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育人功能、存在问题及提升对策

2019-09-10张雪红何宜丽

高教学刊 2019年24期
关键词:育人功能提升措施问题探究

张雪红 何宜丽

摘  要:大学生社会实践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社会实践运行机制的优良程度直接影响第二课堂育人功能的发挥。研究发现当前社会实践活动存在实践参与主体、实践选题内容、实践组织形式等各方面发展不健全的问题,严重影响社会实践育人功能优势的发挥。针对这些问题,需要从原因入手,系统地探究解决办法,加强与完善社会实践运行机制,提高各方面对社会实践的重视程度,保障社会实践的顺利开展并使其意义达到最大化,让当代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确立人生目标,做好职业规划。

关键词:社会实践;育人功能;问题探究;提升措施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9)24-0060-03

Abstract: College students' social practice is an effective wa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However, there are many problems in the current social practice, such as the imperfect development of practice subject, practice content, practice form and so on, which hinder the function of social practice in educating people. To solve these problems, it is necessary to start with the causes, systematically explore solutions, strengthen and improve the social practice system, improve the degree of attention to social practice, so that social practice can be carried out smoothly and its significance can be maximized, so that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can establish their life goals in social practice and make good career planning.

Keywords: social practice; educating function; exploration of problems; countermeasures.

在新的歷史时期,大学生社会实践中存在着实践内容单一陈旧,形式缺乏创新性,实践育人理念未得到充分重视,实践项目管理不当,缺少人力物力保障,严重影响社会实践育人功能的发挥。总结归纳社会实践思政教育功能,分析其存在问题,挖掘提升政策,增强育人效果,对大学生第二课堂的建设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社会实践的育人功能

社会实践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通过实践活动可促进受教育者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实现受教育个体的全面发展。第一,社会实践育人功能的核心是思想政治品德的形成与发展。第二,社会实践是重要的育人方式,在实践过程中受教育者接受社会环境的影响与熏陶,通过自我践行提升自我修养。第三,社会实践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理想信念,激发内在动力,指导现实行为。在大学生的成长过程中,社会实践有助于其将个人成长目标与社会目标的融合统一,社会发展目标逐渐成为大学生个人成长目标,为实现目标,学生在社会行为准则,行为规范的要求范围内,施行实践活动,达成实践目标,实现自我全面发展。根据社会实践的特点,其具备的育人功能主要分为以下五个方面。

(一)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是社会实践的核心功能。思想政治教育具体分为世界观教育、人生观教育、价值观教育、道德观教育、法治观教育五个方面,这些教育内容对受教育者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和个人的全面发展发挥重要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包含于社会实践育人内容体系,通过实践活动连接校园与社会,打造社会实践的平台,为广大学生提供了验证理论知识正确性和有效性的实施途径。

(二)学习研究深化功能

学习研究深化功能是社会实践的基础功能。“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通过社会实践第二课堂,实现理论知识在现实生产生活中的开展运用,促进理论知识的深化和成长经验的积累。理论知识与现实生产生活存在距离,实践环节在连接理论和现实中发挥重要桥梁纽带作用,拉近理论教育与实际运用之间的鸿沟。通过亲身实践,将学习过程中掌握的方法、知识、理论、观点进一步深化,巩固和提升。

(三)身心发展促进功能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与社会沟通的重要渠道,帮助大学生逐步实现身份的转变,提升“校园人”向“社会人”转化过程的健康化和有效性。1. 增强受教育者适应社会的心理调适和情绪调控的功能,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走入社会生活,大学生需面对复杂的社会关系,承担消极的现实压力,而社会实践有效培育大学生的鉴别力、承受挫折与压力的能力,帮助大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磨练坚韧的意志品质。2. 帮助大学生掌握社会规范,了解社会角色,适应工作岗位,缩短社会适应期,把时代要求内化为自我意识,把个人发展与社会责任联系起来。

(四)综合能力培养功能

综合能力包括自主学习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创新创造能力三个方面。首先,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得益于社会实践环节教师的非全程参与,这为大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创造了基础条件。大学生独自走出校园,以个人身份涉足社会,完成实践任务,实现自我教育,达成实践目标。其次,大学生以团队的形式开展实践活动,不仅锻炼个人独立思考、独立处事、单独交往的能力,同时也提升其个人在团队工作中协同合作能力。第三,通过社会实践,学生直接暴露在真实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接收未经过滤的社会信息,亲身经历维系陌生的社会关系,这对大学生信息收集、侦辨能力,环境适应、优化能力和人际关系的协调、完善能力都提出了挑战,历经锤炼后学生的创新、创造和创业能力得到提升。

(五)人文素质提升功能

人文素质的培养来源于人文教育,一方面是人文科学和艺术教育,另一方面是教育的人文性。人文教育在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中具有一定的基础性地位,在第一课堂通过专业知识的传播渗透人文教育,而社会实践作为高校课堂教学的延伸,是大学生成长成才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人文教育功能的有效发挥无可厚非。社会实践通过讲座、会议、参观等多样形式向大学生传递文学、历史、哲学、艺术以及优秀传统文化的相关知识,通过创造、表演以文艺作品的形式直接开展与人文相关的实践活动。人文素质提升功能是社会实践育人的拓展功能,丰富了实践育人的内涵。

