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析高中地理教学中核心素养的渗透

2019-09-10虎良俊

学习周报·教与学 2019年29期
关键词:培养措施高中地理核心素养

虎良俊

摘  要:地理学科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既包括自然、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综合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综合研究,也包括地貌、水文、气候、植被、土壤、人口聚落、工业交通等要素之间的综合研究。本文中笔者基于对地理学科课堂的了解和高中地理教学现状的分析,并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对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进行了一番探讨,希望能对广大教师的教学工作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核心素养;培养措施

一、高中地理学习过程中核心素养培育的必要性

(一)可以建立基本的地理学科素养

在实际高中地理课堂上,地理老师需要分模块实施教学,通常情况下分为中国地理知识和世界地理,有较多需要记忆的知识点。这时,学生就可以依照不同的地区实行对比学习,以此协助学生建立基本的地理学科素养,让学生能够掌握人类和自然之间的关联。地理老师还要建立互利互助的学习模式,进而严格地把控地理知识的学习中心。

(二)把地理课本内容实用于实践

学生形成地理这门学科的核心素养,有助于学生组建系统性的地理知识。地理学科素养主要涵盖两点内容:第一是对地理基础知识的学习,第二是把高中地理知识应用到具体的实践活动中。老师在此基础上对地理课本内容做一个有效的整合,从而优化高中地理教学课堂。

二、高中地理课堂活动中增强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策略

(一)借助情境问题,集中学生的课堂专注力

一节地理课堂的开始对于整节课来说是尤为重要的,它能够直接作用于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学习效果。在实际高中地理课堂上,老师可以在课前用较为新颖、热点的问题,或者用故事等方式慢慢诱导学生主动融入课堂学习中,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进而促使学生带着热情去学习地理课本知识。并且,老师通过课前的问题,可以让学生对以前学过的知识加以巩固,同时检验学生课本知识预习的成果,从而高效地锤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激起了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学习乐趣。这时,老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设计问题,让学生主动地投入到地理知识的学习中,形成正确的学习观和看待问题的方式,进而提升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例如,在学习高中地理必修一中的“地球的运动”时,老师可以向学生抛出一个问题:同学们认为我们生活的地球是怎样运动的呢?让学生带着这一问题深入地理课本中寻找答案,协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素养和学习习惯。

(二)利用多媒体教学,丰富学生的学识

就高中地理课本内容来说,其涵盖了诸多知识,如天文学、地质学等,学生在学习地理课本内容时需要具备极强的理解能力和思维逻辑能力。因此,在实际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存在许多难以理解又较为重要的知识理论和自然现象,地理老师需要摒弃传统的教学理念,引用先进科学的教学手段,借助一些辅助工具把抽象的地理内容变为具体形象的地理知识,用直观生动的画面促使学生轻松地了解地理课本内容,从而加强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提升学生对于地理知识学习的欲望。比方说,地理老师在讲解高中地理必修三中的“晨昏线”有关内容时,大部分学生的空间感较为薄弱,分不清楚晨昏线的限定,而且对于晨昏线的计算方法了解不够。这就需要老师使用多媒体技术给学生展示地球运转的轨迹与太阳转动的轨迹,让学生细心查看地球出现昼半球和夜半球的现象,紧跟老师的每一步演示总结出相应的地理基础内容:晨昏线始终和太阳光的照射直线相互垂直,并且晨昏线上的太阳高度为0,在地球自传的同时晨昏线逐步向西移动等。老师利用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直接促使学生更容易地掌握地理课本内容和实验方法,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和空间思维逻辑能力。

(三)结合生活,加强学生人地协调观

人地协调观是地理核心素养之一,主要指的是学生对于人类和地理环境在协调发展方面的观念和认知。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需要结合生活,利用问题导学创设探究情境,加强对学生人地协调观的培养。通过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有利于学生正确认识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以及人类活动影响环境的不同方式、强度和后果;能够理解人们对人地关系认识的阶段性表现及其原因,从而形成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发展观。例如,教师在教授高中地理必修三中的“全球气候变暖”这部分内容时,教师首先要确定本节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认识温室气体的种类,导致全球气候变暖有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全球气候变暖危害及防治措施。教师可以通过“温室效应”引入课题,列举一些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发表对这一问题的理解,向学生解释造成气候变暖的原因是温室气体(以二氧化碳为主)强烈吸收地面辐射中的红外线而导致气温升高,接下来设置问题:1.生活中有哪些行为可以造成二氧化碳增多呢?2.有哪些方式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在通过让学生去寻找这些问题答案的过程中,使学生对环境问题的发生,危害具有一定的了解,同时还能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

(四)组织活动,提高学生地理实践力

地理实践力是指人们在地理户外考察、社会调查、模拟实验等地理实践活动中所具备的行动能力和品质,是地理教学中需要培养的重要能力,学生初步具备地理实践力,就能够运用适当的地理工具完成既定的实践活动,对地理探究活动充满兴趣与激情,并学会用地理眼光认识和欣赏地理环境。因此,教师需要转变传统的授课方式,充分结合校内、外资源搭建实践平台,组织活动,开展实践性较强的教学活动。例如,在教授高中地理必修二中的“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事先组织学生成立探究小组,制定详细的活动计划,教师对活动方案进行评价,给出修改的意见,进一步完善实施方案,确定方案后,学生进行明确分工,开展有关铁路运输、公路运输、水路运输、航空运输、管道运输的地理路线的观测和观察活动;进行有关经济性、迅速性、安全性和灵活性等方面的调查、对比等活动。活动结束后,组织学生对实践活动进行交流和总结,撰写实践活动中的心得体会,并将讨论的结果撰写成实践活动报告,总结实践活动的意义。

三、结束语

在长期的实践中,学生要逐步运用地理基础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够在激烈的教育市场中脱颖而出,高效地把控地理课本内容,进而推动高中地理教学课堂的健康发展與进步。因此,高中地理教师应恰当地把核心素养培养渗透到各个教学环节中,让学生在获得地理知识的同时,还能促进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盛春雳.基于地理核心素养视域下的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2017(8).

[2]侯婧.新课改下高中生地理核心素养培养的必要性及实践思路解析[J].时代教育,2018(23):227.

猜你喜欢

培养措施高中地理核心素养
怎样在舞蹈基本功教学中开发学生的思维与意识
关于幼儿在一日生活中良好习惯养成的实践研究
高校美术教育与大学生理想人格的培养研究
回归生活实际的高中地理教学研究
关于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效果提升的具体分析
实例研究高中地理微课制作的相关策略
探讨如何构建高中地理双动两岸的教学模式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