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昭通市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博弈分析

2019-09-26严佩升徐忠彪

昭通学院学报 2019年3期
关键词:昭通市环境保护政府

邓 敏, 严佩升, 徐忠彪

(昭通学院 地理科学与旅游学院,云南 昭通 657000)

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生产与生活的基本条件,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生存之基、发展之本,是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经济发展必要的前提条件。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人类对自然的态度,决定着生态环境的好坏,也决定着生态环境保护的成效。昭通市是长江上游金沙江段生态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环境本底脆弱,贫困与生态环境恶化构成生态脆弱区的巨大挑战[1]。在新时期,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昭通市政府始终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的战略位置,全面建设“山水昭通”“森林昭通”“清洁昭通”,城乡生态环境已经取得了很大成效,生态环境持续恶化的趋势得到有效控制。但在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开发建设的过程中,仍存在因贫导致生态环境持续恶化,“以环境换效益”的发展恶果,工业仍面临高能耗和高排放的生产方式,农业面源污染、土壤污染等环境污染日益加重,存在“一方水土承载不了一方人、一方水土难以养活一方人”的现象,这是昭通市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快速发展之间存在两难的抉择,这也是制约昭通市经济全面快速发展面临的最大现实困境。

在绿色发展的理念下,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不是矛盾对立的,而是辩证统一的关系[2-3],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一种博弈关系。经济发展关系到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要受到环境、资源的约束,而生态环境为经济发展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环境状况决定着人们的生存条件的改善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经济发展中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反过来运用经济发展成果为环境保护提供技术、物质支持。本文从博弈论的视角,探讨不同利益主体可能的行为,力图找到生态环境保护与区域经济发展这两者之间协调共生的平衡点,促进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从相克到相生的转变,探索两者之间的均衡健康发展,为昭通市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昭通市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现状

(一)昭通市经济发展现状

昭通市是云南连接长江经济带和成渝经济区的重要通道,也是内地通往南亚、东南亚和云南通往内地的双向大走廊。作为乌蒙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主战场,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理念,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强化经济运行调度管理,全市经济社会实现平稳较快增长。2018年,昭通市生产总值(GDP)达889.54亿元,增长8.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62.62亿元,增长6.3%;第二产业增加值397.82亿元,增长12.4%;第三产业增加值329.1亿元,增长4.9%,三次产业结构比调整为18.3∶44.7∶37。但全市贫困面大,贫困人口多,仍有85个贫困乡镇、825个贫困村,58.83万贫困人口,占全省贫困人口的32.5%,居全国地级市的第1位,占全市总人口的22.5%。贫困人口基本分布在生态环境脆弱、基础设施落后、产业发展滞后、教育资源匮乏的地区。

(二)生态环境现状

昭通市自然生态植被经历了破坏、恢复和发展三个阶段,近年来在生态文明的理念下,严格“三线一单”(即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环境准入负面清单)的环境监控,推进中央环保督察及“回头看”工作落实,实施长江生态环境系统性保护修复和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的基础上,昭通市城乡生态得到有效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状况良好,全市森林覆盖率上升为36.74%。

2018年昭通市城市空气质量明显提升,中心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天数比例达到99.5%,同比上升4.2个百分点,高出全省0.6个百分点,是近10年最佳水平。县域中镇雄县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仅为66.7%,同比上升15.2个百分点,主要污染物是SO2,与区域内大量使用高硫煤有关,其余县市均无重度污染天气;水环境质量总体较好,全市地表水监测点位共29个,达标率为89.65%。仅秃尾河凤凰闸断面、利济河母鹿断面属劣Ⅴ类水质,占6.9%,重度污染,主要污染因子为氨氮、总磷、五日生化需氧量,主要是工业废水污染导致[4]。全市18个集中式饮用水源中的16个满足III类及以上水质,达标88.89%。威信扎西水库属劣V类水质,超标因子均为总磷,主要是农业面源污染导致。土壤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但是镇雄、彝良等县由于历史遗留废渣问题,重金属污染土壤问题较为突出,局部区域土壤中镉、砷、铅超标,个别矿区、烟叶基地等周边土壤受到不同程度污染。

二、博弈论

博弈论(Game Theory),又被称为对策论,主要是指某个个人、团队或是组织,面对一定的环境条件,在一定的规则约束下,依靠各自所掌握的信息,一次或者多次 ,从各自选择的行为或是策略进行选择并加以实施,并从各自取得相应结果或收益的过程[5-6]。一个完整的博弈主要包含以下三个基本要素 :一是博弈方,又称局中人或参与者,指博弈中的决策主体,可以是政府、企业或个人,根据自己的利益立场决定自己的行为;二是博弈行为或博弈策略,根据给定的信息结构,对弈者在每种可能情况下可选择的策略和行动空间;三是博弈效用,又称赢利、赢得、收益或支付,是对弈者从各种策略组合中获得的效用水平,可定义或量化的参与人的利益,支付也是所有参与人真正关心的东西, 所以又称支付函数。博弈局中人的相互行动及相互作用间冲突、竞争、协调与合作关系 。

