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近代中菲民俗文化变迁史比较研究

2019-09-10周美迪敖佳勇

新生代·上半月 2019年4期
关键词:变迁民俗文化菲律宾

周美迪 敖佳勇

(一)选题依据

中国与菲律宾隔海相望、文化相通,既是友好邻居,又是战略伙伴。菲律宾是东盟十国重要合作伙伴之一。

众所周知,在国际交流中,文化教育交流比之政治交流与经济交流来,就显得至关重要,可謂维系两国人民情感的“纽带”,沟通两国人民心灵的“桥梁”。

开展好与东盟国家(尤其是菲律宾)的交流与合作,乃贯彻落实我国“大国是关键,周边是首要,发展中国家是基础,多边是重要舞台”的外交指导方针和“十八大”提出的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新理念的关键之所在。同时也有利于贯彻落实“共同营造和平稳定、平等互信、合作共赢的地区环境”的外交工作方针。

中菲交往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至于中菲交往的具体时间也是人言人殊,众所不一。一般认为,从宋朝起有所往来,主要依据宋朝赵汝适的《诸番志》。

近代时期(本研究主要涉及的时间段为1840-1949年),菲律宾经历的发展历程与中国的同期历史具有很大的相似性,二者都经历过外来文化的入侵、融合和发展等过程。因此,对近代时期的中国和菲律宾的民俗文化变迁史的比较研究有助于具体地明确两国的民俗文化发展的共性和差异,从而为两国的文化交流提供参考信息。

1.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学术史梳理及研究动态

(1)国外研究现状

菲律宾大学碧瑶分校的教授 Leah Abayao 的“ Cultural diversity and inclusive development in China-ASEAN academic institutions”一文对菲律宾文化的包容性和多样性多元化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柬埔寨历史协会会长 Sorn Piseth 的 “Strengthening China-Asean educational Partnership”一文就加强中国与东盟教育合作伙伴关系尤其是文化交流合作方面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探讨; 菲律宾大学Diliman亚洲研究中心博士 Tina S. Clemente的 “Historical and Contemporary reflections on Guangxi among Chinese merchants in the Philippines”一文论述了菲律宾中国商人(尤其是广西华侨商人)对菲律宾经济文化产生的影响;泰国东盟大学联盟秘书处Nantana Gajaseni的“Role of AUN under ASEAN-China Cooperation”一文就东盟十国与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合作的重要性进行了阐述和论证;越南翰林社会科学院-中国研究院阮氏秋芳的“中国-东盟关系中的文化共生与包容性发展”一文详细介绍了中国与东南亚的邻国外交与经济合作以及文化共生与包容性发展。可以看出,民俗文化接受与变形、共生以及包容过程已经具有悠久的历史。

(2)国内研究现状

北京大学教授包茂红(2013)的《菲律宾民族文化多样性与包容性发展》一文对菲律宾民俗文化的多样性和多元化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详细地探讨;广西师范大学国际文化教育学院院长蔡昌卓(2013)主编的《东盟教育》杂志对菲律宾的教育制度,教育理念,教育发展与民间文化进行了深入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国际交流与合作处戴家毅(2010)的《菲律宾华文教育发展研究》,就华人华侨对菲律宾的民族民间文化的影响也有详细介绍;福建华侨大学华侨华人研究院朱东芹(2013)的《闽南文化在菲华社会的传承与嬗变》一文对闽南文化在菲律宾的传承(“守成”)、发展、变异、菲化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探讨;王文良(2013)的《新殖民主义的发端: 二十世纪初美国对菲律宾的统治》一文对美国文化在菲律宾的政治领域,教育领域以及文艺界、体育界的统治地位进行了阐述;范丽萍(2013)的《关于新加坡、菲律宾社会的文化思考》也详细论述了中国文化对新加坡、菲律宾文化所产生的影响;广西民族大学的陈丙先(2013)的《帝国相接与文化融合》一文就16-17世纪中国与在菲律宾的西班牙的文化互动(帝国相接、文化碰撞、文化融合)进行了详细阐述;马燕冰、黄莺(2013)的《菲律宾》一书对菲律宾的政治、经济、历史,宗教,文化诸领域进行了详细的探讨和广泛的研究。