二、社会实践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社会实践重视程度不足,育人合力不够

在社会实践的运行机制中,高校、家庭、社会都发挥着促进作用。现今实践育人的理念没有得到三方充分重视,影响了社会实践的规模、质量和育人功能的发挥。在各高等学校,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组织单位是高校团委,其他职能部门对社会实践的认可度不够,重视不足,配合不到位,未能发挥协调作用。各高校在組织实施实践工作中因对实践育人的本质内涵理解不足,活动形式单一,教育内涵浅薄,浮于表面。在社会层面,协助高校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各企事业单位和政府机关,普遍表现不积极,配合度不高,对实践育人的重要性缺乏统一认识。为高校提供实践基地的缺少长效性,趋于形式化。在家长方面,思想观念陈旧,未将社会实践和专业学习放在同等重要位置,对学生的督促引导不足,消极态度普遍存在。

(二)社会实践参与主体价值取向功利化,主观能动性差

当前,我国社会体制转型加剧,价值观念呈多样化发展,在各种思潮的交错下,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价值取向更倾向于利己主义。一方面功利化倾向明显,希望在实践中获得个人发展,追求物质利益,片面强调个性,公益服务意识浅薄。另一方面主观能动性差,将社会实践看作获得学分的规定任务,缺少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锻炼精神和主观能动性。第三方面,缺乏当代青年应该具有的责任意识和担当奉献精神,帮助他人,服务社会的公益意识淡薄。这种现象与旨在帮助在校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运用专业所学知识,提升服务社会公益意识,加强改造社会能力,实现自身价值的初衷相违背。

(三)社会实践内容与形式单一,缺乏创新

社会实践内容与形式单一,缺少创新性,不符合新时代的要求,无法满足当代大学生个性发展需求。当代大学生的主要代表是“90后”,他们的思想前卫,注重自我,强调个性,传统的“说教式”教育逐渐不适应这代人的成长发展,对社会实践的形式和内容也提出了新的要求。目前,各高校社会实践活动改革创新进度慢,内容设计陈旧,组织形式单一,内涵深度不够,覆盖广度不足。实践组织形式局限于现存模式,跟不上时代需求,缺乏向纵深方向发展的改革与创新。实践涉及内容脱离学生所学专业知识,难以实现学以致用的目标,促使学生产生 “知识无用”的消极心理,背离社会实践初衷。社会实践过程缺少正确引导,忽略学生自我表达和自我体会的启发,简单生硬的采用灌输式的教育,育人功效不佳。

(四)社会实践组织管理不科学,缺乏保障机制

人力、物力、财力保障是社会实践项目科学有效开展的基础,现今社会实践项目的开展缺少科学合理的运转保障机制。第一,财务资金支持不够。目前,社会实践活动经费主要来源于高校,但高校经费有限,开支大,社会实践资金扶持有心无力,难以满足实际要求,严重影响社会实践广泛和深入开展。为实现实践活动的最终完成效果需要广大学生自主承担相应费用,而部分大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无法承担相应经费,影响实践活动参与效果,同时限制实践参与者的覆盖面。第二,人力资源扶持力度不足。高校实践专业指导教师人员数量匮乏,实践经验不足,专业指导不够,实践团队无法得到全面充分有效的指导,从而导致实践效果覆盖面窄、效果不佳。第三,实践基地建设保障不足。具有长期稳定合作的实践基地数量不够,可供学生选择的实践范围较窄,多数学生通过个人途径自主联系实践单位,致使学生实践基地分散,学校集中组织管理困难。第四,社会实践评价体制不科学。高校在对社会实践进行评价时,忽略各参与主体的长远利益,评价标准单一性,考虑因素不全面,评价体系未形成统一机制,不利于社会实践长期、有效的发展。第五,实践结果激励机制不科学。高校在优秀社会实践评选中,多以书面形式的实践报告为评奖评优依据,覆盖面窄,说服力差,评选结果不合理。

三、社会实践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增强大学生的实践主体意识,提升参与主观能动性

大学生对于社会实践的参与意识的强度和投入精力的深度直接影响到社会实践育人功能的发挥情况。学校应该大力提倡和鼓励大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参与,全面展示。引导实践成员针对实践项目从实践目标、实施方案、实施流程等多角度集中思考,集思广益。鼓励广大实践成员主动承担,各负其责,带着问题去实践,通过实践来思考,促进社会实践育人效果的升华。在实践活动启动环节应加强教育引导,动员实践队伍全体成员主动展示,扩大社会实践评审和答辩环节的集体参与度。

