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暴力现象及整治对策

2019-09-23赵懿纯

新媒体研究 2019年15期
关键词:网络暴力产生原因危害

赵懿纯

摘  要  网络暴力的形成依托于互联网的普及和网络舆论的发展。其往往会侵害公民的合法权益,甚至给公民的人身安全和社会秩序带来威胁。网络用户的匿名性、网络环境中人际关系的薄弱性、趋同心理等催生助长和发展了网络暴力。消除网络暴力需要网络环境治理中的实名制机制的逐渐推行,以及广大网民坚持独立思考,和政府加强网络监管制度等多方面共同发力。

关键词  网络暴力;产生原因;危害;对策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9)15-0054-02

伴随网络技术的发展,互联网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进入一个“无网络即无生活”的时代。互联网既代表了一种交往方式,同时也为社会舆论提供了一个新的舞台。网络舆论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以及国家和社会治理不能回避的问题。人们在感叹网络舆论的迅捷性和广泛性的同时,也在擔忧其一旦失控所带来的诸多麻烦和不利影响。健康有序的网络舆论会有利于社会进步和文明发展,而畸形无序的网络舆论往往会导致网络暴力,本文即是在梳理我国网络暴力产生发展的基础上,简要分析网络暴力的危害、成因以及杜绝网络暴力的相应对策。

1  网络暴力的形成及其危害

互联网时代早期,伴随相关论坛的逐渐兴起,网络舆论逐渐出现。这一时期,经济和文化精英在领导着网络舆论的导向,这一阶段网民往往文化程度较高,能够较好地把握舆论的正确方向和限度。国家也会积极提供适当的平台汇集网民的意见,有利于国家更好的发展。这个时期的网络舆论往往只涉及国家主权等重大问题,网络暴力在这一时期影响并不大。

21世纪初期,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民用户开始扩展,越来越多的公民参与到互联网世界,发表自己的见解。这个时期的网络舆论开始扩展到社会问题和政治领域,政府也逐渐感受到了网络舆论的强大力量,开始正视通过网络舆论反应出的问题。但这一时期的网络舆论往往还要依托于新老媒体的互动,而不能完全脱离传统媒体。传统媒体在这个时期具有的社会公信力依然在一定程度上高于新媒体,传统媒体更能代表一些官方观点或权威观点。网络舆论往往需要传统媒体的一些报道的助力才能达到顶峰。这一时期的网络暴力会偶尔出现,但是总体而言,网络暴力的危害并不十分显著。

目前,网络舆论到达了其爆发期。这个时期,互联网体系更加成熟,网民数量暴增。但是与此同时,网民素质并未同步提升。反倒是伴随网民人数增加的同时,网民素质出现了太多的参差不齐态势。网民逐渐脱离了初代精英的带领,开始随意发表自己的观点。而由于网民基数的增加,各种观点都会有自己的市场,都会受到相当一部分人的认可和追捧。这种情况下,的确达到了“百家争鸣”的效果,但也不可否认,一些不正当言论会影响网络秩序,网络暴力逐渐引现。网络暴力正在消解互联网带给我们的正面红利,引发人们的种种恐慌。其主要危害性体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网络暴力行为会侵害公民的合法权益。近些年来,不少名人都为网络暴力发声。作为公众人物,他们的一些言谈举止被过分放大,导致人们因为他们的一些过失或者只是一些无中生有的误会而对他们进行口诛笔伐,一些恶意组织的人身攻击评论在各条火热的微博下都可以看到,一些恶意剪辑的视频也随处可见。尽管对于公众人物而言,他们对于恶意攻击的承受力应该强于普通人,但这些人身攻击也的确侵害了他们的合法权益。

二是网络暴力会造就施暴者的普遍性。网络暴力的可怕之处在于,在不知不觉间你就可能成为施暴者。网络舆论的一个特点就是跟风严重。一旦一个事情成为热点,人们就会跟风披露相同的事件,而人们为了赶上这波热度,往往不会认真考证自己所披露的事情是否属实。在我们肆意嘲讽某一个批评对象的时候,有多少人是有认真了解过这个人,还是仅仅是跟风嘲讽,不嘲讽似乎就格格不入。一人一言,人人都觉得自己没有做错什么,可是在被嘲讽的人身上却有千斤之重。我们每个人都可能在网络舆论中变为施暴者。

三是网络暴力给公民的人身安全和社会秩序带来威胁[1]。“人肉搜索”建立在网民互动分享链接的传播行为上,是虚拟互动和现实互动合力作用的产物,在舆论层面上可以掀起巨大波澜。“人肉搜索”因其较强的破坏性被视为网络暴力的一种表现形

