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生为本”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的实施

2019-09-10吴桂双

中小学课堂教学研究 2019年3期
关键词:以生为本创设情境核心素养

吴桂双

【摘 要】 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势已经从知识教育走向能力教育和素养教育。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作为学生核心素养养成的重要学科,要求教师与时俱进,把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作为课堂教学的重点。

【关键词】 立足生活;创设情境;道德两难;核心素养

余文森教授在《核心素养的内涵与意蕴》一文中指出,任何一门学科的目标定位和教学活动都要从素养的高度来进行。价值引领、思维启迪、品格塑造是学校和教师的三大核心任务。小学品德与社会是一门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1]。因此,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寻找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策略,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立足生活,以“真”悟情

从儿童自己的世界出发,让儿童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世界,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是新课程所塑造的一种儿童文化。儿童有儿童的世界,他们的世界充满童真、童趣。儿童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对外面世界的了解更倾向于直观化、形象化。课堂教学应从儿童的这一特点出发,贴近儿童的生活,接近儿童的最近发展区,这样有利于儿童更好地融入课堂,并在课堂中有更多的收获。

在执教北师大版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下册“寻找生活中的道德细节——小记者在行动”一课时,为了让学生对校园内的道德榜样有更直观的了解,笔者以学生最熟悉的真实人物“哨子爷爷”作为教学的切入点。“哨子爷爷”是学校的信息教师。十几年前,他的女儿因病去世,他便把对女儿的爱全部倾注到学生身上,平时他除了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还自发每天早上七点半准时在校门口迎接全校师生,风雨无阻。他的胸前总带着一个哨子。一声声的哨声,就是一句句的叮咛,就是一片片真挚的关爱。久而久之,学生都亲切地称他为“哨子爷爷”。

【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在我们学校有一位“哨子爷爷”,大家认识他吗?能说说“哨子爷爷”给你留下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吗?

生1:我和“哨子爷爷”是同乡,“哨子爷爷”知道我妈妈很忙,经常很迟才来接我回家,于是他每天让我坐他的车回家,不辞辛苦。到现在已经五年了,我们一家人都很感激“哨子爷爷”。

生2:有一次,我摔伤了腿,走路不方便,一向严肃的“哨子爷爷”那天破例让我妈妈背我进教室,还帮我拿书包。我这才发现,平时严肃的“哨子爷爷”其实很爱我们。

生3:有一次,我爷爷送我上学,把车开进了黄色警戒线内,违反了学校的安全规定,被“哨子爷爷”批评了。我爷爷一开始不理解,不接受批评,可“哨子爷爷”还满脸笑容地和爷爷讲道理。后来爷爷听说了“哨子爷爷”的故事,他感到非常内疚,还专程去和“哨子爷爷”道歉。

生4:有一次,我的鞋坏了,只能高一脚低一脚地走着。“哨子爷爷”发现后,让我去保安室坐着,然后他拿来针线帮我缝鞋子。我还清晰地记得,当时“哨子爷爷”的脸上满是汗水,顺着他的两颊滴落在我的鞋子上,当时我的内心是满满的感动。

……

因为“哨子爷爷”就在学生身边,是他们朝夕相处的人,所以说起“哨子爷爷”,学生都口若悬河。这样的教学环节设计,能让学生的思想产生强烈冲击——平凡的人也可以做不平凡的事,那就是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把小事做好,细微之处更能见真情。这样容易形成情感上的共鸣,促进学生知行合一,在学生的心里播下善良的种子。等到春暖花开时,这颗种子就能生根、发芽。

二、创设情境,以“境”促情

在教学中,教师如果能以学生为中心,精心创设适合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的教学情境,将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生动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充分地和教师、同学、文本展开积极的对话。学生的智能被最大限度地激发,情感意识也能更好地建立起来,有利于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以下以笔者执教北师大版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下册“社区应该更美好”一课为例,教学片段如下。

【教学片段】

师:发现是改变的开始。这不,社区的问题没有解决好,邻里之间的矛盾就来了。请同学们看一段视频。

(教師在课堂上播放视频。)

师:看完这段视频,同学们觉得应该怎么解决这个矛盾?请各小组交流讨论。

生1:我觉得这里的居民不必为了这个垃圾堆闹得不可开交,可以请居委会的工作人员组织居民开个会议,每天请人来把垃圾清理干净。这不就没事了吗?

