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精准扶贫”背景下农村教育的现实困境与帮扶对策研究

2019-09-10储文霞张静白韶航

新生代·上半月 2019年4期
关键词:教育扶贫中小学教育农村地区

储文霞 张静 白韶航

【摘要】:教育扶贫是精准扶贫政策在文化领域的体现,是我国扶贫开发总体战略的重要构成部分。在“精准扶贫”的背景下,农村教育还存在诸多问题,分析其原因并提出针对性的帮扶对策以促进其发展。

【关键词】:“精准扶贫” 教育扶贫 农村地区 中小学教育

教育扶贫是“精准扶贫”政策中重要的一部分,这意味着“通过在农村普及教育,农民将有机会获得他们需要的知识。通过提高思想道德观念,掌握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实现更好地适应、改造我们所生活的社会的目标,得到较高质量的生存条件” 。党的十九大报告高度重视农村教育问题,提出要竭力保证每个孩子都能接受公平、优质的教育。“扶贫济困,智者见智,治贫必治愚昧。”通过教育减贫是一项精确的减贫措施,可使贫困地区的儿童改变其命运,使其家庭受益。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建议“开展专项行动,控制贫困地区的辍学率,大幅降低辍学率,并继续增加重点高校农村和贫困地区的学生人数”,充分利用教育作为阻止贫穷代际传递的解决办法。由此可见,教育在精准扶贫政策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安徽舒城县教育精准扶贫现状

(一)教育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教育质量不断提升

在师生人数上,目前,全县有普通中小学271所,在校生73273人。普通中小学教职工总数为6450人,教职工与学生人数之比更为合理,尤其在小学和初中的师资匹配上。全县中小学共有1819间教室配备了多媒体远程教学设备,并且在20个教学站点实现了数字教育资源的全面覆盖。同时,舒城县也有针对教师进行的多媒体培训活动,教育质量在不断提高。

(二)教育投入不断增加,扶贫工作渐显成效

在普通高中经济困难学生的经费补助方面,舒城县贫困人口年生活保障金达到220万元,受益人数为3700余人次;通识教育总需求为585万元,补贴7800名学生;普高助学金总需求585万元,资助学生7800人次。舒城县农村义务教育正稳步推进平衡发展。舒城县在部分地区首先进行试验。例如,晓天中学今秋学期恢复进行一年级招生,晓天中心中学停止对初中一年级招生,逐渐将初中迁往晓天中学,并将晓天中心小学移入中心学校。同时,舒城县为适应现代化、城市化、信息化形势发展需要,正在不断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的基本办学设施,切实改善办学条件,提升农村教育水平。

二、舒城县教育精准扶贫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教育观念和教育内容陈旧

“扶贫必扶智,治贫先治愚”,教育扶贫可以说是精准扶贫中的龙头工程。美国人类学家奥斯卡·刘易斯( Oscar Lewis)提出了贫困文化理论,是指穷人共同享有的规范和价值观,他认为,当一群人几代人都生活在极度贫困的环境中,忍受经济剥夺之苦时,便会产生一种适应极端剥夺的文化,从而使得与其他人在社会生活中相对隔离,产生一种能够克服这种极端环境的贫困亚文化,这种亚文化包括屈服意识、不愿意计划未来、没有实现理想的能力等,在贫困环境中被“代代相传”形成恶性循环 。基于文化贫困理论,发展教育可以有效提高当地人的思想道德观念,提高人口素质,从而开拓思想,为当地的经济发展提供最直接的动力。然而在舒城县目前的教育精准扶贫工作中,并没有突出强调“扶贫先扶智,治贫先治愚”的作用,并没有通过教育启发学生的脱贫信心。另一方面,舒城县目前的教育内容仍以传统教育为主,并没有顺应时代的发展为传统的课堂增加新的趣味。

(二)教育质量不高,教育环境有待提升

在师资力量上,一些农村地区的办学规模较小,以乡村老教师居多,缺乏高学历、年轻有创造力的教师,而且在部分课程,如体育上,不是由兼职教师代课,就是由部分文化课老师兼任,教学质量难以得到保障。其次,乡村教师的进修与鼓励机制并不完善,教学能力难以得到提升。在教学硬件上,虽然舒城县已经普及多媒体等设施并且对教师进行针对性地培训,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多媒体设施的使用率仍然较低。而且,很多学校的多媒体硬件设备出现故障后,缺乏后勤维修人员保障,导致这些多媒体硬件设施未能得到有效地使用。

