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安第斯巨石建筑之谜

2019-09-25

奇闻怪事 2019年9期
关键词:印加水渠巨石

迄今为止,人们在古安第斯山中相继发现了很多巨石建筑,姑且不说它们当时是做什么用的,就是从其建筑工艺和搬运技术而言,均超出同时代技术能力的限度。作为其代表性的一例是在秘鲁安第斯山脉中耸立于奥亚迪坦布城堡遗址上的“6扇屏风岩”。奥亚迪坦布遺址位于印加首都库斯科以北,沿着乌鲁班巴河的高约150米的山丘上。据考古学家的说法,这“6扇屏风岩”是印加人“太阳神庙”的一部分建筑。特别是在太阳光照射下,“6扇屏风岩”发出耀眼的光芒,进一步激起了人们对太阳神的无限崇敬之心。

实际上,到现场一看就知道,这“6扇屏风岩”耸立在小广场的正面,旁边是悬崖,俯瞰着蜿蜒的乌鲁班巴河流,前方横着长方形的巨石好像是祭坛似的,另外巨大的石材成堆地坍塌在地上,不由得让人感觉到是古代神庙遗址的地方。

乍一见这山上的巨石建筑,首先想到的是巨石如何搬运而来的。从垒成城堡的石材来看,几乎用的是安山岩(火山岩的一种),这种建材在同一山上就可开采。令人不解的是“6扇屏风岩”却选用山上没有的花岗岩石材。据知,最近的花岗岩采石场直线距离为10千米,实际搬运距离至少是在15千米远的山上,途中需经过高330米的陡峭山崖,然后才能把它屹立在高1509米的山顶上。显然,要完成这项搬运工作需要有与现代文明相媲美的高超技术。按考古学家的定论,在印加时代像车轮和铁器尚未被发明,唯一可依赖的搬运工具是皮革和植物纤维做的缆绳、粗的滚木,以及力气比牛马弱的羊驼的牵引力和人力。那么,古印加人何以能完成这样巨大的工程,实在是一个令人不解的谜。

抗震的建筑技术 

最近考古学家对遗留在的的喀喀湖附近的印加遗迹建造年代提出了新的看法,即由原来的公元500年左右改为大约1.2万年前。据此,的的喀喀湖畔的古城蒂瓦纳科或其北方的萨克赛瓦曼城堡远比埃及文明古老。

萨克赛瓦曼位于库斯科以北1.5千米处。尽管今天这里已是满目荒凉,但只要看到由巨石垒起的3层18米高、400米长的宏伟石头城墙,就不难想像当年它是何等坚不可摧的防御工事。这里的巨石几乎每块都高5米,重200~399吨。令人吃惊的是,印加人开采的巨石不是长方形的,而是特意切割成复杂的6角或8角多面体。连铁器工具都没有的印加人,是用什么方法开采了如此坚硬的花岗岩的呢?同样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印加人砌墙不用灰浆,而是靠石与石之间巧妙咬合,其间的缝隙竟然连一枚刮胡子的刀片都塞不进去。即使是开采的长方体石材也要特意加工成与相邻石块凹凸咬合纹丝不差的接合面,建材加工成这样是因为此处是地震多发地区,所以建造者有很强的防震意识,开凿多面多角的加工方法,使石材在发生地震时不易坍塌。颇具讽刺意义的是,西班牙殖民主义者消灭印加帝国后为了传教,在库斯科市区以原印加建筑为地基建起了基督教堂,经过多次地震后教堂的建筑早已被震塌,唯独坚固的印加建筑地基还纹丝不动屹立在那里。

据传说,古代印加的建筑技师手中掌握着能让岩石变得像橡胶那么柔软的“神液”(一种放射性植物的浸膏),他们可用这种液体随心所欲地造出各种形状的巨石。但是这种秘方现在已经失传。