(3)国内外研究总评

上述可见,国内外研究可概括为两点:第一,从国际来看,国外研究能为国内研究提供重要的借鉴经验,比如国外专家、教授对东盟尤其对菲律宾民俗变迁史的研究,将对我们梳理中华民族变迁史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第二,就国内来看,学界已达成共识,专家学者们就中菲民俗文化变迁史进行了多角度,多方位的分析和研究,他们的研究观点和方法别具一格,各有千秋。第三,当前就中菲民俗文化进行比较研究的文献并不多,这就为本研究提供了有利的空间。

2.本研究的选题价值

本研究主要是针对近代中菲民俗文化变迁史进行比较研究,这将对中菲经济、文化、教育以及外交等各个领域的合作交流,具有特殊而深远的意义。

(1)理论价值

在理论上,本研究重在考察近代时期中国和菲律宾的民俗文化变迁史的共性和差异,因此,其不仅能丰富和发展民俗文化的变迁理论,还能有效促进和发展中菲文化交流的相关理论。

(2)实践价值

在实践中,本研究不仅能加大菲律宾文化传播和扩大文化资源,还能为中菲两国的经济、文化、教育发展的实际问题提供参考意见,从而更有效地贯彻落实中菲两国外交政策。

(二)研究内容综述

1.研究对象

本研究主要以近代时期中国民间和菲律宾民间的民俗文化变迁史为研究对象,详细比较该时期内中国民俗文化变迁史和菲律宾民俗文化变迁史的差异和共性,从而更好地促进中菲文化交流。

2.研究内容

本研究主要包括下列三个方面的内容:

(1)近代中国民俗文化变迁的历程梳理。该部分将重点探索鸦片战争、甲午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等带个中国民间民俗文化的变迁历程。在中国近代史上,总共出现了两次鸦片战争。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年6月28日-1842年8月),此乃英国向满清走私鸦片而引发的一场侵略战争,其导火线是英国商人在中国广东海域走私鸦片,其目的是从精神上麻疲中华民族,使中国人民变成“东亚病夫”。 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年10月-1860年10月)的实质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进一步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显然,吸食鸦片会使人无法集中精神、产生梦幻现象,导致高度心理及生理依赖性,长期使用后停止则会发生渴求药物、易怒、发抖、寒战、身体卷曲、抽筋等戒断症;过量使用造成急性中毒,严重的引起呼吸抑止致人死亡。鸦片进入中国,使广大民众吸食鸦片,依赖鸦片,鸦片丧害了人民的健康,麻疲了国民的思想,使民俗文化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900年(清光绪二十六年),英、法、德、美、日、俄、意、奥等八国联军发起侵华战争,最终以义和团彻底失败而告终,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从此,中国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民俗文化受到了极大的影响。 1937年7月发起的八年抗日战争中,日本军国主义在中国大陆实施“三光”政策,制造了一系列人间惨剧,骇人听闻的“南京大屠杀”就是其中之一。这一烧、杀、抢、掠等行为引起了战区人民的极度恐惧,甚至改变了他们面对外来人员的生活态度。更重要的是日本军国主义在战区实施奴化教育,改变了人们最基本的生活习惯和方式。解放战争时期,国共两党进行了全国性的内战,致使绝大多数老百姓背井离乡、流离失所,这其中包括人员分离、重新组合等多种形式,相应地也产生了民俗文化的分流、融合和发展等。

(2)近代菲律宾民俗文化变迁的历程梳理。

中菲交往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至于中菲交往的具体时间也是人言人殊,众所不一。一般认为,从宋朝起有所往来,主要依据宋朝赵汝适的《诸番志》。1205年,赵适志提举福建市舶司,驻泉州,著《诸番志》,备述中南交通和贸易,中菲关系也多有涉及,被认为是中菲交流的可靠证据。明朝中期海禁开放以后,中菲交通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尤其是民间交往频繁。1565年,西班牙人来到马尼拉时,马尼拉城内就已经有150名华人的华侨聚居地。中国古书将这批马尼拉华人称之为“涧内”(西班牙人称之为“Parian”,即“八连”,也作“巴利安”)。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个礼仪之邦,中国人歷来不侵犯别人,不霸占别人的领地和财物。若从1205年中国华人到菲律宾马尼拉算起,比西班牙人(1565年到马尼拉)整整早了360年,也就是说,中国文化在菲律宾的传播比西班牙文化在菲律宾的传播要早整整360年。

