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哈尼棕扇舞艺术特色研究

2019-09-10王晓栋孙光芹刘菡陶驷翔

新生代·上半月 2019年4期

王晓栋 孙光芹 刘菡 陶驷翔

【摘要】:棕扇舞是一种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舞蹈,哈尼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优秀灿烂的文化。每当逢年过节和宗教祭祀时哈尼族人民用棕扇舞的形式来载歌载舞,棕扇舞已经变成哈尼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了解、认识人类文化和社会历史的一份宝贵资料。

【关键词】:哈尼棕扇舞 舞蹈特色 保护和传承

一、哈尼族棕扇舞的概述

(一)棕扇舞的概述

哈尼族棕扇舞充满神秘的色彩,祖祖辈辈流传:由于战事哈尼族先辈们从谷哈往南进行迁移。看到一群漂亮的鸟儿在天空中飞过,心想“如果我们能像鸟一样展翅翱翔就可以轻松的到达目的地了。”然后在路边的棕树上摘下两片棕叶,比作飞鸟的翅膀,模仿着鸟儿的动作进行舞蹈。从此世代相传,就形成了扇子舞。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扇舞只是在送葬时跳,节奏缓慢,深沉凄楚,舞者表情略显呆板,新中国成立后,人们生活日已发生改变,哈尼人民在节庆时也跳起了棕扇舞,气势抬头挺胸、自信而欢快。

(二)哈尼族棕扇舞的历史流变

1、棕扇舞的起源

棕扇舞的起源是從哈尼族早期狩猎、采集的日常生活中模仿飞禽走兽的动作和猎人凯旋而归的姿态中兴起的。与哈尼族的原始宗教祭祀活动有关,哈尼族古人认为人死是被鬼摄去灵魂,为此他们手拿棕扇舞蹈希望借助棕扇的风力让鬼站不住脚从而达到驱鬼的目的。哈尼族族民在宗教祭祀中通过棕扇舞模仿各种动物的动作,展示着各自动作不同而动作优美的的舞姿,表示对先辈们的尊敬和怀念。

2、棕扇舞的时代变迁

哈尼族棕扇舞舞仪的动机诱发出舞蹈的情境,鼓动起舞蹈的情感,在情感体验层面上将虚拟和真实合为一体,通过仪式流程达到其实用功能。哈尼族用棕扇舞表达对亲人的追思,哈尼族认为人的死亡是获得新生的开始。

随着生产技术的改进,生产效率的提高,哈尼山区的群众 有了更多的时间、精力和财力从事文艺活动。为了满足哈尼族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棕扇舞逐渐兴盛起来不再是宗教祭祀和盛会的产物。

随着政府和业内人士的重视,借助教育力量促进棕扇舞的保护与传承形成了广泛共识。学生通过教师教授的课程以及课间操、文艺表演活动等形式,进行学习棕扇舞的动作和音乐和棕扇舞的基本知识。

二、哈尼族棕扇舞的动作形态、动律风格及音乐特色分析

(一)哈尼族棕扇舞的形态特征

1、哈尼棕扇舞屈膝、前倾、含胸形态特征

由于迁徙引起体态变化,哈尼族先辈历经数十辈的长期长途跋涉,使哈尼族先民逐渐适应徒步行走的生活,并形成适宜长途行走的体态。使哈尼族先民的腿部更发达、结实,更有弹力,膝部弯屈的程度更显而易见。

由于战争和生活环境恶化导致哈尼族迁徙,背上背着老人和生病的族人,怀里抱着婴儿,肩上托着物资,手中牵着家畜。肩上的重物压弯了哈尼族先辈原本直立的身驱,怀抱的状态使得平展的胸部向内含拢。为了脚下能够走稳,原本后仰的身姿为了能够看到脚下崎岖不平的山路、前倾了下来。由此尼族先民由原来直立、后仰的体态转变为向前、向下拖着沉重步伐前行的体态。

2、哈尼棕扇舞基本动作形态特征

哈尼族棕扇舞男女动作基本一致,没有性别区分。哈尼族棕扇舞 动作节奏抑扬顿挫、铿锵有力,充分表现了山地民族舞蹈的动作特征。

体态:收腹、立腰,微含胸,上身微前倾,下颌微收,是糯美棕扇舞动作的基本体态。

基本动律:重心向下,双脚自然站立,膝部随节奏做重拍向下,有下顿上弹感的上下屈伸,上身随膝部屈伸上下颤动,胯部随重心在下肢的左右移动左右出胯,上肢配合下肢和上身自由前后摆动是糯美棕扇舞动作的基本动律。

手型、脚型:双手满把持扇是糯美棕扇舞的主要手型。足部自然放松是糯美棕扇舞的主要脚型。

(二)哈尼棕扇舞动律特点分析

1、哈尼棕扇舞上下颤动

哈尼棕扇舞舞蹈体态、动律呈现出云南山地民族舞蹈律动特征。在以膝部带动身体颤动的基础上,上肢动作主要有手臂前后划圆、前后摆手等动作,下肢主要有踏、点、踮、悠、踢等动作。由于哈尼族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的差异性等,形成了独特的舞蹈风格。其共性特征为:动作具有屈膝向下的特点,在微抬腿蹬脚,颠跳旋转动作时,膝盖成屈膝状态,摆胯、扭胯、跳鼓、铓等多在深蹲、半蹲、俯身、昂首、撅臀的舞姿中完成。

2、哈尼棕扇舞左右摆跨

双棕扇合并,从右胯至胸前收回左胯,再从左胯至胸前收回右胯,最后从右胯至胸前收回左胯。双臂做一撩一盖的动作,形似清除周围浓雾。左手自胸前甩腕带配合上肢撩盖动作,下肢做吸腿跳动作。即,双腿原地颤动2次,接主力腿保持颤动 1 次,同时动力腿前吸腿。然后做反面动作。其它与男女共跳动作基本到一致。

