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登月50年那些鲜为人知的故事

2019-09-25本刊编辑部

奇闻怪事 2019年9期
关键词:登月舱阿姆斯特朗阿波罗

本刊编辑部

飛入星空,踏上月球,这是人类千百年来的梦想。商代的《归藏》最早记录了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中国历史上还出现过不少“飞天梦想家”。明代浙江婺城陶家书院山长陶广义,喜好钻研炼丹技术,因炼丹事故,转为试制火器。晚年,他把47个自制的火箭绑在椅子上,双手举着两个大风筝,设想利用火箭和风筝的推力飞天,史称“万户壮举”,成为“世界航天第一人”。

在古希腊神话中,月亮更具浪漫色彩。月亮女神塞勒涅戴着新月冠,身披长袍,头戴面纱,有时长有双翼,顶着金色光环,乘着两只神牛拉动的月车在夜空中飞驰。

在东西方的神话中我们都会看到先人对月亮的向往,对飞天的渴望。如今,古代神话中的飞天登月之梦,已经成为现实。1969年7月20日,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成功登陆月球,完成了人类几千年来的梦想。到目前为止,美国、俄罗斯、中国已经成功把探测器送到月球表面。2019年,在人类登月成功50周年之际,让我们一起回顾这段光辉的登云步月之旅,一起展望人类航天的未来。

“阿波罗11号”实现人类首次登月

“休斯敦,”阿姆斯特朗说,“这里是(月球)静海的西南部。‘鹰已着陆。”1969年7月20日,在“阿波罗11号”环月飞行了12圈,并释出登月舱“鹰”之后,这一句久等的话,让许许多多在场的工作人员热泪盈眶。

如今,刻画宇宙探索的科幻大片层出不穷,月球已经不算是冒险家的乐园了,观众也不会更感兴趣。可是,50年前正逢美国和苏联将太空竞赛视为“国家威望”的冷战时代,当时只有一部1968年上映的《2001太空漫游》能给美国人一些遐想般的安慰,而登月才是最震撼人心的“科幻”之旅。

发射场内

“阿波罗11号”的装配工作,在佛罗里达州东海岸的卡纳维拉尔角进行。这里是美国最大的航天器发射基地—肯尼迪航天中心所在地,本来是一个自然保护区,种有几万亩橘树,风景如画。

1966年建成的39号发射场及其工业区,是为实施“阿波罗”工程建造的。中心矗立着航天器装配大楼,高160多米,正面宽210米,纵深150多米。

制造工厂通过陆路、水路,把火箭和飞船的各个部件送到航天中心。装配大楼的技术人员就在一个高达150米的活动发射台上装配。活动发射台就像一座高塔,技术人员在高塔伸出来的小平台上工作,垂直装配火箭和飞船。

装配工作一结束,另外几百名质量监督人员就进来检查。确认无误后,工程师把活动发射台连同组装好的火箭、飞船一起,运到发射场地。这段路有7公里,这些大家伙加在一起有8000多吨,还要始终保持竖直状态。

工程师想到的办法是,设计制造了两辆世界上最大的履带式运输车(车上平台有半个足球场大小),还专门修了一条更宽更结实、2米多厚的水泥路。

运输开始,巨大的起重机把整个活动发射台吊到运输车的平台上。两辆履带式运输车连在一起,在18台大功率发动机的驱动下,沿着水泥路上的8条轨道前进。8000多吨的重量,把水泥路压陷了近3厘米。车开不快,每秒40厘米,跟一般人步行差不多,整个路程走了4个多小时。

到了发射区,火箭和飞船被支撑到方形的“钢筋混凝土发射台”上,活动发射台则被拉走。固定发射台上,有支撑火箭“土星5号”的支柱,下面有导流的沟渠,可以排走火箭点火时喷出的高温高速燃气流。

这些大家伙加在一起有8000多吨,还要始终保持竖直状态。

固定发射台一侧还有一座固定式勤务塔,装有旋臂起重机、电梯、空调、照明和通风、通信系统,以及各种管线、液体推进剂等等,用来在发射前给火箭和飞船进行最后的测试和检查,加注推进剂和充填压缩空气。

现场指挥部设在发射区附近的地下。航天控制中心则设在1400公里外的休斯敦。登月的日期定在1969年7月16日。发射场内有几百人正为此紧张准备。与此同时,医生们也在密切关注三位航天员的身体情况,他们已经待在专门的检疫处,除了教练和妻子,其他人一概不见。而妻子来探望,也只能走进防菌室,隔着玻璃用无线电和他们通话。