1521年,葡萄牙探险家麦哲伦奉西班牙王朝之命,率领远征队从美洲向西航行,旨在寻找印度,却意外地发现了现今的菲律宾。1542年,西班牙探险家鲁伊·洛佩斯·德比利亚洛沃斯踏上菲律宾中东部的莱特岛和萨马岛,以西班牙王子菲力普的名字将其命名为“菲力纳斯”。“菲力纳斯”后来演化成“菲律宾”,用来指称整个菲律宾群岛。1565年,西班牙开始对菲律宾实行殖民统治。西班牙把菲律宾划归新西班牙统治区,由国王任命的总督连同墨西哥、古巴一并管理,因此也给菲律宾涂抹上一道浓重的拉丁文化色彩。

从1565年到1946年,菲律宾先后沦为西班牙和美国两个西方大国的殖民地,经过长期的发展与融合,西班牙和美国的民俗文化深深根植于菲律宾人的社会生活、文化习俗和宗教信仰中。

菲律宾学者阿贡西洛在其著作中指出:“美国对菲律宾社会进步的追打、最持久的贡献不是物质利益方面,而是教育、卫生、个人自由和政治觉悟。”1898年,美国开始统治菲律宾,直至1946年7月4日菲律宾获得独立。美国占领菲律宾将近半个世纪。从时间上说,这虽不及西班牙统治的1/7,但从政治、文化与心理影响上说,美国却远远超过西班牙,使菲律宾成为美国色彩最浓重的亚洲国家。他们的信念则“美国化”,价值判断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美国政治文化的滋养”。美国文化生活和生活方式对菲律宾传统文化产生了重大冲击。直到今天,美国文化和生活方式仍然是菲律宾人追求的时尚。

菲律宾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全国大约有90多个民族,其中马来族占全国人口的85%以上,包括他加禄人、伊洛戈人、邦班牙人、比萨亚人和比科尔人等;少数民族和外国后裔有华人、印尼人、阿拉伯人、印度人、西班牙人和美国人,还有为数不多的土著民族。绝大多数菲律宾人的祖先是南太平洋中南诸岛民族的后裔。由于西班牙人、墨西哥人、美国人、英国人、法国人等各种民族历史渊源和自然地域使菲律宾演变成为今日地处东方又包容了东西方文化的世界性民族,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民族大熔炉。菲律宾的文化是一种集传统的原住民文化,中国文化、西班牙文化、美国文化于一身的多元文化,同时也带明显的墨西哥、印度尼西亚和印度的文化色彩。

在西班牙和美国对菲律宾长达381年的殖民统治期间,在文化上,宗主国将其意识形态、生活方式、宗教信仰、教育制度、语言文字等强加给殖民地人民。经过长期的发展、变迁与融合,西班牙和美国文化与菲律宾本土文化水乳交融,相互共存,其领域广泛、内容丰富、特色鲜明,是其他文化所不具备的。

(3)近代中菲民俗文化变迁史的比较。(详细比较二者的差异和共性)

本课题近代中菲民俗文化变迁史比较研究以中菲民俗文化变迁史为研究视角,对中国和菲律宾的民俗文化在各自的民族地区的文化变迁的发展问题进行具体深入地探索和研究。通过对近代中菲民俗文化变迁的差别和共性的比较研究,以达到让世人更加清楚地认识中菲民俗文化的变迁史,也为中菲民族文化的交流提供更多,更详实的参考资料。近代中菲民俗文化变迁史比较的差异和共性主要从以下四个部分进行论述:

第一部分是从战略角度认识近代中菲民俗文化变迁史比较研究的重要性。详细阐述中国文化在菲律宾的文化变迁史,特别值得阐述的是作为与菲律宾互为近邻的两广(广东、广西)人和福建等沿海地区的闽南人,这对近代菲律宾民俗文化变迁史比较研究更是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不同寻常的意义。

