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道课本习题引发的探究教学及反思

2019-09-10上官光毅

科学导报·学术 2019年43期
关键词:位线边长矩形

上官光毅

浙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九上第118页习题:

如图1,有一块三角形余料,它的边mm,高mm.要把它加工成正方形零件,使正方形的一边在上,其余两个顶点分别在上.问加工成的正方形零件的边长为多少mm?

这是一道传统的课本习题,各种版本的教材都有与它背景

相同的习题或例题,甚至许多中考题就是由它改编拓展而来。

它之所以典型,是因为该题的背景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其求解过程又能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同时该题的探索空间很大。基于此,我在教学中以此题为切入口,设计了一堂富有变式、梯度递进的探究课。下面就本节课的探究过程作一简述和浅析。

问题:求加工成的正方形零件的边长?

生1:我是利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得出比例式求解的.

如图1,设正方形的边长为(mm),由∥,得∽,

∴,即,∴.

在大多数学生看来,这是一个“很不起眼”的问题.他们没花多少时间,都求出了正方形的边长.于是我顺水推舟,对题目的条件稍作改变,给出如下的变式问题。

探究一:将原题中的“正方形”改成“矩形”,使矩形的长、宽之比为,其余条件不变,求矩形的长与宽.

生2:要分两种情况进行讨论.

⑴图2是矩形的短边落在上的情形,

设矩形的宽为cm,则长为cm.

∥  ∽   ∴,即,

解得 ,此时这个矩形的长为60cm,宽为30cm.

⑵图3是矩形的长边落在上的情形,

设矩形的宽为cm,则长为cm. 则,

解得 ,此时这个矩形的长为cm,宽为cm.

思考:这样的改编设计,使问题有了“动态”的色彩,分类讨论的思想自然蕴于其中.这样的两种分类情形也比较显然,对大多数学生而言是可接受的,所以课堂教学中学生能广泛参与.另外,“动态”矩形的形状随点的运动而变化,这就可以引导学生探索变化过程中矩形面积的最大值,将二次函数的知识融入其中,考查学生建立模型,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探究二:分别是上的动点,请探索矩形的面积是否存在最大值?若存在,求出矩形的最大面积;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生3:需要建立二次函数模型.

师:如何建立?以什么为自变量?

生3:设长为cm,利用相似可以将矩形的另一边(即的长)表示成关于的代数式.这样矩形的面积就是关于的二次函数关系.

师:思路很清晰!

我让学生根据生3的思路完成解答,并且自己作了板书示范。

解:设矩形的边长为cm,边的长为cm,矩形零件的面积为.

由∽得,即,

解得.

∴当时,(cm2).

写完该题,只见学生4挥手向我示意,兴奋地说道:“当时,恰为的中位线.”“这难道是巧合吗?”,他同时又有些不解.我觉得这是个良好的教学契机,一方面“最大值出现在恰为中位线时”这一细节很容易被学生忽略,另一方面学生的疑问“是否巧合”可以把他们引向更本质的探究.

探究三:将原题中的边长改为cm,探究矩形何時能达到最大面积?

我放手让学生们讨论、思考.教室里顿时议论纷纷,气氛热烈!

生4:我取代入,计算得到,当时,面积取到最大值.这个时候也是的中位线.

他说完很兴奋,毫不掩饰自己的得意之情.此时生5有点不屑地插了一句:“不能用特殊情形来说明一般结论吧!”.看他胸有成竹的样子,我立即请他来讲述推理过程.

生5:将比例式中的120换成,即有,则

可知当时,也即当为的中位线时,达到最大值.

几乎是一气呵成,我带头把掌声送给了他,并及时引导学生进行归纳小结.在分析、解答、小结之后,探究三似乎又给学生新的启示.

生6提出质疑:老师,当矩形的一边落在或上时,矩形的最大面积是否存在?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问题,我有点束手无策.我回头看了一下黑板,巧然发现在经过配方的二次函数解析式中,不管边长怎样变化,矩形的最大面积都等于的一半.于是,我坚信当矩形的一边落在或上时,它的最大面积不仅存在,而且就等于的一半.学生的疑问打乱了预先的教学步骤,但这个意外的问题也把探究引向更深一层,将课堂推向高潮.

猜你喜欢

位线边长矩形
如何构造三角形中位线
矩形面积的特殊求法
巧构中位线解题
构造三角形中位线,巧证几何题
魔术存钱罐
大楼在移动
从矩形内一点说起
巧用矩形一性质,妙解一类题
活用中位线的性质解题
一个关于三角形边长的不等式链