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验教育理念下“社团+基地”的实践育人模式研究

2019-09-10杨奎

广告大观 2019年4期
关键词:实践育人社团基地

摘要:体验教育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教育方式,目前在小学、初高中、高职高专以及本科教育中的应用越来越普及。特别是在当前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理念下,如何更有效地深化校企合作、强化实践育人、提升培养质量,是高校专业改革和人才培养的核心和关键。本文积极探讨了体验教育理念下,充分发挥专业型社团在实践育人的引领作用、校内外基地在能力培养的示范作用,充分整合校内外优势资源,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技能型、复合型人才,有效缓解高校人才培养与企业实际需求脱节的矛盾,以促进学生的全面进步和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关键词:体验教育;实践育人;社团+基地

一、体验教育理念

“体验”,顾名思义,通过亲身体会与感受来了解和认识事物,其包括两个层面的含义:行为体验是一种实践行为,是亲身经历的动态过程;内心体验则是在行为体验的基础上产生的内化、升华的心理过程,两者相互依赖、相互作用。体验的方式主要包括:间接体验、直接体验、反思体验和体验内化等。

“间接体验”又称角色体验,采用模拟化的方式,为学生设计多个角色,模拟企业、商店、机关和相应岗位的情景,让学生去进行间接体验。

“直接体验”是让学生克服过去预想不到的困难去完成有关“使命”,组织学生到企业、商店、机关去体验真实工作,在亲身参与中获得感知和感悟。

“反思体验”就是引导体验者对体验中的心理感受、情感体验、行为变化、活动过程及效果等进行深层次思考,强化体验效果,促进自我认识与评价。

“体验内化”是体验反思的深化和提升,强调要明确体验活动的外部行为与内部过程之间的关系,借助外部活动促进、深化内部体验。体验可以使学生广泛接触社会,品味劳动的艰辛,体验人间的温情,增强社会责任感。

“体验教育”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学生通过亲身参与,在实践中认识、明理和发展,通过反思获得知识、改变行为,实现可趋向性目标。通过开展体验式活动,让学生“走出”课堂,在实践中进行“学习体验”、“行为体验”和“内心体验”,在体验中感悟、收获、成长,把教育要求内化为品质,外显为行为。

二、“社团+基地”实践育人模式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高等教育与社会脱节、高校毕业生素质与企业实际需求不符的矛盾日益凸显,如何有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区域经发展输送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已成为高校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点。社团作为大学生校园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第二课堂的重要阵地,更是学生学习体验、专业体验、生活体验的重要场所。通过专业型社团和校内外实训基地的有机集合,实现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第三课堂的有效联动,针对性地开展体验教育,充分发挥实践育人的引领性,对于提高学生的职业竞争力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图1 “社团+基地”实践育人模式

高校应积极拓展校企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建立校内和校外体验教育实训基地。教师带领优秀学生深入企业进行项目实践,将企业最新的用人理念及实战项目带回校园。教师借助专业优势和培训经验,掌握行业前沿信息,定期深入企业开展专项培训,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共同开发课程、共建实践教育基地等,实现互利共赢。企业借助高校教师教科研能力服务企业,吸收综合素质高、专业性强、实战经验丰富的专业人才,以调动双方的积极性,深化校企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开拓多种合作形式,使校企合作落到实处。

三、“社团+基地”实践育人模式实施策略

(一)依托学生社团,构建“传承式”专业型团队

学生社团是指学生为了实现共同意愿和满足个人兴趣爱好的需求、自愿组成的,按照其章程开展活动的群众性学生组织。通过教师指导,面向在校生选拔对专业领域感兴趣的优秀学生组成社团,社团成员在兴趣爱好、价值观、分工、章程等方面的约束下,经过培训和实践锻炼,形成“传承式”专业型团队。

(1)构建专业技术实践团队。高校应以校企协同的第二课堂实践育人机制为平台,紧密结合社会发展最新趋势和专业实际,融合重大事件、重要活动、传统节日等,积极开展特色鲜明的专业课外实践活动,逐步显现强化实践能力和主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特色。

