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孔墨伦理思想的差异

2019-09-10汪尉

新生代·上半月 2019年4期
关键词:伦理思想亲亲墨子

【摘要】:一者宣扬“克己复礼为仁”,一者提倡“兼相爱交相利”,在伦理取向和道德追求上,孔墨之间的差异一目了然。孔墨之间的差异,在秦汉时就已被提出并且受到广泛关注。先秦时期儒墨并称世之两大显学,对于这两大学派,人们通过比较两者间的差异来剖析其思想。

【关键词】:孔墨 “仁”与“兼” “爱人”

【正文】:孔子生活在春秋时代,墨子则处于战国时代,两人活跃的历史背景大不相同。孔子是贵族后裔,而墨子出身平民。其社会和经济地位也相去甚远。受此影响,孔墨的思想有很大差异。由于墨子出身低微,社会地位卑贱,使得他时常受到世俗等级观念的歧视,从而墨子要推行自己的治世主张,将面临极大的阻力和困难,这促使墨子将目光投入下层劳苦人民,立学于“农与工肆”之人,最终形成了平民性特征的墨子之学。

墨子主张人人都有参与社会政治的权利,认为选择官吏应该是以德才为依据,而不是靠血缘关系:“以德就列,以官服事,以劳殿赏,量功而分禄。故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举公义,辟私怨。①” 这种鲜明的 “官无常贵,民无终贱” 的主张,体现了墨子之学彻底的平民性。

但孔子不一样,孔子是贵族之后,少年时就以“知礼”而闻名,后来还出任过过鲁国司寇。 孔子所处的历史环境以及他所受到的文化教育和熏陶,使得他一生都在致力于维护遭受冲击但尚有余用的周礼制度。孔子认为,周礼以夏商两代的礼为基础,其典章制度丰富多彩,需得以继承和发扬光大,周礼得到维护,就是“天下有道”,否则就是“天下无道”。 孔子对于传统礼乐制度的维护是相当鲜明的。孔子与墨子在个人背景上的根本区别就很早被人提出过,荀子就曾指出: “役夫之道也,墨子之说也。……圣王之道也,儒之所谨也。②”

与孔子执着于周礼不同,墨子则“背周道而用夏政”③。而墨子之所以使用夏政,主要是因为大禹有着吃苦耐劳,热心救世的精神,想以此来激励自己并由此创立墨家学派。对此,《淮南子 要略训》中就有提到:“墨子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以为其礼烦扰而不悦,厚葬靡财而贫民,服伤生而害事,故背周道而用夏政。 ”

总而言之,出身背景、阶级基础、政治取向的不同决定了孔墨伦理思想的不同,这集中体现在其伦理思想的核心概念上,即孔子尚“仁”,墨子贵“兼”。孔子主张“仁者爱人”,“泛爱众而亲仁”,“克己复礼为仁”,“仁”是孔子伦理思想的核心;墨子主张“兼相爱交相利”,“禁恶而劝爱”,“兼以易别”,“兼”是墨子伦理思想的核心。看起来两者主张似乎相同,实则差异很大。

孔子主张亲亲、仁人。孝悌为仁之本,仁爱之德不能离开纲常和等级秩序。孔子的“仁”是由“礼”来规定的,即“克己复礼为仁”。“礼”的核心是政治等级关系和家庭血缘关系的合一,也同时规定了由仁引出的“爱人”。孔子的“爱人”最主要的是一种“亲亲为大”的“爱人”,必须符合并充分体现“礼”的基本精神——明贵贱和别亲疏。孔子把人分为君子、庶人和小人,从而才有了“礼不下庶人”、“小人喻于利”的说法。儒家的爱是有差等的愛,这在孔子和叶公的对话中就有明显的体现:-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④孔子在此毫无避讳的说出“父为子隐,子为父隐”这句话正是对儒家爱的差等的最好论证。

而在最基本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的处理方式,墨子与孔子恰恰相反。墨子要求弟子“不党父兄,不偏富贵,不嬖颜色”,才能“民皆劝其赏,畏其罪,相率而为贤者”⑤墨子反对儒家“亲亲有术,尊贤有等”⑥的说法,提出“兼爱”的主张,其目的就是为了打破贵贱等级和亲疏界限。就“爱人”这一点来说,是孔墨共同的伦理主张。但墨子的“兼爱”与孔子的“仁爱”有着根本的不同,“兼爱”的基本意义是人与人之间平等的互利互爱,要求应当爱人如爱己不分贵贱的爱所有的人。但孔子认为爱亲 人与爱其他人是有等级次序的。如孔子的“仁爱”讲忠诚、孝敬、友情,墨子的“兼爱”也讲惠忠、慈孝、友悌。但两者却是名相同实则异。

所以,尽管孔子和墨子的伦理思想都以“爱人”为核心,都主张把“爱人”作为维系调节社会人际关系的普遍原则,把履行角色道德义务作为“爱人”的基本道德要求。但在其道德实践上就有着根本性的分歧。这主要反映在“爱人”的顺序和程度上,孔子施行“爱人”的顺序和程度是被墨子否定的“亲亲有杀”的等差原则:反映在“爱人”的要求和内容上,孔子推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主张推己及人,将心比心,以不损人的忠恕之道来体现“爱人”。墨子则主张不仅在心理动机上“兼相爱”,还要在实际行动中“交相利”。显然,墨子的“爱”与孔子只侧重于道德心理和思想动机的消极的“爱”不同,是一种心理动机和行为功效相统一的务实且积极的“爱”。故孔子的“爱”是基于情感,而墨子的“爱”是基于理性。

“仁”与“兼”,是孔墨伦理思想中最根本的不同,尽管孔墨都以“爱人”为各自伦理思想的核心和最高道德理想,并积极付诸实践。但由于中国社会发展的进程和需要,孔墨的伦理思想在中国传统社会中有着截然不同的命运。孔子认为爱自亲始,孝亲为仁之本,进而提出“泛爱众”的道德要求。这是由亲始、由近及远、由爱父母家人的血缘亲族之爱,扩散到对他人、群体乃至人类之爱的“爱人”思想,不同于墨子的“不避亲疏”的兼爱。孔子的仁爱思想反映了氏族社会以来人们由血缘家族利益关系所决定的普遍道德情感与道德选择古代的宗法等级社会结构。这样,孔子的“亲亲有杀”的“爱人”思想,既合乎常情,又合乎宗法等级人伦关系,既具有现实性,又具有理想性,从而被统治阶级所选中,唯我独尊。

而反观墨子的“无差等”的“兼爱”伦理思想,因其目光更多的是关注于最大多数下层劳苦大众,因此拥护者众多,但由于其思想的平民性和宗法制度的不兼容性,最终在秦汉王朝建立后泯然消失。而当儒家思想被改造成中国传统社会的意识形态后,孔墨伦理道德观之是非,也就不言而喻了。

作者简介:汪尉(1992.12.—)男 ,硕士 ,湖北大学哲学系,430062 ,研究方向:中国哲学

注释:

①《墨子·尚贤上》

②《荀子·王霸》

③《淮南子·要略训》

④ 《论语·子路》

⑤ 《墨子·尚贤中》

⑥《墨子·非儒》

猜你喜欢

伦理思想亲亲墨子
墨子破云梯
墨子训徒
亲亲你
墨子教诲青年
中国梦视角下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研究
浅析西方伦理思想对会计的指导意义
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与当代中国道德建设
墨子兵法(一)墨子其人
一部探究中国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的精品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