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宏观高等教育思想对高校课程的影响

2019-09-17张春平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9年16期
关键词:高校课程高等教育影响

【摘 要】高等教育思想在高校教育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对于高校学生自身发展的作用也不容忽视。就整体而言,高校高等教育思想可以分为两个方面——宏观和微观,本文就宏观方面进行了简单的探讨,并对其对高校课程的影响做出了具体分析。

【关键词】宏观教育思想;高等教育;高校课程;影响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16-0001-01

尽管高等教育在维度上分有两种不同的层次,但不管是从哪一层次出发,其对于高校课程的影响都是非常深远的。高校在进行高等教育时,必须要先对高等教育思想进行分析,然后根据具体的情况为学生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不断在探索中改革,在改革中创新。从宏观层的角度出发,高校教育思想对于高校课程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课程内容、教育本质、教育价值、高校管理模式等之上。目前,高校教育中,宏观教育思想划分的类别不同,其对高校课程的具体影响影响也存在很大的差别,本文分别从不同的方面对其进行了分析。

一、价值观下的高等教育

高等教育的价值观主要是对高等教育的目的以及受教育者需求得到满足的程度进行定位,换个角度说,也就是教育主体在接受教育过程中应该得到那些方面的满足。由于接受教育的个体不同,而不同个体之间对于教育的需求不同,这就导致目前高等教育的价值观存在差异。其中,比较显著的问题就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高等教育是为谁提供服务的?整个高等教育的发展到底应该倾向于社会发展的具体需要还是受教育个体的具体需求?还有就是,高等教育要面向于尖子生,还是随从多数,以大多数学生的利益为主,面向大众,高等教育应该是对真理的探索还是为发展更优质的社会服务而存在的?高等教育的价值观与本质观既有着显著的差异,但在其根本又存在非常密切的关联。[1]现阶段,高等教育的价值观分为两个方面,第一、主要是侧重于整个教育应该面向于社会个体,为其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高校在制定教育课程的时候应该从不同个体的具体需求出发,以事实为依据制定教学课程安排;第二种主要倾向于高校教育应该从具体的社会发展需求出发,然后再以此为依据制定课程安排。第一种的高等教育价值观主要是以“个人”为主体,而第二种则更倾向于“社会”。但是,不管是哪一种价值观,不管是个体的发展需求还是社会的发展需求,其都不是字面层次上简单的这种“需求”,它包含了很多部分,涉及到很多方面,再在此基础上组合而成了繁杂、深奥的高等教育价值观。

比如,当高等教育侧重于“个人需求”的价值观时,学校在课程设计上就需要面向于不同个体的需求,在课程设计上要重点考虑到不同服务对象之间的差异,而且不同个体之间的服务内容也存在很大的差异。又比如,当高等教育侧重于“社会发展需求”的价值观时,其教育课程的设计主要是为了发展全社会的经济实力和政治能力,旨在用全社会的发展带动个体的发展。

二、功能观下的高等教育

高等教育的功能观其实是对高等教育这种社会结构的作用的总结和评判。高等教育的主要功能问题其实就是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在一定的层面上对全社会的高等教育进行解说,再对其价值进行定位。对于高等教育的功能而言,它与高等学校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职能存在一定的差距,对于这二者应该分别讨论。

对于高等教育的功能而言,其主要分为两个方面,第一是自身具备的社会功能,第二是它对于每一个个体发展的作用。但这只是传统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学术界普遍的观点。在当代社会下,高等学校的社会职能已经发生了转变。随着我国教育部对于人才综合素养培养重视程度的提升,有很多学术界的人士都对高等学校教育的职能提出了新的观点。其中最具影响力的是某学者提出的高等教育具备社会升迁的职能。它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引导在高等学校受教育的人获得了社会地位、经济地位、政治地位等等。对于这一“新晋”的职能,对于高等学校的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高等教育在发展的过程中,对于课程的制定和选择,要设置对尖子生的选拔机制,这种课程设置在高等教育中也被称为选拔机制,具有选拔的职能。高校教育中,这种课程机制的设立,可以有效帮助社会进行人才选拔,逐渐筛选出优秀的专业型人才。[2]还有就是高等教育具备国际化的职能,在这种职能的影响下,高等教育课程应该尽量侧重于国际化,课程需要不断与国际教育接轨,吸收外来的教育理念和手段。

