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批判性思维在整本书阅读中的运用

2019-09-12陈文武

新课程·下旬 2019年8期
关键词:批判性思维论语

陈文武

摘 要:“整本书阅读与研讨”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提出的一个任务群,而“思维发展与提升”作为学科核心素养之一,阅读是发展与提升思维品质的一条重要途径,尤其是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论语》作为儒家经典,是孔子思想的集中体现,其内容包罗万象,涉及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和教育等方面,是整本书阅读的理想范本,但因其语录体的独特体裁,以及特定的历史背景,使学生在阅读中难以全面把握其思想内涵,而批判性阅读则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

关键词:批判性思维;整本书阅读;《论语》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将“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列为18个任务群之首,显然是看重了整本书阅读对于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和思想价值观的树立的作用。作为儒家经典,《论语》言简义丰,这给学生的阅读带来了不小的难度,为了提高学生阅读成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阅读,本文将以《论语》的整本书阅读为例探讨批判性阅读的教学策略。

一、明确主题,对比阅读

《论语》是语录体,相较而言文章缺乏明晰的逻辑体系,这难免给学生带来零碎之感,从而不利于学生整体的阅读,因此,教师可以设计略读、精读、思辨三个阅读阶段,引导学生对《论语》进行由浅入深的阅读。《论语》译注版本较多,推荐学生阅读中华书局出版的杨伯峻的《〈论语〉译注》,因为有白话翻译,可以大大降低学生阅读的难度。

首先,略读全文,归纳相应主题。《论语》内容庞杂,又是只言片语的语录体,学生读完一遍,难免顾此失彼,可以在第一遍阅读后,引导学生进行主题的提炼和内容的归纳,例如,可以提炼出“仁”“为政”“修身”等不同主题,然后将书中同一主题下的语录归类。

其次,精读选文,对比内容异同。根据之前选定的主题,让学生分组归纳相应主题的句子,例如:

有关“仁”:既有“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的表述,也有“巧言令色,鲜矣仁!”的慨叹,更有“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定义,诸如此类,孔子对“仁”的表述就是如此复杂而多变。

二、提出质疑,相互辩难

“批判的阅读”,其实指的就是不拘泥于原文,用符合个人需要的读法去读。它要求读者具备能够从浅层次的语言中解脱出来的能力,超越字面做出正确的判断,展示出个人高度的阅读技能和态度[1]。《论语》距今两千多年,其思想内容与当今社会生活是否相符是很值得思考的,要传承传统文化,并不意味着泥古不化,直接照搬。这时就需要批判性阅读了,要在阅读的过程中留心孔子言论之间的相左矛盾之处,或是一些与现代社会价值取向相悖的言论。

例如,在诸多关于“仁”的表述中,孔子的语言是有变化的,尤其是樊迟先后两次问“仁”,而孔子的回答却不同: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颜渊篇第二十二)

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子路篇第十九)

这种显而易见的差别值得学生去深思,此时既可以让学生从文本字词去理解含义,又可以通过对比辨别去深思,在孔子心中“仁”到底是什么?

再比如,关于“孝道”的观点:

1.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学而》)

2.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学而》)

3.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学而》)

4.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为政》)

5.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为政》)

6.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为政》)

7.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为政》)

8.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里仁》)

9.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里仁》)

10.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里仁》)

11.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里仁》)

孔子关于孝道的论述,依然成为后世儒家伦理纲常的核心内容,但其中的一些观点,置于今日,是否依然可行,就值得深思商榷了。

比如其中: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

在孔子看来“无违”就是孝,這种家长权威早已经受到过现代思想家们的口诛笔伐,对此,我们可以设置一个辩论的环节,让学生分成正反两方,就“子女顺从父母是否为孝”的议题进行辩论。

再比如: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当下中国社会,有多少老人的子女是在自己身边?农村有多少留守老人?城市里又有多少空巢老人?鲜明的现实摆在学生眼前,我想他们对于孔子的这番议论肯定是有不同看法的。对此,我们又可以设置一道以“父母在,子女是否不能远游”为题的辩论题,让学生充分地思考,再进行当堂辩论。

三、言之成文,读写结合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要想让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得到锻炼和提升,光靠辩论是不够的,还要落实到文字的写作上,只有将思维外化,才能让学生的思维得到物化,以便于训练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同时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

《论语》中的很多言论都是很好的议题,既具有启发性,又具有思辨性,值得学生去深思和批判性接受。比如:

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这种“父子相隐”的做法是否恰当?在2015年高考中全国一卷的作文题就是一道很好的练习:

