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庄子·德充符》人物审丑略探

2019-09-17李洁

青年文学家 2019年21期
关键词:审丑庄子

李洁

摘  要:《庄子》一书给我们的不单是一个至美之境,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观察,《庄子》也是一个丑的世界,《德充符》一篇对人物丑的描述可谓是登峰造极,是从血脉到外形到内涵的深度塑造。它让我们看到现实的残酷,也向我们展现了万物齐一的“道”的包容,它是我们冲破传统桎梏的精神源泉,亦是对人类终极关怀的持久呼唤。

关键词:庄子;德充符;审丑

[中图分类号]:B223  [文獻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21--02

“丑”自古有之,“审丑”活动也就伴随始终。在《庄子》一书塑造的众多人物形象中,有一类人物最为特别,那就是残疾人。书中出现了11次关于残疾人的描写,分别是:兀者右师(《庄子·养生主》),畸形者支离疏(《庄子·人间世》),兀者王骀、兀者申徒嘉、兀者叔山无趾、恶人哀骀它、闉跂支离无脤、大瘤者瓮?大瘿(《庄子·德充符》),拘拘者子舆(《庄子·大宗师》),大瘤者支离叔(《庄子·至乐》)和痀偻丈人(《庄子·达生》)。其中《德充符》一篇有6个,占比最高,通篇对残疾人进行描述,在《庄子》一书中颇为独特。

一、人物审丑之名形

丑,从字源上看,与鬼有关。许慎在《说文解字》中“鬼部”注:“醜,可恶也,从鬼,酉声”。段玉裁注:“非真鬼也”,“以可恶,故从鬼”。体现在《德充符》篇中,就表现为异相畸形之人。

(一)人物姓名之丑

姓名是中华文化的脉承之一,不论今人还是古人,对姓名所赋予的含义都极为重视,这一传统也影响着文艺作品的创作。正面人物的姓名往往被赋予积极阳光的含意,反之,反面人物的姓名则选用消极畸形之意,《庄子·德充符》篇中六个人物的取名也是各有寓意。[1]

通过对他们名字的分析,即使我们不见其人,也能想象出这个人的外形特征,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庄子对这些人物的精心选择和设计,从血脉上筑起人物。

(二)人物形象之丑

在《德充符》篇中,共有六个形象异于常人者,根据他们各自的特点,可将其分为三类:兀者、恶人、变形之人。

第一类:兀者

兀者,即断去一足的人。在《德充符》中,王骀为断足之人,申徒嘉为断脚之人,叔山无趾为断趾之人,都是兀者。原文中他们的形象如下:

鲁有兀者王骀,从之游者与仲尼相若。

申徒嘉,兀者也,而与郑子产同师于伯昏无人。

鲁有兀者叔山无趾,踵见仲尼……夫无趾,兀者也。[2]

第二类:恶人

恶,除了表示与善相对的道德意义,还表示与美相对的审美意义。在《德充符》中,恶人指的是相貌丑陋、在审美方面偏离了正常标准的人,即哀骀它。在原文中的形象如下:

卫有恶人焉,曰哀骀它……又以恶骇天下……寡人招而观之,果以恶骇天下。[2]

第三类:变形之人

变形之人,即他身上不止一个特点,一个词语不足以概括,故统称之为变形之人。在《德充符》中,有闉跂支离无脤和瓮?大瘿二人。闉跂支离无脤,所谓“闉跂”,“‘闉,曲;‘跂,企也。言脚常曲,形体不正卷缩也。”“支离”,伛背也。“无脤”,缺唇。原文中他的形象如下:

闉跂支离无脤说卫灵公,灵公说之;而视全人,其脰肩肩。[2]

和闉跂支离无脤一样,瓮?大瘿的名字同样明确地传达着其自身的特点。“瓮?”,指装东西的陶器,“瘿”,长在膀子上的一种肉瘤。瓮?大瘿就是形容人脖颈上长着瓮?那么大的瘤子。原文中他的形象如下:

