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及影响因素探析

2019-09-17李雯

法制与社会 2019年25期
关键词:影响因素大学生

摘 要 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现今重大的民生问题,是全社会关注的焦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和日趋激烈的就业竞争导致就业心理问题频发,严重阻碍了高校大学生顺利就业、创业和择业。本文从社会、学校、家庭及个人多方面因素对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出现的常见心理问题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建议,以期为大学生顺利就业提供参考。

关键词 大学生 就业心理问题 影响因素

基金项目:陕西高校辅导员工作室建设项目:红心工作室(项目编号:1921)。

作者简介:李雯,西安外国语大学经济金融学院教师,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

中图分类号:C913.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9.09.067

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进程加剧,毕业生数量持续攀升,就业竞争日趋激烈。大学毕业生由于社会经验不足、自我认知欠缺、知识储备欠缺等多方面因素,或多或少出现了不良的就业心理问题,成为他们在就业过程中的绊脚石。就业心理问题的产生不仅归结于学生自身因素,更与社会大环境、家庭教育、学校教育息息相关。

本文主要针对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体现出的主要心理问题如从众心理、自卑心理、自负心理、依赖心理、焦虑心理等,从社会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及主观因素四个方面深入分析,以期为帮助大学生培养良好的就业心态、促进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有益借鉴。

一、当代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

(一)自我认识欠缺,产生从众、自负心理

现今的大学毕业生已来到“95后”的时代,年龄一般在21-24岁区间,还处在人格逐渐成熟和逐步完善的阶段,对自我认知缺乏准确性和一致性,其思想意识、行为指南、就业观念易被外部环境影响,就业过程中难免产生盲目从众的心理问题。目前“考研热”、“公考热”的现象无疑是从众心理最突出的反映,主要是因为现今的大学生易受新兴事物和社会思潮的影响,在校期间很少思考符合自身的职业规划和人生目标,在面对就业、升学等大事上,往往参照家人、同学甚至社会上大多数人的想法,比如在校招的时候随大流去人多的岗位投简历,跟风考研、考公,盲目创业等情况。

此外,多数学生对自我性格、兴趣、自身能力、专业背景不能有利结合和定位,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长处和不足,盲目追求大城市就业、热门行业,或是片面要求“专业对口”的职业。为了他人认为的“安慰”“高薪”“发展前景好”等评价,舍其所长,带着功利性和攀比心,硬是与他人争过独木桥,错过其他更适合自己的就业机会。

除了从众心理,还有很多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过度自信,自视家境优渥,社会资源丰富,从而高估自己的就业能力,不顾自身实际水平,一味向往高工资、高层次、高地位的“三高”工作。名校毕业、热门专业毕业的学生也存在自负心理,认为自己比其他学校的毕业生更有优势,一味追求世界五百强企业、国企、事业单位等高门槛的职业,而实际能力无法达到用人单位的标准,最终只能就业失败。

(二)獨立意识不强,产生矛盾、依赖心理

就业依赖心理在“95后”大学生身上体现尤为突出,他们大多是独生子女,从小就在父母、爷爷奶奶乃至整个家族的呵护下长大,也在学校、社会的关怀下成长,习惯大事小事听父母和学校的意见,缺乏独立性、自主性和决断力。在毕业就业上也逐渐依赖父母、老师的帮助,更有甚者认为凭借家庭的社会关系、父母的人际关系就能不劳而获,甚至将自己找不到工作、考不上公务员的责任推给父母,责怪他们没给自己安排好工作,或是有埋怨社会竞争力大,为自己的不作为找借口。这种依赖心理只会让自己变得懒惰和被动,在就业过程中处于劣势,一旦没有靠依赖他人获取到就业机会就会心存怨愤,更不利于以后的职业发展。

现在的就业市场早已脱离“包分配”的时代,“自主择业”使得毕业生更有自主权,却让部分学生陷入了矛盾的就业心理。他们并不愿意先就业再择业,反而在先择业上面临许多心理冲突。比如去大城市发展和回家乡的矛盾、大公司平台高但工作辛苦和小公司轻松却发展空间不大的矛盾。大多数学生虽然渴望在社会上一展才干,拼搏出一番事业,但苦于知识储备缺乏、社会资源、资金的匮乏,追求安逸享乐的惰性而选择“一步到位”的工作,一窝蜂地涌向公务员、国企、事业单位,无疑加剧了就业难问题。

(三)抗压能力不足,产生自卑、焦虑心理

一些大学生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产生自卑的心理,他们有的是因为自身条件不自信,比如家庭经济困难、学习履历不突出等,有的是自身抗压能力不足,在求职中受挫几次就对自身能力持有怀疑态度,不敢正视现实,不能理性地看待就业竞争,容易将找工作的失败归结于学校不好、专业不好、家庭关系、性别歧视等外界原因。错误的归因让他们感到恐慌和极度不自信,不敢参与激烈的就业竞争,自卑和怯懦的心理使得他们在求职时表现出紧张、害怕、不善言辞,最后在面试中无法展示出自身优势,表现不佳,错失就业机会。

毕业生在身处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往往会因为目标不清、面试受挫、抉择困难而产生一定心理压力,感到惶恐不安、紧张焦虑等情绪。大多数学生在大一到大三的学习阶段很少考虑过未来的职业方向,在进入大四时突然感受到就业压力便开始担心自己找不到工作,担心以自己的能力找不到满意的工作,以及对踏入社会的迷茫和对未来的职场生活过度担忧和紧张。在临近就业时,毕业生对社会了解不深,存在很大的困惑和迷茫,这与他们在对自己定位不清,对职业生涯没有清晰规划有很大关系。即使在选择职业上有清晰目标的学生,在最初能保持从容的状态,在真正笔试、面试能求职环节中仍会显得紧张焦虑,尤其在几次求职失败之后,更容易焦虑不安,怀疑自我。

