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用型大学质量文化与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关系研究

2019-09-10李爱国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 2019年3期
关键词:应用型大学

李爱国

[摘要]完善内部质量保障体系是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内涵式发展的必由之路,质量文化则是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根基。在厘清应用型大学质量文化内涵、形成路径及存在形式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质量文化建设滞后导致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出现黏合度、内驱度和持久度不足的问题,构建了以质量文化为根基的内部质量保障体系架构,并从文化自觉的视角论证二者关系的内存逻辑,确保应用型大学内部质量保障体系有效运行。

[关键词]应用型大学;质量文化;内部质量保障

[中图分类号]G 64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0310(2019)03-0013-05

Abstract: Perfecting the internal quality assurance system is the only way for the full potential development of the popularization stage of higher education. Quality culture is an important foundation of the internal quality assurance system. On the basis of clarifying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formation path and existence form of quality culture in application-oriented universities, 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analyses the lag of quality culture construction, which leads to the lack of system coupling, internal driving force and durability in the building, operating and resulting phase of internal quality assurance system. It also outlines the architecture of an internal quality assurance system based on quality culture, and demonstrat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quality culture and internal quality assuran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consciousness, to ensure the effective operation of the internal quality assurance system of application-oriented universities.

Keywords: Application-oriented universities; Quality culture; Internal quality assurance system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1]。完善应用型大学内部质量保障体系是新时代内涵式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切实保障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与办学水平的核心要素,而质量文化培育则是应用型大学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根基。教育评估实践表明,“冷冰冰”的技术、制度等要素面对“水课”“低头族”等现象显得束手无策,质量文化建设滞后已成为制约应用型大学内部质量保障体系有效运行的瓶颈。因此,充分理解应用型大学质量文化的内涵,厘清应用型大学质量文化与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关系,对促进人才培养质量与内涵式发展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1应用型大学质量文化概念辨析

1.1概念溯源

质量文化的概念最早出现在企业研究、组织发展、团队建设等领域,并将其视作组织文化的核心要素之一。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教育组织尤其是一些西方国家将高等教育质量与招生、经费问题并列为世界高等教育發展的三大主题,对质量文化、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视程度日益提升,研究成果也不断丰富。20世纪90年代,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随着规模的不断扩大,质量保障与质量文化也因此受到教育主管部门和教育工作者的重视。质量文化的概念也因此成为高等教育理论研究和改革实践中的高频词汇。

1.2内涵辨析

应用型大学具有4个“为主”的特点,即以培养应用型的人才为主、以培养本科生为主、以教学为主和以面向地方为主

[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定的大学分类5A2类型、美国大学分类中的学士型及英国的应用地方性大学与我国应用型大学具有颇多相似之处。应用型大学质量文化研究并不多见,质量文化内涵界定更多冠以“高校”,如“高校质量文化是高校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自觉形成的涉及质量空间的价值观念、意识形态、思维方式、道德规范、规章制度及传统、习惯等‘软件’的总和”[3]。还有学者依据文化的结构与层次特征,认为高校质量文化应由内隐的精神文化和外显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4个层面组成[4]。其他学者也从不同角度对质量文化进行了梳理与分析,阐述形式虽不尽相同,但基本涵盖了其主要组成部分。

已有研究对质量文化的概念辨析多从一般性组织或普遍意义上的高校概念论述质量文化的内涵,忽视了应用型大学人才培养与人文生态环境的特点。应用型大学质量文化应体现其教育特性、形成途径、层次划分等内容。鉴于此,本文中质量文化的内涵主要是指应用型大学在长期的办学实践过程中,围绕教育教学质量诉求自觉或不自觉汇聚、引导形成的价值取向共识、思维习惯定式、行为方式传统等内化要素,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管理规章制度、自然人文环境、日常行为规范等外化表现。

