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简析伊秉绶隶书的“中和”之美

2019-09-24林云瀚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9年14期
关键词:中和

林云瀚

摘 要:一直以来,汉字书法作为中国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在一定程度上不仅是汉字独创的艺术表现形式,更被誉为无形的舞、无言的诗、无声的乐,散发着独特的魅力。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传承中,涌现了大批的书法字体,像欧阳询的“欧体”、颜真卿的“颜体”以及柳公权的“柳体”。作为清代著名的书法家,伊秉绶在书法方面虽没有自成一派,但是其隶书个性鲜明,具有强烈的艺术风格和感染力,也可谓是中华文明史上的艺术瑰宝。尤其是其隶书中呈现出的一种对“中和”之美的追求,更是值得当代所有书法家借鉴,故而文章主要立足伊秉绶的书法成就,对其隶书中包含的“中和”之美进行赏析。

关键词:伊秉绶;隶书;书法成就;“中和”之美

1 伊秉绶的书法成就

根据相关历史典籍可知,伊秉绶(1754—1815),福建汀州府宁化县人,字祖似,号墨卿,晚号默庵,是清代著名的书法家,其书法成就不仅仅体现在隶书上,行书、草书亦甚可观。他早年师从刘墉,后醉心于颜真卿的行书,深得帖学笔法和意趣,后在自身的不断钻研下,隶书方面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其所写隶书放纵飘逸,自成高古博大气象,与邓石如并称大家。

查阅大量历史资料可知,伊秉绶的书法成就早有定论,且流传甚广,民国至今,常有出版社推出他的书帖。与著名书法家金冬心和邓石如的书法不同的是,伊秉绶隶书笔画粗细大致均等,圆润率直,分明是地道的篆、籀笔意,结体左右平均匀称,无不呈现出一种对“中和”之美的追求。除此之外,伊秉绶曾临写唐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柳公权等人的小楷,颜真卿的大楷以及王羲之的《兰亭序》等,打下了牢固坚实的行楷基础。但在其后期的不断练习过程中,受前期擅隶诸家及当时崇扬碑学言论的影响,伊秉绶将书法的目标逐渐转向汉隶,兼及篆书,并力变颜书。

其实从某方面来讲,古代的书法作品无不是当时历史朝代的一个缩影,其不仅蕴涵着大量的民族色彩,同时也融入了大量的自然风光。书法艺术更是由纵横之笔墨、奔放的点划顿挫构成。其实简单来讲,相较于中华其他艺术类别,点线美、结体美、章法美、风格美、内容美是书法美的五个基本特征。而伊秉绶的隶书更是有着强烈的艺术风格和感染力,王冬龄先生将其书法与金冬心、邓石如的作品进行比较分析,得出“伊以中锋为主,金是侧锋为多,而邓则中侧并用”的结论。

2 伊秉绶隶书“中和”之美的赏析

2.1 中锋墨彩浓韵,以实驭虚

从视觉呈现效果上看,与金冬心的荒率支离和邓石如的豪迈勇猛相比,伊秉绶的隶书从远处看呈现出的是一种浓墨淋漓、笔酣墨饱的视觉效果,而造成这种视觉冲击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因为伊秉绶在早期有大量的书法练习,造就了其对于笔墨超强的驾驭能力,能确保在下笔时所书写的每一笔画都在自己的预期范围内,从而确保了“不粘不滞、清空高邈”目标的实现。另一方面,根据相关调查可知,伊秉绶在进行隶书撰写时多喜欢使用浓墨,尤其是在蜡笺一类的纸上书写时,黑浓如漆是人们的第一感觉。其实从某方面来讲,无论浓墨、淡墨,伊秉绶都能以笔摄之,出以中锋,而这也是他与金冬心、邓石如的作品最显著的不同。可以说在中锋的运用方面,伊秉绶已经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他不仅从根本上有效地避免了古代书法家纯用中锋导致作品呆板不足的问题,同时其隶书中锋总能达到一种线条浑厚苍茫、恣肆老辣的书写效果,可谓是实之极而返虚,彰显浑厚古朴。