出发前的最后一天,航天员吃得不错,睡得也很早,而且睡了6~8个小时。

绕月飞行

火箭发射台面对着大西洋。发射场外的海边,100多万人走出了帐篷,他们来自美国各地、世界上的80个国家,其中包括3000多名新闻记者。

不少人午夜动身前来,壮丽的银河横跨中天,好天气更令人充满期待。旭日东升时,人们点起炉火准备早餐。火光、朝霞、人群和海洋,以及银光闪闪的火箭,构成了一幅奇特的现代景观。

1969年7月16日,美国东部时间上午9时32分,“土星5号”画出一道美妙的“万有引力之虹”,沿着预定的轨道狂飙突进。等了一夜的寂静人群,爆发出热烈的欢呼。

第一级和第二级火箭按计划脱落,“功成身退”。第三级火箭进入环绕地球的停泊轨道,暂时熄火待命。此时,飞船离肯尼迪航天中心2650公里,速度为每秒7.67公里。飞船绕地球转了一圈半,检查结果一切正常,开始向月球进发。

飞船在8天前离开地面,飞行了将近100万公里,返回时只迟到了10秒钟。

第三级火箭发动机再次发动,速度增加到每秒11公里。这时,航天员要完成一项艰巨的任务—让登月舱“调头”。

火箭发射时,指挥舱在上,服务舱在中间,登月舱在下,这是为了保证指挥舱可以最先“避险”。但是要奔月了,登月艙必须放在最上面,同指挥舱相连,航天员才能通过指挥舱进入登月舱。

首先,母舱(指挥舱和服务舱)与第三级火箭分离,然后转过180度,和登月舱对接。柯林斯操纵服务舱的16台小型发动机,使指挥舱的连接装置对准登月舱的连接孔,让它们彼此咬合。

对接好以后,母舱把登月舱从第三级火箭里拉出来,再一次调头,把登月舱顶在前面,沿着奔月轨道继续前进。

航天员吃了太空中的第一顿饭,给母舱起了个名字“哥伦比亚”,给登月舱起了个名字叫“鹰”。

这时,“土星5号”已经不存在了,第三级火箭也已成为绕日轨道上的一颗“人造卫星”,“阿波罗11号”孤独而坚定地在太空中飞行。

发射70小时后,7月19日上午7时32分,飞船对地球的速度已经降低到每秒0.84公里,奔向月球的速度则增加到每秒1.2公里。从奔月轨道进入绕月轨道,飞船必须降低速度,因为月球质量比地球小得多,引力只有地球的1/6,飞行速度太高,飞船会从月球身边疾驰而过。

减速的办法就是,点燃服务舱的主发动机,靠喷射产生反向推力。减速工作有两大难点,一是要在月球背面完成,休斯敦中心无法遥控指挥;二是力度要掌握好,喷射太久,速度减得太多,飞船会坠毁,而若喷射太短,速度太快,就回到地球了。

“阿波罗11号”的减速动作毫无偏差,顺利进入绕月轨道,离月球101~121公里—几乎是一个圆形轨道。19日下午6时30分,奥尔德林和阿姆斯特朗通过指挥舱和登月舱之间的圆形通道,进入了登月舱,检查了一遍所有的装置和系统。

雄“鹰”着陆

7月20日下午4时17分40秒,登月舱“鹰”脱离了母舱“哥伦比亚”,稳稳落在月面上。

经过仔细地检查和准备,登月6小时零15分钟后,“鹰”的舱门被打开了。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向外看去,看到的是一幅奇异的景象:头顶是漆黑的天空,土地沐浴在耀眼的阳光下。月球是一个布满了灰尘、岩石和环形山的荒漠,一片寂静,没有任何本土生命。

阿姆斯特朗一步步爬下舷梯,向月面伸出左腿,轻轻蹭了一下,发现不滑,也不下陷,才放心地走下来。下午10时56分20秒,也就是飞船离开地球109小时24分20秒后,人类在月球上留下了第一个脚印。这是一个永垂青史的时刻。

18分钟后,奥尔德林也走了下来。他们开始拍照、摄像,还举行了一个小仪式:插了一块金属纪念板,上面写道:“公元1969年7月,来自行星地球的人首次在这里登上月球。我们代表全人类,为和平而来。”金属板下面,是5个航天员的金质像章—苏联的加加林、科马洛夫,美国的格里索姆、怀特和查菲。

他们一边适应穿着宇航服的失重状态,一边开始科学采集工作。两个铝箱装满了月球的土壤和岩石。这些东西也常常被作为外交礼品,送给其他国家。马尔代夫首都马累的国家博物馆,就珍藏着一小块月球岩石。

太阳风测定装置、月震仪、激光反射器,也都派上了用场。月震仪十分灵敏,它记录到的第一号月震,就是安装好仪器往回走的奥尔德林的脚步。

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漫步了2小时31分,开始准备返程。他们丢掉了舱外工作的大部分用品,15个小时没合眼,赶紧又睡了一觉。而月球轨道上的柯林斯,早就睡着了。

