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微主题中师幼关系微转变

2019-09-10高秀娟

当代家庭教育 2019年22期
关键词:师幼关系自主

高秀娟

关键词:微主题;师幼关系;自主

【中图分类号】G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19)22-0029-02

随着课程游戏化逐渐推广,以及对于“自由、自主、创造、愉悦”游戏精神的理解内化,各地呈现出一种新兴的课程,那就是现在时下流行的“微主题课程。它是一种内容丰富多彩、形式灵活多样、孩子喜闻乐见的课程形式。在“微主题”活动中,幼儿通过自主参与、自主探究、自主学习、自由表达获得了一定的发展。在实践中,我们从儿童的兴趣出发,尝试开展属于自己的研究课程、班本课程。在这个过程中,遇到了许多困惑与迷茫,更有困难与挫折,但也收获了更多儿童和教师的成长与发展。那么在幼儿为主的微主题中,教室在这个过程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该采取什么样的策略去推动孩子的活动,使之不断的深入与拓展。

1.捕风捉影——发现者VS观察者,捕捉幼儿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幼儿感兴趣才能激发幼儿行动,支撑幼儿持续探究。但是幼儿的兴趣如风随影,说来就来,转瞬即逝。因此,在平时的教学、生活、游戏活动中,教师要通过“捕”到“捉”,撒开细致地观察发现幼儿捕网,有意识捉住最适宜本年龄幼儿的兴趣点,开启深入持续的探究活动。但是孩子们的好奇心是广泛的、随机的,他们会对各种各样的现象感兴趣,但是持续的时间却不会很强,很快又会被其他的事物所吸引。有限的时间与精力,不允许我们对每一个幼儿感兴趣的点进行一一的探索。因此,作为教师,我们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游戏及生活活动中,就要做一个细心的观察者,敏锐地去捕捉幼儿的兴趣点。在此基础上,先进行初步的分析,根据孩子的年龄特征,以及感兴趣的事物的特点,来甄别此兴趣点是否有研究的价值,是否适合本年龄段的幼儿来开展活动,是否可以进行比较深入的研究等,以此来确立微主题的立题以及研究的方向。

在春末夏初的时候,我们在进行田园课程的观察活动时,孩子们就发现田地里到处都是一些跳来跳去的小虫子身影。它们有的是绿色的,有的是灰色,有的头儿尖尖,有的则是平平的,跳起来十分灵活,好几个孩子去尝试去捉住都没有成功。于是,我们“捕”到了幼儿的这个兴趣点,再结合我们大班幼儿对于昆虫无比强烈的好奇心与探究欲的特点决定“捉”住这一契机,生成了“邂逅跳跳虫”的班本微主题。虫子虽然被大人们所不喜,甚至是厌恶,而且跳跳虫中就有我们深恶痛绝的蝗虫,更是令人头皮发麻。但是,孩子们天生就是昆虫的研究者,对于它们有一种亲切感,吸引着他们不断与之接触。因此,跳跳虫在孩子们的眼中就是一种多么可爱的生物。随着细细查阅资料及深入的思考,我们也发现在它的身上具有许多的知识点值得我们去一一挖掘。对于大班孩子来说,语言表达能力、阅读能力、动作协调能力、观察能力、记录表征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也能够支撑起幼儿的研究活动。最终,教师在孩子们如狂风般的兴趣潮流中,捉住最恰当、最适宜的一个踪影,开启以幼儿本位的班本课程。

2.胸有沟壑——发展者VS教育者,预设课程的框架

通过观察,我们经常能够捕捉到幼儿各种各样的兴趣点,但是活动该如何持续下去,又能体现其教育的价值呢。在这个过程中,就呈现了一个生成活动中教师的定位。面对已经捕捉到位的这个兴趣点,尝试相关的资料查询,通过庞大的信息中,去尝试从儿童的角度去预想,孩子们可能会对那些内容感兴趣,会想要了解哪些关于跳跳虫的信息,以及值得衍生出去的活动内容等,以网络图的形式,在宏观的层面构建一个属于班本课程的基本框架体系。

在网络图中,黑框部分都是教师根据信息及对本班幼儿的了解及观察到的行为,预设可能会开展的相關活动,并在活动的过程中有目的的、有意识,通过隐形的方式引导幼儿进行关注。

3.伺机而行——行动者Vs支持者,搭建适宜的支撑

在课程的组织与实施过程中,幼儿的想法如何变成行动。在以幼儿为本的理念下,我们能放手的尽量放手给孩子自己来做,而孩子独自无法完成的,则需要教师的支持,满足幼儿继续探索的欲望。教师根据幼儿的不同的需求,以不同的方式去支持幼儿的研究行动。

看似简单的捉虫,但却让孩子屡屡受到挫折。细细分析,其实蕴藏着许多的奥秘,值得我们去一一推敲。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目的也不仅仅只是抓到虫子,而是在这个抓虫的过程中能让孩子们获得哪些有价值的内容呢?因此,当孩子们想去捉虫,而又捉不到的时候,教师化身为幼儿活动的支持者,提供幼儿所需要的一些材料。孩子们纷纷提出了运用各种工具,如篮筐、口袋、捕虫网兜以及瓶子等,让幼儿能够尝试运用不同的工具去进行再一次的捕虫行动。孩子们运用工具的捕虫工具的运用中,也发现了不同工具的使用方法及优缺点:网兜在植物的枝叶上捕捉的时候,罩住了上面,却从下面逃跑了;袋子在捕捉的时候,往往有声响发出,从而惊吓了虫子让其预感到危险而逃跑;在瓶子里放置青草食物诱饵,根本就没有虫子会自动钻进来;捕虫网和网兜能够在草地上成功地捕捉到虫子,让幼儿体验了成功的喜悦。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通过实践、分析、反思,从而收获了属于自己一套解决问题的方法。

