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良友》画报中的日本女性形象分析

2019-09-10张峰

新生代·上半月 2019年4期
关键词:良友画报日本

【摘要】:《良友》画报是我国现代新闻出版史上第一本大型综合性新闻画报,内容题材广泛,遍及国内外政治、经济、军事、文艺、娱乐等,而女性则是《良友》創刊伊始变关注的话题,不止是封面,其内容中也多有涉及。日本作为与中国隔海相望的邻国,《良友》从一开始便表达了对其的关注,其中不乏对日本女性的报道。但因中日关系的转化,《良友》所建构的日本女性形象无疑产生了一个复杂的渐变的过程。

因此,笔者将《良友》置于当时的历史语境之中,在大众媒介与历史变迁的话语框架下,以《良友》画报为研究对象,探讨《良友》画报对于日本女性形象的建构在历史语境的转变中产生了怎样的变化。

【关键词】:《良友》 日本女性形象

1926年2月15日的上海的街头,出现了这样一份新鲜刊物——大量照片搭配简洁的文字,封面上是笑脸迎人的旗袍女郎胡蝶,上方印着两个美术体大字:“良友”。初刊3000册两三天内销售一空,再版2000册不足,又再版2000册,总共7000册画报,销售一空。这就是我国堪称为画报里程碑的《良友》第一期所引发的情景。

《良友》画报作为一本商业性综合画报,从一开始便表达了对女性的关注。不仅封面为时髦的摩登女郎,内容中也对女性进行了详尽的报道。其中自然不乏涉及日本女性的内容。在此笔者通过172本影印本,阅读《良友》中涉日女性内容后发现,“九一八”事变之前《良友》所形塑的日本女性形象与之后有较为明显的不同。这一阶段的日本女性形象主要由两方面影响和制约,一是当时的中日之间的关系现实,二是《良友》编辑对于日本的历史、文化、社会生活的认识。可以说,闯入生活之中的日本与记忆中的日本相互交织形成《良友》前期所构建的日本女性形象。

因此,本文首先对“九一八”事变之前,即《良友》创刊1926年2月至1931年9月的涉日女性文本进行分析,从中力求对这一时期的日本女性形象有一个从宏观到微观的了解。

一、“九一八”事变前《良友》中的日本女性形象

考察这一时期《良友》的日本女性稿件,基本以两类题材为主,一是向读者呈现“异国”的日本女性形象,如日本影星歌川子女士、日本皇弟秩父及其未婚妻松平节子、扶桑电影界明星之姿态、陈抱一和他的日本妻子陈范美的合影等等;二是现代日本女性形象,如妇女职业介绍所的日本女性,欧化的日本女性形象等。以下将分节对其进行分析说明。

1.1日本女性的“异域”风情

《良友》作为一本带有娱乐性质的画报,自办报伊始便对女性表现了关注。1926年便刊载《扶桑电影界女之姿态》,7副照片中,日本女子或身着日本和服,或西式女性服装,妆容精致,一颦一笑皆与中国女性迥异。随后介绍日本女性和服 ,照片中的日本女子身着宽大的和服,双手交叉在腹前,呈现毕恭毕敬温柔可人的姿态,以此来凸显了日本女性的温柔贤淑。在日本皇帝秩父与其未婚妻松平节子的组图中,左图中的松平节子衣着和饰品皆为西方元素——烫过的卷发、无袖连衣裙、珍珠项链,右侧图中则着日本和服,在透露着日本传统的同时又极具“现代性”的时尚气息。为读者提供对于日本女性的想象的同时,更是构建出一种对于“异国”皇室的想象。

此外《良友》所刊载田汉的《日本印象记》对于日本女性也多次涉及。如日本友人“和蔼可亲的内山先生的太太”便亲切的为他东奔西跑询问地址,使“我”不禁感动,“我这哀伤贫苦的数年间,你们贤夫妇给了我多少寄予。无钱买书的时候你们赊书给我,遭遇着不幸或屈辱的时候你们给我以安慰和激励。你们的行为虽不必能得贵国‘役人’的褒奖,但请你们领受中国青年贫弱的褒奖”。日本女性的亲切和善在短短的篇幅中使人印象颇深。其次,描述酒馆的日本侍女,“她是几个日本女倌中最为美丽的”,且“头发柔顺怪可怜,所以当她背着你站时,你可由她那故意向后方吐露的粉颊和云鬓相生之际得着一种麻醉”。她穿着一双高底拖鞋,“斜着细腰夹着肥大的腿子懒洋洋的,梦幻的,缥缈凌风似的走着”,日本侍女“白皙细长的指尖”,“清冷而带着爱恋的眼波”使得“我”仿佛喝醉了酒。作者在女性身体叙事上的直接摹写,格外突出女性的身体性征,并通过男性的目光将其充分色欲化。文章中呈现出两种不同日本女性——前者温柔、平静、善解人意,后者则更加强调女性的性别特征,性感、白美、丰腴。作者无疑对日本女性采取了仰视的观察角度,同时给予了读者一种对于日本的想象的异域空间。