“鹰”回到了“哥伦比亚”的飞行平面,从下方接近了母舱。“哥伦比亚”用指挥舱的前端指向“鹰”,两者顺利结合,又成了“阿波罗11号”飞船。登月舱里的航天员整理好卫生,迫不及待地爬向指挥舱,3个人的手紧紧握在了一起。

此时,登月舱已经完成了使命,燃料耗尽,被留在了月球轨道上。

溅落归途

120公里的高空,圆锥形的指挥舱冲进大气层,速度每秒11公里,与空气的摩擦产生了3000℃的高温。服务舱分离后,已被烧成灰烬;指挥舱在空气的阻力下逐渐减速。

由于速度的急剧变化,航天员承受了巨大的“超重”压力,面部痉挛,脉搏加快,眼珠似乎要凸出来。

在预定的溅落地点海域,“大黄蜂”号航母和舰上的12架直升机已经整装待发,空中有两架喷气式侦察机跟踪。从冲入大气层地点到溅落地点的2400公里线路上,有3艘舰艇巡逻。

在20公里上空飞行的喷气式侦察机,最先报告“看到火球”。接着,“大黄蜂”号通过雷达扫描,也发现了“阿波罗11号”。稍后,侦察机又报告,目标在7000~8000米高空打开了小型降落伞,下降到3000~4000米又打开了3个主降落伞。

“阿波罗11号”是头朝下入水的,不过,航天员给飞船头部的3个圆形救生圈充气,所以没一会儿,飞船就翻了过来。

整个返航大约用了60个小时。“阿波罗11号”出发时三舱俱全,重量2940吨,现在只剩一个指挥舱,还不到5吨。

从有“蛙人”乘坐的“游泳1号”直升机上,传来了“阿波罗11号”溅落入海的消息。这是发射后的195小时18分22秒,美国东部时间7月24日中午12时50分22秒。

飞船在8天前离开地面,飞行了将近100万公里,返回时只迟到了10秒钟。

听到阿姆斯特朗的“我们已溅落”,休斯敦航天中心全体人员起立,雷鸣般的掌声经久不息。在太平洋上,“蛙人”驾驶橡皮艇,对指挥舱消毒,航天员换上特制的黑色隔离服,搭乘直升机回到航空母舰。

专程前来的美国总统尼克松,会见了航天员。他在航母甲板下的隔离室外,隔着玻璃与航天员交谈,祝贺他们取得了伟大成功。

历经195个小时,花费3.5亿美元,依靠最先进的科学技术,人类终于离开了“摇篮”,登上地球以外的第一个天体。

太空竞赛昙花一现,不光是因为耗资巨大,更由于冷战结束、对手式微。历史上,人类的绝大多数探索并不是出于单纯的好奇心,而常常源自政治的博弈、利益的考量—对于登月,也是一样。

暌违几十年,当“重返月球”“飞向宇宙”的口号再次响起,不知又将出现哪些奇迹。

登月世纪大骗局真相

前段时间,就在嫦娥三号任务顺利开展并正为大家勾勒美好的探月前景之时,有媒体报道说,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的内部人士透露,我国对探月工程,乃至整个航天规划有重大调整,预计“嫦娥五号”将停止研发。对于探月计划将告段落的说法,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研究员、嫦娥三号探测器系统副总指挥、副总设计师张玉花坚决否认,称官方并未发布此消息,航天计划也并未有改变。

“嫦娥五号”的动态引发了无数天文爱好者的热议,也让无数人再度关注当年的“阿波罗登月”——阿姆斯特朗登陆月球,但却不断有人跳出来说这一切是假的,怀疑论者似乎还都持有“铁证”。

惊世大骗局:阿波羅未到过月球? 

2003年,一颗探测卫星划破漆黑的夜幕,静静向月球飞去。这颗隶属于欧洲太空总署的代号“SMART-1”的探测卫星将开始绕月球飞行,它的任务是为未来的国际登月计划搜集资料。

但真正吸引人们关注的据说是“SMART-1”,此次肩负的另一个神秘使命它将为一个整整困扰了人类30多年的问题寻找答案——飞越美国“阿波罗11号”在月球的降落点,观察月球表面究竟有没有这艘飞船的遗留物,以确定美国人在1969年7月21日那天,究竟有没有真的登上月球。

20世纪60年代,美国在人造卫星和载人航天方面一直落后于苏联。因此,美国制定了“阿波罗登月计划”。

1969年7月16日,美国东海岸佛罗里达州卡纳维拉尔角的肯尼迪宇航发射中心,一支长达110米的巨型火箭即将点火起飞,助阿波罗登月。这种“土星5号”火箭是当时世界上威力最大的运载火箭,它的第一级推动力高达3469.3吨。

