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移动互联网技术课程跨专业整合建设研究

2019-09-26刘彦宇包东辉

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年3期
关键词:实训室实训教学内容

刘彦宇,包东辉

(北海职业学院,广西 北海 536000)

移动互联网技术人才作为社会急需的人才,已经成为高职院校的重点培养对象。由于移动互联网技术是一种新兴技术,涉及领域众多,还处于探索发展阶段,高职院校移动互联网技术课程的建设还在不断改革和探索,现行的教学模式也有待实践的检验。

一、 存在问题

目前,关于“移动互联网”还没有一个明晰统一的定义。工信部电信研究院发布的《移动互联网白皮书》给出的定义包括 3个要素: 移动终端、移动网络和应用服务。《移动互联网研究综述》[1]一文对移动互联网进行了全面总结,涉及互联网、移动通讯、无线网络、嵌入式系统、移动应用软件、移动互联网应用拓展、云计算等。在国外,麻省理工、斯坦福等名校几年前就开设了移动互联网领域的课程。在我国,很多非学历教育培训机构也都开设了相关的培训课程,但是培训机构的流水线式人才培养模式并未建立系统的知识结构体系。高职院校作为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技术的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平台,为了满足移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需求,也纷纷增设相关课程[2]。但是因为发展时间短,很多方面的内容还不够完善,教学开展的并不顺利,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一)开设专业范围广、涉及知识领域多

移动互联网技术课程主要开设于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软件、移动通讯、物联网、电子商务等多个理工科专业。课程涵盖领域广泛,涉及网络通信、移动网络互联、移动互联网操作系统、移动互联网软件开发、移动互联网应用技术、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网络经济学、移动互联网智能化和算法、移动互联网的工业设计等[3]。

广泛的知识领域,以及不同的培养目标,决定了各专业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考核体系等方面的侧重有所不同。网络专业更多偏向移动网络互联技术,即重视移动网络建设,软件专业多偏向移动互联网软件开发,重程序设计,而物联网专业则更重视基于传感器的移动智能网络。但如此安排教学无法满足教学大纲要求,同时也不利于学生全面了解移动互联网的相关技术,跟不上移动互联网产业的发展速度,无法满足“互联网+”的技术支撑储备。

(二)教材问题

移动互联网技术是一种新兴技术,存在定义不明、核心技术不断更新变化等问题。已有的相关教材数目并不多,缺少适合高职层次的精品教材,基本都侧重于理论,部分教材仅侧重某一领域,无法让学生全面了解相关技术。而部分教材难度过大,不适合高职层次学生,教师无法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在有限课时内将全部知识点讲解透彻。部分教材编写的主导思想受传统移动通信技术的影响较大,游离在移动互联网技术教学体系之外,不利于学生系统能力的培养。

(三)实验实训问题

该课程实验基本涵盖网络通信、无线网络、移动应用开发、物联网、云计算与大数据等。这些内容需要大量的实验实训,且对实训室配置要求较高。要完成如此多领域的实训内容,仅靠一个实训室显然无法做到,需要多间实训室协同完成。同时,如果教师在课堂上详细讲解实验原理、演示实验步骤、强调注意事项等,必然花费大量的时间,留给学生操作、解决实验问题的时间就不能保证,这就需要整合各实训室的教学资源,建立各实训室之间的联系。

(四)师资问题

大多数教师讲解该课程主要以理论知识为主,教学方式不科学,教学内容相对滞后,陈旧技术与过渡性技术所占比例较大,不能反映当前技术发展水平。教师知识结构不完善,仅擅长某一领域,教学效果受到很大影响。

二、教材开发

由于教材需要在计算机类多个理工科专业使用,所以需要考虑不同专业的教学需求,尽量采用模块化形式,应具有一定的可剪裁性和可拼接性,可根据教学需求将内容模块整合成不同类型的教学项目。

教材内容要有一定的覆盖面,要以“互联网+”战略技术支撑作为着眼点,要满足不同专业对课程的理论、技能要求,同时还要反映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最新发展情况,使学生能够紧跟专业领域的变化。理论知识要与本科教材相区别,以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必须、够用为度。

