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窦桂梅语文课堂教学艺术探析

2019-10-08王广阳杨军

课外语文·下 2019年8期
关键词:窦桂梅阅读课堂教学艺术

王广阳 杨军

【摘要】通过对窦桂梅老师课堂教学的分析发现,其教学艺术在课始、课中、课终三个阶段具有不同体现。课始阶段体现为导入艺术,课中阶段体现为提问、评价、朗读艺术,课终体现为板书、总结艺术。

【关键词】窦桂梅;阅读课堂;小学语文;教学艺术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窦桂梅老师的“主题教学”是通过确立主题,将“听说读写”训练和“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统整起来,具有丰富性、基础性和发展性三个特征,成为当前小学语文教育领域一种颇具影响的模式。笔者通过观看和分析窦桂梅老师的授课实录,以教学流程为线索去探究窦桂梅老师的课堂教学艺术。

一、导入环节的艺术追求:课始激情情始生

(一)破题导入

小学语文教师如果想上好一堂语文课,弄明白一篇文章的题目是很关键的,在小学教材中题目的形式多种多样。教师通常都会借助题目导入课文,但如何透过表层意义而进行深入挖掘,则各有侧重。窦桂梅老师的破题导入就别具特色,窦老师可以抓住题目的深层含义。例如,在执教《再见了,亲人》时,窦桂梅老师先是在黑板上写了一个“亲”字,并讲述这个字的演变过程,然后再讲述“亲人”这个词语,同时窦老师通过歌曲、诗歌、阅读文本等形式来讲述有血缘关系的亲人。让学生们来感受到父母和孩子如同大树和枝叶一样,血脉相连,不可分割。再通过讲述抗洪抢险的战士和非典时期的白衣天使,以及感动中国年度人物的颁奖词来感受没有血缘关系的亲人。窦桂梅老师的导入,把《再见了,亲人》的作品主题、情感与孩子真实的生活经验、情感体验衔接起来,从而学生实现移情式的理解。

(二)意境导入

意境导入又称为激情导入,教师在教授文章时借助文学作品或者歌曲视频来创设情境让孩子们入情入境,歌曲和诗歌的文学性和易传播性的特点可以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这个时候的孩子们处于一个良性的情境准备状态,为新课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例如,窦桂梅在执教《游园不值》时让孩子们伴随着美妙的旋律唱起了《让我们荡起双桨》,这首歌曲的合唱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和联想,激发孩子们的自我思考的能力,然后窦老师又引用到了贾岛的“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这句诗歌的引用再次把孩子们带入到优美的意境中,恰到好处的诗歌和歌曲的来回切换,让孩子们对本节课的内容充满了好奇,并且激发了学生学习本节课的兴趣。这种导入方法符合心理学当中的学习兴趣的创设,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活跃的成分,而学习的内驱力可以通过直接发生和间接转化两种途径来形成。

(三)谈话导入

谈话导入是建立在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最平等的导入方式,容易被孩子们所接受,引起孩子们的有意注意,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动机。窦老师的谈话导入的目的性每次都是很明确。例如,在执教《秋天的怀念》时,窦老师上课时先问到大家刚才主持人介绍我是从哪里来的,然后又说道,给孩子们带了一个小礼物,这个礼物是学校的一位校友——史铁生,然后对史铁生进行了介绍,然后通过史铁生的众多文章导入本节课的《秋天的怀念》。窦老师通过谈话的方式很自然地引出了本节课的关键性人物,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有意注意,再通过引入史铁生的一篇文章来导入本篇文章,这样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还能增加孩子们对本篇文章的理解。谈话导入要注意的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谈话的目的性不能偏离本堂课的教学。