按照联合国公约规定,月球是人类共同财产,禁止任何国家声称对月球拥有主权。但当时美国政府却私下决定,要求宇航员登陆后在月球表面悄悄插上一面美国国旗。

然而,谁都没想到,正是这面被费尽心思带上月球的旗子,日后却成了最大疑点。据说了解真相的当事人,在政府的保密指令下一直沉默。

1969年7月21日3时51分,登月舱在宇航员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的操纵下,在月球实现软着陆,另一名宇航员柯林斯则留在指挥舱内,继续沿轨道飞行。4时07分,阿姆斯特朗左脚先跨出登月舱,在月球上第一次印上了人类的脚印。他们停留了21小时18分钟,安装了大量测试装置,还采集了23公斤月球岩石和土壤样品。7月24日,飞船指挥舱在太平洋夏威夷西南海面安全降落。

“登月阴谋论”是如何产生的

然而,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以来,世界上就开始传开了一个“阴谋论”:阿波罗11号飞船载人登月可能纯属骗局。“阴谋论”列举了大量的“证据”,认为登月纯属弥天大谎,是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的阴谋;阿波罗11号飞船中的宇航员从未登陆月球,相关影像是在美国内华达州沙漠中被称为“梦幻之地”的军事禁区“51区”或摄影棚中拍摄伪造的。

1974年,比尔·凯恩与英国一位摄影师大卫·柏新发表《我们从未曾登陆月球:美国的30亿美元诈骗》,成为质疑登月的奠基之作。比尔·凯恩也因此被称为“登月骗局说之父”。

他对登月计划列举了以下一些重大疑点:

没有大气折射的月球上看星星应该更加明亮清晰,可许多所谓“登月照片”的太空背景上却看不到一颗星;登月飞船降落时,火箭发动机的巨大推力应在粉尘遍地的月球表面留下明显的痕迹,而在照片中却看不到;在一些照片上,近景与远景之间有一条不易察觉的线,使人联想到电影特技中的“褪光描画”法,即画出远景再运用光与影来遮掩。

如果登月飞行是假的话,那是用什么手段来瞒住全世界数亿电视观众的呢?比尔·凯恩认为载有宇航员的火箭确实发射了,但目标不是月球,而是人迹罕至的南极,在那里指令舱弹出火箭,并被军用飞机回收,随后宇航员在地球上的实验室内表演登月过程,随后进入指令舱,并被投入太平洋,完成整个所谓的登月过程。

2000年7月中旬,墨西哥《永久周刊》科技版刊载俄罗斯人亚历山大·戈尔多夫发表的《本世纪最大的伪造》的文章,对美国登月照片和录影提出质疑。戈尔多夫认为,美国太空人当时只是接近了月球表面,但并未踏上月球。

2001年2月15日,福克斯电视台播放了节目《阴谋论:我们登上月球了吗?》,采访了一些“专家”,出示种种“证据”,“揭露”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在内华达州的沙漠中伪造阿波罗登月。随着“阴谋论”在网络上传播,各国的信徒也愈来愈多。

在2009年阿波罗11号飞船载人登月40周年纪念目之际,关于载人登月纯属骗局的阴谋论甚嚣尘上。据悉,相信“阿波罗11号”登月事件纯属弥天大谎的美国人的比例已从1979年的6%猛增到了当年的22%以上,至少6000万美国人成了“登月阴谋论”信徒。

阴谋论者相信,美国之所以炮制这种“载人登月”超级骗局,拥有5个明显的动机。一是美国人一心想在太空竞赛中击败前苏联。二是1969年夏天,前苏联即将发射自己的载人登月飞船,而美国正陷入越战泥潭,炮制登月骗局,可转移国内注意力。三是1969年的科技非常原始,根本不可能成功载人登月,只能伪造登月。四是NASA当时获得400亿美元的国家预算,它必须让人相信这些钱没白花。五是当时全世界都在关注美国载人登月进展。

人人喜欢阴谋论 

2011年,82岁高龄的阿姆斯特朗罕见地接受了一次采访,目的只是反击那些登月阴谋论者。

这位过着隐居生活的宇航员决定向一本澳大利亚会计杂志敞开心扉,讲述他1969年执行的登月任务。当被问及阴谋论时,阿姆斯特朗笑了,他表示,参与这项工程的宇航局人员多达80万,让这么多人一直保守着秘密,是不可能的。他说:“人们喜欢听阴谋理论,它们很有吸引力。但我对这些阴谋论不屑一顾,因为我知道终有一天,有人会飞回月球,将我留在那里的相机取回来。”