在实训教学内容方面,学科交叉、融合与渗透是移动互联网技术课程的基石,围绕不同学科的特点以及学科之间的有机联系,开展综合性、跨专业实训内容的编写,以期达到锻炼学生综合利用跨专业、跨学科的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 教学内容选择

移动互联网技术课程的学习需要计算机网络、互联网、通信技术、程序设计等基础知识作铺垫。但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不同,有些先前知识学生并不具备,可能出现课程衔接不当问题,影响教学效果。基于此,需要测试学生先前知识基础,然后对获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最后呈现基于分析结果的教学内容的选择。另一方面,一些专业开设的先前课程可能会与移动互联网技术课程中部分模块相似、重叠,需要通过分析学生先前课程知识的测试数据,完成教学内容的选择,实现教材模块的裁剪。

在开展课程教学之前,课题组做了一系列调研及相关文献的查阅,并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分析,总结出高职计算机类专业移动互联网技术课程教学中需要用到的先前知识,涉及14个科目。根据每个科目的相关知识,制作了一份75道题目的测试试卷,然后对选修该课程的80位学生进行测试,他们的平均年龄在20~22岁之间,男女比例为59:21。测试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先前知识分析

续表

测试结果显示,无线网络技术、传感器技术、Linux操作系统技术、虚拟化技术、Java程序设计基础、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这6个科目的正确率相对较低,全部低于30%。由于这些内容是保证课程质量的关键,同时也是选修该门课程的学生最缺乏的知识,所以需要扩展上述内容。下面是扩展后的教学内容,如表2、3、4、5所示,分为无线网络组建、物联网应用、云计算与大数据、Android应用开发4个模块。

表2 无线网络组建模块

表3 物联网应用模块

表4 云计算与大数据模块

表5 Android应用开发模块

四、 跨专业整合教学

一方面,由于该课程涉及知识领域广,加上教师自身知识结构不完善,教学效果受到很大影响。基于此,组建跨专业的教学团队,根据课程涉及专业及各专业组织结构和成员特点,研究教学团队的组成人员及分工,研究教学实施的流程、规范和标准。在不同专业的移动互联网技术教学中,使用跨专业教学团队,有利于发挥教师各自的专业优势,有利于教学团队的共同提高,有利于学生获取最优的教学资源。以参与先前知识测试的教学班级为例,80人分为两个教学班,每班40人,共108课时,计算机网络团队、软件团队、物联网团队各派1位教师参与教学,分别承担课程比例的40%、40%、20%。在跨专业教学实施过程中,针对不同专业教师同上一门课,无法统计工作量的问题,可以在排课的时候采用一位主讲教师在不同教学阶段调课给其他专业老师的形式,解决这个问题。

另一方面,经过先前知识测试后的教学及实训内容涉及无线局域网组建、物联网应用、云计算与大数据、Android应用开发4个模块,要完成这些领域的实训内容,仅靠一个实训室显然无法做到,需要多个专业不同功能的实训室协同完成。为了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实训分别安排在网络工程实训室、网络规划设计实训室、物联网技术实训室、软件项目开发实训室,按授课顺序依次完成实训。在跨专业教学实施过程中,针对不同教学阶段调整实训室安排,可能会与实训室原安排产生冲突,通过调整上课时间,实现了跨实训室教学。

五、 结语

针对高职计算机类专业移动互联网技术课程建设进行的研究与实践,通过先前知识测试,裁剪补充教学内容,跨专业整合教学,达到该课程的最佳教学效果。从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水平测试分析中得出,这种方式可以更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内容,灵活地实施教学。同时,作为“互联网+”的重要支撑课程,学生设计的作品在“互联网+”双创竞赛中明显优于其他专业学生作品,也验证了这种方法的有效性。

猜你喜欢

实训室实训教学内容
综合利用单元教学内容进行整体单元复习
BOPPPS教学模式在产科护理实训课中的应用
基于CDIO理念的数控实训教学改革与实践
基于6S模式的高职院校实训室管理改进研究
信息技术在计算机实训室管理中的应用
仿真型总线控制实训室设计与建设
高职院校信号工程施工实训室建设探讨
电工电子实训教学改革与创新
等差数列教学内容的深化探究
样规制作的任务实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