根据博弈论所采用的假设不同,可将其分为合作博弈理论和非合作博弈理论。合作博弈理论主要强调团体理性;我们通常说的博弈主要指 “非合作博弈”,强调的是个体理性。主要研究人们在利益相互影响的局势下,如何选择策略使得自己的收益最大化。在博弈论中,塔克给出的“囚徒困境”(prisoner's dilemma) 是非合作博弈的一个经典案例 。

表1 囚徒困境的战略

表1“囚徒困境”讲述了一个警察与小偷的故事,如果两个小偷都承认犯罪, 各被判刑8年; 如果只有一个坦白另一个抵赖,抵赖者则以妨碍公务罪(因已有证据表明其有罪)再加刑2年则入狱十年,而坦白者得到宽大释放;如果他们都抵赖, 由于证据不充分, 每人将只入狱一年。因每一个囚犯想要获得最大的利益,不仅取决于自己的策略还取决于对手的策略。“囚徒困境”反映了一个很深刻的现实问题,区域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在无第三方约束下,会呈现“囚徒困境”。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由于各方非合作博弈,个体或团体为了追求利润的最大化,绝不会主动增加环保投资。因若理性个体投资治理污染,而其他个体仍然继续污染环境,同时享受“搭便车”的红利,这必然导致理性个体生产成本增加甚至还要破产,结果对弈双方均按自己最优决策进行博弈,宁愿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因此,在非合作博弈,谋求博弈双方解决环境问题是很困难的事,最终导致的是“双亏”结局。

三、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博弈分析

昭通市在促进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中存在博弈关系。不同利益主体为了促进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各自为阵,对自然资源不合理开发利用,既造成资源的浪费,又造成不同程度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生态失衡,反过来又制约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分析昭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对弈中,确定博弈主体有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企业和公众,主要表现为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地方政府之间、政府与企业之间、企业和公众之间四种博弈类型。

(一)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博弈分析

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在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中利益目标的不一致性,他们的行为选择是不同的,中央政府以保护生态环境核心来实现社会整体利益最大化,而地方政府更倾向于改善区域经济和政府政绩的导向而忽视环境保护,实现地方政府效益的最大化。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的不同利益诉求加剧了区域性的环境利益冲突[7],这就决定地方政府在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中,针对政策执行力度与中央政府之间进行反复的动态博弈。这里引入莱茵哈德·泽尔腾的“子博弈精炼纳什均衡”进行分析,A表示中央政府,B表示地方政府,双方间的动态博弈如下:

图1 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间的动态子博弈

根据“子博弈精炼纳什均衡”理论,在中央政府制定并颁布相关环境政策后,地方政府根据相关政策作出相应的行为选择。当区域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矛盾面临冲突时,如果执行政策宽松时,地方政府仍以加快经济发展作为首选任务,通常不会调整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方向;若中央政府严格执行相关环评政策,地方政府将保护环境作为首选任务,严格执行环境保护政策,调整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方向,走一条绿色经济发展道路。在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博弈中,中央政府又重新整合双方间的利益,改变博弈参数,在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间作出均衡协调,从而地方政府走出政策执行中的“囚徒困境”,达到“双赢”结局。

(二)地方政府间的博弈分析

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以GDP为核心的政绩考评体系不尽合理,诱发了地方政府选择与可持续发展相悖的行为,造成地方政府轻环境保护、重经济发展的最主要的制度原因。由于各级地方政府基于GDP为核心的政绩考评体系,在经济发展上做出成绩是改变区域经济落后的状况最有效的方式,但由于自然资源禀赋在各区域不同,各级地方政府间的博弈更多表现为经济发展方式和速度上比拼,以追求经济与短期利益的最大化为主要目标。当经济发展与保护生态环境产生矛盾冲突时,各级地方政府均按照“囚徒困境”理论进行博弈,根据“自身利益最大化”原则,来决定选择自身的行为。各级地方政府是否会忠实的执行环境保护问题,完全取决于它们之间的博弈程度。博弈产生负效应则会导致生态环境破坏,产生“公地悲剧”的后果;若产生正效应,地方政府相互间的竞争行为会促进区域间经济协调发展。

(三)地方政府与企业间的博弈分析

地方政府是企业环境行为的监管机构,企业的经济效益反过来又影响地方政府的政绩和税收。政府通过定期或不定期制定各种政策法规和环境标准,企业对政府颁布的环境标准和法规的执行力度,取决于政府执法和监管力度。根据“子博弈精炼纳什均衡”理论模型进行分析(见图2)。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许多企业为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采取更利于自身发展的行动,若政策执行力度不足,企业则忽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而地方政府为了尽快摆脱贫困落后的困境,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作为首选目标,因此,对企业可能存在环境问题默许或视而不见,这种“非合作博弈”均会造成对环境的极大破坏。若政府严格执行环评政策法规,对企业的污染和破坏环境的行为加大惩罚力度,对保护环境的行为给予绩效奖励,则会降低企业污染环境的意愿。双方在博弈的过程中以寻求最优均衡。