2.2 矛盾冲突,归于和谐

从艺术表现手法上看,伊秉绶对隶书的艺术处理有着自己专门的一套方式,不仅保障了隶书字体原本的艺术美感,同时伊秉绶笔下的隶书还拥有鲜明的个性以及强烈的艺术风格、艺术感染力,字里行间更是彰显一种对“中和”之美的追求。翻阅相关历史典籍可知,伊秉绶曾在信中将其书法的表现手法进行了概括,即“方正、奇肆、恣纵、更易、减省、虚实、肥瘦,毫端变幻,出乎腕下,应和凝神造意,莫可忘拙”。从某方面来讲,这些相互独立的艺术书写方式同时出现在一幅作品中,看似彼此之间杂乱无章,各种矛盾一触即发,实则却是在作者的手中融合到一起,确保了所有作品的“中和美”。伊秉绶在处理隶书的结构方面,主要是采取了伸缩、穿插、大小、避让、粗细、参差的处理方式,既保障了作品的整体性,还能给欣赏者从远处观看仿佛天然所成的一种视觉盛宴,从内而外确保了“中和”之美的体现。

2.3 大巧若拙,正气浩然

翻阅大量历史典籍可知,伊秉绶生前擅书,兼喜绘画、篆刻,亦工诗文,在其某幅题画诗中,曾经起首过这么两句诗:“论诗可参禅,作书可通画。”由此可以明显地看出,伊秉绶对于书、画的理解有很深的造诣,而且他还认为“作书可通画”,即从某方面来讲,书法大家可以参照画理来进行书法的书写,这也是伊秉绶书写时所遵循的书写原则。这种书写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从根本上打破了传统文字附着的实用功能的束缚,从艺术角度调动了一切可以调动的创作手法。同时,伊秉绶在进行书法文字的书写时,通过融入画作中“方正、奇肆、恣纵、更易、减省、虚实、肥瘦”等元素的处理方式,有效地让书法呈现出一种大巧若拙的效果,在增强书法魅力的同时,给人一场视觉盛宴。除此之外,通过对伊秉绶作品的赏析可发现,他的隶书在外观上看似是拙朴无华,但是其内却有着强烈的艺术风格和感染力,泰岱巍巍、高旷雄浑、正气浩浩。而形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不仅是因为其对于中锋铺毫的出神入化,最主要的还是因为其一生都沉浸在隶书书写的方式上,其对于隶书有自己的理解。

2.4 敬心静气,平正中和

“半日静坐,半日读书”是伊秉绶对“养气静心”一词的追求。在对程朱理学的追逐过程中,“养气静心”是伊秉绶的程朱理学修养,通过对伊秉绶隶书赏析可知,从远处观看,伊秉绶的隶书看似平淡无奇、没有一丝一毫的变化,但是近看却发现他的书法变化多端,字里行间都韵味无穷,而这种韵味的体现,也正是伊秉绶对于“中和”这一儒家最高境界的不懈追求。其实概括来讲,“中和”之美无疑是有着程朱理学背景的伊秉绶的主动追求,而这种追求在其对人生以及对书法两方面也表现得酣畅淋漓,正所谓“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经大量历史典籍查阅分析可知,“中和”之美的最高境界不在于“和谐”或者“偏胜”,而是“双强”,即对立面双方反向强化,又相互渗透,相磨相荡,相生相克,相反相成。

3 结语

综上所述,书法作为中国一门古老的艺术,在中华文化几千年的演变中也在不断发展。可以说每个历史时期都有著名的书法大家,这些书法大家撰写的书法不仅是当时历史文化的缩影,同时作为一種艺术创作具有很深的玄妙。伊秉绶作为清代著名的书法家,其在隶书方面具有很深的造诣,不仅个性鲜明,具有强烈的艺术风格和感染力,而且伊秉绶也把自身个人的生活感受、学识、修养、个性等融入其中,其作品将对于“中和”之美的追求表现得淋漓尽致,值得当代所有书法家去观摩以及借鉴。

参考文献

[1]王冬龄.清代隶书要论[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13:122-126.

[2]默庵集锦.伊秉绶书画集[M].台北:惠风堂,2015:105-107.

[3]默庵集锦.伊秉绶题《赠梧门山水》五言诗[M].台北:惠风堂,2015:22-126.

猜你喜欢

中和
万物通心
“中和”思想的审美特征探究
诗词歌赋中的美学映像
论中国古典悲剧的中和之美
浅析中庸之道与中和之美
浅析中庸之道与中和之美
“中和”的大美之学
极端思维,让化学学习有效“中和”
试论《国语》所反映的先秦用乐及乐论
儒家哲学精神文化的阻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