二、课堂中的艺术追求:课中悟情情更浓

(一)课堂提问艺术

1.提问的温度。窦桂梅老师认为:“没有情感的课堂就像一口枯井,没有激情的男教师就像立不起来的空麻袋,没有激情的女教师就像没有光泽的旧瓷器。即使每一个人的激情不同,但是,这种温度一定是生命自然和谐的温度。”窦桂梅老师每一节课的提问都是因时制宜地发挥课堂教学机智,她的态度决定了她的提问的问题的质量和温度。例如在执教《朋友》一课时,文章有这样一句话“茫茫人海中就有有一个人不怕死,而且真是愿意替别人坐牢,他就是皮斯阿司的朋友——达蒙”,窦老师让孩子们反复朗读这一句话,问一问孩子们还能听到什么。当孩子们回答正确的时候老师加以表扬,当孩子们回答没有逻辑错误的时候,窦老师给出引导,循循善诱,让学生尽情发挥想象,窦老师的课堂提问用情感在做催化剂。

2.提问的广度。提问的广度指的就是提问的问题不能有固定的答案出现,但是可以有一个大致的范围。这样的問题可以发散学生的思维,注重以学生为主体的训练。窦老师在执教《晏子使楚》时,通过补充《胯下受辱》中韩信的“看了看”和晏子的“看了看”进行比较这两个典故有哪些共同点和不同点。这是一个两难的问题,情节看似相似的两个词语但内涵却大有不同,这个问题需要你从不同的角度去观看就会有不同的见解。窦老师课堂的广度指的是两个层面的含义,一个是在窦老师的课堂可以注意到每一个孩子,每一个孩子都可以被提问到;另一层含义指的就是窦老师的语文素养,窦老师拥有丰富的语文知识和文化底蕴对每节课的文章把握和知识拓展都是得心应手。

3.提问的深度。提问的深度就是指提问的问题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提问的问题要逐步深入,难度要适中。例如,在执教《圆明园的毁灭》时,在快要结课的时候,窦老师深情地说道:“圆明园的大火早已经熄灭,可是我们思考的脚步不能停止。有着五千年文明的中国为什么会被几千个强盗杀到京城?圆明园烧掉的究竟是什么?毁灭的究竟是什么?永远也毁灭不了的是什么?”窦老师一连串有深度的问题,让孩子们一下从对英法联军的愤怒和恼火中回到对民族的历史的反思上面。这种循序渐进的“阶梯式”问题符合小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和对本节课的理解。

(二)课堂评价艺术

1.引导学生相互评价。学生互评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以学生为本,体现了教育的民主化,学生之间的互评可以增加学生的信心和学生对本门课学习的兴趣。例如在执教《秋天的怀念》时,她就让学生进行生生互评,让孩子们根据课件上面的自测进行文章的朗读,然后让学生进行互评。窦老师把主动权给学生不仅增加了师生之间的信任,也是对孩子们自学能力的一种肯定,很大程度增加了孩子们学习这节课的兴趣。这样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文本,挖掘文本,感悟文本。

2.结合体态语言评价。评价的语言不仅可以通过口语也可以通过体态语进行评价,例如和学生握手、抚摸学生们的头、竖起大拇指、深情地拥抱、热烈地鼓掌等等,窦老师则对于体态语的运用就可见相当的熟练。例如窦老师在执教《牛郎织女》的时候,当学生谈到牛郎和织女的依依不舍的时候,孩子们的声音哽咽起来,这个时候窦老师给了孩子一个温暖的拥抱,这让孩子们感受到了老师的关爱和对文章中的人物的同情。

(三)课堂朗读艺术

新课标中指出,要让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朗读需要注意朗读的形式和朗读的基本要求,窦老师对这一方面的训练就按照课标的要求来进行练习。例如窦桂梅老师在执教《我的中国心》这节课时,课文的中心主旨句是“我说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句话连续出现了三次,窦老师为了让学生们仔细领略文章中作者要表述的意思,她让学生齐读、默读、自读、领读……这句中心句她让学生们反反复复朗读了十几遍,学生的情感一次又一次地得到了升华。

