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将生涯适应目标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

2019-09-18杨惠

学理论·下 2019年8期
关键词:实践体系思想政治教育

杨惠

摘 要:生涯适应是生涯发展的核心建构理论。大学生生涯适应力关注大学生对当前阶段的生涯适应能力和未来生涯发展的准备情况,与思想政治教育在主体、任务、价值方面有着目标关联。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大学生生涯适应不良主要体现在生涯关注、生涯控制、生涯好奇、生涯自信四方面的缺失,为了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与个人生涯发展的目标同向,需要将生涯适应的目标体系、生涯探索的方法体系、生涯发展的评价体系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体系。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生涯发展;生涯适应;实践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9)08-0165-02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7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来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以学生为中心,是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服务对象的基本定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目标不仅是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还要帮助学生应对社会环境的需求。作为生涯发展的核心建构理论,生涯适应关注个人应对生涯变化和生活角色的准备程度,其发展水平是大学生实现成功就业、职业生涯发展顺利的关键[1]。因此,从学生生涯发展的关键要素出发,寻找生涯适应理论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之处,探索在思想政治教育育人目标下学生生涯发展的现实问题,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理性探讨,也是对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育人体系的积极创新。

一、生涯适应力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内涵及关联

(一)大学生生涯适应力

生涯适应是适应概念在生涯研究领域的应用,学者们从多个角度定义了生涯适应的含义。Savicks(1997)认为生涯适应是个体面临不确定事件时,对其生涯计划的调整和调整的态度倾向,强调了个体和环境的交互作用;林继伟(2007)认为生涯适应强调的是个体通过行动解决环境压力、达成生涯目标的过程;曾维希(2009)将生涯适应界定为一种个体的胜任能力,是个体在适应复杂生涯历程时的积极心理品质。不管是将生涯适应视为计划、过程或是品质,其实质都是个体适应角色变化并与角色保持动态平衡的状态。

与特质因素论所强调的静态的以职业选择为焦点相比,美国学者舒伯的生涯发展理论强调了动态的自我概念与职业概念相匹配的过程,更加符合当代大学生的发展需求。生涯发展理论将个体生涯发展分为成长期、探索期、创业期、维持期、衰退期五个阶段,每个阶段都对应着相应的任务,大学生生涯适应力关注的是大学生对当前阶段的生涯适应能力和未来生涯发展的准备情况。

(二)生涯适应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关联

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是通過知识、经验的传授和方式方法的创新,促进价值的认同[2],增强目标群体的个体素质,使个体得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是在思想政治理论的指导下,为达到一定的教育目标所举行的丰富多样的实践教育活动。

社会经济发展的全球化战略为个人发展提供了方向和路线,也对个人生涯发展目标产生了重要影响,一方面为个人成功带来了更多机会,另一方面也为个人发展带来了较多的不确定性。从个体发展层面上来看,思想政治教育应体现“个体需要满足性”,考虑其是否促进了大学生的成长成才[3]。因此,大学生生涯适应既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指向,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价指标,其目标关联体现在:一是主体目标的关联。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设计是为了服务于学生这一教育主体,也体现着学生个人成长目标与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有机结合。二是任务目标的关联。生涯适应理论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是高等教育从精英化转变为大众化教育过程中,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以学生的职业匹配为目标转变为以生涯发展为路向的切入点。三是价值目标的关联。生涯适应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个体层面的评价目标,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人才发展是否适应日新月异的环境变化的检视。

二、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大学生生涯适应不良的表现

生涯适应关注个体获得生涯成功的关键能力,思想政治教育是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大学生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4],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的大学生生涯适应则是以思政育人的要求检验学生生涯水平并对其有目的地施加影响,使其符合社会需求与个人发展需要。现阶段,大学生生涯发展水平不高、适应不良主要表现在生涯关注、生涯控制、生涯好奇、生涯自信四个方面。