第二部分为近代中菲民俗文化变迁史比较研究的回顾。论述西班牙民俗文化在菲律宾的文化变迁史。

第三部分为近代中菲民俗文化变迁史比较研究的现状。具体讲述美国民俗文化在菲律宾的文化变迁史。

第四部分为近代中菲民俗文化变迁史比较研究的展望。特别叙述菲律宾未来民俗文化变迁的发展趋势。

3.重点难点

(1)重点

本课题研究的重点是通过对近代时期由于外来文化的入侵而引起的中国民俗文化的变迁情况和菲律宾民俗文化的变迁情况的梳理,从而比较出二者的共性和差异。

(2)难点

本课题研究所涉及的近代时期主要是1840-1949年,而这一时期无论是中国还是菲律宾都遭受到了外国的殖民侵略,很显然这不仅是政治上的侵略,与此同时,在文化上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基于此,本研究的难点是准确合理地梳理近代时期中国和菲律宾的民俗文化在自身的传承兼有与外来文化的融合中发生的变迁轨迹。

4.主要目标

本研究的主要目标在于具体详实地梳理近代时期中国和菲律宾的民间民俗文化变迁的基本历程,并切实地比较中国和菲律宾的民俗文化变迁史的差异和共性,最终形成能为促进中菲文化交流提供参考资料的研究专著。

(三)思路方法

1.研究思路

本研究是对近代中菲民俗文化变迁史进行梳理,并比较其共性和差异。因此,本研究將首先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把握当前的研究现状;其次是深入中国和菲律宾民间进行田野调查,深入了解中国和菲律宾的民俗变迁情况。由于本人多次在菲律宾大学碧瑶分校与菲律宾大学校长Ray教授合作,对菲律宾民族文化以及菲律宾民俗文化变迁史进行了一年多的研究,不仅对菲律宾文化有较深地理解,还结识了一支研究实力强大的人力资源团队。因此,我们将通过德尔菲技术,向中国和菲律宾的相关专家进行咨询与交流,最终形成本研究的成果。

2.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量性研究和质性研究相结合,具体如下:

① 文献分析:通过文献资料对近代中菲少数民族民俗文化变迁的历程及现状进行梳理。

② 田野调查:通过深入中国和菲律宾的民间,了解民俗文化变迁的基本情况。

③ 比较分析:比较近代中菲民俗文化变迁史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及存在的差距。

④ 案例研究:在中国或菲律宾的民间选取一些典型的文化变迁案例进行具体分析,以求进一步明确民俗文化变迁的基本历程。

⑤ 德尔菲技术:通过该方法主要向中国和菲律宾的相关专家请教咨询,在与相关专家的多次沟通与交流中逐步形成本研究的成果。

3.研究计划

(1)从今年起,立马进行资料收集和研究准备,一方面通过网络资源,整理已有研究文献;另一方面继续与菲律宾大学碧瑶分校的校长Ray(主要合作者)、教授Abayao,博士Jimmy保持联系,及时了解他们对菲律宾少数民族聚居地的最新田野调查,获取相关资料信息。

(2)紧接着,根据收集的资料信息和数据,着手撰写近代中菲民俗文化变迁史比较研究的提纲以及具体内容。

(3)之后,对《近代时期中菲民俗文化变迁史比较研究》一书的内容进行论证,反复修改,同时通过德尔菲技术向有关专家请教咨询;同时,继续撰写相关论文,完成书稿。

4.研究的可行性

(1)本人来中国已经五年,结识了一些少数民族的朋友和同学,他们长期生活在贵州少数民族地区,对少数民族人民有着深厚的感情,对少数民族民间生活习俗十分了解。为本次课题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现实基础。

(2)本人目前在贵州民族大学读社会学与民族学博士,有一个实力较强的省数字图书馆、学校图书馆等丰富的数据资源做支撑。

(3)本研究组成员绝大多数为菲律宾大学碧瑶分校的专家、教授和国内211工程大学的高校教师,所有的课题组成员都有充足的时间开展研究工作。

(四)创新之处

1.学术思想上的特色

本研究立足于民俗文化变迁,旨在通过对近代中菲民俗文化变迁过程的历史梳理,并比较出二者的共性和差异,从而为中菲文化交流提供参考。因此,从学术上来说,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中菲文化的比较研究,拓宽中菲文化比较研究的范围,加深中菲文化交流。同时,借助本研究强化与菲律宾大学碧瑶分校的交流与合作,形成长效的研究合作机制。