同样的情形,贯穿在整个研究行动中,教师时而帮助幼儿通过网络或者书籍进行查疑解惑,进行经验的支撑,时而协助幼儿提供物质材料的支持,时而组织幼儿开展幼儿带领幼儿开展相关的活动,拓展幼儿探究的深度与广度。

4.锦上添花——研究者VS引导者,抛出开放的问题

幼儿的能力及阅历,导致了幼儿视角的局限性。因此,面对幼儿研究活动中出现有价值的现象或者问题,就需要教师就行循循善诱,让幼儿去关注、去探究。《指南》中也提出:“通过提问等方式引导幼儿思考并对事物进行比较观察和连续观察。”

在捕捉虫子的过程中,孩子们关注到了工具的使用情况,而忽略了跳跳虫本身的特性。因此,教师及时抛出了问题:“除了工具的问题,你们觉得还有什么原因让我们捉不住跳跳虫呢。”问题一出,似乎打开了孩子们思维的阀门,之前被忽略的一些发现被孩子们一个个挖掘出来。有的孩子说:“我发现跳跳虫不仅会跳,有时还会飞,所以我就捉不住。”有的孩子说:“跳跳虫有的是绿色,有的是褐色的,它们一到草丛里就和草的颜色和泥土的颜色差不多,所以不好找到它们。”还有的孩子发现:“以前我们经常看到跳跳虫,今天怎么就少了呢?试不试我们人太多把跳跳虫给吓走了。”一个个不一样的猜测与发现,挖掘出了一些关于跳跳虫的特征,如跳跳虫的飞跃能力及伪装色。于是顺应孩子们的兴趣,我们开展了动物伪装色的调查研究活动,来源与跳跳虫,又高于跳跳虫。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没有去让告诉孩子们什么知识,也没有要求孩子该怎么做,而是通过问题,自然而然地把孩子们的思维从一个框架中跳跃出来,向更广阔的课程拓展。

5.珠联璧合——学习者VS合作者,共谋探究的策略

“三人行必有我师。”这个名言对于大家来说耳熟能详,但是在师生关系中却往往是教师高高在上,认为自己达者为师。其实不然,教师毕竟是一个人的脑袋和眼睛,所能想到或者看到也是有限的,另外成人的视角也区别于儿童。因此,在以儿童本位论中,孩子是主体,而且是一个拥有自己思维与知识体系的单独个体。因此,教师应与平等态度去面对孩子的各种问题与发现,成为班本课程的合作者,成为一个互相学习、互相促进、互相提高的协同体。以幼儿的发展、教师的发展、课程的宗旨,共同来探讨研究问题中解决策略。

在感知跳跳虫减少的情形下,孩子们对于跳跳虫去哪里了?孩子们出现了五花八门的答案,让作为教师的我们叹为观止。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猜测,可是许多孩子迫不及待地想要把自己的想法进行诉说与大家分享。于是,我们就经过讨论,决定运用绘画的方式来表现跳跳虫消失的原因。孩子们纷纷大显身手,有的猜测跳跳虫跳到了温暖的地方,迁移了候鸟南迁的经验;有的猜测是因为上次我们去捉了跳跳虫,则吓得搬家了,到一个安全的地方去了;有的猜测这里的草慢慢的枯萎了,所以跳跳虫没有了食物就去草丰盛的地方了;还有的觉得是因为出现了跳跳虫的天敌,如螳螂、稻田鸭等动物把他们杀死或吃掉了,迁移了幼儿观看动画片的经验……在表现手法上,孩子们也有自己的独特方式,有的孩子能够运用两幅图,从植物的颜色及太阳的符号来表现春夏的交接。

孩子们的种种表现,让我们看到了孩子的智慧与能力。因此在各种活动中,师幼经常以合作者的身份,一起来探究下一步的行动及方案,选择幼儿更有兴趣、更有价值课程内容。

总之,在班本课程微主题的实施过程中,教师与幼儿的角色在不断的转变,而其根本是以幼儿为主。而作为教师,是一个穿针引线的贯穿者,善于发现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充分利用各种机会和资源,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比较、操作、实验等方法,学习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帮助幼儿不断积累经验,并运用于新的学习活动,形成受益终身的学习态度和能力。

参考文献

[1]张地容.从课程创生取向看师幼关系的重建[J].徐特立研究(长沙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8(03)

[2]常梅,楊淑萍.基于幼儿保护的关怀型师幼关系构建[J].基础教育研究,2019(01)ce="Times New Roman" >.人是教育的对象:教育人类学初稿.(P182)

猜你喜欢

师幼关系自主
幼儿园教学活动中师幼关系的重建研究
在活动中构建和谐的师幼关系
物理教学“四忌”
高中数学高效课堂之我见*
浅谈低年级识字教学的实效性
“以学习为中心”的Checkouttime板块教学实践
让学习在复习课中真正发生
试论幼儿园游戏活动中的师幼关系
农村幼儿园社会教育的有效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