(三)教育布局不合理,资源难以实现整合

农村地区的教育资源不能有效整合通常包含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城乡之间的差别太大,更为优秀的教师资源和教学资源更多地集中在城镇;另一方面,虽然目前政府正着力改善贫困农村地区的教学环境,但是在目前的城镇化不断推进的背景下,舒城县的农村人口数量在不断下降,多数学生随父母外出打工而迁移至城市学校就读,而留在农村地区的学子数量大大减少。同时,考虑到舒城县特殊的地理位置,部分乡镇位于大别山区,人口本就稀少。因此,舒城县出现了教育分布非常不合理的现象,即县城周边学校人数多,资源丰富,而部分乡镇,尤其是大别山区的某些学校,人数正在不断减少,甚至部分山区学校出现仅有2名老师和1名学生的情况,而且教育设施较为落后,与县城周边学校差距极大,各方面资源均不能有效得到整合。

三、教育精准扶贫中的帮扶对策研究

(一)注重教育的启发作用和教育内容的拓展

当今社会的贫困问题不再仅仅是物质贫困,而且是意识形态贫困。如果我们不首先改变农村地区落后的思想观念、贫困儿童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仅仅依靠物质救济来引导贫困人口彻底脱离贫困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教育扶贫更重要的是启发农村地区村民的思想,一方面是对学生进行思想上的启发,对教育内容的拓展,通过更加多样化更加生动有趣的教育方式,例如联络高校志愿者,在寒暑假期间为贫困地区学子开展志愿服务辅导项目等,让学生体验到读书的乐趣;另一方面,是对农村村民的思想解放,可以通过媒体宣传、政策宣讲、社会工作机构的介入和联络相关企业或专业人员对产业扶贫等领域知识的拓展,更加强调解放农民思想,发挥农民主观能动性的方法,重视孩子教育问题,更好地实现助力脱贫的目标。

(二)加大財政投入,优化教学环境

对于农村地区的教学环境的优化来说,主要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一是“软件”,即注重强化教师能力建设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政府可以通过制定更加针对性的政策引入年轻教师,这样农村的学生就可以接受更加先进的知识和多样化的教育,同时更加注重农村学子课外活动的拓展。二是“硬件”,即强化规划办学条件和管理水平。政府应该着力办好人民群众身边的教育,不仅要普及先进的教学设施,而且要更具针对性地办好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包括对贫困山区的薄弱学校进行改造、完善农村学校基础设施、普及多媒体教育和设施维修等全套服务,切切实实优化农村地区的教育环境。

(三)优化教育布局,促进资源整合

对于大多数地区来说,农村地区的教育是普遍落后于城镇的,教育在城乡发展极度不平衡。因此,对于政府来说,无论在资金投入还是政策倾向方面,更应该偏向农村,弥补早已发展不平衡的现状。但是,对于很多农村地区,尤其是只有几个学生的偏远山区学校,政府完全可以合并周边地区的学校,做好偏远地区学子的寄宿安排和其他配套服务,如宿舍安排,车费补贴和学校就餐安排。这样就可以很好地实现资源整合,包括强化师资队伍建设、优化校园环境、完善基础设施等,而如果仅仅是无差别的对每个学校投入资金和设备,将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

四、结语

在“精准扶贫”的背景下农村教育的发展势头良好但也存在一些现实困境,而借鉴国家级贫困县舒城县的发展情况有利于其针对性地分析具体问题。在中国2020年实现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要求下,教育扶贫作为长远解决贫穷的办法,在未来越来越发挥着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国扶贫办.中国的农村扶贫开发白皮书[R].2006.03

【2】Oscar Lewis.Five Families: Mexican Case Studies in the Culture of Poverty[M].New York:Basic Books,1966.

【3】九三学社歙县支社.城镇化下乡村教育的坚守[N].江淮时报,2019.03.14

【4】程印贵.偏远贫困地区基础教育精准扶贫的困境与破局[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9(03)

【5】康莉,朱锐.陕西山区教育扶贫实践研究——以陕西省清涧县为例[J].2019(02)

【6】黃倩蓉.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教育的困境与对策[J].2019(03)

作者简介:储文霞(1997——)女,汉族,安徽六安人,安徽财经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2015级本科生,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

基金项目: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精准扶贫’背景下农村教育的现实困境与帮扶对策研究——以安徽省舒城县为例”(201810378046)指导老师:周经

猜你喜欢

教育扶贫中小学教育农村地区
教育扶贫,助力精准扶贫
中小学教育管理机制研究
关于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养老需求的研究
如何促进农村地区思想品德课中的合作学习
发展心理学在学前教育和中小学教育中的应用
农村地区进一步推广非现金支付工具的有效途径
新时期特困地区农村学校体育发展机遇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