(一)生涯关注目标较少,缺乏主动探索精神

生涯关注是学生对未来发展方向做准备的情况。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生涯关注”一直以来被“学业关注”所代替[5],学业成绩成为评价学生最主要的标准。一方面,学生在高考前关注各级各类考试,目标聚焦于取得更高的学业成绩,这一惯性延续到进入大学后,部分学生和家长仍下意识地追求学历、学位目标,寻求学业成绩的进一步提升,表现为盲目热衷考研、修读第二学位、考取资格证书等,忽视了对学生个人生涯发展的有效关注,部分学生高考前习惯于家长的教育陪伴,大学期间远离父母视线就因为缺少个人发展目标而缺乏奋斗热情,表现为在大学期间因为不再有升学压力而缺少学习动力与兴趣,逃课或沉迷于游戏;另一方面,大学生偏重于关注自我感受和自我提升,忽视与外部环境的互动与调适,表现为满足于通过各类校内考核,除了完成学校要求参加的各类实践实训活动以外,对与自身未来职业发展相关的社会经济发展形势关注不够,对外部环境的变化趋势对自身发展影响的探索相对不足。

(二)生涯控制能力较差,缺乏自主理性决策

生涯控制是学生为了自身发展进行有目的地完成任务的行动。生涯控制能力不强的学生较难做出有利自身发展的自主决定并承担相应责任,一方面,由于学生生涯关注目标不明确,缺乏明确的发展方向,学生在遇到选择时没有一定的价值标准作为判断依据,导致了决策能力较弱;另一方面,在现实生活中,学生成长的主要控制角色往往是家长,在学生的升学学校选择、兴趣培养、专业挑选等重要人生事件上,家长经常代替学生做出决策,不但减少了学生自主决策的机会,也延误了训练学生在面临决策事件时承担后果的能力,导致部分学生在进入大学后,缺乏自己做出决定的能力而需要依赖他人,对学习生活中各种决策缺少理性选择,从而产生迷茫、失落、无助等焦虑情绪,表现为虽然知道学业不能顺利完成的后果,但难以自主摆脱游戏成瘾、沉迷娱乐、厌倦学习等行为。

(三)生涯好奇水平偏低,缺乏内在发展动力

生涯好奇是学生对与自我发展相关的工作世界进行生涯探索的愿望和动力。缺少生涯好奇的学生从工作世界获得的信息量较少,对自身职场适应程度的判断产生误差,易形成不切实际的生涯期待。生涯好奇程度高的学生在职业准备阶段会有意识地关注行业、专业的发展趋势,并通过调查研究、积极实践等方式搜集与未来发展相关的信息,并通过各种途径锻炼自身的职业能力,寻求与职业世界相匹配的可能性;而生涯好奇程度低的学生习惯于被动接受教育,视野较为狭窄,对外部职业世界探索和互动的欲望较低,甚至表现为对职场发展的真实情况知之甚少,对于自身的能力和水平定位不准确,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缺少提升自我的强烈愿望,也因此出现了对薪资水平期望过高、能力水平达不到用人单位要求的“难就业”现象。

(四)生涯自信程度不足,缺乏自我效能信心

生涯自信是学生对解决自身生涯问题的信念和成功预期。学生的生涯自信表现为对自身在发展过程中对达成目标的信心和信念,生涯自信程度高的学生在学习生活过程中愿意经常接触新任务和新挑战,通过行动不断实现自我价值的提升,而生涯自信不足的学生则对自己发展的可能性缺少正面了解,面对挫折和失败充满消极悲观情绪,倾向于将问题的存在归咎于自身的缺点和不足,对来自外在环境的压力缺少积极面对的心态,缺乏挑战当下困境的自信和勇气,表现为个体因缺乏自信而阻碍其生涯角色的实践和目标的达成[6]。

三、将生涯适应目标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体系的基本策略

实践育人的本质,是通过实践教育活动,帮助学生将获得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能力[7]。将生涯适应目标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体系,就是要运用生涯发展理论探索学生成长规律,用生涯建构方法研究学生成長问题,用生涯服务目标引导学生成长方向。一方面,以生涯发展理论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提供学科理论支持;另一方面,以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体系为生涯发展理论的落地执行提供有效路径,实现教育活动与个人发展的目标同向。

