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内外因素浅析建筑企业PPP模式风险及对策

2019-09-12曹悦

市场周刊 2019年7期
关键词:PPP模式建筑企业

摘 要:作为我国目前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广泛采取的一种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的项目运作模式,PPP模式为基础设施的改善及地区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任何事物都不可能十全十美,我国PPP模式在呈现“井喷式”发展后,也出现了诸多乱象,表现为多地项目紧急叫停,在其迎来理性回归之际,本文结合具体案例,从形成机制角度分析PPP项目风险分类、特征及应对措施,针对不同风险,采取不同处置方法,旨在引导建筑企业在采用PPP模式的过程中,通过风险分析与管理,有效降低风险发生概率,从而在未来PPP市场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

关键词:建筑企业;PPP模式;内外因素;风险分析与管理

中图分类号:F832.3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4428(2019)07-0011-02

PPP(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也就是我们常说的PPP模式,是一种公共基础设施项目的运作模式,通常在政府和社会资本之间进行,政府和社会资本通过签订合同或协议的方式建立一种“利益共享、风险分担、全程合作”的新型伙伴关系。自2013年以来,PPP相关政策密集出台,PPP项目一路高歌猛进,根据财政部2018年9月14日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7月底,全国PPP综合信息平台库累计入库项目7867个,投资额11.8万亿元。但随着诸多乱象出现,PPP项目化解风险与整顿规范的序幕已经拉开,我国PPP逐渐步入稳定有序的发展阶段。在当前PPP模式下,建筑市场正在发生天翻地覆的变革,建筑企业也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在提高建筑企业自身全产业链资源整合能力的同时,风险分析与管理也成为建筑企业成功实施PPP模式的重要一环。

一、 风险形成机制及分类

(一)外部风险

指由于PPP项目外部因素导致的风险,具体包括政策风险、市场风险、社会风险、不可抗力风险等,本文结合具体案例重点分析市场风险

广义上看,市场风险主要指由于基础资产市场价格的急剧不利变动而导致衍生工具价格变动的风险,包括市场上的利率、汇率、股票、债券行情的变动。对于建筑企业PPP项目,市场风险主要表现为原材料成本及实际收益两方面。市场供求关系变化可能导致建筑企业原材料采购价格上涨,成本增加,进而陷入亏损;同理,在供给不变的前提下,市场需求出现逆转,如需求降低,则实际单位收益降低,致使PPP项目无法达到预期收益目标,进而陷入亏损,从而严重影响建筑企业PPP项目的顺利实施。

以墨西哥收费公路工程项目为例,墨西哥政府从1989年开始实行“收费公路工程”,以加强政府在交通方面的投资。当地政府通过授予私营部门部分公路收费特许经营权、延长高速公路网等方式,累计吸引私营资本100多億美元,导致供给增长1倍多,但事与愿违,受交通流量估算不准确、项目特许经营方案设计不合理、建设成本增加以及墨西哥“龙舌兰危机”等因素影响,私营项目公司运营困难,接二连三倒闭。当地政府被动采取成立专门政府信托基金的方式来接收收费公路的窘境,代替破产公司向银行和建设单位清付未偿债务。在此基础之上,政府为了增强项目的投资回报能力,将仍由私营部门营运的32条收费公路的特许经营期限延长至20年以上。

究其原因有三。一是竞标人资格初选条件宽松,进而中标单位对工程前期的设计投入力度不够,导致项目建造费用超出预算。二是项目“最短特许经营期方案获胜”的中标标准直接导致特许经营期限缩短,收费过高。三是项目高估交通流量且收费标准未进行灵活调整,加重了项目公司的财务困难,导致项目最终失败。这是一个由于招投标制度和风险分担制度设计不合理、政府机构能力不足而引发的PPP项目失败的典型案例。

(二)内部风险

指由于PPP项目自身因素导致的风险,具体包括融资风险、运营风险、价格风险、技术风险等,本文结合具体案例重点分析运营风险

广义上看,运营风险在企业管理的范围之内,它是指企业在运营过程中,由于外部环境的复杂性和多变性以及主体对环境的认知能力和适应能力的有限性,而导致的运营失败。对于建筑企业PPP项目而言,运营风险指项目投入运营之后,由于管理方面的问题,比如双方不严格遵守PPP项目合同,进而导致项目失败的风险。

以英法海峡隧道为例。英法海峡隧道号称20世纪规模最大的基础设施工程。开始由英法两国首脑确定,此隧道必须由私营部门出资建设经营。1986年启动,通过公开竞标程序,两国政府与英国海峡隧道集团、法国法兰西曼彻公司组成的联合体签署特许权协议,授权建设并运营海峡隧道,时间55年。项目最初投资预算中的股权资金部分,英国的海峡隧道集团和法国法兰西曼彻公司各出资79%和21%。由这两个公司股东组成的TML联合体是项目的总承包商,同年上述两家公司联合成立合伙制公司——欧洲隧道公司作为项目运营主体,并与TML签订施工合同。隧道于1987年正式开工,1994年正式投入使用。