(二)创新社会实践的形式和内容,增强实践生动性和实用性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大学生作为新媒体的主要用户,时刻通过网络渠道获取社会信息,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在开放多元的成长环境中,以“90 后”、“00后”为主要代表的大学生普遍表现出鲜明的个性和强烈的自主意识,传统形式的社会实践已经无法满足新时代大学生的客观需要。学校、社会、家庭和学生个人应凝聚合力,共同探索社会实践新模式,挖掘符合时代要求的实践主体,开创更富吸引力的实践形式,激发社会实践新活力。高校重点发挥组织引导作用,呼吁广大学生独立思考,脚踏实地,走进一线了解国情、民情和基层的真实生活,将国家责任转化成个人责任,赋予自身更多的时代感和使命感。在传统说教式教育模式下,强化体验式教育功效,开设专题教育,提供表演、朗诵、合唱等多种参与形式鼓励学生亲身实践,切身体会。

(三)进行校企合作教育,完善管理体制

学校是学生获取理论知识的地方,书本是学校知识传播的载体。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书本知识更新速度已经无法满足现实的发展进度,与现实情况脱离严重。为缩短高校与社会的距离,帮助大学生学以致用,培养真正符合社会需要的建设者,学校应主动跨出校园,走向社会走进企业,结合实际培育学生。企业是考验大学生是否符合社会人才需要的重要场所,具有鲜明的代表性,加强校企合作有利于实践活动的有效开展。在校期间,高校可以联合企业通过举办讲座、比赛的方式进行前期宣讲,初步将企业理念传达给大学生,做好知识和心理准备。除课堂讲述外还可以通过企业走访,带领学生实地考察,现场教学,强化体验式教学,促进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在实践项目管理上,建立完备有效的管理体制,组建专业的工作队伍,把握时代需求,正确引导实践主题的选择方向,规范实践开展流程。建立完善的实践成果评价体系与激励机制,全面调动学生的参与主动性和积极性,强化实践育人效果的广泛性,拓宽实践成果的影响力。

(四)完善实践基地建设方案,培养专业指导教师

第一,当前长期有效的社会实践活动场所数量匮乏,社会实践活动开展范围受限。为提升社会实践活动的连续性和系统性,必须与社会实践基地创建长期合作关系。在实践基地的建设前期,学校应对实践单位定期走访,了解基地性质和人才需求,签署实践基地合作协议,建立长期合作的关系。在实践项目开展后期,持续保持与实践单位的紧密联系,通过整理收集文字图片信息,扩大实践活动宣传力度,深化实践基地育人效果,有针对性的调整学校学生的培养方向。第二,培养社会实践专业指导老师,保障实践有序开展。学校开展培训辅导工作,传授实践活动开展的理论知识,组织企事业单位实地考察,从专业的角度了解当今企业的发展状况,根据自身所学所想,有目的有方向的指导大学生实践。

社会实践是当今高校发挥育人功能的重要载体,社会实践的能力培养,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发挥重要作用,是践行素质教育理念以及时代发展要求的有效举措。为充分发挥社会实践的五大育人功能,实践的参与者都应发挥各自的重要功能,强化社会实践的重要教育理念,营造积极的实践氛围,丰富实践内容,创兴实践形式。作为实践参与主体的学生,在充分肯定社会实践必要性和重要性的前提下,积极发挥个人主观能动性,开拓创新,开放思维,开拓进取,学以致用,践行实践理念,应用专业知识,珍惜实践机会,在实践中锻炼自我,提升能力,培养社会责任感,加强社会服务意识。作为实践活动的组织者,学校方面应加强活动组织实施力度,与社会各界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创建实践基地,完善实践成果评价体系以及激励机制,提高社会实践的积极性和活跃度。作为第三方支持者,社会各界应该给予高校强大的政策支持,配合高校实践需要,提供充足的人力、物力、财力保障,促进实践有效开展。

参考文献:

[1]刘佳兴.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分析——以中山大学新华学院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9(40):160-162.

[2]余东升.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24.

[3]王向阳.论大学生社会实践素质教育功能的体验特征[J].江蘇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6):19-20.

[4]崔强.提升大学生社会实践德育功能的对策研究[J].价值工程,2013(10):223-225.

[5]李强.大学生社会实践存在问题及对策分析[J].药学教育,2018(2):12-15.

[6]陈庄瑜.大学生社会实践育人的路径探索——以上海电机学院为例[J].高教学刊,2017(24):144-146.

[7]王琦,张俊.新形势下社会实践活动在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中的机制创新研究[J].高教学刊,2016(04):75-76.

猜你喜欢

育人功能提升措施问题探究
以文化自信助推文化强国建设
区域物流业发展对县域经济的影响刍议
教育生态学视阈下创业教育育人功能与孵化园建设的互动研究
如何在大学生寝室文化建设中凸显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能
中职语文教学中育人功能的发挥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把课堂还给学生
如何在初中化学课堂运用体验式教学模式
立意为先,谋篇布局,揣摩细节
关于提升财政补助资金使用效率的思考
完善职校职业生涯规划育人功能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