做千古罪人!

张志远反反复复就说一句话:不能做千古罪人!

第二天一大早,天还没亮,张志远对司机说:你转告我哥哥、姐姐,我回山上去了,我不能做千古罪人。

司机说,不忙我有东西给你。司机拿给他200元钱,50斤粮票(那时的200相当于现在的4000元,按当时5分钱一个鸡蛋换算。)

张志远接过钱和粮票,心里开始滴血。他知道这是父母和亲人给他的,从此,他将再没有了重庆的家。但这是他自己做的决定,这是他一生中最重大的决定,是他不得不做却又只能这样做的决定:他认定了大巴山里的这个家,他将永远属于大巴山。

他们之间没有矛盾吗

张志远下乡时才18岁,和胡廷秀结婚时才20岁。

那时的他也还只是一个大孩子。

在那样的时代,他要兑现与履行对佘林海的诺言几乎再没有别的方法。《巴山之恋》发表后,我的知青同学们曾经有过一次讨论,在同样的时代背景下,除了娶寡妇为妻再也找不到别的办法。换做我,也只能这么做。

猜你喜欢

包谷钟山志远
金钟山秋色
黑板和粉笔
我最喜爱的玩具①
白连春的诗(七首)
晒包谷:有一种活着叫不需要太多念头
商务部部长钟山:多边贸易体制是共同繁荣的重要保障
钟鸣三叠
钟山区委离退局开展扶贫户回访工作
外婆的包谷粑
包谷粑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