瓮?大瘿说齐桓公,桓公说之;而视全人,其脰肩肩。[2]

《德充符》篇在《庄子》一书中的最大亮点,就是它的人物形象塑造,庄子从三个方面塑造了三类不同的人物形象,使它成为一个十足的丑人世界,给人以直观的感官冲击。

二、人物审丑之探源

一个成功的人物形象需要以现实为根,艺术为魂,需要丰富的人生体验和理性的哲学思考,这个人物呈现时,他讲述的不仅是那个时代的故事,还代表着那个时代人类思想的高度。

(一)时代背景

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一个人的成就,是个人和社会两种因素共同作用的呈现,就如李白是属于唐朝的,柳永是属于宋朝的一样,时代是个人成长的底色,在不同的底色上,色彩才能混合叠加出独特的色相。

庄子约生于公元前369年,出生于战国中晚期的宋国。战国时期连年征战,无论战败国还是战胜国,有战争的地方就有伤亡,在动荡的时局下,伤者并不能得到及时的医治,因此很多人就落下了终身残疾。频繁的战乱让庄子目睹了太多了悲剧,见到了太多程度不等的残疾人,这对他《德充符》中人物形象的塑造有着直接的影响。庄子展现了一个个虽然外表丑陋残缺但却真实存在于社会的一批人,这些形象正是战国时代的真实写照,其中包含着庄子对时代无奈的不满和控诉。

(二)人生际遇

庄子一生极为贫困,但却毕生都在追求“神人”的理想人格,在理想和现实无法达到统一的情况下,庄子便塑造了这些在现实生活中不同于常人又不及神人的形象,这也是对残酷现实社会的反抗。在庄子看来,这些残疾人比寻常人有着更深的“德”,但由于社会地位较低、身体残缺或丑陋被世人轻视,他们无法通过正常人的方式追求功名利禄,从而与世俗的功利性拉开距离,内心更为纯净平和,这些人的形象便是庄子理想中神人形象的现实化,虽不至神人却也超于世俗。[3]

(三)学术氛围

《韩非子·显学》中指出:“世之显学,儒、墨也。儒之所至,孔丘也。墨之所至,墨翟也”。在庄子看来,儒家之道,附庸者众多,看似热闹,但大都为求声名之显而无行事之实[4],如庄子在《盗跖》一篇中的论述:“今子修文武之道,掌天下之辨,以教后世,缝衣浅带,矫言伪行,以迷惑天下之主,而欲求富贵焉,盗莫大于子。” [2]墨家之道,求全责备,违背人性之需,也不是治理天下的良药,庄子在《天下》篇指出:“将使后世之墨者,必自苦以腓无胈、胫无毛,相进而已矣。乱之上也,治之下也。” [2]儒墨是前庄子时期的两大显学,然而他们对尽善尽美的追求却在不同程度上使人性发生扭曲异化。

所以,庄子以回归自然作为对抗人性异化的手段,他主张随任自然、顺性逍遥、万物齐一,美与丑各行其是而没有孰优孰劣,不尊奉美也不贬低丑。如《庄子·山木》中所描述:“阳子之宋,宿于逆旅。逆旅人有妾二人,其一人美,其一人恶。恶者贵而美者贱。阳子问其故,逆旅小子对曰:‘其美者自美,吾不知其美也;其恶者自恶,吾不知其恶也。”[2]庄子造“丑”审“丑”,是为了纠正“尽善尽美”的偏颇,让汲汲为事之人心回归到自然的原生态。

三、人物审丑之内蕴

李泽厚在《中国美学史》中说到“在中国美学史上,是庄子第一个明确地谈到了丑的问题。”一个概念如果仅来源于表象,那它的生命力是很弱小的,“丑”之所以能成为一个学术研究对象,被人们津津乐道几千年,其背后一定有强大的思想作为支撑。《德充符》中如果每一个人都徒有其表,其效果还不如去蜡像馆给人的印象更为深刻,正是因为其人物的内在张力,而让我们窥一斑而知全豹。