师:你同意他的说法吗?

生2:我同意。居委会要做好协调沟通工作,及时清理垃圾,不要造成垃圾滞留,还居民舒适、干净的生活环境。

师:你还有什么好办法?

生3:我觉得,只要每个居民自己先把垃圾分类好,并把垃圾放在指定的位置,等待工作人员统一清理,就不会发生这么不愉快的事了。

生4:我觉得小区的每个人在遇到事情时要冷静,要用沟通的方式解决问题,不要意气用事,不然非但没办法解决事情,反而会伤了彼此之间的感情。

通过这一情境的讨论,学生能更好地找到解决事情的办法,明白社区的事就是大家的事,需要大家一起努力,这样社区环境才能更美好。同时,教师应引导学生认识到,当居民在生活中发生矛盾时,可以找社区的居委会来商量解决,也可以大家协商解决。这样才能共同创造美好的社区,树立社区主人的意识,培养热爱社区的情感。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更积极主动地投入课堂讨论中,学生的学习动机被激发,从而能较好地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三、道德两难,以“难”激情

教师要注重培养作为道德主体的学生对现实存在的道德问题进行分析、判断的能力,发展学生的道德思维、道德判断能力。教学中创设道德两难问题能引发学生对道德问题的讨论和辨析,让学生在辨析中找到问题的答案,加深对道德问题的深刻认识。以下以笔者执教的“寻找生活中的道德细节——小记者在行动”一课为例,教学片段如下。

【教学片段】

师:今天,斯同学遇到了一件棘手的事,想请大家评评理。请同学们先欣赏一个表演——《不是我扔的》。

(学生表演:斯同学不小心踢到一个塑料瓶,正要弯腰捡起塑料瓶时,一位老爷爷刚好走过来。老爷爷以为是斯同学扔的塑料瓶就批评了他,斯同学一脸无辜地站在那里。斯同学想要大家为他评评理。)

生1:我觉得斯同学捡起塑料瓶是对的,这样既不会污染环境,又不会给后面的行人带来不便。

生2:我觉得塑料瓶又不是斯同学扔的,他不要去捡,以免惹祸上身。

生3:不对,我反对生2的意见。看到地上有塑料瓶,应该先捡起塑料瓶;在面对老爷爷的误解时,我会和老爷爷解释。人与人之间需要沟通,相信爷爷会理解的。

生4 :扔塑料瓶的行为不道德,损人不利己。最应该受到批评的人就是扔塑料瓶的人。

生5:我觉得老爷爷不应该多管闲事。不知道事情的真相就批评人,这也不对。

生6:我觉得斯同学很倒霉,做好事还要被批评。

……

師:同学们的讨论真热烈!那遇到这样的情况,你们到底是捡还是不捡呢?

生(齐声):捡。

……

当有学生提出生活中自己遇到两难的道德问题不知如何处理时,笔者不纠结于此,而是重在道德实践的引导。这一内容以表演的形式,让学生在表演中感悟,在观演中受到心灵洗礼,在辩论中分析观点,明辨是非,浸润心灵。通过生生之间不同处理方法的交流,教师有针对性地加以点拨、引领,尽显教师对学生的尊重。有了这样的尊重,学生才能在教师面前说真话、做真人,不做“道德的两面人”。教师让学生体会生活中要处处与人为善,细微之处见真情。比如当同学不小心打翻了自己的水壶时,自己的一声“没关系”将会给对方怎样的感动;当别人把捡到的钱如数归还时,我们的内心是多么的温暖……如此种种,都在我们的生活中不断上演。

肖川教授曾说,教学是为学生素养服务的,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知识丰富、思维深刻、人性善良、品格正直、心灵自由的人[2]。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应该不断更新观念,更新教学方法,致力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肖川 .教育的使命与责任[M].长沙:岳麓书社,2007.

猜你喜欢

以生为本创设情境核心素养
“生本教育”理念下高中有效体育教学模式探索
建构初中数学高效课堂之我见
浅谈初三语文阅读教学
也谈多媒体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论强化基础 突出能力 塑造品格的职教语文教学新模式
浅谈初中班主任如何“以生为本”做好班级管理工作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