(2)构建学科竞赛实践团队。学科竞赛对于推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知识整合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高校应充分发挥“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赛教结合”的机制作用,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创新创业大赛、专业技能大赛等,强化第一课堂专业技能,培养第二课堂动手能力。

(3)构建创业创新实践团队。高校应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将创新创业教育巧妙融入社团活动,组建考研、软考、招教、公务员、创新训练计划项目、实体创业项目、企业课程实训等第二课堂创业创新型学生社团。按照“一支团队、一名负责教师、一个实训平台、一类竞赛、一组实训”的“五个一”模式培育创新实践项目和实体创业项目,丰富学生课余生活,推动学生成长成才。

(二)整合高校资源,建立校内外实践教育基地

在当前教育主体多元化的背景下,高校已不是人才培养的唯一场所,企业、政府、家庭等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明显。高校具有场地资源、师资及人力资源等优势,同时高校师资教科研能力在行业发展中处于领先地位。高校应整合优势资源,建立校内外实践教育基地,努力实现企业课程校内化、使学生与职业技术岗位“零距离”接触,为巩固理论知识、训练职业技能、全面提高综合素质的实践性学习与训练提供平台。

此外,高校应深化校企合作,與业共建人才培养方案、共建课程与内容、共建师资、共建实验实习基地、共建产业学院,实现第一、第二、第三课堂联动,全员、全时空、全过程育人。

(三)创新实施机制,突出实践育人的系统性

(1)构筑基地化机制。实践基地是开展大学生第二课堂实践的主要阵地。高校应积极打造课内实训平台、课外实训平台、校内外实训平台、第二课堂实践平台等,实现“课程植入、课程设计、技能实训、项目实习”的协同育人新机制。通过第二课堂活动与教学实习基地、校企协同育人基地、学生就业基地相结合,发挥教学、科研、生产、育人一体的综合功能,为学生成长成才创造条件。

(2)强化项目化机制。高校师生在“大学生创业项目”申报、“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申报、教师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申报、实践育人教学成果奖申报等方面,利用校企协同育人的实践平台,优化项目团队,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可跨学科专业组队,自行设计项目,促进学科交叉和团队合作,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实践活动的参与面和影响面得以扩展。

(3)融入课程化机制。教师把第一课堂不能完成的实践项目,融入到第二课堂实践平台中,使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紧密结合,实现课内外一体化。对实践活动的目标要求、形式内容、方法途径等作出明确规定,并建立适合实际、真正对大学生有激励作用的实践考核评价机制。针对具有突出学术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实践作品,组织骨干教师跟踪辅导,借助第二课堂实践平台,把实践成果向各类大赛的参赛作品孵化。

资金来源:云南省2018年高校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研究基金,项目编号:JG2018292。

参考文献:

[1]张淑萍.校企协同育人、“社团+基地+公司”创新创业模式新探[J].祖国,2019,(07):233-234.

[2]王勇、张徐.“四位一体”校企协同育人模式新探——以高职经管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为例[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6,19(12):252-253.

[3]何培育、杨虹.“互联网+”时代校企协同育人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探索——以电子商务及法律专业为例[J].科技创业,2018,(05):25-28.

[4]刘创明.基于校企协同育人模式下的学生社团建设探索[J].才智,2016,(11):89-90.

[5]谢海、徐紫文.论“企业+社团”模式对大学生求职成长的影响——以大外智联盟为例[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9,(29):117-118.

作者简介:杨奎(1983.4~),男,河南信阳人,云南工商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企业战略和消费者行为。

(作者信息:云南工商学院)

猜你喜欢

实践育人社团基地
超星二号维修基地
缤纷社团,绽放精彩
基于实践育人理念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路径探究
共青团在地方高校第二课堂建设中的作用分析
高校新生入学教育工作的改革与创新
社团少年
文学社团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