(一)万物齐一的精神自由

关于什么是“美”的问题上,以善为美在早期文明中就受到广泛认可,因而在人物塑造方面,美就等同于善,恶就等同于丑,倾向于将人物的特点放大化呈现。而庄子看待万物,则是基于“物性平等”的立场,肯定不同事物的不同样态、特性,尊重万事万物各自的属性与相互间的差异。庄子把“丑”看成顺应自然的东西,甚至将它视为“天地之大美”,将“丑”与“美”放在同等的位置来看待[5],“自其异者视之,肝胆楚越也;自其同者视之,万物皆一也” [2]。庄子打破美丑之间的绝对对立,将“美”与“丑”作为平等的范畴进行兼审,故在选择人物时可以做到不拘泥于达官贵族、市井小民,而转向大家都忽略、甚至是不屑于描绘的一类人物——残疾人。

在《德充符》中,集中展现了庄子万物齐一的自由精神,他并不因这六个人身体上的丑陋残缺,而将其排斥在外,反之,莊子以“道”作为最高的美,赋予他们超越形体的“德有所长形有所忘”之美。正如“道”之博大精深,庄子将“美”和“丑”引向无限的精神空间,为人类展现了一个无划分、无界限的空前融合境界,这种万物齐一的自由,可以打开封闭的心灵,实现由局限向无限的提升。

(二)冲破传统的反叛审丑

庄子既是一位清醒的宇宙旁观者,也是一位无情的社会批判者。其思想之深刻,批判之彻底,是后人难以企及的。从审丑的角度来讲,他的反叛性在于敢于冲破世俗评判美丑的标准,把“丑”升华到“道”的境界并化“丑”为美。[5]

丑怪为表,性灵是里。庄子在《德充符》中塑造了一系列异于传统的残疾人形象,这些人简直比“桃谷六仙”、“江南七怪”、“西山一窟鬼”还要另类,但就是这样的一个群体形象,他们每个人却都有着常人难以企及的灵性,他们的个人魅力已经远远超越了外在的丑怪表象。

庄子塑造的这六个丑怪形象颠覆的不仅仅是大众审美,更是当时既有的价值体系。在那个战乱纷飞的时代,很多人都想一战成名,利益成为行事的最高出发点,庄子曾经做过漆园吏,他对这种实用主义功利观有着深刻的领会,这种观念将人之于物的主体地位变成物受制于人、人羁绊于物的两相牵制,彼此纠结痛苦,不得解脱。精锐的部队是战争胜利的有效保障之一,对强者的崇拜和向往,就使得弱者处于一个无限低微的地位,在《德充符》中,庄子有意要消解这种实用主义功利观,打破支配世俗“重形”、“全形”的形躯意识,对“子产曰:‘子既若是矣,犹与尧争善。计子之德,不足以自反邪?” [2]和“仲尼曰:‘子不谨,前既犯患若是矣。虽今来,何及矣!” [2]进行有力地批驳,这是一种正确价值观的树立,是一种对于人类终极关怀觉醒的呼唤。

参考文献:

[1]李玉菡,《庄子论畸人之德——对<庄子·德充符>人物身体特征的把度》[J].人文天下,2017.

[2]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M].中华书局,1983.

[3]潘小玉,《庄子笔下的畸人形象探析——以<德充符>为中心》[J].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

[4]孙雪霞,《审丑近乎勇》[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

[5]王文静,《庄子审丑思想研究》[D].温州大学硕士论文,2014.

猜你喜欢

审丑庄子
《庄子说》(二十三)
《庄子说》(二十二)
《庄子说》(二十)
《庄子说》(十八)
《庄子说》(十五)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丑”
阅读教学中的审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