三、本质观下的高等教育

对于高等教育的本质观而言,它其实是对现代高等教育中内在存在的主要矛盾进行了说明,就理论来分析,高等教育的本质实则是人类从现象出发,再逐步地进行深入的探索和挖掘,在基础的层面上延伸出很多具有延展性的理论或者成果。在社会不断发展的进程之中,随着人们知识水平、认识能力的不断提升,其对于教育的本质也会产生不一样的感知和理解,会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问题、会站在更高的层面上去分析问题。在传统意义上,高等教育的本质是对其自身的归属问题进行研究,比如,当下的高等教育究竟是上层建筑还是社会生产力的一部分?是具体社会实践活动的某种表达方式还是统治阶级掌管社会的工具?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目前高等教育的本质已经逐渐倾向于探讨“高等教育是为了传递人类的文化遗产而存在还是推动社会发展而存在”“它是否是为了将人类的思想和行为潜能发挥到极致?”其实,就算目前学术界对于高等教育的本质已经做出了各种各样的探讨和总结,但是,归根结底,高等教育的本质就如同人类的本质一样,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

高等教育思想的本质观对于高等教育课程的影响,主要是当人类将高等教育归属为为人类传递丰富的文化遗产时,高等教育的课程就会向人类文化遗产的发展这一方向靠拢。[3]虽然不同学者和不同主张派对于“人类文化遗产”这一名词的定位与理解不尽相同,有些学派会具体关注其他方面的文化遗产,但若是具备这一思想观念的人,在此方面都会对宏观的高等教育思想有着独特的见解。比如,在美國,著名的“要素主义”中认为,在人类的文化遗产之中,最具精华素养的是学科知识这一部分,所以,“要素主义”一直大力主张高校应该在学校教育中将学科的发展作为重点内容。但是,“永恒主义”却认为,人类的文化遗产中,最突出的其实是那些本身就具备着亘古不变意义的部分,这一部分的内容大都归属于古典名著以及文献资料中,所以,这一学派始终认为应该在高校中大力弘扬古典名著的课程教学。

当人类将高等教育本质作为是一种内在的潜能得到发挥的渠道,在此过程中,自身可以不断的完善时,高等教育课程一般就会倾向于“帮助人类得到快速的发展”,将这作为最核心的任务,而将教育本身的内容作为铺垫。还有教育学派认为,宏观的高等教育思想主要是为了发展人们自身的能力和综合素养。其需要将学生作为整个教育的主体,在教育过程中,始终以学生发展的需求为导向,根据实际情况来制定教学计划和内容。在这里,宏观高等教育思想主要是为了帮助人类进步,帮助社会发展的。

四、发展观下的高等教育

高等教育的发展观并不是字面意义上的教育数量、质量的提升,它是一个广泛的概论。不仅涉及到了教育规模,还包含了高等教育的发展速度和效率。对于高等教育的具体原动力、教育目标、教育手段、教育条件等等都有要求。对此,宏观的高等教育思想应该从不同的方面出发,通过各种渠道以及教育理念去认识教育的发展观。“发展”对于高等教育而言是不可忽视的,对于高等教育的课程设计更是具有极为深刻的影响,但是,从整体来看,这种影响是间接产生的。

比如,高等教育在发展的过程中为了实现全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目标,已经有很大一部分高校将自身的教育向职业性高等教育看齐,这就导致整个高等教育过程中的课程也受到了影响,要包含进一些技能性强、实践性强的课程,而且课程教育的发展的方向和教育手段也会产生显著的变化。

五、人才观下的高等教育

高等教育中的人才观主要是在对高等教育发展理念和目标进行分析之后而总结出来的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类型、质量、技能、方向的观念。高等教育人才观中不仅涉及到了人才自身“德与才”的关系,还包含了人才自身的专业能力以及拓展到其他方面的能力之间的关系、人才对于不同事物之间灵活转化的关系、创新的意识,综合理论素养以及实践的能力等等。在上述几个高等教育观念之中,人才观是最具代表性的一种,因为它可以在脱离课程设计的层面上直接反应出某一高校对于人才培养的态度、理念和具体方法。一个高校的人才观还会直接影响到它的学校课程设计,因为人才观在最终形成之后,学校为了切实的实行它,就必须从各个教育方面做起,在课程设计时要严密关注其与人才观之间的关系,考虑自身的课程设计是否具有足够的实力去支撑高校人才观的落实和发展,这直接决定着整个高等课程教育的人才培养水平和数量。

