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梁晓声《老驼的喘息》英文译文中如何实现语言与文化上的对等

2019-09-10汤青媚

科学导报·学术 2019年43期

汤青媚

摘  要:中英文的差异不仅体现在语言方面,也体现在文化方面。在翻译过程中,通常要求译者能在目标文本中实现语言和文化的对等。本文将通过对源文本《老驮的喘息》的分析,结合具体例句,解释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如何实现语言与文化的对等。

关键词:语言对等;语义对等;句法对等;文化对等

一、引言

源文本《老驼的喘息》是一篇简短的散文,语言简洁、结构自由,展现的是一种自由的文学形式。散文的目的是将作者的情感转化为生活或表达生活哲学,其读者群可以是社会中的任何普通人。为了传达源文本的深层含义,让读者领悟到作者的精神世界,需要译者结合不同的翻译方法实现语言与文化上的对等。

二、语言对等

翻译与语言有关,因此在翻译的分析和描述过程中必须大量借鉴语言理论。语言功能是各语言之间最稳定的对等要素,要达到翻译的准确性,必须保证译文与原文在整体上和在各个句子中主要语言功能对等。

1.语义对等

翻译中的语义对等是语言对等中值得注意的一个基本要素。纽马克(Newmark)指出:“只有更多地考虑源文本的美学价值时,它才与‘忠实翻译’不同”。也就是说我们可以在对源文本理解的基础上使用增译来增强语义的等价性并提升其逻辑衔接。例如原文中“肥倒是挺肥的,却分明被养懒了,未必仍具有在烈日炎炎之下不饮不食还能够长途跋涉的毅忍精神和耐力了。”在理解的基础上,可以在译文中添加养懒的原因,以澄清其含义且与上文紧密结合。因此可译为 “The camels were fat enough,but gave me a feeling of laziness after being fed in the zoo. I doubted whether they still possessed determined and patient spirit and endurance when traveling a long arduous distance without eating and drinking under the scorching sun.”

此外,在翻译过程中需通过连词的补充使语义更清晰。布格兰德(Beaugrande)指出:“翻译策略必须与沟通的语境相关”。因此,在分析上下文语境的基础上添加适当的连词,翻译将更为准确。例如原文中“自从汽车运输普及了,骆驼们的用途渐渐过时,主人继续养它们就赔钱了,得不偿失,反而成负担了。可又不忍干脆杀了它们吃它们的肉,于是骑到离家远的地方,趁它们不注意,搭上汽车走了,便将它们遗弃了,使它们由家骆驼成了野骆驼。” 通过上下文语境分析,可适当添加表转折和分类的连词,因此可译为 “However,since the popularity of motor vehicles,the applications of camels were outdated. On the one hand,the host would suffer economic losses if he went on raising them. They did more harm than good to the host and became a burden of him. On the other hand,the host could not bear killing them for meat. So he rode the camels to a place far away from home and took a bus to go away when the camels paid no attention to. He abandoned those camels and made them become wild camels.”

2. 句法对等

大多数情况下,目标文本结构应该与源文本的结构相对应,如在特殊形式上,平行、押韵等。这可能是传达源文本的情感与语气并在结构相似性方面取得成功的好方法。例如文中出现在不同段落的两个平行句“故我当年一看到“骆驼”二字,或一联想到骆驼,心底便生出替我那少年朋友的悲哀来。”与“故在当年,我一看到“骆驼”二字或联想到它,心底便也生出几分不祥之感来。”可用相对应的平行結构来翻译,即 “Thus,in those years,every time when I saw the word ’camel’ or thought of it,I would feel sorrowful for my little friend in my inner heart.”;“Thus,in those years,every time when I saw the word ‘camel’ or thought of it,I would feel inauspicious in my inner heart.”以此来达到句法对等。

三、文化对等

每种语言都有其严格的习惯、价值判断、分类系统等,有时这些习惯明显不同,有时会重叠。由此,文化的不同引出了译者必须考虑的可变因素。原文作者通过描述不同时期对骆驼的不同感情来映射他的观点,即年轻一代应该依靠自己而非父母。无论是过去还是21世纪,都应该遵循这一准则来使自己变得有价值。所以在译文中,应适当解释不同时期的时代背景,以帮助读者获得文本的深层含义。例如原文中“据说也是有过一头的,三年困难时期饿死了。”在翻译时,译者需要考虑是否应该从字面上翻译“三年困难时期”或是加上自己的理解。在掌握其特殊的历史背景后,译者应在字面翻译的基础上添加解释以帮助读者轻松理解。如果目标语言群体对三年困难时期的原因和过程了解不充分,他们就不会将骆驼与那些年代的人联想在一起,也不会领悟到新一代应该向老一代学习的精髓。因此可译为 “Although it was said that there had once been one,it died during the three years natural disasters.(It happened between 1959 and 1961 caused by wrong policy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in which sacrificing the agriculture to develop industry).”

還存在另一个问题,即文化差异也可能导致某些特殊短语或表达的等同性缺失。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简明扼要,明确表达意义,实现文化对等。如原文““文革”中,那男孩的父亲自杀了。正是由于“骆驼”牌的烟纸祸起萧墙。”这里的“祸起萧墙”是一个中国成语,找不到完全对等的词或短语来表达它。因此应先了解成语的含义,即造成灾难的确切因素。接着在翻译中可用几个简洁的词来解释一个复杂的中国成语。可译为 “During ;the ‘Cultural Revolution’,the boy’s ;father committed suicide. It was just because the ‘Camel’ brand cigarette that caused the tragedy.”

四、结语

总之,无论何时我们进行翻译,如果我们想要获得良好的译文,都应该考虑语言和文化对等。这使得目标语言群体很容易理解,并且能够识别文本的指示性含义。此外,根据源文本的不同类型,应采用相对应的翻译方法和相应的翻译方式。

参考文献

[1]  Beaugrade,R. de(1978)Factors in a Theory of Poetic Translation. Assen:Van Gorcum.

[2]  Catford,J.C.(1965)A Linguistic Theory of Translation:An Essay in Applied linguistics. 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

[3]  Newmark,P.(1981)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Oxford and New York,Pergamon.

[4]  石锡书,杜平. 辩证地看待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 [J].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