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两种不同入路腹腔镜根治术治疗右半结肠癌临床对比研究

2019-10-01王旭

中国实用医药 2019年20期

王旭

【摘要】 目的 探讨不同入路行腹腔镜根治术(LRO)治疗右半结肠癌(RCC)的临床应用效果。

方法 128例右半结肠癌患者, 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中间组和侧方组, 各64例。中间组采取中间入路行腹腔镜根治术治疗, 侧方组采取侧方入路行腹腔镜根治术治疗。术后随访6个月, 比较两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肛门排气时间。结果 侧方组的术中出血量(40.33±3.02)ml少于中间组的(55.48±3.32)ml, 手术时间(128.22±13.31)min、住院时间(6.88±1.21)d、肛门排气时间(3.02±0.72)d均明显短于中间组的(150.45±12.33)min、(7.44±1.12)d、(4.52±0.88)d,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对右半结肠癌患者采用侧方入路行腹腔镜根治术能够缩短治疗時间, 减少术中出血, 促进患者尽早康复。

【关键词】 腹腔镜根治术;右半结肠癌;中间入路;侧方入路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9.20.021

右半结肠癌为消化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 有报道表明该病每年新增患者800万例, 在此段肠管发生的癌肿以溃疡性或菜花状癌多见[1], 右半结肠肠腔粗大, 故不常发生梗阻, 所以临床上在病情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才会表现出症状。研究表明右半结肠癌患者约占所有肿瘤患者的10%。20世纪末Jacobs等[2]首次提出了LRO的概念, 目前已经成为治疗右半结肠癌的最常用术式, 目前临床上常用中间入路与侧方入路, 为找到更为简单、有效、损伤小的入路方式, 本文作者将128例右半结肠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分别采用中间、侧方两种入路方式进行手术治疗, 并对术中出血量、肛门排气时间等进行统计分析,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月1日~2018年1月1日本院诊治的128例右半结肠癌患者, 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中间组和侧方组, 各64例。中间组男44例(68.75%), 女20例(31.25%);年龄35~75岁, 平均年龄(58.68±6.59)岁。侧方组男40例(62.50%), 女24例(37.50%);年龄39~72岁, 平均年龄(54.28±5.66)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①经影像学等检查确诊为右半结肠癌患者;②病灶直径<6 cm者;③未发生病灶转移者;④知情并同意本次研究。排除标准:①对手术不耐受者;②合并肝肾等脏器严重功能不全者;③随访资料缺失者;④有精神疾病或由精神疾病史者。

1. 2 方法 对两组患者进行气管插管并常规进行全身麻醉, 然后进行常规肠道准备, 将人工气腹的压力维持在12~15 mm Hg(1 mm Hg=0.133 kPa);于脐下1 cm处开口并置入Trocar管, 而后置入腹腔镜, 在脐水平与腹直肌左外缘交界处进行穿刺置入主操作孔, 左右麦氏点穿刺置入辅助孔。

中间组采取中间入路行腹腔镜根治术治疗。患者取头高脚低位, 首先进行腹腔探查, 仔细观察病灶, 确定切取范围。采用腹腔镜将网膜推向头侧, 向下牵拉小肠, 使周围毗邻脏器充分移位, 形成较大手术操作区域, 提起回盲部系膜, 并进行血管结扎, 确认结扎完毕后, 扫除周围淋巴结, 游离肝结肠和胃结肠韧带, 随后患者取头低脚高位, 使小肠、横结肠、网膜向左上方移位, 此时右半结肠游离完毕, 保护切口后拉出右半结肠切除。

侧方组采取侧方入路行腹腔镜根治术治疗。患者头低脚高仰卧位, 使网膜、小肠等向左上腹移位, 从Toldt间隙将升结肠、回肠末端游离干净, 然后改变患者体位, 采取头高脚低仰卧位, 离断肝胃结肠韧带, 将右半结肠游离干净后结扎血管, 逐个清扫淋巴结, 患者改为平卧位, 在脐正中做切口, 拉出右半结肠, 切除步骤同中间组。

1. 3 观察指标 术后随访6个月, 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肛门排气时间。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侧方组的术中出血量(40.33±3.02)ml少于中间组的(55.48±3.32)ml, 手术时间(128.22±13.31)min、住院时间(6.88±1.21)d、肛门排气时间(3.02±0.72)d均明显短于中间组的(150.45±12.33)min、(7.44±1.12)d、(4.52±0.88)d,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随着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发展, 形成不良饮食习惯的人越来越多, 伴随着不良生活习惯而来的是发病率逐年提高的结肠癌[3]。结肠癌按发生部位分为左半结肠癌、右半结肠癌、横结肠癌以及乙状结肠癌, 其中右半结肠癌发病率较高, 早期可无任何临床症状, 常被漏诊, 中晚期可表现为腹胀、腹痛、排便习惯改变等。

结肠癌根治术是目前临床上最常用、最有效的治疗方式, 拥有创伤小、视野大、角度广的特点[4], 尤其是切除解剖结构复杂、毗邻脏器较多的右半结肠时优势更为明显。手术时最常使用中间入路和侧方入路两种方式。中间入路较容易找到外科间隙, 能够充分暴露肠系膜血管, 进行及时结扎, 再进行下一步的肠管游离和切除, 有效减少切除右半结肠时的出血量。但是右半结肠解剖结构较为复杂, 上方毗邻横结肠, 周围的肾脏、十二指肠等均会对右半结肠的游离造成极大困难[5], 此时采用中间入路, 手术操作的空间及手术野均较小, 难以将肠系膜血管等游离彻底, 手术中反复的牵拉、游离以及最后的切除均会耗费术者大量时间, 产生较大出血量, 而牵拉所造成的伤害也会影响患者的恢复, 延长住院时间[6]。而侧方入路则能够避开毗邻关系复杂的区域, 利用回盲部进行各部分的游离, 天然的解剖间隙能够提高手术可操作性, 获得较为清晰的手术视野, 可充分游离右半结肠, 避免了过分牵拉造成的损伤, 保护血管神经, 减少出血量, 安全性较高, 患者术后肠道功能恢复良好, 缩短了肛门排气时间[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