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做有爱的教育

2019-09-10

科学导报·学术 2019年43期
关键词:理解尊重教育

徐 斌

摘  要:经历即成长,而成长不止于经历。只有坚持做有信仰的教育,将尊重人、关怀人、发展人、成就人视为一种志高信仰,我们才能真正建成“教师发展的沃土,学生成长的乐园”。

关键词:教育;爱;尊重;理解

什么是爱?

词典解释:“即人类主动给予的幸福感,是指一个人主动地以自己所能,无条件尊重、支持、保护和满足他人无法独立实现的人性需求,包括思想意识、精神体验、行为状态、物质需求等,爱的基础是尊重,爱的本质是无条件地给予,而非索取和得到”。

我想先分享两个事例一起探讨爱的教育:

事例一,这几天由于温度骤降,朋友圈里对季节的交替变得火热起来,其中有一条信息引发了我的关注。这位家长说“熊孩子,穿件秋衣有多难,冻你一下让你知道什么叫做世上只有妈妈好!”。刚开始看到的时候,我觉着挺有意思,但随后真的让我联想到了我的小时候,因为我的家长与这位家长的做法形成一个鲜明对比,小的时候就为了秋衣秋裤的问题没少跟家长吵架,以至于这些博学的网友们总结了一句话叫做“有一种冷妈妈觉着你冷”。家长对孩子的爱可能是无私的,也有可能是盲目地,如果说单方面的强制性要求、压制孩子的思想,不给他表达自我的机会,我想这样肯定会对孩子的成长会产生不可逆转的影响。但是通过孩子的亲身经历,感受温度带给他的体感冲击,这样才会让孩子明白作为家长的良苦用心,能够让他们在尊重的环境中成长。

山东大学附属中学赵校长在14岁生日庆典上提到过由西伯利亚大学与山东大学的教授们做了一个调查问卷,现年龄段家长与孩子对对方的期许分别是什么?家长希望孩子健康快乐成长,快一点帮助他们独立成长起来,而孩子则希望家长多给自己一些空间,尽可能少去参与他们的事情。由此可以看出,得出的结论互相矛盾,而想要化解这个矛盾我想就需要双方在理解与尊重的基础上产生情感的共鸣。我觉着学生被动的接受不如转化为主动的需求,爱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彼此依存,学生是具有独特思维和个性心灵的人,他们不是我们施恩或者显示个人魅力的愚若对象,更不是被动的等待我们去塑造他们。他们有自己的个人思想和情感,我们没有任何理由去强制性的要求他们。

事例二,故事发生在我们学校的骑行过程中,我们线路第一天行程大约在135公里左右,上午的行程基本没有人掉队。中午午饭过后,所有人都在收拾检查自己的装备,其中一名随队女老师突然叫我说,“徐老师,有些物品我的包装不了了,麻烦你帮忙装一下”,我说没有问题。就在准备出发的时候,我跟这位女老师在交谈过程中得知这是一名女学生带的物品,学生说东西太多太重,有点骑不动了,老师就好心替那位女学生装下了大部分物品,得知这个情况后我便把所有东西还给了这个女学生,并要求她自己想办法解决。面对一个正在成长中的孩子,我们不能给她灌输一种在家靠父母出门靠老师的惯性思维,如果说我们不让她经历一些事情她永远不会长大,如果遇到问题遇到挫折自己不想办法一股脑儿的抛给家长,抛给老师,那我们这次的骑行意义在哪?如果这次遇到问题我们帮她解决了,那下次家长与老师不在身边她该怎么办呢?她能自己独立解决吗?这次骑行会不会是这个女生一生中最美好的回忆呢?

后来我也在思考这个事情,其实这位老师的做法本没错,只不过对学生的关爱有点“无微不至”,本该学生承担的,老师替他们分担了,本该学生经历的,老师又替她们经历了,这样逐渐会导致学生缺乏独立的思考能力与独立的动手操作能力,本以為是对学生好,实则弱化了学生的责任感以及面对问题的真实体验感。这样很难唤醒学生在某些方面的潜在能力,这种施舍般的爱逐渐会让学生适应自己感恩戴德的心理角色,从而使他们发自内心地沉溺于教师的关爱之下,这样不仅会束缚学生们的成长,进而会给他们的成长带来一些反面的影响。

真正的爱,不是孩子跌倒时我们上前搀扶手臂,而是他自行爬起来后我们赞许的微笑。真正的爱,不是制造各种感动来换取心服口服的俯首帖耳,而是应该基于尊重的理解、基于了解的同情、基于理性的关注,给孩子在成长路上以必要的支持和帮助,而不是代替孩子去成长,更不是去设置孩子的成长。

种一棵树最好的时光是十年前,其次就是现在!如果十年前开始种树,那么现在或许已经亭亭如盖,可以坐享荫凉。如果没有,那么就立刻开始,这不仅是一种弥补,更是为了不重蹈覆辙,让十年后又沦为十年前的模样,面对满目荒凉捶胸嗟叹。

爱是一种态度,是一种关系,是一种尊重,是一种回归。当一批批稚嫩的孩子进入我们山大附中后,我们无法参与孩子们之前的任何生活习惯、行为方式、教育理念、家庭教育等等,但我们现在能做的就是给孩子们一种带有人文气息、民主、自由、尊重、理解、独特、有爱的发展空间,能够让学生在这个独特有爱的空间里茁壮成长。

生命是一个生生不息地流动过程,我们应该从理解与尊重生命的角度出发,敬畏成长规律,淡漠世俗功利,回归教育本质,回归生命本真,探求教育的真谛,实现生存的价值,让我们在教育共同体的场域中“共享生命成长”,做一场生动有爱的教育!

参考文献

[1]  史今霞.以爱的名义[J].教师之友,2004,(4):8-10.

[2]  每一段路,都是一种领悟[J].科学之友,2018,(4):1

[3]  韩丁. 尊重的概念与分类研究 [J]. 文教资料,2018,(24):53-56

猜你喜欢

理解尊重教育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谈科学故事促进学生对科学本质的理解
尹雪艳,永远的上海梦
偏远地区高三英语学习方法探究
关于深入开展文化养老活动的探索与实践
寄宿制学校的班级管理更需要“以人为本”的心灵沟通
教若三“点”成线 注定别开“生”面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
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