2009年,美国载人登月成功40周年时,NASA公布了从太空中拍摄到的最新月球照片,以此作为对阴谋论回应。

这些照片显示了人类遗留在月球上的登月舱所在位置,其中效果最好的属阿波罗14号在月球上的遗留痕迹,除登月舱外,还能清楚地看到宇航员艾伦·谢泼德和艾德加·米切尔在月球表面行走的痕迹,以及留在月球表面的一些科学仪器。科学家说,仔细观察这些照片,还可以发现运送科学仪器的车厢所留下的痕迹。

其实,如果“阿波罗”真的是一次骗局,那美国政府当初根本不需要冒这么大的风险实况转播,而只需事后发表一些照片即可。其次,美国宇航局有成千上万的科技、工程人员,绝大多数人都会持科学的态度,不会视严肃的科学问题为儿戏。如果登月计划是一场骗局,不仅全体参与者的人格将受损,而且,让几万人守着谎言过几十年,实非易事。而且,美国政府至今更替了好几届,属于不同的政党的总统在有权查看任何国家档案的权力之下,均未表示过对登月的质疑。这与民主党政府对共和党布什政府在伊战战略失败上穷追猛打形成对比,也侧面证明登月的真实性。

美国的传媒几乎是无孔不入。虽然也有部分美国人认为政府在登月上有欺骗行为,但是各大主流媒体并没有对此大做文章。最多也仅仅只是报道相关人员对此事件的不同看法。

最后就是质疑登月真实性的人揭露的证据还不充分。有人指出,用几张照片和录像来判断登月是骗局,如同用数学归纳法来证明哥德巴赫猜想一样可笑。

有关阿姆斯特朗的传闻和真相

阿姆斯特朗去世之后,我们开始回顾关于他的报道,以及对他的评价。坦白地说,在关于阿姆斯特朗的报道中,很多都是错误的,其中一些只能用荒唐来形容。下面就是我所见所闻的一些例子。

传闻:选择阿姆斯特朗做“阿波罗11”号登月宇航员,是因为他的平民身份。白宫更希望第一个登陆月球的是普通老百姓,而不是军人。

真相:阿姆斯特朗能成为“阿波罗1 1”号的指令长,是因为他的不断进步,以及他在“双子座”航天飞机及早期“阿波罗”飞行任务中的表现。没人知道,他在成为“阿波罗1 1”号机组成员之前需要完成多少任务。

传闻:要不是阿姆斯特朗滥用职权,奥尔德林才是登上月球的第一人。

真相:在“双子座”号执行任务时,是副驾驶进行太空行走,而指令长坐镇飞船。“阿波罗11”号登月舱的门是向内打开的,且在右侧边缘,当登月舱一开舱门,指令长就可以无障碍地向后爬出,而副驾驶也可以迅速转移到指令长之前的位置,对门进行操纵。让副驾驶先出去,而让指令长待在自己的工作位置上,这在狭小的登月舱中只能是一个笑话。

传闻:阿姆斯特朗在月球上的“一小步”,实际上是从登月舱到月面的1米一跳。

真相:沃尔特·克朗凯特(美国著名电视主持人) 曾经讲过这个段子。但实际上,他忽视了一点,阿姆斯特朗是从梯子上下来,站在登月舱的支脚上,然后轻轻地迈出左腿,踏向月面。正如阿姆斯特朗描述的一样,这确实是“一小步”。然而,许多视频节目在回放月球行走时,音频视频不同步,使得阿姆斯特朗“一小步”的音频在他从梯子上跳下来的那一刻就播出来。

传闻:登月结束后,阿姆斯特朗完全退出公众视野。

真相:阿姆斯特朗确实不好名利,经常拿查尔斯·林登伯格的故事(林登伯格完成了首次不间断跨大西洋飞行,但成名后因不当言论被公众批评)做警示。但是他服务于美国航空航天局,会定期与记者、历史学家以及后辈飞行员见面。

传闻:在月球行走期间,阿姆斯特朗说了一句很含糊的话:“祝你好运,戈尔斯基先生。”这是说给他小时候的邻居的。当时,阿姆斯特朗住在俄亥俄州,他邻居的老婆在老公提出性要求时大喊道:“除非隔壁的小孩登上月球。”

真相:这句话没有任何录音或者记录,也没人听到过。它似乎源于布迪·哈克特的喜剧节目。

传闻:阿姆斯特朗在飞往月球时和登月后看到过UFO。

真相:“阿波罗”的机组人员在飞往月球时几乎都看到了闪烁的光掠过他们,结果发现是“土星5”号运载火箭的碎片,还有4块登月舱的垃圾面板,几乎一发射就被抛弃。

传闻:阿姆斯特朗没有登月,有关登月的一切场面都是在内华达州拍摄出来的。

真相:对很多普通人来说,真正的外太空场景确实有点奇怪。比如航天服阴影处神秘的逆光,還有登月舱让大家怀疑是在摄影棚拍摄的,但是这些确实是因为月球表面的反向散射造成的。除了因为意识形态争论而对“阿波罗”的成功进行歪曲之外,其他所谓的技术性“反对”都是站不住脚的。