目前为止,教育界已经有很多学者对于高等教育的人才观进行了研究,并且产生了各种各样的结论和观点,这对全社会人才培养模式产生了很大的轰动作用,引发了一次又一次的高等教育改革。

六、目的观下的高等教育

高等教育的目的观是其在长时间发展的过程中,面对教育的对象,他们所期盼得到的结果。当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二者之间对教育的结果形成了一定的共识,也就构成了教育的目的观。就高等教育目的观的内在含义而言,它其实与功能观在某种程度上有着相似之处,不仅是目的观中对于高等教育的最终结果有期待,高等教育的价值观也是对其结果和价值进行了定位和说明。目的观和价值观这二者最显著的差别在于,功能观侧重于人们对于现下高等教育自身价值和作用的认识,而目的观是人们对于整个高等教育最终结果的期盼。

在宏观角度上,高等教育目的观其实是就整个社会或者国家发展而制定出的一个目标,是人们都期望高等教育能达到的一种高度。宏观的高等教育目的观主要涉及到的问题是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目标的具体内容,是它在内涵中与全体社会教育发展目的联系、它是为了决策高等教育最终目标而存在的。高等教育的目的观是与某一个国家或者名族的整体高等教育发展分不开的,它是整个教育界发展的目标和主要任务。虽然如此,但仍旧有一些学者认为,高等教育本身是没有目的可言的,因为人类的正常生长、发育、繁殖本就是人类存在的目的。因为高等教育的目的观存在差别,导致各个高等学校在进行课程设置时的思想和理念也不尽相同,这直接造成不同观念下的高等教育,在课程教育内容上存在很显著的差异。比如,在今天,大多数人们都认为高等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社会发展培养一大批优秀的人才,所以高等教育的主要课程也是以建设社会发展以及提升群众生活水平而展开的。

七、管理观下的高等教育

高等教育的管理观实质上是对整个高等教育过程中宏观意义上的管理模式进行的总结,这里涉及到的“管理”其实是整个高等教育中具体的管理手段和模式。现阶段的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主要是以領导、组织、体制、监督为主的,这是一个具有广泛意义的管理概念,需要从上至下,从部门到个体之间相互配合、监督、落实。在高等教育的管理观中,主要包含了高等学校与政府之间的管理关系、领导实行管理体制的问题,高等学校对学生教学生活管理的关系等。整个高等教育的管理观念并不是脱离高等教育思想而单独存在的,它并不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要想切实的实现高等教育的管理观,从宏观的角度将其体现出来,就必须先去体会它的本质和思想,在对其进行整合、划分之后再从不同的范畴出发,对高等教育的管理模式进行改革。

高等教育的管理并不只是对学生、教育、教学的管理,它还涉及到各个高校之间的合并,个体的建设和投资,总之,在高等教育以及高等院校发展的过程中,一切需要决策、监督的事物都会涉及到管理观。高等教育的管理观会直接影响到高等教育课程的安排。而且,学校对于管理方面的态度不同,自然而然的就会产生在课程管理方面的差异,如学分制、课时设置等等。

结语

宏观角度的高等教育思想对于高校的教育课程有着很重要的影响,它不仅决定了高校课程教育的理念,更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高校对教学计划的制定和开展。而不同学派对于宏观高等教育思想所持有的态度不同,导致在实际开展高等课程教学时也存在很大的差异。对此,我们仍需不断努力,积极的去探索、去辨别、去实践,以在各种观点之下寻求平衡。

参考文献

[1]雷儒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研究[D].武汉大学,2012.

[2]黄海.通识教育背景下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5.

[3]黄爱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变革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5.

作者简介:张春平(1981—),男,江西赣州人,硕士,河海大学宣传部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思想政治。

课题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革命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课题编号:18jdszk057。

猜你喜欢

高校课程高等教育影响
从通识教育理论演进看其指导高校课程设置的必要性
没错,痛经有时也会影响怀孕
基于Flash+XML技术的护理技能虚拟教学平台设计与实现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高等教育教学中的重与轻分析
扩链剂联用对PETG扩链反应与流变性能的影响
高校《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课程教
基于Simulink的跟踪干扰对跳频通信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