当然,这些说法有些荒诞。

先进的的“水渠”遗迹 

但是普罗森的实验报告还远远没有阐明石头的加工整形技术,理由是卡哈马卡山中至今还残存着“灌溉水渠”。

卡哈马卡位于秘鲁首都以北约600千米处,在海拔3000米的安第斯山中,其灌溉用水渠遗迹一直延伸到其腹地的山间洼地。

卡哈马卡水渠的所有部分几乎是由直线、直角、垂直面、水平面构成,那是巧妙地利用山的地形由高向低沿着不规则的折线下来。尽管岩石材质坚硬,但是在印加人手里犹如“切豆腐”那样,途中不断地被切开或是从岩石中贯通穿出,遇上陡峭的岩石就垂直拐弯,以改变水的流向,特别不可思议的是隧道部分,出入口极端狭窄,宽度在30厘米以下,深度不足半米。横截面成长方形,并且在其内部还有直角的拐弯。而且按当地年轻的向导话说,这样的窄小隧道在各处都有,最长的达百米,另外宽只有20~30厘米,但是深达2米。显然就是小个儿的印第安人也无法钻入里面进行手工作业,那么印加人是如何完成这一当时工程上不可能的作业的呢?有人猜测当时人已使用类似现代的激光钻孔工具把岩石穿孔或切割。

再者,水渠不是胡乱走向,而是经过对山地的坡度、方位、深浅、宽窄等各要素进行计算后做出合理的抉择,并且设计成经常保持恒定的流量。但是现在因漫长岁月期间屡遭地震使中途受到损坏,水无法顺利流动。据说这个灌溉用水渠是把原来流入太平洋的河流堵住,将水引向内陆用于农业灌溉,所以水渠总长达20千米以上,在古代确是一项宏伟的工程,令人咋舌。

高超技术的秘密 

精密灌溉用水渠的存在直接暗示古安第斯山中繁荣的古文明至少有两种卓越的高超技术。首先,欲要建造像前文所述那样的穿越岩盘的水渠,或许确实有像切豆腐那样轻而易举切开和贯通岩石的强力机械装置,不管它是有机溶剂那样的化学溶解还是像激光或喷射水流那样物理加热、加压手段,总之是可与现代相匹敌的精密切割技术。实际上,上个世纪末美国明尼苏达州立地球研究所的艾迈·瓦特金斯教授否定了原有的各种假说,提出了“超高热光线处理”的假说。他从既是印加的太阳信仰又是黄金文化的观点考虑,认为当时人或许使用了与现代反射望远镜一模一样的由黄金制成的巨大反射镜,用它聚焦太阳光线进行随意的切割、加工处理。他通过对库斯科、奥亚迪坦布,以及马丘比丘等遗迹的调查,结果发现除了巨石加工的精密性外,许多巨石表面残留的矿物成分有结晶的变形,据此瓦特金斯认为除了自己的新说外,其他假说无法做出满意的解释。

第二个卓越高超技术是农业技术。从具有这么大规模的灌溉系统来看,应当营造了相当规模的农业。但是从卡哈马卡的实地调查来看,这样先进的农业连影子都没找到。这是因为以往很多学者只着眼于梯田的耕种方式,显然这种收成低的原始落后农业生产不可能支撑印加时代的文明社会。

直到上个世纪末考古学家才在安第斯山中的蒂瓦纳科遗迹周边发现印加时代的确存在卓越的农业技术。蒂瓦纳科位于秘鲁与玻利维亚边界的的喀喀湖南部海拔4000米、空气稀薄的荒凉高原上,那里有印加古文明发祥地的神庙遗址。20世纪末在其周边复原了被发现的3000年前古耕种方法的农田痕迹以及工整出色的灌溉水渠网。据考证,当时的印加人用粘土、沙砾、普通土等五层重叠堆砌起来一条宽4~10米、长百米、高90厘米的台地作为农田主体,与同样宽度的沟渠交替排列。使用的肥料是种在沟渠上的绿藻类植物,这种自然耕作法就是遇上干旱或洪涝灾害也无所畏惧,沟渠的保温效果能够避免高原特有的冻害。

按专家的计算,仅这一带的农田及其物产足以支撑600万的人口,所以维持辽阔文明帝国是可能的。

古印加人的这种农耕方法不需要化学肥料和农业机械,资金投入也不多,需要的仅是劳动力。反过来生产率则是出类拔萃,并且有极强的抗灾能力,其农业技术非常适应于荒地和寒冷地区。这个古代世界的农业技术不仅防止令现代文明苦恼的环境破坏,而且划时代地解决了粮食危机,当然它也是未来世界的技术。

猜你喜欢

印加水渠巨石
印加文明
我夜晚沿着水渠而上
在秘鲁,可口可乐低下了高贵的头
巨石:千古之悲痛,书法之绝唱
输水渠防渗墙及基岩渗透系数敏感性分析
秘鲁——印加文明的发源地
印加果
最重的工作
搬开“巨石”,笑面考试
如何搬运金字塔巨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