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核心素养的道德与法治课学教设计与优化

2019-09-10高雯婷

新生代·上半月 2019年4期
关键词:法治道德核心

高雯婷

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教育的具体实践中,逐渐形成与社会发展趋势相适应且满足其终生发展需求的必备能力与基本品质。《中国学生核心素养研究报告》将思想品德学科的核心素养概括为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和公众参与四个方面。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核心素养虽未正式提出,但根据思想品德学科核心素养的相关要求来指导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无疑是一种积极有益的尝试。九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四课第二目《凝聚法治共识》以通过凝聚全社会的法治共识,共建社会主义法治社会为教材编写目的,要求深化对学生的法治教育,提升法律素养。本文以该课为例阐述如何在学教设计优化中如何实现核心素养的落地生根。

一、学教设计策略上落实“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要求

(一)注重核心知识教学

核心知识是课程内容的精华所在,脱离核心知识谈核心素养无疑是空中楼阁。尽管当下的教学改革一直强调要实现从知识立意到能力立意再到核心素养立意的跨越,但核心知识始终是开展教学的基础。本课中,“建设法治政府的作用、意义”和“厉行法治的相关要求”无疑是重点和难点所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如何有效把握重点和突破难点是后续落实核心素养要求的前提。

学教设计上,关于建设法治政府可从两方面实施突破:一是借助微课的形式,新颖的微课教学形式效果远胜教师在课堂上的照本宣科。通过微课,向学生阐述政府依法行政的重要性及其相关要求,明确政府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使学生认识到“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已被确立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目标。二是采用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将小组分为政府、企业、社会和个人四个角度对如何实践“厉行法治”进行分析,集中小组讨论的智慧,在头脑风暴中形成对“厉行法治”如何具体操作的认识。

现行课堂教学改革浪潮中重视素养立意并非要忽视对基础知识的讲解和解题能力的培养,尤其是九年级的学生面临着学业考试的现实,对于相关的知识点尤其是核心知识还是需要进行一定的讲解与巩固,相应的解题方面也要加强指导。

(二)凸显思维能力培养

重视核心知识是优化课堂学教设计的基础,但不是“生态课堂”的本质所在。道德与法治课的育人功能要通过典型的案例,将学生引导到复杂真实情境,深入角色内心世界来实现。教师要组织学生学习教材、分析案例,开展思想价值观的引导,进而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情境设置来强化思维能力的训练,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和公众参与素养。

1.从感性到理性,从观察力到思维力

本课学教设计上以重庆公交坠江案导入时,设计了默哀的环节,全体师生对事件中的遇难者集体默哀30秒,此過程意在悼念无辜的死难者,培养学生的良善之心,让学生首先对该事件形成感性的认知,为后续开展理性分析埋下伏笔。随后,通过展示事件发生后流传于网络的一张现场图(见图1),让学生观察和记录图片所示信息,这一过程要发挥好教师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引导,在观察的基础上形成思维跃升。通过观察中,指导学生找寻到“车况受损严重”、“现场人们着装厚重”、“女司机穿着高跟鞋”等信息,并从各种细节进行挖掘,如:从着装推测天气,从而感悟救援难度大;从女司机的高跟鞋引出网络上对于事件的不实报道等。该过程首先实现了从感性观察到理性思考的初步跨越,随后将事件发生后部分新闻媒体的报道和警方连续三次的警情通报进行对比(见图2和图3),设置矛盾冲突让学生在对矛盾的分析中提升思维能力,落实对法治政府依法办事、依法行政的政治认同。

2.从对话到追问,从旁观者到参与者

教学情境设计中,师生对话过程最能体现思维训练,尤其是在教师不断的追问之中学生思维的宽度和深度得到不断延伸。通过对“政治认同”素养板块的落实基础上,进一步出示相关材料(不同阶段的网络舆论情况,见图4),并设计追问了以下几个问题:

①“全面法治社会的建成”靠打造法治政府够不够?为什么?

②网络上出现了怎样不同的声音?并据此谈谈你对这些声音的看法?

③随着事件真相的披露,有人引用“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以此指责同车的乘客,对此,请说说你的理解。

在连续追问中,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得到了培养,尤其是对追问③,学生之间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此时教师需要及时调控好课堂,让学生转换角色,站在同车人员的角度或则是将这样的情况嫁接于自己的生活实际,然后再积极开展辩论。预设上是希望学生在实现从旁观者到参与者的角色转变之中突破大众思维(指责同车乘客冷漠甚至是咎由自取),进而引导到国家社会层面在法治共识的凝聚过程中所需承担的责任。为此,根据该目的达成需求,设计上又引述了一则新闻案例《小偷逃跑摔死追贼者将被起诉 检方尚在审查起诉中》让学生通过思考,认识到凝聚法治共识从公民个人层面上升到国家社会层面所需付出的努力,强化法治社会建设进程要坚持“德润天下,法安人心”,实现德治与法治的相辅相成的认识,培养学生的理性精神。

3.从他人到自身,从学习者到践行者

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仅仅靠课堂中的案例教学和思维训练是不够的,还需要学生将其进行内化于心和外化于行。所谓“内化”就是把课堂的所学融入自己的真实生活实践,这一过程是“去伪存真”的过程;所谓“外化”,就是将所学的知识、能力、方法运用于解决生活中所遇见的现实问题。为实现从“内化”到“外化”的转变,本课学教设计的探究分析环节引入了“校园欺凌”,从而实现从社会生活到校园生活的转换。学生将课堂所学运用于身边真实案例,在学习掌握基本法治精神后,懂得依法维权、合理维权,达成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的素养要求。这一探究分析的过程让“内化”更深刻,让“外化”更高效,实现了学生从学习者到践行者的角色转变,让核心素养在生活中得到真正的落实。

二、学教设计优化上深化“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核心素养”培育

原先的学教设计“追问”环节虽能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达成“理性精神”培育的目的,但设问方式上还有待进一步改进。关键是要积极探索知识问题化、问题活动化和活动序列化。如在“政治认同”培育中对“法治政府”这一核心知识应当采用问题形式加以落实,如“根据自己的理解,谈谈你心中的法治政府是怎样的?”;在“理性精神”培育上关于政府所列的“三张清单”仅仅以微课的形式一笔带过很难让学生对其内涵有深刻的理解,倘若能采取问题活动化策略,结合学生已有社会生活认知,那么在落实知识点上就能做到水到渠成;整个学教设计中,为达成素养的落地,活动要注意与知识保持同构,知识要与素养保持对话:活动中引导学生回归教材,防止游离于课本之外;知识落实上要指向核心素养。总之,本课中始终要渗透实现建设法治中国宏伟目标需要国家、社会、公民三者齐心协力,需要凝聚的是全社会的法治共识,尤其是发挥道德与法治的相互作用。

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与渗透在学教设计与优化层面是具备可操作性的,只要在学教设计内容上把握好核心素养内涵,策略上落实核心素养要求,优化上深化核心素养培训,再加之对社会生活典型案例的挖掘和运用,我们的核心素养一定可以在课堂之中落地生根。

【参考文献】:

【1】刘智,亢丽娟.中学政治学科课堂教学策略[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15.1.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3】王有鹏.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的构成、内涵及注意点[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7(2).

猜你喜欢

法治道德核心
走实“1+6法治同行”党建之路
法治护航杭州亚运会、亚残运会
跟踪导练(五)(2)
新时代道德与法治教师法治素养的培育
“一例多境”培育初中生法治意识
道德
一图GET“党务公开”核心点
以问题为核心上好初中几何复习课
道德认同感提高≠道德包容度提高
每月核心经济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