二、当代大学生就业心理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社会因素

目前,我国经济处于高速发展、产业结构不断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这带动了市场对大学生的需求。然而,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加剧,我国每年毕业生数量持续攀升,仍有大批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就业市场的供需平衡还需逐步实现。经济发展的同时,地区发展不均衡,北上广等一线城市吸引大批毕业生满怀希望的寻求机会,然而一线城市所提供的就业岗位远不及涌入的毕业生。此外,就业市场存在影响大学生顺利就业的各种问题,如招聘单位对大学生的性别歧视、学历歧视、选人用人上唯关系论、就业信息不充分、招聘流程不透明等等,都给刚刚踏入社会的毕业生带来巨大压力。

(二)学校因素

首先,高校在人才培养模式存在差距,一些高校培养出的人才与社会需求脱节较大,专业设置也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很多学生专业知识掌握有限,社会实践更是缺乏,因而在求职过程中屡屡受挫。其次,大部分高校对学生的教育上缺乏职业规划、就业指导等针对性教育,导致学生在大学四年只知学习专业知识,不知结合自身实际制定职业生涯规划,因而在大四求职时迷茫无措、矛盾焦虑。有的高校虽有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但针对大四的就业指导却相对缺乏,没有提供求职中需要的简历制作、礼仪规范、面试技巧等相对针对性、实效性强的课程。最后,高校对大学生就业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不够。虽然大多高校有心理健康咨询等专业机构提供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但主要集中在大一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心理状况普查、学生个体的心理咨询和疏导、心理危机事件处理等方面,针对大四学生的就业心理教育欠缺。

(三)自身因素

当代的大学生以“95后”为主,他们是从小被家庭和学校呵护培养出来的新一代,自信又脆弱、独立又依赖,自我认识不清。更有大部分独生子女从小未经历过挫折、打击,从未有不如意之事。因此,在求职中体现出两个特征,一是过度依赖他人尤其是家庭的帮助,不愿主动直面激烈的就业竞争,期望父母能利用家庭的社会关系帮助自己找到满意的工作;二是一旦在求职中受到一点困难或挫折就畏缩不前,产生担忧、紧张、焦虑等心理问题。

三、解决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对策探讨

(一)社会方面

政府在社会就业大环境上积极发挥宏观调控作用,不断完善就业政策和服务机制、加强就业市场和就业法规的建设,从而缓解就业市场的激烈竞争。可以鼓励大学生去西部地区、乡村地区就业,对在边疆建功立业、回家乡投入当地经济建设的毕业生提供补贴或奖励;加强与高校的交流沟通,建立大学生就业创业平台,促成校企合作平台的建立,提供大学生在校期间实习锻炼机会,帮助大学生提升其实践能力;完善大学生就业政策,加大就业政策的宣传和解释力度,建立大学生就业的服务机制,提升大学生就业的咨询服务水平。政府还可以通过加大对大学生创业的支持力度来扩大就业,增加创业贷款额度、提供创业资讯平台等。

(二)学校方面

高校应进一步完善和提升大学生职业规划、就业指导和就业心理教育。首先,高校应建立相对完善且可操作性强的就业指导体系,针对大一到大四不同年级学生的阶段特征和需求开展不同层次的就业指导课程。比如针对低年级学生开展自我认知和职业规划课程,帮助学生探索自我兴趣、性格、能力等,加深学生对专业和职业关系的理解,制定符合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根据职业目标不断提升自身能力;针对高年级学生提供就业指导课程,可邀请知名企业、行业领先者的职业人来讲解,帮助学生了解当前的就业形式、国家的就业政策和扶持力度,传授求职相关的技能如简历制作、面试技巧等。

其次,高校应加强对毕业生的就业心理教育和疏导。一线辅导员应从多种渠道了解所带学生的心理状况,经常性的与学生谈心谈话,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帮助他们疏解就业带来的心理压力。学校心理中心也可针对毕业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做相关的讲座或互动式咨询、减压活动,帮助学生在就业期间放松心情、调整状态,以健康的心理状况面对求职和择业过程。

(三)学生方面

就业大环境、学校专业背景、家庭情况等都是毕业生在求职时无法改变的现实。从学生自身方面,不能因为就业竞争大、家庭经济差、学校名气小等因素自暴自弃,而应该面对现实迎难而上,调整自身心态,提升自身能力,凭自己实力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大学生在校期间应通过各种途径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不仅要认真学习专业知识和科学文化知识增强自身的知识储备,还要积极实践锻炼,培养运用知识的能力和人际交往的方法。最后,在求职时,应有一个健康的职业观和择业观,不盲从、不依赖,以积极平和的心态面对求职时的成就和挫折,这将是人生一段宝贵的经验。

参考文献:

[1]王志贤.大学生就业心理困境干预途径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7(1):80-82.

[2]魏鹏程.大学生就业心理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探讨[J].继续教育研究,2017(7):107- 109.

[3]单丹丹.高校毕业生不就业现象分析及教育引导对策[J].继续教育研究,2017(4):108-110.

[4]高云山,白雪燕,马晓玲,等.心理因素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分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3):82-84.

[5]劉蕴.“90后”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及其引导[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16):64-65.

[6]胡先锋.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及其解决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5(22):83-85.

猜你喜欢

影响因素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新大学生之歌
突发事件下应急物资保障能力影响因素研究
农业生产性服务业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村级发展互助资金组织的运行效率研究
基于系统论的煤层瓦斯压力测定影响因素分析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