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互联网+”背景下中小学家校共育模式的变迁

2019-10-08叶海英

甘肃教育 2019年13期
关键词:家校共育变迁模式

叶海英

【关键词】 互联网+;家校共育;模式;变迁

【中图分类号】 G6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9)13—0023—01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 “互联网+”已经成了各行各业驱动发展创新的新模式。“互联网+”不光带来了学习的革新,更带来了家校共育模式的变迁,被越来越多的人所重视。 “互联网+”背景下的中小学家校共育新模式正在逐步形成。

一、家校共育的发展

传统学校與家庭的沟通主要以定期的家长会、个别家访、家长到学校咨询等方式进行。这些做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家校共育的作用,但毕竟受人数多、时间短、次数少等因素的影响,使得家校共育的效果并不显著,甚至有的时候形式大于实效。

随着信息化的发展,人们的信息传递渠道、方式方法、传递速度等都有了量到质的变化。特别是智能手机的普及应用,使人们的信息化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这就使家校共育的途径变得更加便捷、高效和实用。从家访到电话联系,从QQ、微信的交流到校讯通、智能可视系统的应用,让学校与家庭的距离越来越近了,沟通交流的频率越来越高了。现在,学生在校的表现,家长可通过班级QQ群、微信群、校讯通等方式随时随地知晓。孩子在家的表现家长也可及时反馈给老师,在“互联网+”的影响下,家校共育的模式在深入地发生着变革。

二、“互联网+”背景下家校共育模式的变迁

虽然互联网在教育领域的应用还在发展创新中,但互联网在家校共育中的比重越来越大,使家校共育的沟通形态、教育重心、资源形态、教学形式和学校形式等都在发生着变迁。

1.沟通形态的变迁。传统上我们把家校共育只是简单地理解为家校沟通,学校让家长能简单地了解学生在校表现、心理动态和学习情况。在信息化飞速发展的今天,家校共育的内涵和外延都在发生着新的变化。人们的认识水平有了新的提高,家校共育的局面已初步形成,通过网上搭建的线上教育、国家和省级基础教育公共服务云平台、家长委员会等在线交流和在线学习途径展开家校共育。

2.教育重心的变迁。以前,家长送学生到学校,认为教书育人是学校的事,他们只管衣、食、住、行。家长管“生活”,学校管“教书”。今天,教育互通了,教师不仅是教书,更多的时候可以通过QQ 、微信平台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甚至是心理医生。家长不仅是孩子的衣食父母,而且成了孩子们的“家教老师”,家成了学生的“第二课堂”。教育的范围扩大了,重心偏移了,家校共育的局面正在逐步形成。

3.资源形态的变迁。传统教育的资源是教科书,是教师的教案,是大量的课外书籍。而今天,教学资源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电子图书、动画视频、图片资料等多种资源形式正在进入学生的学习生活中。资源由传统的平面资源走向数字化立体资源,由静态资源变成了动态资源,由找书、借书读到现在的搜索、查找读。互联网为我们提供了家校共育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优秀教育资源。

4.教学形式的变迁。传统教学形式就是班级授课制。作为互联网时代的产物,翻转课堂把班级学习与个性化学习越来越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从以教为主转向了以学为主,从被动接受转向了主动实践。“互联网+教育”不仅意味着用互联网技术武装了教育教学手段,更重要的是用互联网思维推动了教育的创新和教育的变革。翻转课堂、微课、慕课等新型教育方式的逐步推广,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省级基础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学乐云教学和乐教乐学等平台的相继开通与应用,使学校教育逐步发展到了网络学习时代。未来,数据和信息资源将成为家校共育的重要资产,互联网将重组家校共育的教学形式。

5.学校形式的变迁。未来,学校将会从有围墙走向无围墙,形成社会、学校和家庭三位一体的共同体。一个学生的学习任务可能只有50%的课程在一所学校完成,其他课程将在其他学校或通过互联网平台完成。现在北京四中网校、北京101网校和各大企业创办的各类学习平台将打破学校的围墙,实现教育教学形式的变迁。

平板、智能手机和电脑的全面普及,使我们随处都可以学习。在互联网+背景下,更优的数字化能力、更高的数字存储、更快的数字传输、更强的数字接收能力,标志着一个数字学习时代的到来。人人皆学、时时可学、处处能学的舞台已经搭建,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良好氛围即将形成,我们到了家校共育的新时代。

(本文系2017年度甘肃省“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互联网”背景下中小学家校共育策略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立项号:GS[2017]GHB1385)

编辑:陈富祥

猜你喜欢

家校共育变迁模式
40年变迁(三)
40年变迁(一)
40年变迁(二)
清潩河的变迁
《语文学科课后作业的有效研究》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浅议如何化解家校教育的矛盾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