1.2现代日本女性形象

随着日本的逐渐强盛,中日关系才随着历史的进程逐渐摆脱旧日窠臼:中国以往的“位居中央”之国的想法发生了转变,开始以日本作为“他者”来反观自我。在塑造他者形象的过程中,自我同样在塑造自我形象,即通过他者(日本)形象,透析折射在他者身上的自我欲望和需求。

1926年7月第6期刊载东亚体专女子运动会中,有多幅为日本女运动员照片。其中的日本女性身着短袖短裤,体形健美,或长跑或游泳,其所凸显的健美姿态一览无遗。《良友》对现代女性美有这样的标准:“今代的女子不再以红粉之美为美,她们以体魄与精神之美为美;她们不再愁眉深锁地躲在阳光照不到的闺中;她们要站在光天白日之下,以奋斗竞争的场所为背景,造成新的中国女性,对着世界作永久的微笑!”柔弱的女性在民族国家想象建构的语境中成为衰弱国体的表征,健美的女性则成为西方“现代性”的代言词,《良友》形塑的日本女性正满足“强健的体魄”这一要求。学者金涛称:“无论是在视觉文本中,还是在舞台上,对女性健康身体的塑造都是以西方女性为参照,……所以女性身体的展露又同都市现代性的追求息息相关,是都市现代性想象的一部分。这些健康、美丽的身体符号是当时女性效仿摹本与对象。”可以说此时的日本几乎被《良友》视为“观看”西方的另一种通道。

第53期“世界各国要闻”中刊载日本妇女职业介绍所拥挤图,更是将日本女性的独立呈现于纸上。第56期则以两页的篇幅介绍了日本欧化的一面——戏剧,刊登了日本宝塚少女歌剧的多幅照片,有日本宝塚少女歌剧团表演百花争艳的情景、巴黎公子剧中之极端欧化的舞蹈、日本剧场舞女的体格与装束追仿欧美等等。并配以文字介绍:“宝塚在神户大阪之间,此地因有少女歌剧而著名,该剧团全体约三百人,表演及布景甚为壮观,座位四千,券价一律四角,故平民亦得享受。” 其所呈现的欧化的日本女性逐渐成为与“西方”等同的他者存在,承担着繁华、摩登、先进的各种描述。

1929年9月第40期的刊登主编梁得所的《日本访问记》,通过介绍日本以及日本与中国现在的关系,与日本进行比较,以日本形象来反觀自我,并认为“我们要中国强盛,日本就是好模范”。

在学校的考察方面梁得所注意到了男学生的头和女学生的脚。日本初中以下男学生头发都剃光除了卫生方面的考虑,更是为了培养简朴的习惯,不会因为打理头发产生攀比的虚荣心。而在日本女性方面,梁得所则从日本人种矮小出发,认为其中的一个原因是女学生的腿长期屈膝盘坐而特别臃肿,但亲眼所见后发现并非如此,这种现象的改良归功于日本女子学校的体育。梁以日本女子体育比赛得奖为例证实了日本人弱质的病和臃肿的腿一般渐渐少了。这里的日本女性又再次呈现了一种新的形象——健康之美。这是一种表面现象,其实质是:“无论那个国家,教育的目的无非培植健全的公民——培养简朴的德性和坚实的体育,自然间接促进读书的智能——国家太平,教育就有一致的方针。”虽未提及中国,但在阅读中不免想到中国古来的男子长辫和女子病弱之美,日本被中国人视为“蛮夷”却有了今日的转变,无疑使得读者对中国的现状进行反思。

二、“九一八”事变爆发后《良友》中的日本女性形象

随着“九一八”事变的爆发,《良友》涉日内容明显增多,充斥着抗日救国的氛围。在这样的情景下,涉及日本女性的娱乐性报道陡然减少,但也给予了恰当的关注。其所建构的日本女性形象从现代性想象的都市话语过渡整合为国家话语中的一部分,成为战争的后备力量或是留守的妇女形象。

