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开展存在问题的思考

2019-09-23刘君威郝晓萍祁金燕

智富时代 2019年8期
关键词:本科院校优化建议创新创业教育

刘君威 郝晓萍 祁金燕

【摘 要】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已持续多年,从顶层设计到四梁八柱的形成,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实现了重大的发展。但是,当前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仍面临诸多问题,需要寻求解决方案和思路。本文梳理了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突出性问题,并对如何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提出了优化建议。

【关键词】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优化建议

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至今已有20余年,在不断地探索和实践中,逐步形成了当前创新创业教育开展的顶层设计。融合“大众创新 万众创业”的时代背景,贯彻国务院《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培养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的重中之重。面对2018届应届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为2.8%的现状,推动创新创业教育实效性发展、创新性发展,是当前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深入开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对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必要性

(一)充分发掘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潜力

从社会角色来看,大学生是最具创新创业潜力的群体之一,对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加快培养一批具有创新潜力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使得原本一些没有创业想法的学生产生了萌芽,并在之后的创新创业的实践中,逐步“成熟”起来,成功的孵化出成功的项目。

(二)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创新创业教育融合了多个专业、多个学科,其开展过程中,输送了学生在多个方面的知识,培养了学生在多个方面的能力,改变了学生从原先单一专业知识的学习,到现在的多个方面建树、掌握不同专业的知识,提高了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三)为创业大学生提供理论指导

创业注定是艰辛的,必然会遇到许多挫折和困难。但是,有很多弯路,我们的大学生可以避免,正所谓“前车之鉴,后车之覆”。对创业的基本理论进行讲解、将师兄们的创业经验进行展示,可以指导我们的学生投入创业,少走很多弯路。

(四)培养适应国家战略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得学生在多个层次、多个方位的能力都能有所突破、受益,培养了社会所需的创新性人才、适应国家战略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二、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相比于最早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部分研究型大学,大部分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起步较晚,少数应用型本科院校还存在未重视创新创业教育的现象,各高校整体上表现为参差不齐,存在的问题有共同之处,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1)学校谋篇布局不到位、态度不够鲜明

①创新创业宣传不足,文化氛围缺失

一方面,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理解的差异,认为创新创业教育应当同传统的学术教育一道,按照“开课——排课——授课——结课——考察”的方式开展,缺乏拓展、延伸,评价单一,灵活性较差;另一方面,高校在长期的工作中形成的惰性思维,传统的“棒打出头鸟”、没有先例,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没有经验可循,对创新创业工作态度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宣传只是弄个比赛、拉个横幅、发个文件、开个大会、做个汇报。

②急功近利、流于形式、重于表面

其一,当前各高校、各地方对待创新创业的态度是“以赛促教”。通过举办各类创新创业大赛,带动创新创业教育,凝聚创新创业氛围。有的高校、学生成为此类大赛的“专业户”,开展创新创业活动、投入创新创业学习仅仅是为了比赛获奖、为了获得名次。其二,高校希望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提升学校的软实力、竞争力,使得学校在上级评价、社会评价、综合排名处于领先位置。一切创新创业工作的开展,都是功利性,做的都是表面功夫,从未到达更深层次,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是“蜻蜓点水”,所处的是可有可无的位置,折腾的都是学生的精力、学校的资源。

③资源覆盖面不足、分配不均

有部分高校将整合的有利资源,对少数有创新能力、表现突出学生开放;对于能力一般、想法一般、表现一般的同学没有鲜明态度,由他们自找资源、自由发展。这部分学生只能心生羡慕、望而却步。其实他们未必不适合投身创新创业,只是他们没有得到有力的机会。创新创业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在于每个人的潜能都没有充分发掘,能力不足的可以通过学习变成能力突出,想法一般的可以通过优化变成现实可行且创意十足。其实,这些学生潜在想法和能力就被耽搁掉了。

④资源短缺,配置不足,支持有限

创新创业教育开展起步较晚,发展迅猛,使得高校在師资、物资方面满足不了学生。第一,高校在创业导师聘请方面花费较大,效果不佳,使得在创新创业师资方面的建设存在阻碍。第二,高校校园孵化基地场地有限,校外孵化基地门槛高,使得学生能够利用的场地资源少之又少。第三,大学生在启动资金方面受到很大限制,得不到资金支持的项目,凭借学生自己的“家底”,成功的可能性又大打折扣,从而使学生的顾忌增加、欲望消散、不愿尝试。