按照上述定义,应用型大学质量文化的形成过程存在于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既需要自下而上全体师生的不断汇聚、向心,也需要自上而下学校顶层设计的全方位引领、促进,这是形成质量文化的两个重要途径,通过两个方面相互协调、融合,最终促进质量文化的形成。质量文化按其存在形式可分为内化要素与外化表现。内化要素主要包括思想、观念、传统、习惯等方面的内容,具有主动、自觉、内驱等特点;外化表现主要包括制度、环境、规范等方面的内容,具有被动、强制、约束等特点。内化要素与外化表现是质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协调一致并相互制约、渗透,在实现应用型大学质量诉求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衡量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也是确保其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全面、有效、持久发挥作用的根基。

2.1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现状

教育部统计表明,2018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48.1%,即将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5]。社会对教育质量与办学特色的要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一般可划分为二维结构,即外部质量保障体系和内部质量保障体系两个层面。其中,外部质量保障体系是指由高校外部的相关组织,如政府、专业质量评价机构对高校进行质量检查或评估的体系;内部质量保障体系是指由高校自行建立的对自身教育质量进行管理和监督的体系

[6]。近年来,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相关外部教育评估、认证等措施都是在促进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自1994年至2002年陆续实施的合格评估、优秀评估、随机评估,2003年至2008年实施的水平评估以及2009年启动的审核评估,均在不同时期通过外部评估的方式极大地促进了应用型大学教学质量的提升。国内应用型大学对教育质量的重视普遍形成共识,并持续加大投入、积极借鉴,逐步建立了内部质量保障体系。

以外部评估、外部质量保障体系促进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已成为推进高等教育质量发展的普遍做法。当前实施的审核评估是对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全方位诊断与评估,其落脚点同样是引导高校建立自律机制,强化自我改進,促进并完善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有效运行。因为真正提升大学教学质量的关键并不在于外部评估和监控,其起点在于大学内部在促进与提高教学质量上所做的持续性工作,这需要大学自身发展出一种良好的内部质量文化[7]。然而不容乐观的是,目前应用型大学内部质量保障体系鲜有涉及质量文化因素,普遍更多关注对机构、制度、标准、流程的建设,而忽略质量文化的根基作用,反映出对质量文化认识和建设不足,存在舍本逐末之嫌,导致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运行效果大打折扣。

2.2质量文化建设不足削弱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运行效果

应用型大学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缺失质量文化根基,尽管相关质量标准、管理制度言之凿凿、无懈可击,但在教育评估中暴露的不规范、不达标等教育质量问题却依然故我、屡见不鲜,将其精心设计构建的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置于尴尬境地,在其构建、运行及效果三个层面均出现不同程度的问题,影响体系的黏合度、内驱度和持久度,削弱了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整体效力。

2.2.1体系构建存在特点适应性、问题针对性、结构完整性不足的问题

尽管广大教育工作者对质量的重视能够达成共识,但应用型大学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多形成于外塑,而非内生,主要基于外部行政要求或其他类型高校的经验,可谓“先天不足”。在其建设过程中又缺少对质量文化建设的投入,根基不足导致“后天缺失”。面对影响质量建设、不符合质量标准的所谓棘手问题、尖锐矛盾时,往往缺少及时、正面处理的有效手段和办法。体系与应用型大学自身的办学特色适应性不强,对所存在的质量问题缺少针对性监控与改进设计,不能形成有效闭环,在质量保障的个别环节断裂。质量文化缺失导致体系黏合度不足,影响体系的一体化程度。

2.2.2体系运行出现执行不到位、解决不彻底、反应不灵活的问题

体系运行过程中,尽管教育教学各环节的质量标准、流程规范等内容清晰严谨,但却出现仅仅停留“印在纸上、挂在墙上”而难落实在行动上的现象,当然落实在行为上所付出的成本要远远多于前者,究其原因在于执行主动性不够。侧重问题的解决流程,对问题产生的原因缺乏深入全面的分析,如此日复一日,问题重复出现也就不足为奇。对涉及多部门职责的交叉问题及教育教学过程中的随机问题,应对措施存在反应滞后且机械处理的倾向。质量文化缺失导致体系内驱度不高,影响体系的运行效力。

