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品德与社会学科为基础 夯实德育教育基础

2019-09-10龚健

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 2019年5期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德育教学小学阶段

龚健

【摘 要】小学阶段,由于个体的整体认知、能力发展等都处于一个不成熟的状态之中,极容易被外界的事物所干扰,从而使得内在的品德理念发生偏差,影响个人的全面发展。因此,在小学阶段中强化德育教学,帮助小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品德理念已成为教学的重中之重。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学,是以品德教育为主的学科,更需要发挥其对小学生品德教学的价值,夯实德育教育的基础,培养小学生的优秀品德行为。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小学阶段;德育教学;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9)30-0181-02

一、充分发掘教材内容,自然完成德育教育

《品德与社会》教材中的内容丰富多彩,且大部分知识点内容都是以故事、案例等形式展现,理论上能够在较大程度上激发小学生的兴趣,主动投入到学习中,完成德育教学的任务。但是从相关教学实践中获知,在《品德与社会》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常常会陷入一种自我说教的教学误区,大部分小学生只能够被动接受其中的教学内容,难以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德育教学的成果更是难以体现。因此,充分发掘《品德与社会》的教学资源,提高小学生学习参与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自然高效地完成德育教育才是基本与首要。在《夸夸我自己》的德育单元教学中,其教学主要任务是帮助小学生认识自己,从自身的优势中培养自信,也能够找出自身的不足加以纠正。直接性的宣讲教学,对小学生而言兴趣点是极低的,如在《别人眼中的我》中,教师可以放大此部分内容,并采用一种快问快答的随机抽问方式,让小学生进行相互的快速直接性评价。此教学方式与游戏相类似,但它正放大了此部分的教学内容,而不是简单地让小学生发表意见,一笔带过,更能够让小学生参与到其中,活跃学习氛围,也使得德育感知的有效性充分提高。

二、把握学科中的特性,实现德育生动教学

《品德与社会》学科最为明显的特性是“生活性”,其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其一,从德育品质的内容特性来看,德育品质主要体现在生活中,它需要个体通过各种生活活动、个人行为来具象化,如保护环境、不随地丢垃圾便是优秀品德的体现,它并不是一个虚无的概念含义,它是看得见、可感知的内容;其二,从学科的教学内容选择来看,其教学内容主要是从生活中获得,关注生活中的事件,并从中放大德育内容进行教学引导,小学生能够从中感知到生活性。综上所述,教师在《品德与社会》教学过程中,需要抓住“生活性”的特征开展教学,这样才能够提升《品德与社会》学科生动性。如在《家乡的山山水水》单元教学中,每一位小学生的家乡都不同,他们都需要与自身的生活实际相关联,才能够充分了解自己家乡的风貌特色,从而培养对家乡的热爱。在德育课堂的教学中,教师需要先以举例子的形式,让小学生理解教师的家乡,如引导小学生关注教师家乡中的自然环境,山水风景,特产小吃等,然后让小学生从这些方面感受自己家乡的特色,形成一种家乡的自豪感。随后教师通过介绍自己的家乡,拔高整体德育情感,让小学生感知这其中的自豪感是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从而进一步转化为为家乡努力做贡献的德育思想[2]。

三、关注学生个性需求,设计相应德育内容

随着年龄与认知的不断增长,小学生个性特征会变得越来越明显。同时,“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一直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所有的教学活动都需要关注学生个体的实际需求。基于此,在《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学中,教师更需要充分了解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以及整體的学习接受度,制定更为贴合的德育教学方案,方能够实现德育教学目标的最大化。从现阶段的《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得知,大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习惯采用统一教学模式、教学手段,部分接受能力相对较弱的小学生难以跟上教师的讲学步伐,出现学习脱节。如在《每天都有好心情》的德育教学中,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下,教师习惯性直接将例子摆出。但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下,教师需要充分关注小学生的个性,给予小学生足够的空间让他们围绕此内容发表各自的意见看法,以保证不同个性的表达。如小朱同学在此时会说“我每天都会和爸爸打球,这样会令自己开心很多。”,小花同学则表示,“我每天都会画画,把喜欢的画出来能开心。”等。教师引导学生个性表达的过程,便是注重小学生个性发展的体现,能够让小学生在不同的表达中感悟到德育课堂中所强调“有困难而不怕,学会自我调节”的教学内容。

四、强化与生活的联系,重视德育实践应用

德育,是与生活紧密结合的内容,它强调的是个人在生活实践中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动态、心理态度等。如果,单一地开展德育教学内容,而不与生活实践相结合,则会直接影响小学生的学习理解与内化接受效果。因此,在《品德与社会》的教学中,教师更需要关注其教学的实效性,注重强化德育教学与生活的联系,重视德育的实践应用,以帮助小学生更好地完成德育习得[2]。如教师可以预先根据某一德育教学内容,为小学生创设相关的生活情境,然后在此情境中提出相关德育问题引导小学生主动思考解决,提供了小学生主动且直接参与的机会,使得德育积累。

在此条件下,小学生自然会调动生活经验进行思考回答,与生活构成一定的联系。随后,教师再提出更深一度的问题,如“还有什么事情是邻里之间常常发生,但是却做得不对的?”此开放性题目,更推动小学生积极回想生活的相关事件。一步步地实现与生活的联系,最后,教师还需要根据总结本德育教学的中心——“遵守公共德育”,让小学生更为深入习得。

五、结语

《品德与社会》学科,是小学德育教学专项化的重要体现,小学生能够在固定的学科之内完成德育学习,提高对德育的整体感悟。但是,德育并不同其他学科般具有明确的界限与内容,它是存在于生活与学习中的每一个细节点上,更需要通过多渠道、全面化的渗透,实现德育培养。优秀品德的养成,并不是一朝一夕、一课一说便可以完成,要在课堂中获得,从生活中实践,最终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顾芸.如何构建品德与社会的高效课堂[J].考试周刊,2018(34).

[2]陈惠健.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中人文素养的培养方法[J].考试周刊,2018(12).

猜你喜欢

品德与社会德育教学小学阶段
论在德育教学中渗透职业意识与促进学生职业发展
试论小学阶段开展课外阅读的指导策略
让伏羲教育的阳光沐浴着孩子们健康成长
浅谈如何构建中职德育课多元评价体系
浅谈初中班主任工作中的德育教学
精心设计,开辟品德与社会课新天地
小学品社课堂结合时事教学初探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