(2)教师的表率性不足,激情不高

①创新创业课程授课简单、类别单一

将创新创业课程当成传统的基础课程,采用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学的授课模式,只注重传授知识,不注重具体运用;在课程设置方面,开设的都是一些常规课、通识课,学生可选科目很少;不依据学生的兴趣、特点开设课程。长此以往,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受到制约,对课程的兴趣也会大大下降,从而在理论教学方面原地踏步、停滞不前。

②重“理论”,轻“实践”,思想认识有待提高

长期以来,部分教师习惯于理论授课、不屑于实践教学。第一,在创新创业的认识上持有“创新创业不是教出来的”、“创新创业靠天赋”,把创新创业当成少数学生的“必需”,对创新创业持可有可无的态度,激情不足。第二,在创新创业课程授课方面,由于涉及的知识面较广,授课形式多样,没有模式可循,不愿探索教学方式,不愿承担教学任务。第三,在实践教学方面,不习惯理论联系实践。对于学生在创新创业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讲到理论、道理、模式侃侃而谈,对于具体如何运用,没有经验、没有思路、没有方案。这些问题,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创新创业课程的发展。

③评价体系过于单一

第一,传统的应试教育,“一考定终身”的观念,决定了老师评价一个学生只看中结果,不注重过程。对于学生创新创业的评价只看项目是否孵化成功,对于实践过程中的劳动的付出、项目的推进、自我的进步不作考察。第二,对于创新创业项目的评审过分注重当前的商业效益、经济利益,忽视项目的潜在价值、社会价值,而且没有对一个项目进行全过程的考察,从而流失同类项目的开展的丰富经验。这些评价传统的评价方式,使得学生的热情低下,期望不足。

(3)学生自身能力不足,思想上不进步

①因循守旧,价值观念单调,主动性缺失

传统的大学学习模式、学习氛围、生活习惯,造就了学生大学“学习——考试——毕业——就業”的生活观念,没有创业的冲动,没有创新的意识,认为创新创业与自身无关,对人生的安排就是毕业以后找一份稳当工作。安于平凡的生活,对人生没有追求,对未来没有打算。在创新创业的主动性方面缺失严重,既受到自身没有欲望的影响,也归咎于高校创新创业氛围的不足。

②认识缺位,理解错位

同学们有的认为创新创业就是创业、创新创业就是创新。还有的认为创新创业不易,创业成功几率渺茫,付出未必会得到回报。一方面,同学们对创新创业的思想认识不到位,没有深入的进行了解,认为从事创新创业的是一些高素质人才做的,像自己这些理论匮乏、实战经验不足的,不宜投入到这样的工作中。另一方面,还有同学把创新创业简单的等同于创办事业、成立企业,认为创新创业教育就是教我们怎么赚钱。这一认识很大程度上制约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

③创新能力缺失,创造性不足

受传统的教育模式、应试教育、题海战术的影响,从小到大,学生就只学会了做题,而且只会做“一道”题。遇到问题,从来都不是自己思考,求助于“度娘”。遇到了麻烦,不是自己想办法解决,而是求助于同学、老师、亲友。网游的流行,使得同学将大部分时间浪费在宿舍打游戏,对外界的了解、经历变少。传统的学习生活方式造就了学生的思维模式,创新性缺失,创造力不足。

④创新动力不足,口号派倾向严重

当今大学生做事只是表面文章,学习、生活、工作从来只做口号派,不做行动派。做每件事从来都是虎头蛇尾,沉不下心来人人真真做一件事。对于创新创业更是喊着我要做项目,谈到具体规划时,一切皆无。好不容易付诸了行动,一遇到困难就毫不犹豫的退缩,更不谈有什么出色的表现。不同阶段不同时间有不同的想法,至于要落实哪一个,都没有想好。生活浮躁让大学生做事丢了认真、捡了自满。

三、优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开展的几点建议

创新创业教育的任务是长期的、艰巨的、重要的。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未来社会的创新驱动能,更决定了高校未来的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决定了国家的发展和建设。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1)以创新的理念驱动高校发展战略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当今时代的主旋律。高校的工作开展、深化改革的进行同样会遇到诸多问题,高校应当秉承创新性的发展思路,用创新的思维、创新的方法解决现实问题。同时注重创新氛围的营造,使广大学生在浓厚的创新氛围中成长起来,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和能力。让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实现生态化发展。