传闻:宇航员要面对很多体力上的挑战,阿姆斯特朗不知疲倦地在健身房锻炼,以使自己更强壮。

真相:尽管阿姆斯特朗很注重坚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但是他确实很少健身。他认为一个人一生的心跳次数是有定数的,所以不应该刻意增加心跳频率。但是,他在登陆月球时,还是增加了心跳次数配额。

世界各国的登月计划

中国的“嫦娥工程”

随着新千年的到来,中国人开启了属于自己的探月工程,为人类和平使用月球做出了新的贡献。2004年,中国正式开展月球探测工程,并命名为“嫦娥工程”。中国探月工程采用绕月探测、落月探测和月球采样返回探测,即“绕、落、回”三步走发展战略,每一步都是对前一步的深化,并为下一步奠定基础,它们有明显的递进关系。

探月工程一期的任务是实现环绕月球探测。嫦娥一号卫星于2007年10月24日发射,在轨有效探测16个月,2009年3月成功受控撞月,实现中国自主研制的卫星进入月球轨道并获得全月图。

探月工程二期的任务是实现月面软着陆和自动巡视勘察。嫦娥二号于2010年10月 1日发射,作为先导星,为二期工作进行了多项技术验证,并开展了多项拓展试验,目前已结束任务。嫦娥三号探测器于2013年12月2日发射,12月14日实现落月,开展了月面巡视勘察,获得了大量工程和科学数据。2018年5月21日,我国发射首颗月球中继星“鹊桥”,于6月14日进入使命轨道。同年12月8日,发射首次在月球背面着陆的探测器嫦娥四号。嫦娥四号有三大科学任务:开展月球背面低频射电天文观测与研究;开展月球背面巡视区形貌、矿物组分及月表浅层结构探测与研究;试验性开展月球背面中子辐射剂量、中性原子等月球环境探测研究。

探月工程三期的任务是实现无人采样返回,于2011年立项。2014年10月24日,我国实施了探月工程三期再入返回飞行试验任务,验证返回器接近第二宇宙速度再入返回地球相关关键技术。11月1日,飞行器服务舱与返回器分离,返回器顺利着陆预定区域,试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随后服务舱继续开展拓展试验,先后完成了遠地点54万千米、近地点600千米大椭圆轨道拓展试验、环绕地月L2点探测、返回月球轨道进行嫦娥五号任务相关试验。

嫦娥五号主要科学目标包括对着陆区的现场调查和分析,以及月球样品返回地球以后的分析与研究。2019年1月14日,国家航天局副局长、探月工程副总指挥吴艳华表示,2019年年底将发射嫦娥五号。

日本计划2030年登陆月球

1990年,日本发射“飞天”号探测器,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探月国家。日本计划于2019年向月球发射无人探测器,并通过独有的“SLIM”技术研制能够穿梭于空间站和月球间的小飞船。

据日本媒体2018年8月报道,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JAXA)正在构想实现日本首次载人登月计划。日本希望参与美国2020年建设月球基地的计划。日本将与欧洲合作,目标是在2030年实现登陆月球。如果这一计划得以实现,那么日本将成为继美国“阿波罗计划”之后时隔60年第二个载人登月的国家。

日本在大型火箭和向国际空间站(ISS)运送物资的无人运输机方面都拥有很高的技术水平,但是在宇航员的运送上还是一直依靠着美国和俄罗斯。如果日本此次可以实现载人登月计划,那么日本在空间领域的存在感将出现质的飞跃。

根据设想,日本的月球登陆飞船将被设计成类似四角桌的形状,飞船上半部分将与欧洲研制的起飞舱相连。月球登陆飞船将停留在围绕月球盘旋的月球基地中,飞船内的4名宇航员将乘坐起飞舱进行降落。通过起飞舱发动机反喷射而实现软着陆。之后宇航员将在月球上滞留两天,对月球表面进行研究。

美国计划2028年重返月球

近日,NASA发布正式公告,號召私营企业参与载人登月技术研发。此外,NASA还公布了2028年在私营企业协助下实现重返月球计划的宏伟路线图。

根据NASA发布的“广泛机构公告”,要求私营企业在2019年3月25日之前提出登月系统、登陆舱、太空加油系统和转运飞船的设计概念,期限只有一个多月。5月,NASA从参与企业中选出数家进入6个月的初步研究和开发阶段,每家公司可获得高达900万美元的资助。根据该阶段取得的进展,NASA将至少选择两家公司进入任务示范阶段,开始实体建造试验,被选中的公司将获得高达数亿美元的资助。根据公司规模,这些公司将被要求承担至少10%~20%的开发成本。