(三)哈尼棕扇舞音乐

1、哈尼族棕扇舞的音乐寓意及背景分析

哈尼族人民无论做着什么事情都可歌可舞,哈尼族人农闲时就在田埂上载歌载舞,数千哈尼族人围成许多舞圈,哪怕天气不佳,仍载歌载舞,谓之“歌舞街”。哈尼族房屋建成时,人们必定载歌载舞恭贺新房建成。每当哈尼族青年“串姑娘”的时候,男女青年相邀到“公房”或树林中,男女手牵着手边转圈边跳舞,互相传递着倾慕的信息。元江哈尼族歌舞《毛巾舞》、《草情》、《甜蜜的深夜》、《恋歌》、《背水情》、《姑娘叫月亮》等舞蹈,反映了哈尼族人民在农事劳作、农闲娱乐,新房建成和《串姑娘》的生活生产风俗场景。

2、哈尼棕扇舞乐器分析

哈尼族棕扇舞的背景音也十分简单,族人们只要有鼓和大钹打击声就能载歌载舞跳起他们喜爱的棕扇舞。根据活动规模大小增加乐器种类及数量。常用乐器有牛皮鼓、铓、大钹、长号、唢呐等。其中牛皮鼓是最重要、必不可少乐器。它由木材和牛皮制成。哈尼族牛皮鼓制作过程必须隐蔽,制作过程不能被村子的人看到,亦不能在自己家里做。现今会做乐器的人不多,只有一些老人会做。

三、哈尼棕扇舞的艺术价值

自改革开放后,棕扇舞逐渐进入大众视野,并随之开始了艺术表演。经过岁月的沉淀、棕扇舞艺术家的加工改编,棕扇舞已颇具艺术价值和欣赏价值。哈尼棕扇舞蕴涵了哈尼族人民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的棕扇舞,在民族学、社会学等文化领域拥有相当高的研究价值。

(一)哈尼棕扇舞的娱乐价值和区域经济价值

棕扇舞被列为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后,在相关人士的指点下,再次推进了棕扇舞世俗化迈进的步伐,把棕扇舞与商业紧密结合起来。棕扇舞初步完成了从神坛祭祀向世俗社会的转变。政府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资金扶持上,保证财政专项资金,吸引社会各界资金投入,并對其规范管理,将有效鼓励群众积极参与棕扇舞活动。另外,给予群众,特别是民间艺人充分的展示机会,给予传承人必需的物质保障和荣誉,将吸引更多的人关注和参与棕扇舞。

(二)哈尼棕扇舞的文化教育价值

棕扇舞是哈尼族人民智慧的结晶,同样是人类共有的传统文化遗产。棕扇舞的舞蹈动作和形式展现出了哈尼人民坚强不屈服、不畏惧的精神和勤劳朴实、吃苦耐劳的高尚品质,而粗犷、豪迈又是哈尼族民族精神意志的重要体现。棕扇舞不仅承载了哈尼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还是哈尼族千百年来人民的智慧结晶。所以,传承和发扬棕扇舞对弘扬哈尼族优秀璀璨的民族传统文化具有巨大作用。

四、小结

(一)从传说故事中,反映了棕扇舞的起源与哈尼族求生存、求发展的愿望紧密相连。表面看,棕扇舞起源于丧葬祭祀活动。深入探究可知,丧葬活动中,作为仪式舞蹈的棕扇舞,通过棕扇舞人们祈求祖先、神灵保佑人畜安康、五谷丰登;通过棕扇舞使参与活动的人们相识、相知,促进了交流。棕扇舞是哈尼族人民精神的寄托,哈尼族通过棕扇舞以舞蹈的形式表达审美追求。

(二)棕扇舞作为哈尼族文化的典型代表,它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融合了汉、彝、傣等民族优秀文化因素为其所用。从哈尼族棕扇舞发展的历史和现状说明,在文化交流与融合中,中华各民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分彼此,是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特征形成的基础。此外,学校教育和舞台表演也成为棕扇舞的主要传播方式。现在棕扇舞已成功申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几年又成功进入了国家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三)棕扇舞在文化全球化发展、强势文化对弱势文化的侵蚀、文化同化的危机中,导致一些棕扇舞文化艺术的消失。棕扇舞作为“活体”艺术,它存在于宗教仪式和民俗活动,正在随科技文化的发展而消亡,它的保护与传承面临严峻的考验。因此,对棕扇舞艺术特色研究是对哈尼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是必然要进行的,在进行研究的同时弘扬哈尼族璀璨的民族传统文化,促进民族团结,增强民族凝聚力、使哈尼族人民和外界社会共同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额瑜婷. 元江县羊街乡哈尼族棕扇舞文化历史变迁研究[D].云南艺术学院,2011.

【2】陶钰. 哈尼族丧葬仪式中的舞蹈研究[D].云南艺术学院,2014.

【3】陈泰敏.哈尼族棕扇舞[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15,31(11):2+71.

【4】王芳. 棕扇舞入选国家级非遗推荐名录[N]. 玉溪日报,2010-07-01(006).

【5】项莉,李启亮.哈尼族舞蹈文化艺术浅谈[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5(09):40-41.

【6】王丹丹.哈尼族民间舞蹈探析[J].大舞台,2011(02):128-129.

【7】蒋颖荣.哈尼族丧葬仪式的伦理意蕴[J].思想战线,2009,35(02):27-30.

【8】.震撼人心的哈尼族舞蹈——棕扇舞[J].中国地名,2006(12):28-33.

【9】顾世丹. 《棕扇舞出幸福来》呈现“非遗”魅力[N]. 玉溪日报,2017-07-2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