(2)大力解放思想,认真对待创新创业教育,踏实做好相关工作

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既不是为了培养一批企业家,也不是为了完成教育部门下发的任务,而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社会所需的创新性人才。同时必须明确,创新创业不仅仅是一种教育模式、商业模式,更是一种生活模式、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创新性思维是我们用来解决问题的有利抓手。对创新创业的宣传要讲求方式方法,即突破于传统的讲、贴、拉等低效率的方法,多通过学生感兴趣、接触多、高效率的方法宣传到位。

(3)因材施教,分门别类开展创新创业教育

不同的学生对创新创业有不同的期待。有的同学是为了体验创新创业的经历,这就需要对他们实施体验式教学,让他们了解创新创业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有的同学是为了培养自我的创新性思维,这就需要对他们实施模拟式教学,在实际问题中培养他们的创新性思维。有的同学就是为了创业,这就需要对他们实施全程实践性教学,让他们在真实的创业环境中一步步实现自己的目标。这些都要求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要遵循分类培养、因材施教的原则。

(4)拓宽创新创业覆盖面,做强保障机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高校对于现有的教学实践资源,要尽可能的对所有同学开放,让每一个同学都能在资源的实践中,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去决定自己在这条路上会走多远,从而决定自己的选择。学校在这方面可以提供一些指导。对于学生项目在孵化期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学校要能联系、整合、利用校内资源和社会资源,尽可能多的为学生提供帮助。要通过高效的努力,让每一个对创新创业感兴趣的学生得到进步、实现自己的目标。

(5)加大实践教学的投入,变革传统的理论授课模式

高校要突破传统的灌输式的授课模式,培育和探索新的授课方式,同时注重实践教学的发展,多做实践,让学生通过实践,感受到创新创业的独特之处。通过“课堂——课后——校内——校外”多层次、全方位的实践形式,依托社团、学生组织、竞赛等多个渠道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6)依托大赛,使之成为推动创新创业教育的新动能

“互联网+”、“创青春”、“挑战杯”等创新创业大赛现在已经很普遍,而且在“产学研用”方面发挥了作用。引发了高校、学生、社会、企业的高度关注。以“互联网+”大赛为例,从第一届到第四届,无论是从参赛人数还是参赛队伍来说,均一届多于一届,一届优于一届。高校要明确,大赛的举办是为了宣传创新创业的时代氛围,号召更多的大学生投入到创新创业的生活中去。要通过大赛的举办,发现创新创业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实现大赛反哺教育的目标,从而使大赛成为推动创新创业教育的新动能。

四、结语

当前,“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已经成为社会潮流和风尚,已经成为推动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大学生作为创新创业的生力军,在推动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建设过程中,要理性对待自身的发展特点,充分发扬自身的潜能,依托学校的优质资源,审视创新创业实践的环境,突破制约自身创新创业发展的瓶颈,提升自己在创新创业教育上取得新的突破。

【参考文献】

[1] 段然全 暴海忠.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环境下高校创业教育热的思考.《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18年12月23期

[2] 崔家琪 臧丽婷.关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问题的思考.《智库时代》

[3] 叶太保 董柯.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开展存在的问题及策略研究.《现代商贸工业》

[4] 葛凌桦 陈德虎 王勇能.大学生创业精神及其培育路径探析.《浙江理工大学学报》2019

[5] 裴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几点思考.《教育现代化》.2018年11月第46期

[6] 吴玉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困境与路径选择.《教育探索》.2015年第11期

[7] 辛 华 韩婧怡 徐 晶.关于完善创新创业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思考.《科技创业月刊》

[8] 何杨盛哲.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建设的相关思考.《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8年第11期

[9] 薛成龙、卢彩晨、李端淼.“十二五”期间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回顾与思考.《中国高教研究》.2016年第2期

[10] 梅伟惠,孟莹.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政府、高校和社会的角色定位与行动策略.《高等教育研究》.2016年8月

[11] 万力勇、康翠萍.互联网+创客教育:构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新生态.《教育发展研究》.2016.7

猜你喜欢

本科院校优化建议创新创业教育
浅析河南高等本科院校智力服务型旅游人才的培养
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物理教学改革探究
生物工程教学团队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新常态下系列化、规范化、创新化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