2.2.3体系效果存在依附性、阶段性、衰减性的问题

由于应用型大学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缺少内生的质量文化根基,导致质量保障行为变成一种负担、甚至影响教学秩序的“份外”事,体系保障效果也往往在很大程度上依附于外部要求,对应用型大学自身的办学定位、培养目标体现不足。观察现实教育教学实践不难发现,学校内部质量保障活动最活跃的时候,往往也是迎接外部质量评价和检查最集中、最临近的时候,而一旦外部质量保障、监控和评价活动停止,内部质量保障和评价也就沉寂下去[8]。内部质量保障体系逐渐静默,其保障效果与质量衰减也必然随之而来。质量文化缺失导致体系持久度不够,严重影响体系的实际效果。

3以质量文化为根基的内部质量保障体系架构分析

3.1体系架构关系

以质量文化为根基的内部质量保障体系架构主要由4个子系统、3个驱动引擎、2个导向和1个根基构成。其中,4个子系统分别是资源子系统、过程子系统、效果子系统和反馈子系统;3个驱动引擎分别指制度环境、标准环境和技术环境;2个导向即学校办学定位与培养目标;1个根基即质量文化。其架构关系如图1所示。

3.2各要素的具体内容与功能

3.2.1子系统

1) 资源子系统既包括开展教育教学工作所需的人力、财力、物力等硬件资源,也包括知识、信息和平台等软件资源,为教学活动的正常运行提供充足的硬件和软件保障。

2) 过程子系统主要指在办学理念的指导下,围绕培养目标开展的资源配置、管理和全部教育教学活动过程,包括培养方案的制定与实施,资源配置与管理,教学环节的全方位质量监控等内容。

3) 效果子系统主要指对人才培养各类各层目标是否科学、资源配置是否优化、培养过程是否合理、学生发展是否达成、社会及用人单位是否满意等方面的效果评价。

4) 反馈子系统构成内部质量保障体系中的信息通道,将人才培养过程各环节产生的质量信息,尤其是效果子系统产生的评价信息及时反馈给相关责任部门,以便予以适当强化或抑制。

3.2.2驱动引擎

3个驱动引擎作用于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所有子系统,制度环境、标准环境和技术环境并非指某一项或面向某个业务领域的技术、标准和制度,而是服务人才培养全过程所需的制度、标准和技术总和,为推进目标制定、活动开展、改革探索、效果检验、反馈完善等各环节提供强大的驱动力。

3.2.3导向与根基

学校办学定位与培养目标是应用型大学所有工作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同时既是引领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导向,也是衡量人才培养质量达成度的标尺。根基即质量文化,是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关键联结要素,是体系充分发挥保障作用的坚实基础,是各子系统和引擎的黏合剂,在质量文化的作用下,体系的各个要素得以形成合力并促进定位与目标的实现。

理论上依靠制度、标准和技术的驱动,资源、过程、效果及反馈子系统的正常运行,足以保障应用型大学定位目标的实现,并形成管理闭环、屏蔽质量干扰。但显而易见,现实效果差强人意,究其原因,在于这样的作用过程过多依附于外部驱力,而非来自质量保障的师生主体,其直接支撑和保障作用必然是有限的。正如图1所示,试想缺少了质量文化的联结,所呈现的内部质量保障体系便失去了根基,体系与定位目标之间的作用关系恰如图中虚线的连接一样孱弱无力,这也形象反映出缺少质量文化的内部质量保障体系,面对制约质量发展“顽疾”时的尴尬现状。

4质量文化在内部质量保障体系中发挥根基作用的内在逻辑

只有形成高共识度的质量文化,质量保障体系才真正在课堂、实验室、图书馆、宿舍等各个角落扎根,人才培养各个环节的高质量诉求才能真正由外部驱动变成内生自觉。离开了质量文化,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就像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其内在原因在于内部质量保障体系服务的是人才培养工作,而人才培养质量在某种程度上而言,是可见、可感知但却不可直接测量的。正是由于人才培养工作本身所具有的系统性、长期性、复杂性等特点,超出了各子系统和驱动引擎的话语范畴,因此只有形成质量文化根基,才会使体系获得真正活力,从文化自觉的高度发挥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持久效率,确保人才培养质量。