因父亲总是在高速路上开车时接电话,家人屡劝不改,女大学生小陈迫于无奈,更出于生命安全的考虑,通过微博私信向警方举报了自己的父亲,警方核实后,依法对老陈进行了教育和处罚,并将这起举报发在官方微博上,此事赢得众多网友点赞,也引发一些质疑,经媒体报道后,激起了更大范围、更多角度的讨论。

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给小陈、老陈或其他相关方写一封信,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完成写作任务。明确收信人,统一以“明华”为写信人,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材料中小陈的做法显然与孔子主张的“子为父隐”的传统孝道伦理背道而驰,这里就需要学生进行理性的思辨了,首先,现代社会是法治社会,老陈的做法已然违法,小陈这样做完全合法;其次,小陈的做法虽然过激,却是在劝说无效下的无奈之举,其最终目的还是为了父亲和家人的生命安全,这样也就合乎人情了,因而,小陈的做法自然是合情合理的。经过对比思辨,再让学生完成这篇作文,其结果肯定不错。

另外,还可以根据《论语》中孔子的言行,让学生去推测孔子的为人,所谓“听其言观其行”,让学生从文本中寻找能体现孔子性格特点的句子,写一篇《孔子小传》也未尝不可。

《论语》中有一些精彩的细节,很值得玩味,比如:

1.颜渊死,子哭之恸。从者曰:“子恸矣!”曰:“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先进》)

2.子畏于匡,颜渊后。子曰:“吾以女为死矣。”曰:“子在,回何敢死?”(《先进》)

3.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以杖叩其胫。(《宪问》)

4.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雍也》)

5.伯牛(1)有疾,子问之,自牖(2)执其手,曰:“亡之(3),命矣夫(4),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雍也》)

从1、3和5中我们不难发现,孔子并非不苟言笑,而是一个性情中人。颜渊是孔子最得意的学生,他死了,孔子放声大哭,以至于别人都认为他哭得过头了,这里使用了“恸”,悲痛之情溢于言表;伯牛也是孔子的学生,他生病了,孔子拉着他的手,大声疾呼“斯人也而有斯疾也!”为伯牛的不公平的命运而悲号,一“恸”一“问”足见孔子也并非高高在上不近人情的圣人,而是一个有悲有痛的活生生的凡人。原壤显然是孔子厌恶之人,不仅批评了他的不当言行,甚至动手打了他,“以杖叩其胫”这种粗野的举动怎么会和谦谦君子的孔子联系起来呢?可见孔子是一个有着悲欢喜乐的普通人,也是一个有情有义的真汉子!至于“自见南子”这一段,则更加鲜明地塑造了孔子胸怀坦荡的君子之风,面对弟子子路的质疑,孔子当场发誓,老师在学生面前发誓的举动最能体现其赤诚之心,既然问心无愧,何惧立誓!

結合这些,可以让学生用传记的形式来给孔子画像,此举一来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二来能够拉近学生与孔子的心灵距离,三来可以加深他们对孔子思想的理解。

叶圣陶认为,“教书逐句讲解,是从前书塾里的老法子。讲完了,学生自去诵读;以后是学生背诵,还讲,这就完成了教学的一个单元。如果沿袭从前书塾里的老法子,只逐句讲解,就很难达到目标。[2]”“现在的精读教材全是单篇短章,各体各派应有尽有。从好的方面说,可以使学生对于各种文体都窥见一斑,都尝到一点味道。但是从坏的方面说,将会使学生眼花缭乱,心志不专,仿佛走进热闹的都市,看见许多东西,可是一样也没看清楚。[3]”

作为语录体的《论语》,其零散的形态使得学生阅读的难度增大,且很难达到一种整体把握,深入理解的境界,如果只是逐条阅读,也只能形成一种碎片式的印象,难有深入体会,而如果分主题进行批判性阅读,其效果显然不同,首先是可以清楚地把握《论语》中较为核心的思想概念,其次是可以学以致用,将孔子的思想放置于当下的生活语境中加以批判性继承,只有这样,才能算是真正地学习经典,传承文化,给传统文化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参考文献:

[1]李化春.潜心“五个研究”,打造优质高效语文课堂[J].课程·教材·教法,2012(12).

[2]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48,59.

编辑 谢尾合

猜你喜欢

批判性思维论语
天天背《论语》,你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吗?
如何读懂《论语》?
批判性思维:中学语文课程改革的或然性突破口
论批判性思维与信息分析能力在高等教育中的培养
批判性思维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培养及应用
论语
《论语·学而第一》
《论语·为政第二》
半部《论语》治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