2.学术观点的创新

本研究在学术观点上的特色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认为无论是中国还是菲律宾在近代时期都受到外来的殖民侵略,对本国的民间习俗无形中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二是认为虽然近代时期中国和菲律宾的发展历程有很大差异,但是由于二者同时均遭受到殖民侵略的影响,以致在文化的侵略、融合和发展问题上同样存在诸多共性,这对促进中菲文化交流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3.研究方法的特色

本研究综合运用文献分析、田野调查、比较分析、案例分析和德尔菲技术等方法对近代中菲民俗文化变迁史进行较为全面、系统地分析和比较研究。

(五)预期成果

1.成果形式

(1)本研究将形成《近代时期中国民俗文化变迁研究》和《近代时期菲律宾民俗文化变迁研究》两篇学术论文。

(2)本研究将形成专著:《近代中菲民俗文化变迁史比较研究》。

2.使用去向

(1)作为国内外学术界同领域研究同行的参考。

(2)提供给中菲教育部有关高校和科研部门作为研究中菲民俗文化变迁史的依据和参考。

3.预期社会效益

本研究的预期社会效益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通过对近代中菲民俗文化变迁史比较研究,更进一步搭建起中菲经济、文化、教育的桥梁,进一步促进中菲外交关系的改善;二是通过对近代中菲民俗文化变迁史比较研究,推进中国与菲律宾经济、文化、教育的交流进程;三是通过对近代中菲民俗文化变迁史比较研究,为国内外同行专家在研究其他民族地区的民族时提供信息参考以及事实依据。

【参考文献】:

【1】 许清章.东西方文化对菲律宾伦理道德的影响[J].东南亚纵横,1991(3).

【2】 包茂红.菲律宾民族文化多样性与包容性发展[A].载《第六届中国-东盟教育交流:文化共生与包容性发展研讨会论文集》,2013.9.15-18.

【3】 王文良.新殖民主义的发端:二十世纪初美国对菲律宾的统治[J].美国研究,1993(3).

【4】 范丽萍.关于新加坡、菲律宾社会的文化思考[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1998(3).

【5】 施雪琴.论西班牙天主教在菲律宾传播的历史背景[J].南洋问题研究,2001(3).

【6】 方倩华.试论美国统治菲律宾时期的宗教政策[J].东南亚,2003(2).

【7】 戴家毅.菲律宾华文教育发展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0.

【8】 刘必权.菲律宾[M].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

【9】 王勇.菲律宾独特的社会政治文化[J].东南亚纵横,2004(3).

【10】马燕冰、黄莺.菲律宾[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11】朱东芹.闽南文化在菲华社会的传承与嬗变[A].载《第六届中国-东盟教育交流:文化共生与包容性发展研讨会论文集》,2013.9.15-18.

【12】郑一省.菲律宾民族发展特征的历史考察[J].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

【13】张成霞.菲律宾多元文化与教育发展探析[J].教育文化论坛,2009(2).

【14】陳丙先.帝国相接与文化融合[A].载《第六届中国-东盟教育交流:文化共生与包容性发展研讨会论文集》,2013.9.15-18.

【15】Gregorio F. Zaide, Sonia M. Zaide, Philippine History and Government, All Nations Publishing Co.Inc.2004.

【16】Philip Kurian,Post-Colonial Filipino Identity, Asian and Pacific Studies Institute,Duke University,May-June 2005.

第一作者:周美迪 女(Medy Joy Dulnuan)菲律宾人,贵州大学动物遗传学硕士研究生,贵州民族大学社会学在读博士

第二作者:敖佳勇 男 汉 1964年4月1日生。1987年毕业于贵州大学外语系。英国语言文学学士,人口学硕士。贵州大学大学外语教学部副教授 。

猜你喜欢

变迁民俗文化菲律宾
7.0级强震袭击菲律宾
提高民俗文化意识,延续民俗文化
地方民俗文化的传承
数字解读 DIY世界的精彩变迁
回乡之旅:讲述世界各地唐人街的变迁
探析伏牛山文化圈特色民俗文化传承创新中的存在问题与解决对策
变迁
变成什么好
浅议河北民俗文化档案资源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