图2 地方政府与企业间的动态子博弈

(四)企业和公众间的博弈分析

企业与公众的行为对生态环境有很大的影响,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企业追求的利润是自身效益最大化,而不是社会生态效益的最大化。在企业和公众的博弈中,企业占有先天的优势,是博弈的得益者,而公众是博弈过程中的受害者。企业获取的高额利润是建立在过度消耗资源、能源和环境污染的基础上,往往忽略对环境的保护,这样也剥夺了公众享受清洁环境的权益。企业从事生产活动有污染环境行为,居民选择向有关部门投诉或以自身行为参与治污,并从环境保护中获得一定补偿,则会增加居民的收益,反之不参与环境保护则成为居民的最优选择,企业的最优策略是放任环境污染,这种博弈的后果将导致环境的持续恶化。

四、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共生发展

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生态环境,它关系到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而环境状况却决定着人们的生存条件的改善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两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对经济增长和环境之间关系常用环境库兹涅兹曲线(EKC)表述[8-9]。

图3 环境库兹涅兹曲线(EKC)

(一)政府加大对环境保护考核力度

针对地方政府和企业在执行环境保护政策法规的过程中,出现少数部门和部分县市区环保意识不强,对生态文明思想领会不透彻,落实不到位。在环保问题的整改中,部分企业为了追求自身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常出现打“插边球”、“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现象;责任主体出现“见子打子”,应付了事的现象。对于生态环境保护各级政府执行力度,取决于各利益主体相互间的博弈程度。针对这些现象,昭通市政府将环境效益的达标状况纳入企业经济效益的核算中,环境保护指标纳入全市年度综合考核中,考核比重由8%提高到9%,生态环境指标纳入11个县市区综合考评指标体系,权重提高到12%,达历史最高水平,有效全面落实责任制。

(二)调整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方式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生态环境保护的成败归根到底取决于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方式”。正确认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调整中的阵痛,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调整和优化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是要纠正“唯GDP至上”的传统思维,从追求粗放型增长转向提高质量效率的集约型增长,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发展,发展绿色产业。农业中,提高土地集约化程度,发展生态产业,减少面源污染、土壤污染;工业中,构建昭通市现代产业体系,以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同时不断引进高新技术产业,改善高能耗和高排放的生产方式。

(三)发展低碳循环经济

发达国家的实践证明,发展循环经济是推动经济、社会及环境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为了突破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瓶颈,应该在政府主导下,把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渗透到企业发展中,通过大力发展低碳循环经济,找出适合贫困地区资源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融合发展的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对高污染、高能耗的产业制定严格的准入标准及违规惩处措施,鼓励企业发展低碳循环经济,实现企业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最大化。昭通市煤炭硫含量高,部分区域已成为大气的主要污染源,应调整能源的开发及利用方式,依照资源承载力和环境容量进行经济活动。城市化进程中大力发展低碳经济,日常生活中减少碳的排放,交通运输中,重视低碳绿色交通的发展,环境状况的改善又将促进经济的良性发展。

(四)提高公众环保意识

社会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水平和环境保护参与力度是环境保护能否有效开展的关键[10]。社会经济的发展惠及广大人民群众,但它的发展离不开生态环境,而环境状况却决定着人们的生存条件的改善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环境保护需公众积极主动地参与,单靠政府管理和监督是远远不够的。通过调研发现,昭通市近年来公众的环保意识正逐渐提高,很多民众积极主动参与到环境保护活动中。但仍有部分民众消费观念只是立足于自身的消费和利益的考虑,对于真正的环境保护意识却十分淡薄。因此,在充分享受经济发展带来的红利时,应进一步增强生态环境危机意识,倡导绿色消费,提高自身的环境保护素养,积极并主动参与环境保护工作中。

五、结语

新时代,在生态文明和绿色发展理念下,必须正视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不能把二者割裂开来,忽视生态环境保护搞经济发展是“竭泽而渔”,反过来,忽视经济发展而讲环境保护只能是 “缘木求鱼”,要在发展中保护生态,在保护中发展经济,从而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相得益彰。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各博弈主体需转变发展观念和思路,从非合作博弈走向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共生发展,将生态环境视为经济发展的要素之一,将生态价值转为经济价值,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享受昭通的青山绿水、蓝天白云带来的生态红利,促进整个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昭通市环境保护政府
环境保护
昭通市种业现状与“十四五”种业发展对策
环境保护中水污染治理措施探讨
“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
——昭通市“省耕大讲堂”第二讲开讲
知法犯法的政府副秘书长
基于环境保护的城市污水处理
亲人
国内外环境保护的经验、做法以及给我国的启示
依靠政府,我们才能有所作为
政府手里有三种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