日前,NASA局长吉姆·布里登斯廷在媒体圆桌会议上宣布,NASA计划于2024年进行第一次演示任务,包括登陆舱从月球轨道空间站(GateWay)出发并在月面着陆;2026年,将进行第二次演示任务,着陆器由登陆舱和上升舱组成,转运飞船先将着陆器运到距离月面100千米的环月轨道上,着陆器着陆后开展探测任务,任务结束后再由上升舱提供动力返回GateWay。2028年,4名宇航员将按照上述技术方案“重返月球”,并在月球上停留7天。

布里登斯廷表示:“此次登月我们不会只留下旗帜和脚印,然后回家,50年不再去,而是会留在那里。我们将建设可持续的、可重复使用的月球系统。该系统包括支持人类居住、工作以及燃料生产的设施。我们将消除风险、改进技术,并尽可能多地将这些技术搬上火星。”

俄罗斯计划在2030年后登月

在2018年11月19日举行的国际空间站20周年纪念活动上,俄罗斯能源火箭太空公司公布了俄罗斯月球基地计划的建设路线图,作为该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俄罗斯宇航员将在2030年后登上月球。

能源火箭太空公司第一副总经理米克林表示,俄罗斯月球基地建设将分为三个主要阶段,宇航员计划在月球停留14天。根据这份建设路线图,从现在起到2025年为第一阶段,将构建登月设备的基本模型,同时利用现有的国际空间站测试相关技术。第二阶段从2025年到2035年,主要目标是实现宇航员登陆月球,并开始组建长期月球基地。2035年后为第三阶段,将建成适合人居住的月球基地并展开相关科研工作。

2018年3月,俄罗斯航天集团宣布,计划两年内发射“月球”25号探测器,重启俄罗斯中止了40余年的月球探测计划。2018年11月初,俄罗斯航天集团总裁罗戈津曾表示,俄罗斯计划在月球建立一个长期基地,该基地可定期接待访问,不需要人员长期驻扎,日常运行主要通过遥控机器人系统来管理,并通过机器人在月球表面执行任务。

欧州计划2025年前登月

2019年1月21日,欧洲航天局(简称:欧航局)发布声明称,他们已经与一家欧洲火箭制造商达成了合作协议,将在2025年前登上月球,并建立月球基地。声明称,欧航局将使用这家火箭制造商的火箭携带登月所需的相关设备,还将开采月球表面的风化层。月球表面的风化层是一种可以提取水和氧气的矿石,如果未来能有人类或机器人在月球驻扎,可以通过提取这些能源就地生产燃料,进而把月球基地当作深空探索的中转站。比如在执行火星任务时,飞船可以先飞到月球,完成补给后再继续前往火星。按照欧航局此前的说法,在打造月球基地的过程中,他们还计划利用月球土壤当建材,3D打印建造居住舱,融化陨石坑里的冰层获取水,用月球泥土种地作为食物来源。

月球的神话与现实

自从发明望远镜以来,人类对月亮的观察和探索经久不衰,因此,有关月亮的神话也流传了很久。

比如说,1821年7月,德国天文学家古里伊特费森观测到月面有发出强光的光点;1869年8月7日,美国伊利诺伊州的斯威夫特教授与欧洲的两位学者希纳斯和森特梅什尔观察到有一些物体穿越了月球;1877年2月,有人观测到一个明亮的绳索状发光物从南得克萨斯环形山西侧向东移动,历时约1小时,其间这个绳索状物发光约20分钟……

有人声称,他们在月面的危海发现了一座巨大的桥,全长20千米,高达1500米,并说这一发现得到很多天文学家的确认:“那个桥状物似乎是建造成的。也就是说,它是智慧生物运用技术建造的。”他还补充说,那座“桥”在月面上留下了投影,看上去与一般的桥没什么两样,甚至“可以看到照入桥下的日光”。说得好像真的一样。

还有人说,月面上像开展览会一样,连续出现发光物。发光物有时单个出现,有时几个同时出现。有圆形的、三角形的,还有线形的。此外,发光物还有动、静之分,光有强、弱之分,各不相同,看上去完全是“由智慧生物操纵的”。