(一)将生涯适应的目标体系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

将生涯适应的目标体系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就是在探索学生生涯成长规律的基础上,创设教育情境,通过一系列精心策划的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实现在大学不同阶段的生涯发展目标。一是通过体验性教育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探索未知领域,有针对性地解决其生涯关注过程中的不关心、不觉察的问题。如:带领学生参与参观专业相关的生产和研究基地,打开学生眼界,引导学生将参观体验与个人的发展追求相联系。二是通过参与性教育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建立生涯自主,让学生在主动参与获取信息和理性决策的基础上尝试完成工作任务,增加学生的生涯体验。如:举办行业调研分析活动,要求学生自主选择未来职业目标和方向,在搜集目标职业所在的行业背景信息基础上,分析职业价值,将个人大学阶段的成长目标与职业准备行动计划相结合。三是通过创造性实践教育活动,在满足学生生涯好奇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建立生涯自信。如:鼓励学生加入创新团队,尝试用专业知识和技术解决科学研究或社会生活中的难题,帮助学生自主有效地解决有价值的问题,并从中获得进一步探索的动力和信心。

(二)将生涯探索的方法体系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

将生涯探索的方法体系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是将生涯发展的价值取向、内容要素、结构方式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通过整合实践活动的方法系统增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体验,使教育实践目标明晰化。一是实践活动设计与生涯需求同步。依据学生生涯现状,梳理学生不同阶段的生涯需求,设计有针对性的教育实践活动。如:新入学学生以探索未知、打开视野的实践活动为主,以满足其对新事物的体验需求,而毕业生的实践活动则以职业选择、体验和实战模拟为主,帮助其增强对即将来临的职业选择做出正确判断的体验。二是实践活动项目与生涯规律同步。参照学生生涯阶段,为学生进入下一阶段设计有针对性的教育实践活动。如:统筹设计大一到大四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以生涯人物访谈为例,大一学生的任务可以是访谈不同职业岗位的人员,重点目标是让学生体验更多的职业类型,而大三学生的任务可以是聚焦于一两个职业的深度访谈,体验同一个职业不同阶段的任务和要求,即根据学生所处阶段的特点调整实践活动的广度和深度。三是实践活动总结与生涯反思同步。在学生参加完体验活动后,有目的地进行反思、分析、澄清等总结活动,帮助学生理性总结其生涯发展状态,在此基础上促进学生的生涯自信。

(三)将生涯发展的评价体系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

将生涯适应的评价体系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就是将是否符合学生生涯成长需求融入实践活动的指标检验体系,以个性化、可持续的个人生涯发展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性和差异性。一是以学生生涯阻碍因素明确实践活动方案的关键点。生涯阻碍是学生个体生涯发展不顺利的主要原因,通常表现为父母行为阻碍、背景差别待遇、信息探索不足、技能储备不足、婚姻家庭制约、学校教育不足、性格缺陷等[8]。将这类阻碍因素的可能性解决方案融入教育实践活动目标,以克服此类阻碍问题的设计作为实践活动开展的关键点。二是以促进学生生涯发展检验实践活动的实效性。教育实践活动根据学生生涯发展规律,兼顾学生的层次性和差异性,以学生生涯适应情况是否得以提升来检验实践活动的影响效果。

参考文献:

[1]Hirschi A.Career adaptability development in adolescence:Multiple predictors and effect on sense of power and life satisfaction[J].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2009,74(2):145-155.

[2]肖建国.实践育人的关键点[N].中国教育报,2017-04-13.

[3]张红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评价指标探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5):98-101.

[4]张耀灿.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51.

[5]李妍,严敏杰.生涯适应力理论对当下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意义探析[J].人文杂志,2014(11):126-128.

[6]赵小云,郭成.国外生涯适应力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进展,2010(18):1503-1510.

[7]何其颖.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育人与高校创新人才培养[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1):73-76.

[8]赵小云、谭顶良.大学生生涯阻碍知觉问卷的编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2(5):600-602(622).

猜你喜欢

实践体系思想政治教育
谈中职德育课程实践内容体系的建构
谈中职德育课程实践内容体系的建构
面向复杂工程问题的计算机人才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研究
课后延续教学模式在单片机课程中的应用
优化国有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路径研究
高职学院大学生信仰迷失的原因及对策
民族院校机电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初探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