4.1质量文化根基符合人才培养工作的系统性要求

人才培养质量影响因素多、涉及面广,因此对其质量进行监控和保障绝非单独部门或业务系统可以完成,需要统筹多机构联动,学校要为此承担一定的管理成本,除经费投入外,还包括人员配置、业务协调、时间投入等。在高等教育竞争激烈且资源有限的环境中,肯在“内功”上如此投入需要学校管理者具有极大的决心和智慧。在质量文化的语境里,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确保教育质量是全员的第一要务,各个业务系统都有高度的质量文化自觉,整个学校系统为提升质量所付出的高成本是理所当然且不遗余力的,因此,夯实质量文化根基是实现人才培养根本任务的必由之路与有效保障。

4.2质量文化根基满足人才培养工作的长期性需求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育人是一项周期性长的工作,尽管教师投入大量心血,短期内学生在知识获取、技能掌握方面会得到發展,体现“教”的效果,但对受教育者更为重要的“育”的过程却是短期内无法完成的,因此,对其质量的相应保障一方面需要保持长效,不因外部质量保障体系的活跃度降低而衰减,同时要根据时代的发展、教育内外部环境变化以及应用型大学自身特色而适时调整,使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始终充满活力,不断引领质量提升。最根本的举措就是让质量文化在应用型大学系统内形成扎实根基,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与无以复加的共识,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内部质量保障体系长期活跃、无时无刻不为人才培养工作的质量保驾护航。

4.3质量文化根基适应人才培养工作的复杂性特点

成功的教育不仅向社会输送各行各业的从业者,培养“工具人”,更重要的是培养其完善人格、正确价值观与优良品行,其面向对象是个性自由且充满能动性的鲜活个体,教育的复杂性决定了全面、准确衡量教育质量的指标很难量化,仅仅通过加强资源、过程、效果、反馈等子系统及制度、标准、技术等要素建设,可以实现对学生成长中“量”变的监控和保障,但对“质”变监控和保障则难以奏效。而依此对人才培养质量实施的考察、诊断也更多反映教育工作在某一时期内的过程缩影,而非质量本身,对教育问题的认识也难免存在局限。质量文化是避免上述现象的有效要素,在质量文化的作用下,教育的各环节、各局部过程中,教育工作者形成高度的质量意识共识,对质量要求由制度自觉上升到文化自觉,由强制约束变成内发取向,从教育源头实现内部质量保障的目标。

应用型大学质量文化与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息息相关,进一步强化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持续、高效保障作用势在必行且不容有失,在做好资源、过程、效果、反馈子系统建设,将制度、标准、技术作为体系驱动有力引擎的同时,迫切需要补齐质量文化的短板、筑牢体系根基,为推进一流本科教育提供坚实保障。当然,相较于体系中的其他要素,质量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精心设计、持续投入,若以短视功利心态则很难收到预期效果。承载应用型大学内部质量保障体系根基作用的质量文化,对人才培养质量的促进作用是全方位的且润物无声,甚至在某种层面会提升应用型大学的文化生态。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46-47.

[2]潘懋元.什么是应用型本科[J].高教探索,2010(1):10-11.

[3]丁晓昌.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研究[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15.

[4]朱永江.质量文化: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灵魂[J].现代教育科学,2012(7):98-101.

[5]教育部: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48.1% 即将进入普及化阶段[EB/OL].(2019-03-10)[2019-02-26]. http://edu.china.com.cn/2019-02/26/content_74505022.htm.

[6]林杰.问责与改进:高等教育评估与质量保障[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15:5.

[7]崔军,汪霞.本科教学质量保障:麻省理工学院的教学促进系统[J].中国高教研究,2013(11):51-56.

[8]刘振天.系统·刚性·常态:高等教育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三个关键词[J].中国高教研究,2016(9):12-16.

(责任编辑李亚青)

猜你喜欢

应用型大学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网络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
试论向应用型大学转型之商务英语专业的教学导向模式
面向应用能力
应用型大学教师专业发展支持体系构建研究
应用型大学视域下大学生诚信问题研究
应用型大学《会计信息系统》校企合作课程研究与实践
应用型大学背景下建筑学导师工作室教育模式研究
校企合作机制下的应用型大学的多媒体应用技术课程改革与实施
应用型大学开设新生研讨课的实践与思考
应用型大学《桥梁工程》教学现状及教材改革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