三、课堂收尾的艺术追求:课终喑情情未了

(一)课堂板书艺术

1.课题板书。板书的艺术魅力是靠教师的教学手段表现出来的。窦桂梅老师在执教《再见了,亲人》的时候,先板书“亲”字,然后引入“亲人”的概念,中间让学生在黑板上板书对亲人的理解,学生们举出了一大堆例子,有血缘的亲人,没有血缘的亲人,这时窦老师导入本课中没有血缘的亲人,板书“再见了,亲人”。此板书一下就突出了文章的重点,强化了文章的中心,还活跃了课堂的气氛,激发了学生们想学习本节课的好奇心。

2.主板书艺术。教师们的授课都是通过语言表达去传授知识,这样就有可能造成学生无法准确地掌握本节课中的重点,很难全面地去把握该节课的知识体系,而板书则可以很好地改善此问题,板书是教师上完课以后留给学生最直观的东西,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打造的该节课的高度浓缩。主板书的设计必须是这节课的整体框架,这样才能让学生了解本节课的重点和文章的逻辑框架。窦老师在执教《圆明园的毁灭》时,主板书是“走近圆明园”“走进圆明园”“走出圆明园”,该板书清楚明了,学生一下就了解了文章的大致思路,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加有兴趣地去学习该文章,对学生来说是一种非常不错的体验。

(二)课堂总结艺术

上课如同写文章,不仅需要一个良好的开端,还需要有一个很棒的结尾,所以一节课的总结性语言也是十分重要的。

1.总结的激励性。激励性,指的就是教师根据这一节课内容得到的主旨或者中心句让孩子们从中学到知识和道理,当然一个恰到好处的总结方案可以更好和准确地去激励学生。例如在窦老师执教《圆明园的毁灭》这节课中,在最后总结的时候,窦老师将黑板上的板书“亭台楼阁”“热闹街市”“金碧辉煌”“山乡村野”全部都擦掉了,在擦掉的时候让学生把原文的有……有……有……给改成“没有了”,这一个总结性设计让孩子们再一次感受到英法联军的可恶行径,激励孩子们前进。

2.总结的趣味性。总结的趣味性可以让孩子们更想有学习下一节课的欲望,激发学习动机,让孩子们在一节课的紧张学习气氛中挣脱出来保持下一节课继续学习的激情。在执教《晏子使楚》时就抓住了这一点,窦老师深情改唱《三国演义》片尾曲结束本科的教学,使课堂达到了高潮,达到了本文从文中吸取文化知识、积累文化素养、提高文化品位、培养爱憎情感的目的。

3.总结的概括性。一篇文章教师在总结的时候有一个很好的概括可以加強孩子们的思考能力和加深学生的记忆能力。窦老师在执教《珍珠鸟》的时候就注意到了这一点,对于鸟放还是不放这个两难问题进行了再一次的总结性概括:“我们人类不只是地球的唯一,该怎样和众生彼此信赖,互相尊重,共同分享和经营这个世界?明白这个问题的沉重和迫切,引发同学们的更多的思考,也许才是我们走出教室后的真正的收获。”窦老师的这一总结性语言让孩子们体会到了“信赖”的重要性,也为课下孩子们应该怎样做做好了铺垫。

窦老师的教学艺术不管是幽默风趣还是深情满满抑或是慷慨激昂,最终主要的就是为了彰显出孩子们的个性发展,发展孩子们的创造能力和培养孩子们爱上语文的兴趣。

参考文献

[1][捷克]夸美纽斯.大教学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2]窦桂梅.窦桂梅与主题教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附    注

本文系辽宁省社科联项目(项目名称:供给结构性改革背景下师范教育的核心素养培养问题研究。项目编号:2018lslktyb-004)。

作者简介:王广阳,1996年生,辽宁大连人,渤海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在读;杨军,女,1969年生,辽宁锦州人,渤海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从事小学教育语文方向的研究。

猜你喜欢

窦桂梅阅读课堂教学艺术
从学生精神世界出发探析窦桂梅语文教材观
用文学教育启蒙心灵
紧贴新课标,反向设计阅读课堂
教师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中的影响
提升教学智慧 落实核心素养
新课程理念下生物课堂教学艺术的“变”与“通”
窦桂梅小学语文主题教学的新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