为了推进欧洲一体化,海峡隧道项目得以提出,可是项目公司在建设和运营过程中对项目缺乏足够的监督和必要支持,例如在建设期间要求加大安全管理和环保措施(合同中没有提及)导致了施工成本的增加和工期的滞后;再比如施工结束后项目公司的营运许可证书办理延迟,使得隧道正式开通时间严重滞后,项目现金流进一步恶化,种种原因导致项目公司在运营期内背负了巨大的财务负担,最终于2006年被迫申请破产保护。

二、 风险主要特征

(一)长期性

由于建筑企业自身开展基层设施建设周期较长,再加上PPP项目合作期限较长,投入资金较多,资金回收期长,所以对于建筑企业而言,PPP项目风险具有长期性的特征。

(二)阶段性

建筑企业PPP项目涵盖了从设计、建设到运营的全生命周期,在筹备、融资、建设、运营、移交等不同阶段,所面临的风险是不同的。比如筹备阶段政治风险大,融资阶段资金风险大,运营阶段不可抗力风险大。当然,有些风险只会在特定阶段出现,有些风险会贯穿全周期。

(三)偶然性

由于建筑企业PPP项目参与者众多,客观环境和参与主体的主观意识存在差别,在较长的周期内,有些风险因素甚至无法预知,导致建筑企业很难依据过往经验准确指导PPP项目风险识别与预防。

(四)复杂性

建筑企业PPP项目运营模式、融资渠道、组织结构复杂。首先,PPP项目投资主体多元化,利益诉求千差万别,在合作过程中,关系协调复杂;其次,不同的项目需要结合具体情况进行风险识别与预防,这也增加了建筑企业PPP项目风险的复杂性。

三、 风险分析与对策

(一)外部风险中的市场风险

应该对PPP项目引入适当的准入和价格管制,降低建筑企业PPP项目市场风险。由于建筑企业PPP项目多为道路、桥梁、电站等基础设施项目,属于经济学中的公共物品范畴,投资周期较长,资金回收速度较慢,项目运营期间,市场供需情況可能发生较大变化,比如项目建成时收益率较高部分已经市场饱和,基础设施项目刚投入运营就出现亏损,对此,应该在PPP项目定标结束后,降低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通过政府管制的方式降低PPP项目投入使用后的运营风险,比如对市场中的其他主体实行必要的准入限制、通过合同方式对投入价格进行价格管制等。

(二)内部风险中的运营风险

很大程度上与PPP合同有关,应该完善PPP项目合同,合同制定阶段严谨,合同执行阶段严控,降低建筑企业PPP项目运营风险。对于政府方而言,虽然印发了《PPP项目合同指南(试行)》和《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项目通用合同指南》,对PPP项目合同的共性条款和机制做了较为详细的介绍,但并不满足所有PPP项目的个性需求,建议政府有关部门针对建筑业行业特点编制PPP项目合同范本,并在建筑行业内强制推行,对于民间资本方的建筑企业而言,在投标时应综合分析政府发出的招标文件等,充分利用答疑机会对招标文件中不清楚或不合理的地方向发标人提出,在签订合同时,重视合同评审环节,对不完善不合理的地方积极和政府方磋商,对于前期可以提前识别的风险,要在合同中明确风险承担主体及形式;对于不可抗力引发的运营风险,应该通过引入商业保险的方式进行风险转移。

参考文献:

[1]商汉军.公共基础设施项目引入PPP模式的风险管理研究[D].南宁:广西民族大学,2014.

[2]张继蕊.PPP模式风险暴露[Z].中国工程建设网,2018(4).

[3]王守清,王盈盈.浅析PPP项目的风险管理及措施建议[DB/OL].[2018-9].http://www.sohu.com/a/254991501_739521.

[4]马宏利,宦文祥. PPP项目风险分配原则在争议解决中的适用[J].经济与法制,2017(7).

[5]孙艳春. 生成机制视角下PPP项目风险的应对策略[J].商业经济研究,2018(12).

作者简介:

曹悦,男,内蒙古呼和浩特人,金融学硕士,助理工程师、中级经济师,中建钢构有限公司,研究方向:工商管理与房地产投融资。

猜你喜欢

PPP模式建筑企业
PPP模式下养老地产融资风险分担博弈分析
关于建筑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的分析
浅谈“营改增”对建筑企业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浅谈兰州市基础设施建设引入PPP模式的紧迫性和可行性
PPP模式在我国基础设施建设中的应用研究
建筑集团心理整合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当前建筑企业工程项目管理模式分析
试析建筑类企业资金管控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