态[2]。“人肉搜索”可以获得互联网世界中某个人在现实世界中的具体信息,比如姓名、年龄、家庭住址和工作单位等个人信息。而一些极端的人则会在线下对被“人肉搜索”的人进行攻击。这种行为已经由网络暴力向现实暴力发展。

2  网络暴力产生的原因

首先,匿名用户催生网络暴力。网民基数增加,众人意见不合,自然就会出现分歧甚至人身攻击,这种情况下,匿名用户应运而生[3]。

其次,网络环境中人际关系的薄弱性也助长了网络暴力。舆论的产生需要以群体的作用作为动力。在互相陌生的互联网世界,维持彼此关系的条件是围绕某一特定问题发表相同观点,而网络舆论也产生于这个过程中。这种十分薄弱的“人际关系”,也为网络暴力埋下了隐患。你我在这一战争中是同袍战友,可是又有谁知道在下一场舆论之战中,你我是否会成为敌人呢?对于一种不确定的关系,人们往往不会过于认真地进行理性思考,而就是这种非理性的你一言我一语最容易形成网络暴力[4]。

再次,趋同心理造就网络暴力的不断发展。大多数人会存在趋同心理,当自己意见与周围人相背离时,会产生孤独感和恐惧感。而网络空间的舆论恰恰存在一种“前十效应”,即对网络上出现的某些新闻或社会现象,前十位网友的评论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后续上百位上千位甚至更多网友的态度和评论。当一致观点越多时,突破自己的内心、勇于发表新观点的难度也就越大。

近些年来,不乏有反转的事情发生。比如之前重庆公交车坠江事件,在第一开始由于一篇报道称因一位女司机逆行而导致公交车避让不及而坠江,一时间多少舆论全部指向那个女司机,对其进行人身攻击,肆意谩骂,甚至将怒火牵扯到了整个女司机群体。可后来,警方公开案情,发现真相其实是公交车司机和车内女乘客争吵导致公交车坠江,并对之前那位女士造成了伤害。真相大白,有多少人记得自己曾对那位无辜的女司机说过什么呢,有多少人觉得自己应该去道歉呢?大家都觉得与自己无关,自己只是众多人之中的一个罢了。

3  杜绝网络暴力的对策分析

当我们知晓网络暴力的种种危害,也初步了解造就网络暴力的原因之后,应当认真思考,理性分析,寻找杜绝网络暴力的适宜对策。

一是网络环境治理中的实名制机制的逐渐推行。针对匿名用户发表不当言论挥舞网络暴力大旗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情况,我们应当积极推进网络实名制度[5]。如果网络暴力实施者知道自己发表不当言论的行为已经被管理机关或者被侵权人掌握,就可能会有所顾忌。

二是学会独立思考。网络舆论与网络暴力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哪怕看似正义的言论也可能是一种网络暴力。事物都是具有两面性的,人们往往只会看到对自己有利的一面,或者说,人们只希望别人看到对自己有利的一面。作为旁观者,我们能发现两家挂出来的吵架理由都十分有道理,并且也的确证据确凿,一家骂的合理,另一家的澄清似乎也没有漏洞。这种情况下,我们似乎也不好分辨事实真相,但是,这些人吵架的目的也不是为了真相,而是单纯地看哪家会吵赢。他们放弃了自己的独立思考,进而造就了网络暴力。如果他们能够独立思考,分清善恶,则网络暴力会相应减少。

三是加强网络监管制度。政府应及时控制网络舆论的走向,避免其发展为网络暴力。当网络舆论一旦出现有向不正确的方向逐渐发酵的趋势,政府应该及时对舆论进行引导,及时公开信息,使公众能够及早了解事情真相,而不致整体舆论方向走偏。应当及时发现并惩处一些“键盘侠”,阻止其一步步带偏网络舆论使其发展为网络暴力,同时应该及时处理群众对一些网络消息的举报,尽早发现并删除那些不当言论。

参考文献

[1]朱丽.网络暴力舆论的特征和成因分析[J].新闻界,2010(6):36-37.

[2]许鑫,理性审视网络非理性言论[J].新闻记者,2012(10):59-63.

[3]李采薇.网络暴力行为的刑法规制[J].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73-79.

[4]王艺.网络虚拟空间中的“非理性互动”类型及影响因素[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8(10):63-67.

[5]林凌.网络暴力舆论传播原因及法律治理[J].当代传播,2011(3):76-78,83.

猜你喜欢

网络暴力产生原因危害
喝饮料的危害
喝饮料的危害
网络暴力的危害及产生根源
“网络暴力”
大学生网络暴力语言分析
浅析企业劳资纠纷产生原因及化解对策
陪读现象产生原因及其利弊分析*
“久坐”的危害有多大你知道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