2.1 战争的后备力量

前期或充满异域感或温柔的日本女性不复存在,此时的日本女性被《良友》形塑为战争的后备力量乃至是战争的牺牲品。在日本由于军国主义的大肆宣传,战争的气氛弥漫在每一个角落。随着战争胜利消息的传入,日本街道上悬挂太阳旗、彩带以示庆贺,无论学生、农民亦或商户都纷纷走上街头欢呼庆祝,妇女们为前线的军人赶制慰问袋或千人针。在军国主义泛滥的情景下,妇女也把效忠天皇、献身战场作为一种无上荣耀,男人在战场上牺牲性命,她们便有义务奉献肉体,甚至将其认作一种神圣的义务,是日本人埋藏于传统之中的对于义理、对于天皇的报答。

《良友》第85期刊载“日本东京妇女组织一国防妇人会,预备战时为国家效劳”,照片上的日本妇女虽穿着日本传统和服,但不再具有异域风情,而是垂首聆听长官教诲,气氛十分压抑。除此外,自日本占据伪满国后,极力鼓吹其移民政策,征集妇女与拓殖者结婚。98期刊登了新募日本女子结队束装赴伪国与素未谋面的丈夫结合时的情形,文字介绍“最近由日政府保护之下,己有一批武装日侨首途前往,并为将来繁殖起见,政府在国内招募所谓照片新娘,经日侨凭照片选定之后,即成夫妇”。《良友》在战争之前所形塑的独立的现代女性形象荡然无存,日本女子在战争中再次成为男子或战争的附庸,竟沦为繁殖的工具,使读者感到战争的悲哀。

2.2 留守日本女性

1938年2月,时值全面抗战近半年之时,《良友》在当月即第134期中,刊登了这样的系列日本新闻。以“春闺梦里,不堪回首”为题,讲述一名日本妇女四村秋子,其夫婿去年被迫来华侵略死于吴淞之役,“从此春闺梦里,长守空阁”,并认为该妇女既痛夫婿身死,复恨国内军阀专横,“可为日本国内万千之孤孀写照”。同期中又以三页的篇幅报道了日本的“千人针”,称日本认为“千人针”可以避枪炮的凶险,但它其实只是一块经一千个妇女每人缝过一针的布,由此来证明日军的胆怯畏死。而缝制千人针的情景配以文字“日本的妇女既无法反抗军阀的专横,惟有乞灵于制九的布,站在街头请过路的妇女人人缝上一针,积了千针之后就给自己出征的男人戴在身上,暗祝他无恙归来”,最后以“千人针奇效如何”为题,配以日军受伤瘫倒在病床或一箱箱骨灰的图片,并刊登了日兵身上的反战传单,一条条鲜活的生命,佩戴着“千人针”雄赳赳地奔赴战场,却躺在军医战舰里返回,要么受伤,要么丧命。战死的军人骨灰运回国,有和尚诵经祷告,被政府视作民族英雄供奉起来。

战争带来的明明是悲剧,而日本当局和部分民众却称赞其为“沉默的凯旋”,将侵华战争抬向道德的制高点,把为国捐躯视作无上的荣耀。《良友》编者对其提出质疑:“日军阀驱使无辜民众来华侵战使骨肉分离,无怪日本民间怨声载道,反战运动乃日益泛滥”。不论该报道内容真假,足以看出《良友》所形塑的日本女性,只能留守于日本,等待家人丈夫的归来,正如文中所说“可怜春闺,其情可悲,其志可悯”。

三、结语

随着历史语境的转变,《良友》画报所刻画的日本女性形象也随之发生转变,这些变化并不是毫无意义的。通过对《良友》所形塑的从初期的或“异域”或“现代”的日本女性过渡至战争的牺牲品,这一系列的转变,从侧面反映了中日关系的变迁,日本女性形象的演进过程,其背后其实是一部中日关系的演变史。对当代日本研究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 国际时事》[N],《良友》,1934年2月第85期,第9页

【2】 《世界展望》[N],《良友》,1934年11月第98期,第20页

【3】 金涛.《健康的摹本?欲望的载体?——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少女歌舞团的兴起》[M],载于姜进等著,《娱悦大众:民国上海女性文化解读》,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年版,第114页

作者简介:张峰(1995年1月),女,汉族,甘肃庆阳,硕士,新闻学,西北大学,陕西省西安市,710000

猜你喜欢

良友画报日本
你有病吗
探寻日本
《黄土地》画报
山东画报2020年2、3期合刊
娃娃画报体育用品认知挂图
日本神社
逃离
春的画报
《良友》画报二三事
日本混乱中迎接希拉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