在这些月亮神话甚嚣尘上的年代,UFO 作家莫里斯·K.杰瑟普发表了一篇文章,罗列了一大堆关于月球的神秘现象,认为月球是不明飞行物的大本营。也因为这篇文章,杰瑟普被20世纪70年代的月球神秘论者视为精神先驱。威尔森和里奥纳德也非常认同杰瑟普的这份详尽的月球神秘现象清单,认为这些现象似乎暗示了在遥远的外太空存在智能活动。杰瑟普的观点深受查尔斯·福特的影响,在查尔斯的书中,充满了他认为被科学刻意忽略的大量数据(即杰瑟普的文章发表前的那个时代所忽略的数据)。

威尔森认为杰瑟普是一位“杰出的天体物理学家和数学家”、“享有盛誉的科学家”,还给了他其他充满赞美的称誉。对一个来自美国中西部且整个职业生涯仅发表过两篇较短的科学论文的无名天文学教员来说,这些赞誉是对他成绩的最好褒奖。20世纪20年代,杰瑟普就读于密歇根州立大学天文学院,但最终没能获得博士学位。此后,他一直在华盛顿任汽车零配件销售员。

现在看来,杰瑟普是一个神秘人物。在一些伪科学文献中,他也是不少奇闻轶事的主人公。查尔斯·贝立兹在介绍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完成的导致驱逐舰消失的费城实验时也提到了他。杰瑟普于1959年5月20日被发现死在他的旅行车中,时年58岁。不少人认为他的死充满了神秘色彩,是被持极端偏见的不明飞行物入侵者或者政府秘密特工殺害的。

涉及这些故事的一个基本问题就是它们会有什么危害?也许这些理论有趣而且充满娱乐性,也许没有人会相信,那么谁会因这些不具有危害性的寓言和童话故事而受到伤害呢?

这个问题可以用一个古老的肯塔基俗语来回答:“问题不在于你不知道什么会伤害你,而在于你知道什么不会伤害你。”

这个俗语揭示了问题的核心和本质。被误导在任何时候都不是有趣的事情,在现代技术社会,对科学的无知和妄想,以及缺乏辨别真伪的能力,会使人们或整个社会做出错误的决定,甚至可能会付出巨大的代价。

那些不相信迷信的人至少听说过不少此类传言,他们可能会因此把迷信和事实看作两种不同的合理意见,认为真相“可能介于两者之间”。这些人与真相无缘。

另一个因素关乎教育。不少年轻人,特别是那些对科学和太空有强烈兴趣的年轻人,并不具备识别骗局的能力,因此会特别认真地对待这些迷信。以我的个人经验来看,这种伪科学的印迹会一直影响不少人,浪费他们数年的脑力。当他们意识到自己受到欺骗时,可能会在摒弃这些迷信的同时把好的知识一起丢弃掉。通过阅读和研讨以及批判能力的发展,大多数年轻人最终会变得成熟并摆脱最初的幼稚。但是也有一些人,在意识到自己曾经信任的人或者曾经认为富含真理的书实际上是在公然撒谎后,终生都会生活在幻想破灭的伤痛中。这绝不好玩,而且也绝不是无害的。

月球神话的魅力在于它的可理解性,而真正的科学与空间开发却做不到这一点。从某种意义上说,它们是“代理科学”,给心理活动和知识探索以错觉的满足。大多数人对自己理解现代科学的能力不是很自信,并将此归咎于教育和新闻媒体。

知识在真正科学中的败退只能被理解为一种伤害,鼓励和加速这种败退的力量,或许对我们的社会造成了绝对的伤害。在这个社会中,一些基本的科学信息和判断能够且必须为公民所掌握,无论他们是选民还是消费者。

月球神话本身的危害并不大,真正给学术造成危害的是允许它们存在且经常获胜的大环境,这很容易让人想起20世纪30年代民主德国败落之前的那些荒谬、反科学的狂热崇拜。人们决不能姑息、纵容或嘲笑这些荒谬和非理性,要用真理将月球神话的专业制造者驱赶出这项利润丰厚的“事业”,让虚伪无利可图。

月球的起源之谜仍未解开,但里奥纳德的观点也有失偏颇,即“月球的伟大奥秘即将揭晓……搜寻‘阿波罗飞行的科学报告只能徒劳无功,没有一条现成的路通往这些谜团……”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月球的本质属性及其任何可能的起源理论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刻。

月球有诸多谜团,有的新,有的旧,也有的是伪造的。所有这一切都非常迷人,尤其当谎言遇到谎言。今天,关于月球的独特神话是人为制造的,是虚假的,但关于月球的独特而地道的科学挑战却是令人无比振奋的。

猜你喜欢

登月舱阿姆斯特朗阿波罗
惊险不断!带你重温人类首次登月始末
阿波罗13号与与重返月球
回望阿波罗11号
尼尔·阿姆斯特朗:第一位登上月球的人
图解世界载人航天发展史(二十七)
阿波罗之春
拯救阿波罗13号
苏联登月舱助力中国载人登月?
浮世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